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苏州评弹也是江南地方戏的一种吗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我国戏种很多
B. “苏州评弹”是指苏州评话和哪种表演形式的统称
苏州弹词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
C. 评弹文化之苏州评弹是哪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
评弹 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那么他是那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评弹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富饶美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苏州地区已经有说书活动。据吴县志记载:“明清两朝盛行弹词、评话,二者绝然不同,而总名皆曰说书,发源于吴中。”潘心伊在《书坛话堕》一文中介绍,清朝干隆皇帝到苏州时,曾把当地一位姓王的说书艺人召来,弹唱一段《游龙传》。此人叫王周士,他晚年创立了评弹历史上第一个行会组织——光裕公所(后称光裕社)。
光裕社成立后,评弹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前四大名家的高超技艺,提高了评弹艺术的总体水平,也扩大了评弹的影响。
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评弹(当时又称为苏州说书)演出已经不局限于苏州地区。1846年,上海开阜以后,经济和文化都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人口也日益膨胀。虽说这里五方杂处,但以江苏人为多,其中苏州地区人氏所占比例尤高,一度上海出现“街头巷尾尽吴语”的情景。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今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着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问,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苏州评话的特点,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多说不唱。
您可能也喜欢:
中国饮食文化的优点是什么?
莲花落戏曲名伶:胡兆海个人资料
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莲花落是什么意思
名篇名剧:山东梆子任心才唱段赏析
D. "苏州评弹"是哪两种表演形式的统称
评话、弹词 具体信息如下: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最着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干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E. 苏州评弹去哪里听最好求推荐。
苏州评弹去光裕书场听最好。
过去茶馆和书场仿佛一对双胞胎,是茶馆总带着书场。上午开茶馆,下午开书场,好不热闹。如今,评弹虽然没有流行歌曲那般的受大众宠爱,可在苏州,还是有众多的听书迷,也保留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书场。去那里坐坐,如同亲临真实的市井,体察着感性的百姓生活。
F. 苏州评弹和昆曲,最古老剧种的区别
昆曲。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最着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干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G. 评弹属于曲艺还是戏曲
属于曲艺
评弹简介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表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评弹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评弹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由于评弹的清洁曲折离奇,表演扣人心弦,形式雅俗共赏,故数百年来流传于江、浙、沪城乡,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爱。
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 对于古老的戏剧文化,苏州评弹和昆曲的区别是什么
苏州评弹、中国昆曲和苏州园林,是苏州的“文化三绝”
苏州评弹,是将江南水乡的情韵,渗入到弹词、丝弦、音韵骨髓里的魔幻艺术。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苏州评弹一般出现在茶馆,客人吃茶、点心时,听人谈评表演,弹词丝弦音深入灵魂,十分惬意。昆曲一般出现在大剧院,通过舞台表演展示出每个民族高雅精致的艺术,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I. 苏州评弹和昆曲的区别
1: 艺术类型的区别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 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2:历史源流的区别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弹词”一词,始见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其中记载杭州八月观潮:“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时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3:演出形式的区别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
昆剧表演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
(9)评弹是哪里的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苏州评弹的主要流派:
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 ,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
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
J. 什么是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干隆时期已颇流行,当时最着名的艺人是王周士。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一人的单挡,两人的双挡,三人的三挡。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杨振雄唱的《武松打虎》,马如飞的《珍珠塔》,徐丽仙唱的《喋恋花·答李淑一》,杨乃珍的《大九连环》都是苏州评弹的代表性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