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饮食文化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在我们感叹中华饮食文化积淀之深厚的同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学习者和爱好者也常常对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种困惑。所以,我们可以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总体历程,中国的饮食风味特色、民俗风情等。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中国烹饪技艺也得以彪炳史册、发扬光大。当然,中国饮食文化也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经历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四个发展阶段。同时,我国推出了近6万多种传统菜点和2万多种工业食品,并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筵宴风味流派。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内涵,它涵盖了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内容,可谓深厚广博。不管是站在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还是站在食品与食具、民俗与功能的立场上,中国饮食文化都能展示不同的文化品味和价值。
中国饮食发展史综述
中国饮食文化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并且引领了东方的饮食文化。它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那么,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哪里历程呢?
中国饮食文化最早应该源于“巢氏”,即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但还不属于饮食文化。燧人氏的时候,人们就懂得了钻木取火,“熟食”从此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1、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2、煲:用泥裹后烧;3、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4、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神农氏时期,“耕而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人们首次使用洒、酪、酢、醢为配料,并利用炊具和容器来制作发酵性食品。
进入了“黄帝”时代,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有了新的改善。人们开始使用灶,并集中火力使食物速熟。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然而,真正广泛运用“速熟”技艺是在周秦时期,也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雏形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以稷、黍、麦、豆类等农作物为主。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自周朝以后,中原大地才开始引种稻子,并且它是中华饮食文华的发源地。
汉代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最富有的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当时,引进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等二十余种果蔬产品,并且还引入了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据史料记载说,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用豆类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食物,真可谓物美价廉!
大概在20世纪初的时候,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又叫脂膏;植物油主要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等。当时还很稀少,直到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才逐渐增加,价格也相对变低。
进入唐宋时期,中饮食文化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人们开始对饮食过分地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然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烧尾宴。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当时的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麻子成了植物油的原料,豆料成了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了马铃薯、甘薯等物种,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了为主要菜肴。另外,人工畜养的畜禽已成为肉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总而言之,中国的饮食文化,它具有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它是中华各族人民历经一百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并不断致力于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饮食审美等多方面的创造、积累,最终形成了影响邻国及至全世界的物质及精神财富。
由于一个国家的历史、疆域,实力、人口不一,并且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也有所不同。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能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智慧的结晶,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
楼主有想法啊。
个人认为,中国菜各大菜系想要发展,面对的共同问题就是标准化改造。这一点跟西餐有很大区别,以川菜为例,川菜最有名的就是百菜百味,一百个厨师炒同一个菜可以炒出不一样的味道。
所以应该学习西餐,将食材、辅料甚至调料、火候等进行标准化改革,这样在色香味和营养、科学搭配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后就是发掘传统与创新。很多中国菜古式做法比新式做法要好吃,特别是现在使用很多先进设备让菜的口感变化比较大。所以要将传统做法充分发掘,在此基础上进行革新。
实际操作时注意三个方面。
一、文化 将各菜系、各菜式的历史、特色充分表现在店面装修和店内装饰上,目的是让食客来不仅仅是吃饭,品菜,还要品味历史。有如品茶,必须吃出意境,将用餐变成享受。
二、特色 自己的店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以哪方面入手。比如有名的土陶村,这种思路可以借鉴,最好是做出自己的想法。这年头,有特色才能吸引眼球。
三 服务 虽然说大家都知道服务很重要,但这里还是要着重提一下。个人认为服务的最高境界不是宾至如归,而是让顾客觉得花再多的钱都值。这个“值”很重要,就是你让顾客在你店里喝100块一杯的白开水都不觉得贵,心甘情愿地付钱。
分太少,不方便写太多哈,呵呵
3.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起源与发展: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最先进入有巢氏时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此时没有饮食文化。到了燧人氏时期,人们懂得钻木取火了,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到了伏羲氏时期,人们学会了网鱼,驯化动物,开始了“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到了神农氏时期,进入了“耕而陶"时代,农业开始发展,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人民学会了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人造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酰(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
进入黄帝时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灶可以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为饮,烹谷为粥"。这个时期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
有个部落发明了蒸锅,也叫甑,该部落的人也以“曾”为姓。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即盐母,被称为天津市唯一的地方神)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传说尧帝时期,有个叫钱铿的厨师,厨艺非常好,而且还擅长做养生汤,他做的养生汤还治好过尧帝的病,尧帝高兴之余,把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封给了他,于是人们称呼他为彭祖。彭祖成为养生界的始祖。
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现代人们所说的“主食”是指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粮食,或者叫“五谷杂粮”;而“副食”指的是人们食用的各种各样的肉类,以及蔬菜和禽蛋、水果等。
古人认为:“五谷为养,五肉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
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 由刀叉到筷子,中国的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怎样发展的
中国作为吃货大国,不仅创造了很多美食,也发明了很多餐具,各种餐具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最简单,也是我们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就是筷子。
民间还有碗筷招魂驱邪的说法。比如小孩突然发烧一病不起,且找不到病因。大人就会在一个空碗里盛上水,将筷子立在清水中,如果手松开筷子不倒,就说明魂儿找回来了,大人只要说点好话,烧点纸钱,孩子很快就会好转。
国人对筷子的崇拜,还体现在使用筷子的禁忌之上。比如筷子不可插在饭中,吃完饭筷子切不可横放于碗面上,筷子不能指人等等,若在餐桌上犯了这些忌讳,会被长者好一顿教训。虽然部分风俗又一定迷信,但也体现了国人对筷子文化的重视和敬仰。
总结
当你再拿起筷子,能否感到我们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与厚重呢?
