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乡土文化有哪些

乡土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09 05:00:11

㈠ 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作者:556自律训练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来源:简书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㈡ 乡土文化大致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民间故事,如《西门豹》《乞巧》;第二类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第三类壮丽的祖国山河《望天门山》《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第四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如《赵州桥》《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㈢ 乡村文化艺术活动指哪些

乡村振兴中有产业振兴,更有文化振兴。乡土文化里饱含传统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灵魂,需要我们去保护、挖掘、利用。”

01

乡村文化

物质丨非物质

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乡村文化又分为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

1 乡 村 物 质 文 化

乡村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乡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乡村建筑、生产工具等等。

2 乡 村 非 物 质 文 化

乡村非物质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等。

02

乡村文化景观分类

地域丨价值丨分类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土地表面文化现象综合体,不仅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也记录了乡村人类活动的历史,表达特定乡村地域的独特精神。

乡村文化景观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且见证了先民改造自然的尝试和努力,印记了乡村的兴衰荣辱和沧桑变化,从而成为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实物见证。

物质类文化景观

1.传统聚落景观:古建筑、传统民宿、乡村街道、特色村巷、牌坊、石窟、遗址、宗教场所;

2.农业生产景观:梯田、田园景观、特色农业景观、鱼塘、运河、引水渠;

3.土地利用景观:山林、水系、土地利用格局;

非物质文化景观

1.生产生活方式:饮食、服饰、耕作方式、传统手工艺、居住习惯;

2.风俗习惯:宗教与祭祀活动、语言、节庆、庙会、礼仪、丧葬、婚嫁;

3.精神信仰: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世界观、图腾、村规民约、道德观念;

4.文化娱乐:文史、音乐、戏剧、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杂技、艺术作品;

5.历史记录:神话与传说、人物、事件、族谱、地方志;

03

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物质丨农耕丨民俗|手工艺

1 物 质 文 化 遭 到 破 坏

2 农 耕 文 化 渐 行 渐 远

3 民 俗 风 情 经 历 变 迁

4 传 统 手 工 艺 濒 临 失 传

04

乡村文化的发掘与保护

保护丨新建丨改造

基于乡村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可通过传承、保护型,创新、新建型,挖掘、改造型三种形式完成。

传承、保护型

对象:具有典型乡土建筑遗存的古村落。

对策:以保护性修缮为根本,对原有乡村聚落环境进行整体性活态化保护。内容包括了街巷形态与格局、地貌遗迹、古文化遗址、乡土建筑等,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村庄道路、水系、基础配套设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提升乡村整体文化形象,对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开发。

创新、新建型

对象:对于一些地理位置偏远、自然灾害频发或基础设施过于落后的乡村地区。

对策:完善住房、交通、卫生、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在村落风貌、布局设计中将乡土文化融入之中;在建筑样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要有创新;在民居、乡村景观等设计方面,注重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尊重传统生活习性。

挖掘、改造型

对象:避免美丽乡村建设中 “千村一面 ”问题的村庄。

对策:充分挖掘地域乡土文化本质与内涵,结合被改造村落现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设计,将村落规划布局、民居形态、乡土景观、产业布局等问题进行整体考虑。将乡土元素与符号结合整体村落历史风貌进行表现。

㈣ 泗阳的乡土文化

泗阳淮海戏
”淮海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连云港、灌云、灌南、沭阳、涟水、淮阴、泗阳等地,曾称“淮海小戏”,是江苏地方戏主要剧种之一。淮海戏的产生与发展,至今已有240年的历史。相传,清干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年兄弟,因灾年饥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阳一带卖唱乞讨,海州的邱、葛、杨姓三人从其学艺,并结合当地盛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两种民歌,改造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后三人分别外出卖艺,逐渐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

