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城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城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发布时间:2022-06-10 12:36:48

‘壹’ 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征

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说:“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正是移民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创造了移民城市发达的商业文明和独特的人文风貌,形成了移民城市特有的文明形态。
首先,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异质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由于现代移民来源复杂。这些移民有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风俗传统、生活习惯、伦理观念和教育经历等,表现出来的喜好甚至价值判断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移民城市的文化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较之非移民地区要大得多。然而,人们来到同一座城市求生存、求发展,并且能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证明了移民普遍具有较强的宽容美德和包容心态,也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移民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征。
其次,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生成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移民从四面八方涌向一个新的城市,或聚集到一个新的地方形成城市,对他们来说,这就意味着一切要从零开始。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虽然没有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但也毫无基础。从文化方面来说,就是移民秉持一种精神,到新的城市经受打磨,伴随着淘汰、转换、更新、发展,从而培育出新的文化。因而,移民城市的文化不是一种既成文化,而是一种生成性文化。这种文化在生成的过程中不是封闭的,而是与移民城市的开放本质相一致,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有新的移民加入,也为其文化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元素和养分。因此,移民城市的文化也是因其开放性而充满活力、吐故纳新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最后,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种革新性文化,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当代移民大多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主动成为移民的。比起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而被动成为移民的人来说,当代移民享有并利用了更多的权利和财富、更便捷的交通和信息渠道等条件,在决定移民之前就已了解移居地的各种情况,是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移民前往新的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成就,从而实现自己创造财富、贡献和改造社会的理想和抱负,而迫于无奈的情况较少。在当代中国,移民城市往往是改革的急先锋。移民城市的文化也充满了革新色彩,表现出强大的创造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被“设计”出来的。

