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㈡ 如何弄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存在,的确没有世界性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世界性不过是民族性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的结果与产物。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与前提的,因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一种包含着矛盾的统一。
民族文化并不天然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转变为世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具体地说,民族性的文化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与存在,是以人类历史从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性的历史的生成与转变为前提与基础的。文化的民族性向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与转变,是在地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向世界性的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的,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必然性的伴随现象与产物。
㈢ (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急!!!)
要发挥民族、宗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关问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坚持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坚定走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要发挥政协组织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优势,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一、以文化自觉为指向,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文化自觉”这个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体现了在文化构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今天,中华文化能否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文化自觉,切实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对于传统文化如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统一、封闭和开放的统一、民族和世界的统一、内涵和实践的统一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
按照文化自觉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征。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保持和维护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始终,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来说,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崇尚和谐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等等,这都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和优秀传统,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的主要体现。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必须要以保持其内在的民族性为根本,这样才不会割裂传统,才能从本质上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主线。
二是要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其时代性内涵。中华文化就其本质和结构来说,基本属于传统社会的思想文化范畴;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就其价值形态而言,既有先进性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东西。因此,在当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对其历史形态、思想内涵、发展逻辑、主要结构、理论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个相对清晰和全面的把握,从而在主体结构和主流面貌上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实践相对接,从根本上符合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种转型不是盲目和被动的,必须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根据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的选择而作出自觉的调整与变化。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面临着比传统社会更加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冲突趋势更加活跃。只有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适应当前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大趋势,真正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魅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处于强势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并不能掩盖西方文化否认世界文化多样性、企图建立文化霸权主义的单极化思维。从国内来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文化及价值观源源不断地渗透到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社会影响。
面对这种新的情况,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论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决定着社会主义价值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华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确保祖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进行改造和调整,使中华文化整体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一历史进程之中,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乌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于当代社会实践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态。它从历史和实践的高度回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当代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框架下人民大众的文化价值选择,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我们所致力建设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是经过革命和建设锤炼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中华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资源最基础最丰富的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内核、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续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道德礼仪以及各种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态,这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必须要得到合理的保护与使用。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弘扬而弘扬,而是要突出其内在的优秀文化传统及理念,使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活实践,让传统文化精华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新的阐释和新的发展,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价值印记。这既是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互动要求,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光大发展的价值前提。
三、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心灵归宿的体现。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经历如此多的血雨腥风而屹立不倒、枝繁叶茂;世界上也没有哪个民族文化能像中华文化那样,历经五千年沧海桑田而绵延不绝、一脉相传。最根本的,就在于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整合力。这种凝聚力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式微,也没有因为文化多元和矛盾冲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无论是在和平发展时期还是在战争动荡时期的共同纽带和民族信仰,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今天,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目标。这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设的终极归宿,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和实践需要,坚持更加开放与和谐的文化建设思维,采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华文化进行接续与创新,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精神归属,以实现中华文化的提升和飞跃。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们要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命题,不仅仅是简单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问题,而是要构建适应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需要的,体现民族性、时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统,这个文化体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创新力,促进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发展。
当前,我们要围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个总目标,首先要注意加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整合、创新,要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和弘扬中华文化,从系统和整体性的角度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总结与发展,使中华文化不断走向民族心灵深处,走向世界。注意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扬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从根本性上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终与时代和人民共进步、同发展。其次,要积极推动跨文化交往,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体系的共建。通过跨文化交流,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内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代表人类发展进步方向的基本价值、观念,主动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再次,要转变思维观念,提倡更富有建设性的文化建设思维,着力从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上阐释中华文化的整体价值和系统精神,而不宜过多地进行简单的划分、肢解乃至习惯性地批判。同时还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反对文化复古,反对全盘西化等错误倾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中华文化的自觉。我们相信,实现高度自觉的中华文化,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㈣ 怎样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概论