清干隆、嘉庆年间,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说唱,要点粮食和熟食,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说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人称“三刮调”。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80余年。清道光年间,几个艺人凑在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班组,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庙会上演唱,形成“小戏”。内容也由短篇故事唱段发展为本头戏,开始有角色分工。但演员均为男性,扮旦角则用假嗓演唱。演员化装比较简单:旦角一般是黑裙一条,手帕一方,折扇一把;老旦只需头巾一条;老生只有髯口(胡子)一套,马鞭一条。伴奏乐器以三弦、拍板为主。至晚清,小戏剧目、板式、唱腔和伴奏乐器均日渐丰富和发展,剧目发展到32大本,64单出。有少数班组还与京剧、泗州戏、柳琴戏、徽剧等搭班同台演出。
淮海小戏是从海州逐步向西南发展的。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始有来自沭阳的小戏班子,如花二、纪小豁子、赵三、陈步楼、吴大有等班子先后到泗阳北境演出,影响较大。1942年10月,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泗县民众教育馆馆长程翰亭应艺人要求,将“小戏”改名为“淮海戏”,1954年由江苏省文化局定称。从此,淮海戏被真正搬上了大舞台。
早期淮海戏并无曲谱可依,仅靠师傅传教。建国后,着名艺人单维礼(沭阳人)始将部分曲谱记录下来。着名演奏艺人邵惠川(灌云人,僧侣出身)传授佛教曲牌16支(梳妆台、大柳摇金、小柳摇金、凡开门、花开门、豆叶黄、小青羊、城步阶、花落板、小桃红、节节高、十三伦等)。1954年,淮阴专区文教处文化科员阮立林开始整理淮海戏,除改编、加工部分传统戏的内容外,还记录、整理了唱腔曲谱。1963年,泗阳中学音乐教师周广乾调泗阳淮海剧团任乐队指挥和作曲,他开始对淮海戏的乐曲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并进行科学分类。至1972年,共整理出女腔29曲(基本腔12曲,常用腔10曲,综合板式唱腔7曲);男腔17曲(基本腔11曲,常用腔2曲,综合板式唱腔4曲);乐器曲牌29曲。
在淮海戏发展过程中,泗阳涌现出杨秀英、陈玉梅等着名艺人,也编排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如《十里香》、《三岔路口》、《陈毅三会韩德勤》、《军嫂情》等与现实 相搏动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大型舞台剧和具有极其浓郁乡土气息的如《十五贯》、《打猪草》、《猪吊腰》、《鸡刨塘》、《驴打滚》、《狗拜年》、《脚尖走》、《鬼扯转》、《穿八字》、《矮步蹬》等小型剧目,这些剧目的表演形式,可以因地制宜,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舞台上演出,也能屈尊屈坐,在街头、庭院、场头、庙会“摆地摊”。因此,淮海戏深受淮海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城乡居民在行路、干活、休憩时都会情不自尽的哼唱淮海戏。但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人民群众文化 日益多元化,再加上 节奏加快,使淮海戏的发展步入了两难境地。2007年,淮海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历史文化价值在更高意义上得到了确认。因此,抢救和保护承载着淮北地区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信息来源:泗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㈤ 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的乡土文化有哪些

1、曲艺:黄骅渔鼓、前韩传统鼓乐。

黄骅渔鼓是一种河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属于板腔体曲艺形式,发祥于河北黄骅渤海湾畔的冯家堡,传唱于当地沿海渔村。

2、杂技与竞技:黄骅五虎棍、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迷踪拳(高氏迷踪拳)、柔式八极拳

《黄骅五虎棍》是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一种武术技艺。

3、民间音乐:桃园同乐会吹歌、高家口古乐。

(5)乡土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黄骅的一些历史遗迹:

大马庄城址:位于羊二庄乡大马庄村南2000米,为汉代遗存。仅残存一段480余米的东西向城垣,城址形制及面积不详。城垣夯土筑成,基宽7米、残高1米左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等残片。该遗址可能与西汉柳国城有关。

旧城城址:位于旧城镇旧城村,为北齐至宋元时期遗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000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1—3米。城内散布大量的砖瓦残片,出土北齐石造像50多件。采集遗物有青釉、白釉、黑釉的瓷碗、盘、罐、瓶等瓷器残片。该遗址应是北齐移治后的盐山县故城址。

乾符古城遗址:位于齐家务乡乾符村南1000米,隋唐时期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000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9—15米、残高1一3米。城内采集遗物有青瓷碗、罐等瓷器和瓷器残片。该遗址可能为隋唐乾符城址。

㈥ 部编版小学语文哪些课文体现了乡土文化

《剪窗花》、《字谜》、《传统节日》、《春节童谣》、《北京的春节》等体现了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阅读全文

与乡土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2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4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