㈠ 中国“猴”文化:民俗,典籍,成语歇后语
民俗中的猴
有一次,我去观瞻云丘山的塔尔坡古村落,在农家的炕头上看见了一只猴子,当然是个石头猴子。我很好奇,把个石猴摆在炕头干啥?一问方知是拴小孩子的。农家辛苦操劳,主妇要照顾孩子,还要干家务活。怕孩子从炕上掉下来,就拴在石猴上。那为啥要拴在石猴上,而不是石虎上?相比较老虎比猴子更厉害呀!见我有疑问,主人热情告给我,别看老虎是百兽之王,比猴子厉害得多,却把猴子敬若神明。据说,有次老虎带着群兽在山里洋洋得意地巡游,一不小心掉进了猎人的罗网。老虎急得拼命挣扎,就是挣不脱。众兽看着大王身陷罗网,没有一个能出手相救。危急关头,猴子爬上树梢,解开绳索,放出了老虎。从此,老虎对猴子感恩戴德,毕恭毕敬。一旦老虎有事外出,就将百兽委托给猴子管理,因而人称“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缘此,将孩子托付给猴子更为可靠。你看,猴子在民众中的地位有多么尊贵!
护娃猴只是民间喜欢猴子的一种体现,其实,类似的崇爱比比皆是。在码头上可以看见“护航猴”,20世纪70年代,黄河三门峡一带的渡口都有系绳拴船的木桩,木桩顶端雕刻的就是虎视眈眈的猴子。人们说,猴子水性好,能保驾护航。猴子水性何来,仔细一想不是曾经潜入东海龙宫取宝吗?在乡村的拴马桩上,可以看见“避瘟猴”。这个风俗流传很广,山西、陕西、甘肃一带的乡村,尤其是大户人家的门前,都有雕刻着石猴的拴马桩。在寿诞的庆典上可以看见“抱桃猴”,有的是绘画,有的是雕刻。原因是猴子喜欢桃子,曾经摘得天宫的贺寿蟠桃。让猴子献桃,享受与天神一般的待遇,实乃大富大贵,大吉大利。
总之,自从猴子走进《西游记》就成为神通广大的灵运大仙,因而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处处都能够与猴子照面碰头。甚至,因为孙悟空降服过龙王,而龙王可以兴云布雨,倘遇天旱还有人抬着猴子祷告祈雨。当然,也不乏将猴子捧上戏剧舞台的,《水帘洞》《安天会》《花果山》《火云洞》《火焰山》,以及《大闹天宫》,都是猴戏,都能博得广众喝彩。最为出彩的还是电视剧《西游记》,天上人间,玉宇琼楼,神仙妖怪,善恶大战,看得人眼花缭乱,能把一切忧烦置之度外。
写到此,足以看出猴子已深入人心,几乎无处不在,完全可以搁笔了。可是且慢,还有一个重要的石雕没有登场,这就是三勿石猴。三勿石猴流行于山东,雕刻着三只猴子,一只蒙眼,一只捂耳,一只掩嘴,喻示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三勿”不就是孔子在《论语•颜渊》里的名言吗?难怪流行于山东。倘要是再雕塑一只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征“非礼勿动”,那就更完美体现了圣人之言。不过,这三点确实至关重要,应该刻下。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如钱江潮水,铺天盖地般涌来,若是不分青红,不辨皂白,随波逐流,恐怕不身陷泥沼,也会南辕北辙。即使蓦然回首,迷途知返,也不知误了多少大好时光。
三勿猴,把猴文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年画盛行的年头,猴子的画幅是人们的首选,每逢大年亲朋好友会互赠猴画。皆因猴与侯读音相同,便延伸出祝贺高升的美意。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那是“封侯挂印”;猴子骑马,那是“马上封侯”;猴子如果不是骑马,而是骑在另一只猴子的背上,那就更高一筹,“辈辈封侯”;假如九只猴子攀援在一棵松树上,那就是天长地久,延年益寿,九只猴子为“久”,松树则代表常青不老嘛;倘要是猴子蹲在桃树上,两只手臂弯伸在耳朵两侧,犹如一对蝙蝠,那就是福寿双全。
文化典籍里的猴
《韩非子•外储说》中有个棘尖刻猴的故事。故事说,燕王喜欢奇巧之术,有个卫国人投其所好,声称能在荆棘尖上刻出母猴。燕王很高兴,就让他享受五乘的俸禄。那时方圆六里为一乘,五乘为方圆三十里,足够他顿顿吃香的喝辣的。可燕王也不傻,要亲眼观看这独门绝技。哪知,那厮精明过人,马上说,要看也可以,需要燕王半年不能入宫,还要斋戒,不饮酒,不食肉。即使斋戒时间到了,也只能在雨停日出、半明半暗的时辰才会看见。真没想到棘尖刻猴这么神秘,弄得燕王有些晕头转向。
好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刻猴的人高明,还有比之更高明的。郑人告诉燕王,棘尖刻猴要用刀具,棘尖那么细小,刀具肯定更细小。大王不必看他雕刻,看看他那细小的刀具即可。燕王甚喜,叫来那个刻猴的人说要看他的刀。那人谎称回家去取,却自此黄鹤一去无消息,逃跑了。
韩非子在此虽然写到了猴子,可那只是背景,猴子连抛头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庄子则不然,写猴子就让人家堂堂正正出头露面,而且写得风趣幽默。宋国有个老人特别喜欢猴子,便喂养了好几只。猴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一心一意繁殖后代。猴子生猴子,几只变成一大群。这一来老人犯了愁,没有那么多吃的喂猴子呀!过去他用橡子喂猴子,从不限量。现在他要限量了,还仁慈地与猴子商量,早上吃三颗,晚上吃四颗,可不可以?猴子个个恼怒,叫嚷抗议。老人沉默一霎,又宣布:“这么吧,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满意了吧?”猴子们无不高兴,一桩难事以皆大欢喜为结局。
