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汉口名胜古迹.急急~~
放鹰台遗址
【放鹰台遗址】位于武汉城内武昌水果湖畔。遗址为一椭圆形台地,传说因李白于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观放鹰捕鱼而得名。面积约1万平方米。1956年考古发现,1965年和1997年两次发掘,证实为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屈家岭文化类型,距今5000~6000年。遗址上层还发掘出20余座唐宋时期墓葬。
马投潭遗址
【马投潭遗址】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西12公里处东西湖区三店农场马投潭村。遗址为高出周围地面4~8米的椭圆形小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1984年发现,采集有磨制石斧、鬲、鼎、罐等陶片及兽骨、鹿角、贝壳等遗物,其年代相当于屈家岭文化晚期至湖北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4500年。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5公里处黄陂县滠口镇叶店村。是一处相当于二里冈下层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遗址。1954年防汛取土时发现。遗址东西横距约1100米,南北纵距约1000米。考古发现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宫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贵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铜兵器、酒器、食器和礼器等。其中一件大钺长达41厘米,刃宽26厘米,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一件玉戈,长94厘米,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只高55厘米的大铜鼎,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圆腹鼎。该遗址是武汉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距今约3500年。
鲁台山古墓群
【鲁台山古墓群】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滠水河畔。系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977~1978年在其西南部清理发掘两周时期墓葬30余座,出土一批珍贵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在数件铜器上铸有"公大史作□□"、"长子狗作□□"等铭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② 大汉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方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
③ 武汉(汉口汉阳)为什么叫汉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离汉口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遗址在盘龙湖畔被发掘出来。可见,自商、周以来武汉地区即是重要的古城镇。
武汉是武昌、汉阳、汉口的合称,即"武汉三镇"的合称。武汉成为统_的大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武汉三镇在历史上形成的时序为江北(汉阳)先于江南(武昌),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毗连汉阳的一个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谓"武汉",乃是武昌、汉阳两地的合称。元代武昌、汉阳均属湖广行省,鄂(武昌)汉(汉阳)并称,是为双城。元代诗人余阙在诗中把武昌。汉阳称为"双城",显示了武昌、汉阳由单称到合称的趋势。
明宪宗成化(146--1487)年初,汉水改道人江,汉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涨水之际,江水漫溢,人们仍无 法安居。1635年(明崇侦八年)通判袁倡创筑长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长堤街。此后,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庆时,汉口居民 已达 36,929户,129,183人,但汉口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一直隶于汉阳县,因此,早期的"武汉"概念仍是武 昌、汉阳双城的合称。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锴所 着《汉口丛谈》中"遂陷武汉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汉 阳等郡(府),汉口是称不上郡(府)的。咸丰年间,湖北巡抚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牍中常用"武汉"两字,如"武汉为荆襄咽喉"、"若使武汉克复"、"武汉两城对峙"等等,显然也是指武昌、汉阳(当然也包括了汉口)两地的, "武汉"实际上应读作"武、汉"。
汉口的独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才确立的,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阳、夏分治,改汉口同知为抚民同知,分汉阳汉水以北地段北至摄口,西至娇口,拨归同知管辖,立名曰"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改同知为知事,易厅而为县,于是便有了夏口县。当时,武昌(江夏)、汉阳、汉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称为主,而且各有隶属,如清末时江夏属武昌府,汉阳、夏口属汉阳府,民初时夏口属江汉道,故未形成统一的行政建制,在历史上,亦有将汉阳、汉口联称为"阳夏",将武昌、汉阳联称为 "武阳",将武昌、汉阳、汉口联称为"武阳夏"者。
1926年秋,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次年初,国民政府将汉口市(辖汉阳县)与武昌合并,划为京兆区,作为首都,并建立统一的武汉市政府,此时,武汉才取得了作为政区、市区的称谓。此后,武昌、汉阳、汉口时分时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汉口作为直辖市,武昌作为省辖市,汉阳作为县而分治。
解放后,政务院将汉口、武昌、汉阳(县府所在地及邻近地区)合并为武汉市(原汉阳县治所迁至蔡甸,保留县的建制),武汉市人民政府设在汉口。至此,武汉三镇才名符其实地合三为一了。
④ 四大名镇的湖北汉口镇
汉口镇(湖北),即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汉口得名于地处汉江之口,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称,后铁路运输发展,水陆并运,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间位置,与其他省市联系方便。汉口与北京、佛山、苏州并称为“天下四聚”。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与外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汉口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外国人在此地大规模投资,有五个国家在此开辟了租界。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民国初年年产值仅次于上海。
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内交汇,将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万人。
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的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端口,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
武汉风景秀丽,名胜众多。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江城明珠”武汉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都古刹”归元禅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木兰天池,木兰山,昙华林,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古德寺、梁子湖、九峰山、国立武汉大学等古迹名胜,令人流连忘返。赏花游经济发展迅速,推出了武汉赏花地图对该市新花城进行宣传。
综合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1992年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2-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6%,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牢牢抓住“开口”和“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利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条件,适时制定“开放先导”方针,始终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策略,积极利用外资,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设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向国际资本市场迈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别是1992年国家批准我市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以来,我市利用外资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拓宽。武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可观的投资回报,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投资。外商投资武汉的信心不断增强。
教育与科技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⑤ 武汉在中国的哪个位置
武汉在中国地图的位置: 位于中国腹地中心、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也是湖北省省会。地理位置为北纬 29°58’-31°22’,东经113°41’-115°05’。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 。