其实,不论是使用筷子还是刀叉,原没有高低之分,不过是各国家、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的不同体现。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尊重。
不过,对于那些自以为手握刀叉就沾沾自喜的无知之辈,我想说,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且用且珍惜吧。
5.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
1、把中国的饮食文化转化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国的道佛教饮食文化,整理中国民族饮食文化,开拓中国民间的饮食文化,都可以从中采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居民认同、愉悦的美馔佳肴来,转化而成为全球性商品。
2、弘扬民族饮食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循着中国饮食文化活动的轨迹,透视现代食品工业进程中的种种文化现象,这对今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发展道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改善饮食结构,发展食疗品种,推出食疗菜系。在膳食结构上,确立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多样食物合理搭配,各种营养素合理平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膳食营养模式。
绿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驯养特种动物,培育特色植物,开拓美食资源;食品生产工业化。
4、消费者应该自觉树立“饮食素养”观念。个人饮食素养的重视与提升,不仅能从自我创造层面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从鉴赏、消费层面推动整个餐饮市场从消费需求到企业供给的全面升级。
具体而言,迎合时代的需求,当今消费者应该更新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吃”的表层,而是强调饮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仅应该自觉地熟悉甚至掌握诸如饮食营养、烹饪技术等饮食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接触、了解各时各地饮食文化知识,掌握各国各地饮食历史与发展、饮食风俗与习惯,从而获知具体时空下的饮食文化的完整内涵,为其逐渐形成较强的饮食文化鉴赏与创造能力奠定文化修养基础。
5、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因为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和培养人才,而且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因此,可以从教育入手,传输给消费者相应的饮食科学文化知识,即进行“食育”。注意事项
饮食文化的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倾听学生所遇到的饮食问题,认真、耐心地去解决每个学生的困难,让学生能够及时解决饮食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有着长远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7. 如何促进饮食文化发展
促进饮食文化发展。其实要进行地方性饮食的推广交流工作。而且要保护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
8. 如何进一步弘扬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中国的历史几千年,在这几千年里积淀的饮食文化也是意义深远。从现代这个角度看,中国人现在吃东西也开始讲究的营养,但是个人觉得更要重视健康。对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可以从一下几点来弘扬:
第一、观念的弘扬,中国人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家乡菜在一个人一生中都会影响深远,对于饮食也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家乡味道,这是保持一个人的本色的东西。
第二,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如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和糯米馍馍,以及过年的饺子,这些都是中国特色。
第三、注重健康饮食,最近看了一部中国饮食卫生,个人觉得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家在市场上很难难买到诚心如意的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瘦肉精、六个翅膀的鸡做的烤鸡翅等都在市场上畅通无阻,这些很是威胁到大家的饮食安全的。
相对于外国的饮食,个人觉得价位高而且比较油腻,不容易消化吸收,对食品的制作工艺过程也缺乏了解,个人觉得还是中国自己的传统饮食比较安全健康。
以上仅仅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9.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摘要 (1)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 ,尽最大可能保留其原着、原貌、原态。
10. 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
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人们
的饮食需求已从温饱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讲究饮食的美感、情趣和健康等。消费者要
扮演好饮食文化缔造者的角色,完成好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归根结
底集中于其是否全面、准确地理解饮食文化内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富贵病”成了现代人的一大隐患,如何在饮食上做到更科
学合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更多考虑健康原则的饮食倾向,必然对餐饮产品带来新的发展
思路。比如,在烹饪中注重健康的合理搭配有时比口味更为人们所重视;低盐、低糖的食物
受到普遍的欢迎,以及强调筵席的改革等,都是基于健康的目的。另外,人们对滥用化肥、
农药的农产品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具有营养价值”成为
人们选购食品首要标准。因此,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无公害食品;允许限量、
限品种和限时间的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兽药和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物质的绿色食品;以
及强调从种植、养殖到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中都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
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青
睐。
参考自:网络文库关于我国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