不过,庄子可不像我这么啰唆,他叙述起来要言不烦。《齐物论》载:“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的语句没啥难懂的,唯“赋芧”意为分发橡栗。读过这则故事,不得不称赞庄子实在睿智。庄子用睿智塑造出老人,老人用睿智忽悠了猴子。忽悠了猴子也不见得猴子傻呆,还觉得天真纯朴,惹人爱怜。
或许正缘此,庄子频频让猴子出场演绎他要讲的道理,在《徐无鬼》里,群猴出场,一猴风光。可惜,这只风光的猴子惨死在飞箭之下。吴王渡过长江打猎,猴群四散逃走。唯有一只猴子不仅不走,还飞跃不止。这只猴子敢于如此,是因为它身怀绝技,在树枝跳跃如履平地。见这么多人来了,就想卖弄一番。吴王弯弓搭箭,一射不中,二射不中,再射还不中。他恼火了,命令随从一起放箭。箭如雨下,猴子哪能躲开,抱树而死。猴子的惨死让人大为不忍。好在猴子惨死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是借助猴子告诫世人。吴王见猴子死去,回身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无以汝色骄人哉!”是说,这只猴子依仗它的灵巧蔑视我,才受到惩罚而死。你要以此为戒,千万不要傲视他人!颜不疑心领神会,“去乐辞显”,务实低调,三年以后举国上下无人不赞扬他。
可爱的猴子,自古以来就是喻人醒世的活样板啊!
成语歇后语中的猴
中国的词语众多,像是密密麻麻的森林。猴子早早与人们结缘,给大伙儿带来了数不清的欢快与颖悟,因而词语里边栖息着数不胜数的猴子。这里只能将有关猴子的成语钩沉出来。若是还不过瘾,就再粘贴些歇后语与大家分享。
说到成语,率先跳出来的是杀鸡吓猴。这则成语包含着一个故事。有个耍猴的新得一只聪慧机灵的猴子。听到鼓声即跳舞,听到锣声翻跟斗,招招逗人发笑。就是这厮爱使小性子,发起脾气,蜷伏不动,鼓声锣声再响,也如秋风过耳。主人呵斥,不理不睬,甚而眨眨眼睛,不屑一顾。主人虽然气恼,可又舍不得打它。忽然,灵机一动,抓来一只公鸡,放置猴子面前,又打鼓,又敲锣。公鸡没经过这场面,吓得萎缩成一团,一动也不敢动。主人手起刀落,公鸡流血丧命。这溅血飞红的情景可把猴子吓坏了,哪还敢再耍脾气,闻鼓就起舞,听锣翻跟斗,乖巧极了。这就是杀鸡吓猴,由此派生的成语还有:宰鸡教猴、杀鸡骇猴、杀鸡儆猴等等,虽然用字不同,却是一个意思。
接着亮相的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根底深厚,《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项羽兵进咸阳大肆屠杀,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杀死不说,还一把火焚烧了秦宫,熊熊大火三月不灭,惨烈得前所未有。然后,尽收宝物美女东归。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看着残破的废墟,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是要回归故里,卖弄这不可一世的权势。劝说的人大失所望,叹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藏在秦汉兴替的历史深处。看完这则故事,就明白了是在讥讽愚鲁无知、空有其表的人。后来有所引申,比喻形同傀儡,或是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与之用字不同、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沐猴冠冕、沐猴衣冠、衣冠沐猴等。
蓦然照面的成语是猴年马月,意思指遥遥无期。可为什么猴年马月就是遥遥无期的代名词?这要从传统的干支历法和十二生肖说起,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犹如树木的主干,地支犹如树木的枝杈。这里涉及的是地支与生肖。地支十二个,生肖十二种,恰恰相吻合,搭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年、月、日对应轮回。年、月、日对应的地支和生肖轮回次序永恒不变,除每年的所属不同外,月和日都是固定的。比如,五月草长莺飞,人欢马叫,属于马月,年年五月都是马月。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一起,时分当是11时至13时,每日这两个小时都是马时,多称午时。而年则要12个轮回才能转来一次,2016年轮转回来的正好是猴年,农历五月是马月,一个“猴年马月”即将光临。真乃遥遥无期诚可期,只要努力就会大有作为啊!