武汉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辖13个区,总面积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1.56万亿元。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特点
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武汉
⑥ 武汉有哪些历史文化名迹
武汉市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黄陂县有近几年才发现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三国时期,在武昌和汉阳筑有江夏和却月古城,唐代已是着名商端口,明清时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三镇遍布革命胜迹,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义于此,现存有起义门旧址,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是当时的指挥中心,现存有孙中山的纪念铜像。最负胜名的景点有: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区东湖,以五百罗汉、玉佛及悠久历史着称的归元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来
和山城重庆、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样,武汉市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别致的名字——江城。
也许大家要问:长江从上至下,流经了大大小小为数不少的城市,为何此称独钟武汉?其原因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叫做《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诗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人非常喜爱“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这一佳名,于是自号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汉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这些名称的来源反映了武汉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源源。
☆武汉三镇的由来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端口,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繁盛。清干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火炉之成因
为什么夏天的武汉给人的感觉十分难熬?这是因为武汉地区江河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大,白天太阳暴晒,水汽大量蒸发,空气湿度增大,团团热气像一个巨大的罩子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减慢,室内气温持续不降;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浆,闷热难耐,号称“火炉”。
二、地方文艺
1、汉剧
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称“汉剧”。
汉剧的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主要由汉调艺人创造、发展,并与“西皮”合奏,从而开创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皮黄声腔系统。“西皮”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张亨甫《金台残泪记》(着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谓:“甘肃腔”曰“西皮调”。西皮源出陕西梆子。西皮、二黄合流,最早见于清代叶调元《汉皋竹枝词》(成书于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说明当时不仅是西皮、二黄合奏,腔调板式已渐趋完备。
汉剧在嘉庆、道光年间进入兴盛时期,科班迭起,名角辈出。并依流行地区划为襄河、府河、荆河、汉河四个路子。
汉剧分十大行: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有上千个传统剧目,现存剧目仍有660多个,汉剧唱腔以板腔体的西皮、二黄两类声腔为主,兼有歌腔、昆曲、杂腔、小调等。西皮、二黄在传统演唱中,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专用调和特定腔。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传统的演唱和器乐曲牌有四百多首。《汉剧锣鼓经十分丰富,打法多样,大体上可分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马锣,节奏鲜明,气氛强烈,等花脸、武生戏中,均用“串打”来衬托草莽英雄洒脱粗犷的性格,颇见效果。
2、楚剧
楚剧旧称“黄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剧”。流行于湖北,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黄陂、孝感一带的竹马、高跷等民间歌舞及鄂东的“哦呵腔”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原是人声帮腔,锣鼓伴奏。1920年进入武汉后,受到汉剧、京剧的影响,逐步发展提高,1923年改为丝弦伴奏。解放后,音乐上有所革新,丰富了板式,发展了“小调”,吸收了“高腔”,形成了“迓腔”为主的板腔、高腔、小调三大腔系。
3、湖北评书
湖北评书是用湖北方言讲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说不唱,以一块木头为道具,情节每到关键时刻,猛击一下醒木,听众为之一振。
湖北评书流布于武汉、沙市、宜昌等长江沿岸城市,与之相近的荆州、孝感、黄岗、宜昌等地区也有一些艺人从事演出活动。湖北评书的兴起,据前辈艺人说,并参考民国初年《夏口县志•建置志》记载,明崇祯八年(1635),汉阳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汉口市区)督修拦水长堤期间,有艺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说书,很受欢迎。从此说书在这里打开了门户。湖北评书的繁荣发展开始于清同治年问。至光绪年间,洋务派在武汉建立大型工业,修建京汉铁路,市镇经济有了发展,人口骤增,使评书有了大量听众。当时武汉三镇的茶馆都争相邀请评书艺人演出。当时汉口以说书驰名的有任春山、顾轩南,后来他们各收艺徒,各立门户,流传范围逐渐扩大。
湖北评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两类书目:一是根据演义小说讲述的“底子书”和在这种基础上加工发展的“雨夹雪”,;一是艺人自编自演的“路子书”,只求情节惊险热闹的“路子书”的崛起,妨碍了对一些名着的加工钻研,说“底子书”的也逐渐减少。但由于“路子书”是自编自演,艺人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如,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湖北评书善于塑造玩弄权贵豪强于股掌之间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书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评书讲述风格幽默酣畅,语言流畅、华丽,描绘景物时常用韵律回旋有致的骈体,与叙述、对话时使用的生动口语辉映成趣。
4、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⑦ 武汉有什么名胜古迹
1,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将其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
2,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3,木兰天池
木兰天池(Mulan Great Lake),是中国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木兰天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北部的石门山。
4,归元禅寺
归元禅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由白光法师于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兴建。占地153亩,有殿舍200余间,各类佛教经典7000余卷。
5,武汉革命博物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下辖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武昌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旧址、武昌起义门旧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革命旧址和场馆,是风云1927年的重要见证。
⑧ 武汉在三国时期是哪个地方
武昌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建夏口城,初为吴江夏郡治。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
公元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武汉地区考古发现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其考古发现有东湖放鹰台遗址的含有稻壳的红烧土、石斧、石锛以及鱼叉。
市郊黄陂境内的张西湾古城遗址为4300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重要遗存。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属楚国管辖。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洋务运动促进了武汉工商业兴起,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作为辛亥革命的开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⑨ 武汉有什么有什么历史古迹
龟山三国城
湖北省博物馆
东湖梅岭
古德寺
洪山宝塔
武汉动物园
武汉植物园
解放公园
晴川阁
东湖钓鱼台
楚人狂欢岛
上海路天主教堂
赤壁公园
马鞍山森林公园
武汉植物园
铁门关
莲花湖公园
⑩ 武汉有哪些历史遗迹和着名景点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简称为(武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等,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北端,又称红楼。原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功,即在此组成革命军政府,颁发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并通电号召各省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