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华传统文化号为儒释道三家并存,释家文化作为外来文化传入中国的朝代是_____什么
汉朝汉明帝永和十年。
❷ 语病题:紫砂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我认为紫砂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物质文化遗产。
❸ 《阿q正传》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
《阿Q正传》告诉了我们不要自尊自大、自欺欺人、欺软怕硬、不要有阿Q精神。
在书里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
并且在轻贱自己为“虫豸”之后,又犯了自尊自大的毛病,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所谓的“第一个”就是无上的荣耀,于是阿Q又在精神上胜利了。
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阿Q正传的创造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什么
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有人说是儒家文化,有人说是法家文化,众说纷纭。其实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找出来,我们看看主流文化分别出现于什么时间。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出现于春秋时期,距今2500年前。 释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玄奘、法显、达摩、慧能。出现的时间是汉朝,距今1800年前。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其实还有一个代表人物是黄帝,有一个学派“黄老学派”,可以证明黄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脉相承的。黄帝生活的时代为距今5000年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距今5000年前至距今2500年前之间的2500年时间里,道家文化是唯一文化,是起主导作用的文化。道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5000年。 儒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2500年。 释家文化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时间为1800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根源。
❺ 什么是释家文化
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犹于人们常说的道家、儒家。
释--禅宗尚静悟,贵解脱,以入定为工夫,以参证为法门,能于此而有所悟入,而后性静心空,脱离一切挂碍。无挂碍斯无恐怖矣,无恐怖则神清,神清则气足,气足则应变无方、随机生巧。如是而后,明于法而不拘于法,沉其心而不动其气。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释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侣居士的统称,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导的。
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题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
❼ 儒释道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审美意趣是中国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范畴。创作者个体思考如何在创作时释放审美意趣,如何使作品的审美意趣彰显个性色彩,直接影响艺术创作本身的价值和作品的生命力。
从语言学上讲,意趣是“意”与“趣”,指思想和情趣。《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趣”论》从各个历史时期阐明了这一词语作为艺术领域术语的演变,并论述了理论上的发展。可见,“意趣”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不同时期的“意趣”理论,丰富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对艺术创作的认识。在《易经·系辞上传》谈到的言意象之辩,实际上是在宽泛地探讨审美意趣中的个性释放。艺术审美意趣涉及到创作者、客观世界、作品和接受者,审美意趣存在于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审美意识是既静态又动态的呈现,是主客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以多种方式孕育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趣。儒家文化的美学哲学是“实”,即面向现实的道德和责任。道家文化探求世界的本源和本质,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得出一种“清净无为”的世界观。在艺术呈现的动态过程中,道家文化强调创作者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这种审美意向的形成,其深刻的思想文化渊源就是老庄哲学的“自然之道”。佛家崇尚的是“空”,它影响了中国艺术审美意趣的“空”的取舍。虚实结合当中的“虚”的意趣,当从释家文化演化而来。虚实结合的艺术思维过程,正是禅宗美学的思维核心,这是逻辑思维向艺术思维的转变。总之,审美意趣在具体创作者的审美过程中是千差万别的,其中的“意趣”因人而异。从发生学上说,艺术个性关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文化修养、艺术天赋等,这些因素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系统。“创作者的自身的观念、爱好、趣味、倾向以及用审美的方式、把握现实的特点,都对他的作品发生深刻的影响,都会对他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打上自己鲜明的印记,显露出他的独特的内心世界。”可见艺术发生过程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以上是从创作者角度探讨艺术个性的发生,那么从艺术呈现动态考察,创作者把自己的艺术个性体系作用于客观对象,则是形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从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到作品艺术个性的转化过程,涉及创作者的艺术心理、艺术思维和艺术技能等,这一艺术发生因素链和艺术发生过程就是艺术个性释放机制。
艺术个性的释放,可以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作为重要因素来引爆,然后在整个艺术个性体系协助作用下,完成艺术创作。苏轼、文同、郑板桥同样是画竹子但所画竹子各不相同。苏轼画竹子寄托了中国传统的君子品行,他在《绿竹筠》中咏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文同称赞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寄托的和苏东坡一样。他的《墨竹图》一枝墨竹枝叶披垂,浓淡有致,笔法谨严而不失潇洒,形象逼真而如灯取影,一派古仁人风度。郑板桥画竹子所寄托的就富有深度,成就很高。究其原因,一是苦练。《清代学者像传》记载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二是苦难的人生经历。郑板桥早年生活艰苦、仕宦经历坎坷,以及晚年寄人篱下卖画维扬的郁闷,使他的性格有一种孤傲倔强的不驯之气,所以,他的墨竹,往往劲挺孤直,笔法瘦劲挺拔,有一种“清癯雅脱”的意趣,能够表现“真性情”与“真意气”。三是正直的善心。他自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尉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在郑板桥画竹子时,采用的画法、所要寄托的思想,都是艺术综合因素发生的作用。总之,艺术个性释放机制,既需要创作者的综合艺术个性因素也需要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突出地起作用。
艺术创作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个性而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那么如何培养艺术个性和养成良好的艺术个性释放方式呢?
首先,了解中国文化学者是如何认识现实生活,以及如何把这种生活转化为艺术生活的,研究一位艺术家自成一家的艺术价值所在,这些对于我们自己的艺术成长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断裂开民族文化的艺术学习,就无法把握艺术的深邃内涵,不能认识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那么何谈标明艺术个性呢?我们立足中国文化,学习世界文化,汲取艺术家的表现能力和表现个性的艺术方式,对整个艺术史和艺术类别史进行研究,可以深化我们的艺术认识。如果做细化研究,就可以比较不同艺术家的个性所在,加上我们对于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认知,就可以看到艺术个性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认识、规整艺术个性释放的方式。
其次,以厚化理论来提高认识。对于艺术认识的两条途径,一是从生活实践中一点点地认识,另一条途径是注重理论学习。前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是直接,但认识慢;后者虽是间接认识,但是站在别人的肩上来看待艺术个性和个性释放。关于艺术个性释放方式的认识,要不断研究艺术家的生活和艺术关系,探究和总结各种艺术创作现象。研究艺术创作者的人物生平传记,找到艺术创作者爆发创作的动因,研究艺术创作者的文化修养、日常生活等。从对比角度研究同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对比认识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个性释放。总之,艺术个性是在复合因素制约的环境里养成的,同样,通过学习研究来培养自己的艺术个性释放方式,对于我们的艺术认识和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❽ 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什么政治
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当属儒道文化。
儒家文化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文化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而后来的释家文化修人与神之间的关系,重前世来生,这部分文化是为了有一个心理的慰藉,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这是和儒道文化一起流淌在血液里的。
若说起源,当属河图洛书。
❾ “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儒家的内容包括: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三纲、八目。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成一个“仁”字。
释家,也就是佛教的内容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四弘誓愿。其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道家的内容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静无为、返朴归真。核心思想可以概括成“自然”。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❿ 什么是儒释道文化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文化,三教的精华,都是揭示人天正理,直指宇宙真相。之所以教分三家,一是不同社会环境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文化,二是因材施教使然。虽然真理是唯一的,三教所讲是一非二。
(10)什么是释家文化扩展阅读:
影响:
儒家修身、道家养性、佛家修心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士大夫的处世和哲学基础,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以及当今的中国人的习俗传统等构成了深渊持久的影响。可以这么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就是儒释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三家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断发展进步,其中以儒家为主而释道两家为辅,但其实又没法完全界定三家的区别,因为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界限。
总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三家的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以这三家为典型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