和猴子相关的成语很多,不能再一一解释,只能点到为止。猴子搏矢,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容易上当;尖嘴猴腮,形容相貌丑陋而粗俗;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轩鹤冠猴,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惊猿脱兔,形容受到惊吓,仓皇逃跑;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升迁得很慢……
最为讨人喜欢的是与猴子相关的歇后语,不仅通俗明白,而且幽默风趣。试看,猴屁股——自来红;猴子拉犁——顶牛;猴子拿棒槌——胡抡;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实在多得数不清。猴子早已成为国人精神文化世界里的形象大使。
㈡ 写关于猴文化的作文题目
历岁次甲申,以十二生肖纪年序列是“猴年”,
猴年说猴作文
。在生肖纪年中,猴是很受青睐的。猴年临至,絮说猴文化别有一番情味。
猴与人类的缘分很深。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从唐、宋开始传统民俗便以猴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
“猴”与“侯”同音。“侯”为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礼·王制》中记载:“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后,五爵虽有变化,但历代都有侯爵。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秦汉时代的封侯拜将。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
在民间吉祥物图案中,留下不少猴形象的印记。例如:
一只猴爬在枫树上挂印,这样一幅图案,其吉祥寓意是“封侯挂印”。
㈢ 在我国的"猴文化"中,人们赋予了"猴形象"哪些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寄托了我们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神通广大、降妖除魔。另一方面,它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是喻人醒世的活样板。如《猴子捡豆》的寓言故事,就讽刺了世人不切实际、因小失大的做法。
㈣ 古代石雕猴子的寓意
汉口堤角公园位于汉口的东北角,占地约20公顷,因距闹市区较远,虽风景秀丽、绿化成荫,但平时游玩的人其实并不多。我曾多次到过此园,因之路熟。从古色古香大门进入,很快就在秀美的“闻风阁”前找到了《猴趣》大型石雕。这组石雕是由四只灰白石质精细雕琢的猴子组成,据说每只猴子高2.4米,宽1.3米,厚1.3米,重达3吨,四只猴子神态各异,一只蒙眼、一只捂耳、一只掩口、一只端坐,均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逗人喜爱。于是我便用相机分别给他们照了像,看看这些照片也蛮有意思。
四只猴子的起源或传说是什么?取意如何?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
解释之一: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行家介绍,取自孔子的那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论语》载,颜渊问孔子:所谓“克己复礼”应该怎样解释?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
解释之二:在日本学派生出《三猿像》图画来。画中三只猴子,一只捂耳,一只掩嘴,一只蒙眼, 表示不听不说不看。此图画题材,源自守庚申习俗。中国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作祟之神三种,叫三尸虫。《太上三尸中经》:三尸虫“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间,上告天帝,以记人之造罪”。为了防止三尸虫殃人,逢庚申之日.夜晚不卧,守之若晓,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风俗。守庚申的风俗传到日本,人们取三尸虫之数——三,和庚申之申的属相——猴,绘出三猿图像。画画上猴子捂耳、掩口、蒙眼,该是针对三尸虫在天帝面前进谗言而构图的。
解释之三:日本有 3 只猴子的说法,日语里猴子的发音是 “SARU”,这和文言文的动词否定形的词尾“ZARU” 很相近。如同中国有“少说为佳”、“祸从口出”、“不见不烦'等说法一样,日本也有劝人少惹是非的“不听、不看、不说”这种说法。而“不听”、“不看”、“不说”的词尾发音都是 “ZARU',听起来如同在说 “SARU”猴子。因此,日光的表现这“三不”形象的3 只猴子雕像在日本很有名。