其实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可以这么说,世界文化是大众化的,具有包含性,是大多数的特征在里面,而民族文化是小异性,但其又包含在世纪文化当中,因为它是时间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次可以类推的.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华各民族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文化就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多元区域性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辐射、汇聚共同点燃了中华文明之火.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实际上是华夏与周边众多民族共同组成的部落联盟.历史典籍和考古资料都可以证明,华夏民族是由炎黄部族集团为主源 ,以周边不同部族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从一开始就具有极大的多源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多元性的统一,既是多民族国家的构成方式,也是中华文化的内在特征.上世纪80年代,一首"龙的传人"唱响了大江南北,华夏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自认是龙的传人.而龙作为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正是在早期多个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图腾融合而成的.龙,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不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活力和影响力.少数民族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巨大,回鹘诗人坎曼尔曾作诗说:"古来汉人为我师;而汉族则有"回鹘衣装回鹘马"的现象,从战国时代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后来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织锦技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终贯穿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长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数民族不仅给汉族带来了胡琴、胡瓜、大宛马等看的见的物质成果,更主要的,他们为长期生活在农耕文化状态下的汉族人民增加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开拓意识和兼容博纳的文化胸襟,使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断得到丰富与升华.正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新鲜注入,中华文化才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特别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后,便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从而造就了宏阔豪迈的"秦汉雄风"、雍容大度的"盛唐气象"、强健有为的"康乾盛世",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几个辉煌时期.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们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优点和特色.比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在某些方面超过汉族.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和柯尔克孜的《玛纳斯》并称我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其长度超过世界上任何史诗,这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乐器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我国两件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样性统一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托和根基.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㈤ 为什么说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为: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5)民族文化怎么转化为世界文化扩展阅读:
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不管“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㈥ 试论述在全球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文化全球化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应该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个性基础L对人类文化共性的发扬和推广,是在
保持差异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样性和
统一性的双向互动。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
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传统民
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们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亟待解决之难题。
“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墙,从外
面看。一个民族要认识别个民族,就要走进别人的墙,
从里面看。其实,认识自己和认识别人是同时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并不是封闭的、保守的,而是开放的、发展
的动态概念,它在自己的历史行程中总要吸纳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于自己的血肉之中。中华文化的走向远不
只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国传统文化境遇
理论研讨
身是建筑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基础之上的,近来,随着国
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经济和从前的经济结构以及经
济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国民众也正一步步迈向一
个现代化的社会巾去。眼下,进入公众视野的文化产品
和文化门类众多,能够冲击人的感官并且改变人的观念
的东西也很多。网络、传统媒体甚至公共场所部可以对
人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在这种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们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为方式来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现实的。正像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的: “全
球化并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附属物,它是我们生活环境
的转变,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国传
统文化唯有积极地进行文化整合,舍去消极的不合理的
因素,让健康的、符合今天民众行为习惯和理念的因素
积极加入进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
扬, “保卫传统文化”的呼声也才能平息下来。
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比,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
软环境,文化行为和文化生态的大规模变化在短时期内
是不会产生巨变的,但是长远的看,唯其不容易彻底改
变,其改变之后的惯性爿‘会更深远。韩国的“江汉奇
迹”,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
另一种结果。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并不矛盾,把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与现代化变革中的
需求结合起来,应是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的最好选择。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演进以
至变革的过程,永无止境,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发展的
历史经验都说明,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与融合是文化
更新发展的重要契机,文化封闭则只能导致僵化、停滞
和落后。
总之,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客
观趋势,文化全球化不等同于“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权上义”。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无论任何民族只有
积极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创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构建全球文化新体系。
㈦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民族文化即是世界文化。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因为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构成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与源,没有民族文化也就没有世界文化。
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没有民族文化的存在,的确没有世界性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一方面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互贯通与相互渗透,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以一定的条件为基础与前提的,因而,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是一种包含着矛盾的统一。世界文化不能视作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汇集与相加的总和,也不能简单地将文化的世界性视作是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世界性的文化应该是各民族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民族所广泛认同与普遍接受的文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性的文化都能称之为世界的文化,更不是文化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是具有世界性。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是存在于一个有限的封闭的地域内,只存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对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产生辐射力与影响力,并没有渗透到其他民族文化中去时,它只能是一种民族的与地域的文化,而不能被视作是一种世界性文化。
民族文化并不天然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转变为世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具体地说,民族性的文化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与存在,是以人类历史从地域性的历史向世界性的历史的生成与转变为前提与基础的。文化的民族性向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与转变,是在地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向世界性的历史转变的过程中实现的,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必然性的伴随现象与产物。马可·波罗之前的时代,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是彼此隔绝的,因而都属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那时的欧洲文化也好,中国文化也好,虽然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但由于没有超出民族与地域的边界,没有对其他民族与地区的文化产生辐射力与影响作用,因而都不具有世界文化的性质。在摩尔根发现印第安人的文化之前,印第安人的文化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并不为世界所知所识,因而印第安人的文化也纯粹是一种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同样不具有世界性文化的性质。一种处于孤立、封闭环境与状态中的民族,其文化不论发展的状态与程度如何,是不具有世界文化的品格与性质的。并非所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都能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孤立与封闭的环境与状态导致某些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在历史上自生自灭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如此,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向世界性的文化的生成与转化,或者说要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不仅依赖于地域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性的历史的转变,同时还必须依赖于民族文化本身的发育状况是否正常与健全,是否优秀与先进。孤立与封闭的状况与环境会阻碍民族文化的辐射与传播,但即使是处在社会交往普遍化与全球化的条件下,也并不是所有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文化都能转化为世界性文化,从而具有世界性文化的性质。深刻的原因在于,各民族文化的生成都有自己的土壤,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与形式只有在特殊的土壤中才能生成与存活,离开了相对特殊的土壤条件是不能存活的。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要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必须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具有相对于其他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其文化必须具有先进性的品格。很难想象一种处于落后状态的、过时的文化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吸引力、辐射力与影响力,能被世界所认同与接受。一般来说,那些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与状况的民族文化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的可能性较大,而那些处于落后地位与状况的民族文化转化为世界性文化的可能性不仅较小,而且还有被边缘化与被淘汰的可能。
㈧ 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而这些文化中具有某些共性,只要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是世界的,所以这些文化具有世界性,简单说是大家都有的共通点,就算是世界的.而又有些不同点,所以是民族的.从全球视野来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人性视角来看,越是民族化、个人化,就越能国际化,就越能得到全人类的认可。
(8)民族文化怎么转化为世界文化扩展阅读
1.所谓“民族的”,小而言之,它可以专指一个民族的某一方面的特色,比如蒙古族的彪悍善骑射,傣族的泼水节,泸沽族的走婚制等等,绝不可能成为其他民族的,即所谓“世界的”。
2.大而言之,“民族的”,也可泛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比如某个民族刻苦耐劳,某个民族团结好斗,等等.这些“民族性”,也绝不可能成为“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缺点严重的,便变成了民族劣根性,这就更不能成为“世界的”了.比如中国古代的民族陋习,女人裹小脚和男人的拖辫子,怎可能成为“世界的”?某些民族嗜杀、残忍、侵略成性,难道也能成为“世界的”吗?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法成立;说来说去,还是鲁迅的原话正确:“(文学艺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
3.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那么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 。而世界是由多少个民族组成的,民族与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个体于集体的关系,互相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某些程度上是说得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