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人类的出现论述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既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也是为了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心灵的关系而产生的。
文化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尤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高层次需要而产生的。
众所周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或在上述五层次之外又加上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与美的需要而成七个层次。
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低层次需要主要为生理性、物质性需要,而归属和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及美的需要等高层次需要则为心理性、精神性需要。
心理性、精神性需要的产品直接就是文化产品,尤其是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人文文化产品。
(1)文化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文化的作用: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主要的功能和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群体成员的行动所发挥的作用,就像蚂蚁过江。社会群体中不同的成员都是独特的行动者,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景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
文化是他们之间沟通的中介,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
(2)导向。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通过共享文化,行动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就是文化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3)维持秩序。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某种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这种文化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这就是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4)传续。从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传,即下一代也认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么,文化就有了传续功能。
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伟大创造物,是整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数千年来,它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光彩,惠及历代炎黄子孙,而且在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后,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它的传播更加迅速,影响也更加广泛。
Ⅱ 中西文化的起源
从中西方文化起源方面来看,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分别是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发展为后来的科学传统;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文明,为近代法制观念奠定了基础。而最后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而中国文化发展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主要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还有来源于其他的文明比如长江文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等等,这些文明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最终产生了中华文明;而中华文明又在后面的几千年里与北方游牧文明不断地摩擦与融合,而游牧文明最终也会被安定的中华文明所吸纳和同化。虽然中西方文明发源不同,但是在发展过程都是靠着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变革,不断地改善才变成今天的中西方文化。
从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和直接得多,西方文化的内容变化是从哲学到神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政府管理民众的一个工具。
中西方文化的感性与理性趋向差异很有趣。西方文化发展的感性趋向,造就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外在领域—娱乐业和竞赛也的不断发达;西方文化发展的理性趋向,推动了现代文化的内在领域—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和理性两极都不像西方那样发达,缺少感性冲动和理性追索,因而会造成传统的体育与科学发育不良。缺少感性冲动的文化,就很难有文化理性的突破与发展。在感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知足常乐、能忍自安、不为人先、不耻人后的观念。在理性生命方面,中国文化有一种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精神。这种只注重过去的实践经验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变化的思维传统,有助于防止我们的民族陷入各种精神误区,但却同时限制了我们知识想象的自由空间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Ⅲ 中华文化的起源在哪里,山东吗
中华文化的起源黄河流域说到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首先来看看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一直都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这里面主要包含的就是远古人类,远古人类分为元谋人和蓝田人。元谋人的时期是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定的最早的人类。蓝田人是距今约80万年的远古人类,是陕西蓝田县发现实陕西西安最早的居民。大家都知道远古居民都是用他们的发现地来命名的,所以看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是在哪里发现的。
中华文明的开端,新文明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在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已经出现了发达的文明,这也证实了我们平时说的“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句话,中华文明从多远走向一体,在文明的形成中虽然有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始终没有脱离我们的中华文明。
Ⅳ 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文化这个词
文化这个词一开始是在《易经》中出现,才被后人引用的,在古代,文化就是指精神和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产生就是人类当时出现了文明,所以文化也得以应运而生,而中国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流传已久的历史瑰宝,更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基石。
但是可喜的是,现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放在了文化创意产业上,这样的产业会让更多人在日常生活就能与传统文化熟识,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收获很多文化带来的精彩与文明。
Ⅳ 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什么地方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应该起源于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
形成: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其他文明: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中断: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圈内。河洛文化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都文化连绵不断。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如最早出现的国家在这里,近年启动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确定的四个重点即临汾的陶寺、郑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岗也在这里,《河图》、《洛书》和《易经》等被誉为传统文化源头的元典、华夏文化重要纽带之一的汉字也产生在这里。由于历史上各种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迁,甚至播迁到海外。据姓氏专家研究,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中原。现在播迁在外特别是海外华人,多自称是“河洛郎”,并且前来寻根拜祖,河洛地区成为文化寻根和姓氏寻根的圣地。
第三,大一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民族基因。善于吸收、包融、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但最突出的还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
【选自网络】
Ⅵ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什么
最初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国人,他们认为中国的古老与落后是很矛盾的,何以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会如此落后,由此怀疑中国文明是否是自己产生的,于是有了外来说,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外值入的,特别以西未说为主,当时研究的资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没偏见,所以很容易有此观点,还十八年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为热点,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不同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外来的了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开始今天的讲座。
一、考古学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记》从黄帝本纪开始,所以讲历史的人都从此讲起,此为信古,后来整理国故发现很多不可靠,特别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特别怀疑态度,被称为疑古,自然,由于文献记载及传抄的错误不能把一切当成信史,怎么办呢?
1928年成立考古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对安阳的发掘中,找到了殿墟,内有城区,甲骨片,五陵制铜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国无信史的说法,1952年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阳发现都城级遗址,据考证此为夏代都城,旁边有一商代都城,这一发现一方面为判断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据,同时把中国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夏朝的文明已经很成熟,寻找起源必须往前找。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三、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约公元前一万年的新武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并且不断改进,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得到相应发展,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这时的遗址都发现有各类作物的痕迹,这时人群集中而且比较固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这时人们的房子差不多没有贫富差别,特别体现在墓葬上。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量增加,不过房子还是无我大差别,流行多人合葬没有个人财富,到了新石器晚期来,在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到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情况大变,农业更加发展,工业也得到发展,如玉器,清器、高级陶器,丝绸等都在此时出现,开始有贵族和平民的差别,贵族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只有高档工业品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财富,财富导政争夺,于是有了武器。
Ⅶ “文化”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样的,中国何时开始出现文化的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开始主动的弘扬中国文化。我们每天都把文化挂在嘴上,要让我们准确的说出来什么是文化,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文化这个词它来源于《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汉的刘向时期,文化这个词才逐渐地与我们今天表达的意思相接近。用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概念来讲,我认为是在夏朝时候最先出现文化的。
文化在现在被人们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所留下来的,我们可以得到实物叫物质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则是我们无法触及,到但又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生活的东西,这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我认为我国开始出现物质文化是在夏朝,而开始出现精神文化则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文化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物质文化值得我们保护,精神文化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Ⅷ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哪里?
华夏文明5000年,中华文化是华夏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通过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终的华夏文化,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究竟哪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4,文化自信我们作为中国人,而中国作为最后的一个大国,历史文化悠久,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多种文化。比如说:儒教,道教等等,这都是我国人类发展中的智慧结晶。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现在放眼全球,有谁能比中国的历史更加长远?有谁比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深?我们必须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对中华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时期黄河长江流域不断地发展与繁衍,才形成了如今这个历史厚重的中华文化。在这里也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地宣传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让我们的文化也能够走向全世界。能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笔者的观点,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欢迎来讨论。
Ⅸ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哪里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这段话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9)文化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网络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Ⅹ 何为文化,文化又从哪里来
文化从实践(特别是生产实践)中来。
①定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心灵(精神世界)的外化。精神世界具有内在性的一面,人的心灵总有一些他人无法感知的东西,这些方面不是文化;精神世界具有外化性的一面,人的心灵总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就是文化。波普的“世界Ⅲ”指的就是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对应(“文化建设”等概念和相关判断中的文化一词)。
最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等等,与思想道德、科技教育相对应(“文化素质”等概念和相关判断中的文化一词)。
②大类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