解释之四:三不猴-不说、不听、不看。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这部汉族引以为经典的修身处世之道也为少数民族所向往和尊重。孔子教导后人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
从这四种解释可以看出,四只猴子石雕寓意的是一种“三不”或“四不”儒家思想。
《论语·颜渊篇》中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粗浅地理解,就是说孔子的弟子颜渊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围之内。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做到克己复礼了,天下就归于仁治了。而为仁的条目则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符合行为规范的,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行动的就不行动。这些条目都难实行。此章恭敬忠,比较容易学,学到了,就是仁。人们在古董店里常常看到的一尊“三不猴”座灯,便是源自《论语》中这“不说、不听、不看”的取意。现在汉口堤角公园里石雕多了一只猴子,其取意亦源自《论语》。四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一只用手捂住嘴巴,一只用手蒙着眼睛,还增一只安然稳坐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四不”之道—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动的不动,钊示人们要慎言善为、处世修身,从而免招是非,免惹争端。
㈤ 十二生肖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猴的第一个象征意义:聪明机智
猴子是最接近于人类智慧的灵长类动物,聪明、多动是其明显的特征。猴子能做一些人类的动作,理解人类的行为,善于攀援,极其灵巧,因而在众多的文化中,猴子均有聪明、进化的象征,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猴的第二个象征意义:高官厚禄
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在许多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取“马上封侯”之意;这些图案常用于民间建筑,有石刻、砖雕、木刻图案等。辈辈封侯表达了封建社会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猴的第三个象征意义:调皮好玩
猴子本身不易驯服,多动、爱玩和调皮是其另一方面的象征。而且猴子善于模仿,因而常被用来讽刺人类的虚荣心和其他恶习。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与十二支配属“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㈥ 文物上的猴文化
猴年与猴文化
辞别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碧绿草场,赶赴花果山洞天福地美猴王的故乡,躬手送上祝贺:申猴,春节快乐!
申猴不姓申。申是中国古老历法的一种称谓。十二地支申排九,十二生肖猴也排九,九九为申猴喜添吉祥。加之九九与久久谐音,猴子也就格外被人青睐。许多人认为属猴的人聪明伶俐,都是智者,有足够的才华受人赏识。2016年恰逢申猴年,不少育龄妇女选择此年生育,盼望生个活泼可爱猴气十足的娃娃,长命百岁,延续香火,光耀门庭。
十二生肖中,龙虚幻莫测,蛇丑陋恐怖,虎威严凶狠。而猴呢,与人类渊源很深,同属哺乳动物中最高级的灵长类。猴喜好群居,以树上的果实、地上的野菜为食,善于模仿,自然和人类有一种亲近感。但猴子毕竟是猴子,与人类有不同之处,它口腔中有储存食物的颊囊,而人类没有。人类会创造,猴子只会模仿。
猴子是个大家族,种类少说也有上百种。猴、狙、狖、猱、猿、狨、蒙颂、猢狲、狒狒、猩猩、山魈,举不胜举,个头有的大如猪,有的小似鼠。众多的猴子中,数金丝猴、长臂猿最珍贵,堪称猴中极品。你看那金丝猴,躯干修长,鼻孔朝上,背部金黄色的毛发一尺多长,跑动起来,金毛飘动,流光溢彩,有时它会用尾巴勾住树枝,优哉游哉地晃动,如同深山中的神仙。长臂猿,顾名思义,臂(前肢)特别长,它身材娇小,没有尾巴,不仅能直立行走,还会腾跃,臂攀树枝用力一摆,从这棵树就飞到那一棵上,亚洲热带丛林中,才能睹到它的芳容,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猴子被视为吉祥物,还因了一个“侯”字。《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人们盼望升官封侯,就创造出种种吉祥图案。例如:猴骑在马上,则示为“马上封侯”;猴提金印挂树,则示为“封侯挂印”;母猴背上背了小猴,则示为“辈辈封侯”等等。更有人把猴子视为神圣,顶礼膜拜,于是猴子便成了他们的图腾。《山海经》里有一则神话故事叫“夸父逐日”。夸父也称举父,臂长善攀,是先夏时期一个部落的首领。文中这样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夸父。”禺即猴子。如此推断,猴子就应该是夸父族的图腾了。
