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文化的简介
夏人活动区域内夏王朝时期的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
夏文化的探索,是从早于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寻找。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四期遗存,不少学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遗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现,已进入商代纪年,应属商文化范畴。大家对第一、二期遗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认识比较一致。但它们的年代跨度与夏代积年有差距,为此不少学者认为应从更早的河南龙山文化中去寻找早期的夏文化,因为龙山文化的晚期已进入夏代纪年之内。由于缺乏文字等确切的材料作证据,所以目前对夏文化的看法都属推论,也难以统一。这一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今后将继续进行下去。
2. 夏文化的文明区域分布在哪里
许多文献中的资料表明,夏代是一个崇尚玉的朝代。夏文化的文明区域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辐射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重要的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陕县七里铀,山西夏县等地。
3. 夏文化的遗址有哪些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朝代。相传大禹因治理黄河有功,被推为部落首领,遂建立夏朝。传到桀时,因其残暴,为商汤所灭,共传十四代、十七王,历时400多年。
对夏文化的认识,一直是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研究的重大课题,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未解的悬案。这个显赫14代17王,近5个世纪之久的奴隶制王国,既有文献记载,又有人间传说,难道没有给我们留下一点痕迹吗?自禹至桀的漫长岁月里,其都城建在何处,考古界正努力去寻找,研究者力图把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相结合找出正确的答案。
解决夏墟问题,必须要先解决夏文化问题,在解决夏文化问题之前,首先还要了解清楚夏文化人民活动的范围。
根据文献记载推测,夏人活动的大体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地区,看来夏文化在中原历史舞台上无疑十分显赫。
早在40年代,有人认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也有人认为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只因当时积累的考古资料有限,研究者只能做一般的推测。自1959年进行的“夏墟”调查,才正式展开了对夏文化的探讨工作,进一步把夏王朝的疆域集中到河南境内的豫中、豫西,山西境内的汾河中下游,特别是汾、浍、涑以及沁、丹水流域。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学者们也做了大胆的探讨,提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为夏文化遗存;有人单独把二里头文化一二期列为夏文化遗存;还有人把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列为夏文化遗存。
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夏朝的都城与商朝一样,曾多次迁徙,但可以看出,夏朝的都城始终围绕着以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这两个中心。河南和山西,到底哪个更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相信随着考古事业的迅速发展和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破译夏墟之谜,一定为期不远。
4. 夏朝有哪些历史如何去辨认夏朝
套用当代着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的一句名言开头:
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夏朝的世系,是这样排列的:
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
以上都是夏朝天子的名字,夏朝的最高统治者称夏后,相当于后世的王或者天子,从世系来看,夏朝一共有17位夏后。
夏朝的继承制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父传子,另一种是兄传弟,但都不固定。比如启是禹的儿子,太康是启的长子,中康是太康的弟弟,相是中康之子,少康是相的儿子,之后一直是父传子,一直到夏后不降。
夏桀在位期间,曾经攻打并征服了有施氏,并得到有施氏部落献出的美女、牛羊与财物,这个美女就是妹喜,也就是夏桀的王后,夏桀建造了酒池,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夏桀后来又征服了岷山氏,又得了两个美女,一个叫琬,另一个叫琰。
沉迷于酒色也是夏桀灭亡的一个原因,夏桀身边有一个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教夏桀享乐与做坏事,很快就败坏了朝政,大夫关龙逄劝谏夏桀,结果被杀,伊尹也曾劝谏夏桀从善,但夏桀不听,伊尹投靠了商汤,并通过妹喜打听到夏桀的情报。
商汤当时还并不强大,但一心对外扩张,夏桀听说后,把商汤召到夏都,并囚禁了商汤,商汤的两个助手伊尹和仲虺送给了夏桀大量的财宝和美女,才把商汤救了回来,然后伊尹辅佐商汤在合适的时间,发动了灭亡夏朝的战争,这就是鸣条之战。
此战中,夏桀被打败,于是逃到了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就病死了,夏桀一死,商汤就建立了自己的朝代-商朝。
回过头来看整个夏朝的历史,与后世的其他朝代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夏朝的王权远远没有后来朝代的王权更强大,但是朝代兴起与灭亡的原因基本相同。
5.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夏文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整体的夏商时期的一些巨大的改变所描述出来的认识
6. 夏朝文化的宝贵遗产——夏小正,你知道吗
《夏小正》是一篇按月份记载物候、气象、天文、农事、田猎等活动的文献。
《夏小正》的出现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孔子说:“我欲观察夏朝兴亡的道理,所以到夏王后代所在的杞国,但那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文献,却得到了夏时。”
所谓“夏时”,就是《夏小正》,孔子主张“行夏之时”。汉代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说:“学者多传《夏小正》。”
汉初的历法仍然用夏正“建寅”。直到现在我们所用的农历,也叫阴历,冬至一般在十ー月,而冬至后的第三个月才是新年的开始,正是采用的夏历。可见《夏小正》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有多么深远。
7. 考古中的夏文化
我们的大中华是有很多个民族组成的,这些族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个部落,一个个城邦。通过不断的民族融合形成了现在大中华,一个中国的概念。
但是我们国家的起源是从哪里来的呢,文字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什么时候开始有村落和城市的不同,什么时候贫富分化到富的组可以拥有一个像国家那么多的财产,而穷得只是一个小村寨。这些都成了我们开始探索国家起源的问题。要找到这个一个形成的时间和地方。考古学家门根据文献的记载,<史记 夏本记> 这里记载了在我们的国家之初,“三皇五帝”之后,有一个夏代,并且记载夏这个民族在黄河的分支伊水和洛水这个平原的地区。所以河南二里头城址都符合文献的记载,就成了寻找夏文化的渊源。
8. 夏朝的代表文化是
关于夏朝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子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夏朝文化的发展,直接为商、周两朝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朝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在尧舜时期,就有关于羡和、钱仲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熟悉天文制定历法的专职人员,天文学和历法早就很发达.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①,就是说在某年某月朔日发生态房宿位置上的一次日食.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胤征》篇中,近朝学者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二一六五年,有的推算在公元前一九四八年,相差颇远,但都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又《竹书纪年》谓夏策十年“夜中星陨如雨”.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
我国传统的干支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于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饺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数得天”《左传》,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吁亏夏之时”《论语》.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是由野蛮高级阶段过渡到文明时朝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正如郭袜若同志所说:“中国文字,到了甲骨文时朝,毫无疑问是经过了至少两三千年的发展的.”从殷墟时朝上溯到夏初,不过八、九百年,夏朝已有文字和文献记录,是无可怀疑的.
9. 哪些地方有夏文化
公元前2070年,大禹的儿子启开创了子承父位的世袭王朝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王都河南偃师,标志着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开始跨进文明的门槛,古老的部落被国家所替代。
许多文献中的资料表明,夏代是一个崇尚玉的朝代。夏文化的文明区域以河南西部为中心,辐射河南、山西、湖北、河北、山东等地。
10. 夏朝文化有什么特点
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商朝。
夏朝的青铜文化和商比较相似但是没有商那么发达.
总体特点如下:
主要是兵器和礼器,还有少数食具,几乎没有青铜农具;青铜器被视作沟通天地自然的渠道,所以很多青铜器上有动物和神灵样子的花纹;青铜器代表了当时手工艺的最高水平,是身份的象征.青铜器上出现了“钟鼎文”,可以说是甲骨文的进化形式吧.
常见的形式有:鼎、钟、酒爵(那个字我找不到了.是一种酒杯).阔刀、长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