猴子最大的特点是会模仿。猴子戴草帽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一个卖草帽的人背着一摞草帽过猴山,途中累了坐下歇脚。天热,于是取出一只草帽扇动起来。一群猴子见状,纷纷取草帽扇动。卖帽者把草帽扣在地上,猴子也迅速把草帽扣在地上。卖帽人把草帽戴在头上,猴子也赶快戴帽。卖帽人被猴缠住了,想赶路又不好脱身怎么办呢?干脆躺下养养神想办法,于是闭目养神,还故意打起呼噜。猴子也纷纷效仿,时间一长,还真睡着了。卖帽人急忙收起草帽逃离。猴子会模仿。不会创造,智力远远差于人类,永远也超不过“类人猿”的水平。
人们关注猴子,就形成了丰富的猴文化。“申”字是个象形字,仿佛一对母猴相对而坐栩栩如生。关于猴子的成语更是数不胜数,但多为贬义,什么杀鸡儆猴,什么尖嘴猴腮,什么猴头猴脑等等,这太不公平,有损猴子形象。比如“朝三暮四”,养猴人想限制猴子食量,又怕引起猴子不满,故把朝三暮四改成朝四暮三,耍弄花招,欺骗猴子。这个成语表面看似是嘲讽猴子,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其实遭指责的应该是养猴人,他太不诚实了。还有“猴子捞月”,嘲笑猴子是空欢喜一场。其实不然,一群猴子齐心协力,串成一长串,下到井底捞月,这种团队精神不可贵吗?当它们发现月亮不在井里而在天上,澄清了事物的真相,就改变了奋斗目标。如今,不是就有乘坐宇宙飞船登上月球的事实吗?我们实在该为猴子勇于探索的精神点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词歌赋戏曲杂耍,对猴子的描写更是丰富繁杂。
《宜都山川记》云:“峡中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之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就是这几声情切哀愁的猿鸣,引发世代文人的无限感慨。南梁沈约《石塘濑听猿啼诗》云:“噭噭夜猿鸣,溶溶晨雾合,不知声远近,惟见山重沓,既欢东岭唱,复伫西岩答。”
猴子的敏捷也为人称道。三国时魏国君主曹操的三公子曹植,才华横溢,诗词出众,青春年少就抒发了自己立志报国的雄心,在《白马篇》中,这样描述战场上自己机灵快速的形象:“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你看他,扬手迎上去一箭能射中攀援的猴子,俯下身去能把靶子击落,强健轻快赛过猿猴,勇敢剽悍如同猛豹和飞龙。这种动态感何其传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用夸张反衬的手法,写蜀道山高险峻,“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善于高飞的黄鹤飞不过去了,善攀援的猿猴面对蜀道也发了愁。
猴学人,令人捧腹;人学猴,那就是舞台上经久不衰的猴戏了。
现在60岁以上的人可能还记得,旧时逢年过节或农闲之时,乡间耍猴艺人便进城巡回演出。他们一般二人结伴,一人牵羊或狗,一人背个小木箱,上面蹲坐着一只穿红布褂的猴子。他们边走边敲锣招揽看客,寻一块街头闲地,钉上一个大木橛子,便筛锣开演了。
锣声开场之后,猴子登场,先表演翻跟头、拿大顶等几套动作。随后,按锣声的变化和艺人的不同唱词,猴子不断变换面具和盔头,时而装文官,时而扮武将,时而又是一副王爷相。最后当艺人唱道:“什么样的官儿都不怕,就怕衙门里的活阎王!”猴子就拿出一个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对着观众呲牙咧嘴,活脱脱一个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罢词曲,牵过羊或狗来,套上一辆小车。猴子就跳上小车,手挥小鞭,赶着小车跑起圈来。猴子还不时跳到羊或狗背上,拿个倒立,翻个跟头,逗得观众开怀大笑,纷纷掷钱,以作酬金。
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光彩夺目的猴子形象莫过于孙悟空了。中国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翻出十万八千里。它闯龙宫,闹天宫,神通广大而又天不怕地不怕。它嫉恶如仇,西天取经路上,降妖除怪,化险为夷,顽强坚韧,目标专一。这个文学形象,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轰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毛泽东很推崇孙悟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1942年,共产党实行了“精兵简政”。毛泽东这样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以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为例。铁扇公主虽然是个很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把她打败了……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和日本驴子。”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那只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现实中的猴子可以是人类的朋友,古书上说养马人常在马厩里放只猴,俗称马留,用来辟马病。以前云贵高原上常有马帮。马帮在贩运途中会携带一只猴子,因为猴子对骡马疾病很敏感,能及时发现马疾,预防疾情扩散,打尖住店,先让猴子嗅一遍,无疫情方安置马匹入住。猴子会避马瘟。《西游记》里玉皇大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令其掌管天马,“避马瘟”与“弼马温”这个谐音词是不是巧合,不得而知。但玉皇大帝慧眼识才,让孙悟空专业对口也很不错。只是老孙觉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一怒之下便扯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号。
中国是茶的故乡,国人尚茶由来已久。品茶悟人生,怡情养性。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抛缺纷扰杂乱,静听梧桐细雨。琴瑟相伴,悠扬四溢,得闲之所惑,感闲之所益。
品茶愉悦而取茶唯艰,好茶生长于巉岩峻崖,人们凭自身的手脚很难采得,于是便寻思灵巧轻捷善于攀援的猴类。人们将猴子驯化,为它穿上红色坎肩,指挥它登临悬崖绝壁采摘,并命名为大红袍。南岩铁观音俗称“击猴反得”。我国的乌龙茶,首推安溪铁观音。其味芳香喜人,饮后心旷神怡。干隆六年,王士谅携茶上京,干隆垂询茶史。王士谅奏称:“此茶发现于观音石下,身重如铁,清香神美赛观音。”干隆乃赐茶名“南岩铁观音”。史传,最早是居于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树“芽尖细如枪,叶开展如旗”的时节,在群猴攀爬茶树嬉戏之机,遂以石头或者弹弓袭之,引诱猴子发怒折茶枝反击,僧人拾取后返回寺庙烘制方得此茶。还有一种是猴子报恩来得,称“义猴偿得”。冬季的深山,猴群缺少食物,人们便以食物饲养。聪明的猴子知道人们喜欢喝茶,于是来春采茶报答。杭州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记载:“温州雁荡山有猴,每至晚春,辄采高山茶叶,以遗山僧,盖僧尝于冬时,知猴之无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遗茶,所以为答也。”
猴子与人类的关系,虽然不及六畜那么紧密,但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益处。在猴年到来之际,希望猴子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神州处处都是花果山,到处都有洞天福地,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借助申猴的九九,祝人们健康长寿。
本文来源于网络
㈦ 猴子的寓意是什么
在十二生肖中,猴是倍受青睐的,灵动俏皮的外表中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所以猴文化于我们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和认可。它那喜庆吉祥的形象为其美好的寓意添了几分色彩,猴与"侯"或"候"谐音,呼之欲出的寓意更是吸引着广大消费者的眼球。其寓意可以分为:
1、猴子敏捷机灵,是集智慧与勇气于一身的祥瑞动物,象征官场得意、平步青云、考试高分、名列前茅。
2、猴谐音"侯",所以猴子爬在马背上寓意马上封侯,才华得到赏识。
3、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猴子玉雕造型寓意辈辈封侯,子子孙孙都会才华横溢,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4、猴子捧桃子的形象,桃子本就寓意长寿健康,加上猴子的喜庆外表,合起来寓意金猴捧寿、玉猴献寿。
5、猴与时候"候"谐音,也就是将至的意思,寓意好运将至、财运将至。
6、猴子是富贵的象征,佩戴玉猴寓意大富大贵、富贵吉祥。
7、猴子自古受人们青睐,然而佩戴玉猴就好像得到猴的青睐,也就象征着可以得到异性的青睐,爱情圆满幸福。
㈧ 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
我国的戏剧,影视,小说等方面都有猴文化
㈨ 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请你写出一例
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他在生活中还有好多种体现,比方说属相。
㈩ 猴的文化有什么求解
中 国 猴 文 化 漫 谈
薛克翘(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亚太所)
引语
中国有所谓生肖文化,也是博大精深,历代研究不断:天文地理、阴阳八卦、干支五行、时空迁移、社会跌宕、人事变更,无不牵涉。
中国古代将猿猴分为许多种类,也有许多不同名称,如狙、猱、沐猴(猕猴)、猢狲、犹、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马留、马化、如拳,等等。
十二生肖,猴为申。据说,“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画为两个母猴相对而立的样子。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中说:“申,猴也。”我国自商、周以降,以“申”为地名、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与猴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国13亿人口中,大约有一亿人属猴,与猿猴有关的人实在太多。古代也一样,从生肖流行以后,总有约十二分之一的人属猴。这使得中国猴文化不仅古老,而且丰富。
世界上,能够与中国猴文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印度。这倒不是因为印度人有生肖,而是因为印度人能够比较平等地看待动物,包括猿猴,还因为印度人想象力强,善于编故事。所以印度具有丰富多彩的猴文化,猴子的形象频繁出现于寓言、故事、史诗、戏剧、绘画和雕塑中。印度的猴文化也通过佛教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猴文化。
关于猴子的成语
“朝三暮四”是人们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善变、不专一。事见《庄子·内篇·齐物论》:狙公(养猴人)用栗子喂猴,说:“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群猴皆怒。又说:“那就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群猴皆悦。同一故事又见《列子·黄帝篇》,甚详。可见,这个成语与所出原典的意思已大不相同。
成语“沐猴而冠”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徒有其表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占咸阳,烧杀劫掠而欲东归还乡,有人劝他留在关中以成霸业,他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劝说者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了这话,就把这个劝说者给活活煮死了。
成语“心猿意马”本是佛教用语,道教袭用,形容心态虚浮躁动。此外,常用的成语和俗语还有“树倒猢狲散”、“猴年马月”、“尖嘴猴腮”、“杀鸡给猴看”,等等。
关于猴子的寓言
“射猴戒友”的寓言见《庄子·杂篇·徐无鬼》:吴王渡江狩猎,到猴山,群猴惊走,惟有一猴从容跳跃。王射之,猴机敏接箭。于是王命随从射之,猴即死。吴王以此开导其友人颜不疑说:“这猴子以其机巧灵便傲视我,所以致死,应当引以为戒啊,为人不可傲慢。”颜不疑果然以此为鉴,终于有所成就。
“猴子捞月”或“猕猴救月”的寓言出自佛经(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从前有一群猴子,见到井里的月影,以为月亮掉到井里了,于是它们一个拉一个,倒悬着去捞月亮,月亮没捞到,他们却坠井而死。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要把虚幻当作真实,否则不仅徒劳无功,而且会付出惨重代价。
在中国古人,尤其汉代以前人的心目中,人与猿猴的界限是分明的,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经的大量译介,印度的猿猴故事东来,融入了中国的猴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对猿猴的看法。在印度人心目中,人与猿猴的界限十分模糊,故事中的猿猴往往不乏高尚者和智慧者,而“猕猴救月”一类的故事只是少数。下面试举两例。
“猕猴王”的寓言见于《六度集经》卷六:从前有一群猴子因天旱饥饿,猴王带它们到国王的园子去吃果子,被国王的人包围。猴王把自己的肢体和树藤连在一起,让数百只猴子从身上通过,救了猴群,自己却耗尽体力,被国王捉住。
“猕猴救人”的寓言见于《六度集经》卷五(又见于《菩萨本生鬘》二四):一人坠入深谷,猕猴将他背上平地。那人却想打死猕猴喝它的血。他用石头打猕猴的头,血流一地。猕猴却毫无憎恨之意,反而将他送上回家的路。大约是受这则寓言启发,明代宋濂也创作了一则寓言“衣冠禽兽”(见《燕书》):西王须山中迷路,被一猩猩救助。后来友人来救他,他却想杀猩猩取血。友人谴责西王须:“猩猩倒像是人,你却是兽。”
关于猴子的小说
中国古代关于猿猴的小说很多,这里只能举几个例子。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古代不少典籍中提到猿猴盗妇人为妻(《管锥编》第二册546页,中华书局1979年),比较典型的是《太平广记》卷四四四的《欧阳纥》、《稽神录·老猿窃妇人》、《剪灯新话》卷三《申阳洞记》、《古今小说》卷二○《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说明古人认为“猿猴性淫”。
唐代张读《宣室志》卷八《猿怪》的故事别有风味:杨叟病重,医生说需要吃人心滋补。其子杨宗素在山里遇见一老僧,自称姓袁,说愿意舍身救人。宗素便提起父亲的病。老僧愿意舍出自己的心,条件是先吃一顿饭。宗素应允。饭后,老僧上树,念《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并说:“你要我的心,也不可得。”说罢,化为一猿跳跃而去。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一则有名的佛本生故事《猕猴与鳄鱼》:鳄鱼驮猴子过河,至河心,鳄鱼忽然说要用猴子的心为妻子治病。猴子机智地回答说自己的心忘在岸边的树上了,鳄鱼信以为真,让猴子上树取,猴子到了树上,便嘲笑鳄鱼的愚蠢。这两个故事显然有血缘关系,但风格不同,前者离奇,后者幽默。
中国关于猴子的小说中最着名的当然是《西游记》,最重要的角色当然是孙悟空。学术界对孙悟空的形象来源有针锋相对的争论,但不能否认它确实受到佛教(尤其是密宗)的影响,即间接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孙悟空身上有猴性,机敏好动;有人性,爱憎分明;也有佛性,神通变化。他大大改变了人们对猿猴的看法,为妇孺皆知,人人喜爱。
关于猴子的戏剧、影视
元曲中有《龙济山野猿听经》杂剧,演绎了一个深山老猿到寺庙听禅师讲经而成正果的故事,宣扬佛的教化可使顽石点头、野猿升天。
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长达六本二十四出,开了孙悟空舞台形象的先河。后世各个地方剧种差不多都演出猴戏,着名的有京剧《大闹天宫》、绍兴戏《孙悟空三打百骨精》等。不过,这些戏依据的不是元杂剧《西游记》,而是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猴戏还造就了一批着名表演艺术家,其中六龄童、小六龄童、六小龄童这样的“猴王世家”广为人知。
现代影视艺术日益发达,猴戏也被搬上银屏。除了一些传统的猴戏被搬上银幕以外,还有动画片、剪纸片、水墨画片等诸多品种。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成功拍摄赢得了男女老少众多的观众。受国外影响,近年来又有了卡通片。至于那些关于猿猴的科教片、记录片就更多了。
关于猴子的美术工艺
猴子的美术形象在中国出现很早。1976年,安阳一座殷商时代的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一个用浅绿色水晶雕刻的猴子,晶莹剔透,十分可爱。稍后,河北平山县的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架“十五连盏铜灯”,其装饰雕刻有群猴嬉戏和男人以食引猴的内容。汉代的陶俑中也时常会出现猿猴、狒狒的形象。佛教传入以后,我国由西向东(由新疆到中原),先后开凿出一批石窟寺。一些石窟有壁画(如新疆和敦煌的一些石窟),通常都绘有佛本生故事的场面,其中往往有《猕猴王本生》等。但是,古代画家还是不大画猴子,特别是一些成名的大家,未见其有关猴子的作品流传下来。倒是现代的绘画大师,有时会画画猴子。
民间关于猴子的绘画和剪纸要多一些,尤其是遇到猴年,多半是想利用谐音讨吉利。例如,画或剪一匹马,背上驮一只猴子,再加上一只或数只蜜蜂,取“马上封侯”之意;画一棵树,猴子爬到树上,旁边加一只蜜蜂,树下是一头跪着的象,取“封侯拜相”之意;画一棵树,猴子在捅马蜂窝,树下站着一头鹿,取“封侯得禄”之意;画一棵树,树枝上挂一颗印,猴子到树上摘印,还有蜜蜂在飞,取“封侯挂印”之意;画或剪两只猴子手捧桃子作献礼状,取“猕猴献寿”之意;画一只小猴骑在大猴背上,有时也加上蜜蜂,取“辈辈封侯”之意。即使没有这些讲究,民间也经常在猴年制作一些伴有福、禄、寿、禧、吉祥、如意等字样的猴子图案和剪纸图个吉利。如遇到猴年结婚的,也有人在双喜字上加贴猴子剪纸。种种情况,不一而足。
结语
俗话说:人是猴子变来的。这话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确,猴子与人太相似了,所以在生物学中,猿猴与人类被划分在同一类目——灵长目,属于“近亲”。但是,猿猴毕竟是猿猴,人类的发展速度太快,早已远远超过了它们,遏制了它们,使它们丧失了再度进化为人类的机会。现在,它们的地盘已缩小,食物已短缺,还不时遭到“近亲”们的捕杀,处境每况愈下:要么沦落为被饲养对象,供人类取乐;要么沦落为被保护对象,在有限的空间生存。中国自古有养猴专业户(如狙公),有街头卖艺的耍猴人,也有以吃猴脑为荣的美食家。现代科学昌明,一些猴子成为实验品。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猿猴的意义,并付诸行动,这是中国猴文化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