‘贰’ 天津市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天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文继位为帝,其子朱棣以“靖难”为名,向其亲侄子朱允文发动了争夺王位的战争。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军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破沧州,打通了南进之路。赐直沽以“天津”名,意为“天子济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门外的渡口处,曾建有“龙飞渡跸”的牌坊以示纪念。
朱棣称帝后,认为“直沽海运商泊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于是,在明永乐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于直沽,并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等筑城浚池,建天津卫城。
天津卫城垣有“赛淮安”之美誉。其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4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垣东距海河220步,北距卫河(南运河)200步。由于初为土筑故至弘治初年已颓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备副使刘福积累帑项,于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挥使陈达用了2年的时间用砖包砌,在4门之上重建城楼并为4门题镇东、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层中,“日以戈矛弓矢为事,……争相骄侈为高。”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一,统称“天津卫”,这一名称也成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天津农、林、牧、副、渔、盐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中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渔、盐及手工业生产习俗颇具特色。特别是随着元代漕运的发展,为之服务的手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各类作坊相继应运而生。尤其是开端口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三条石机械工业区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形成规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
明代筑城后,漕运发展,商业繁荣,财聚四海,“民喜为商贾”。凭借海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汇南北舟车,集八方商贾,迎海运漕粮,纳吴越百货,成为华北地区商业中心。清代漕运、盐业、粮业更渐发达,经济空前繁荣,“轮蹄辐辏,舳舻扬帆,往来交错,尽昼夜而无休止”。东门内、北门内及东门外宫南宫北大街,商号林立,钱庄、银号栉比,商贸发达,各业俱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厢惨遭烧杀抢掠,商民损失额巨,元气大伤,商业萧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城墙拆除后,改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店铺贾摊沿街而立。继而北马路的北洋第一商场、国货售品所以及商业总会、天津工商研究总会等私商机构相伴而起,形成以东北角为中心,向北马路、东马路延伸的商业区。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南移到租界地。劝业场、小白楼等街区日渐繁华,周边形成规模商业区。商业资本大量投入,旅店、饭店、商店、影剧院、歌舞厅栉比鳞次而立,尤入夜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轻歌曼舞,是闻名全国的享乐之乡,并有“东方小巴黎”之称,成为天津重要的商业、娱乐、休闲中心。
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20世纪以后出现的“银行热”,尤以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进入繁盛时期。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银号,发展更为活跃。由于天津金融业可以一直辐射到华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就金融业的总体规模而言,天津仅逊于上海而跃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尤其是盐商阶层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代着名学者纪昀在清代中叶到天津后曾写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华颇近于淮扬。……文士往来于斯,不过寻园林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耳。”“豪于家财而风度彬雅”的大盐商们无不广交、延揽南北名士,附庸风雅,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驰名中外的由查氏盐商修建的私家园林——水西庄就曾经是当时全国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结社的着名场所。商人的倡导和世俗化的倾向以及城市社会商人与官僚身份的结合成为清代以来城市文化的最显着特点。
带有商业色彩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风格习尚。特别是自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天津开为商端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杂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民间传统文化、以9国租界区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为中心的漕运(码头)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风采的民俗文化风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个性和魅力。成为浓缩中国近代历史的宝库。
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市内曾有许多清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加之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显贵的宴饮,影响并形成了津人好“下馆子”之风尚。每遇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应齐备。津菜菜系以扒、烹、烧、炒、煎、烙、烤、煮、炝、凉拌、腌、酱等为主要烹调方式。并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肴。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饰颇具特色。富足者衣饰追求华丽气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极尽豪华奢侈,且不同场合穿用不同服饰。女服更讲镶滚沿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无论贫富,皆崇尚红色,尤以新妇为甚。而贫困游民,其指身为业,日挣日吃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具有典型的职业特点,夏着“短打儿”,冬着“二大棉袄”、“空堂”棉裤,脚腕扎腿带子。妇人则多着“一裹穷”。贫富差异相当明显。
天津旧时曾出现许多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其存在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同时家族的维系还必须靠家族成员间共同经营一种产业来做依托,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区的家族观念相对郊县农村不甚强烈,特别是清代干隆、嘉庆以来,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增长,社会控制松动,家族的外部职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家族主义”淡化,大家族减少,并逐渐由复合家族向单一家族过渡。
至于亲族关系则重视母亲家族,“娘亲舅大”,舅舅的权威性可决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诸多事宜。另对结拜兄弟、姐妹及拜认干娘等干亲比较讲究。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有三合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和门脸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横向连接的两侧跨院多为富,以纵向连接的进深院落层次多为荣。并讲究装饰砖雕、木雕。城厢内民居多坐北朝南
随着前清遗老、军阀、政客等寓居津门,在租界区内相继营造了不少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洋楼。这些带有异国风情的豪华宅邸多由外国人设计,像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张学良以及庆王府的宅邸均为上乘。还有的采用中西合璧,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清雅别致。
郊区运输,除河船外,多系单套或双套的两轮木制马车;市内运输,则多为人力双轮或独轮车;一般小贩和短途运输则为肩挑。
城市上层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为轿和马,轿又分四人官轿及两人轿。官员乘轿要求走得平稳,而商人乘轿却要轿夫“飞轿”,跑步行进,以示有“派儿”;两人轿,多为妇女乘坐。乘马者多为武官,间有英武少年骑马游猎于近郊。20世纪初,租界地外侨和中国官僚、军阀均拥有私人汽车。有轨电车也以环老城4条马路和日、法、德租界区域绕行。人力车、四轮马车和自行车得到广泛使用。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着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叁’ 城市文化有哪些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是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出某一文化体系的文化特征和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美国学者苏尔在建立其文化地理学体系中就明确地提出了野文化景观冶概念,其核心论点就在于强调景观的文化属性。①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文化景观概念纳入到叶世界遗产名录②中,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
城市文化景观一般有三个类型:一是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园林和公园等设施,经常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有联系;二是有机进化的景观,包括残遗物(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三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多列入叶世界遗产名录曳。于城市文化景观往往是人类精神对自然的加工,是人类社会组织制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载体,在公民社会中其主旨是追忆、展示和传承本土文化,强调其公共性、艺术性与民主性。可以说,城市公共文化景观不但是城市的内在基因,也是外在的文化名片与重要旅游资源。

‘肆’ 城市文化的基本信息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显, 是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社会秩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的过程。
关于城市文化的定义,主要存在两种定义思路,其一是从文化的定义推理演绎,例如台湾学者张丽堂 (1983)援用了泰勒关于文化的经典定义,将城市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于都市社会组织中,所具有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一切都市社会所获得的任何能力及习惯。又如郑卫民(2005)援用了广义文化的定义,认为城市文化简单地说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其二是从城市本身的特征出发进行定义,例如《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称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它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点(刘国光,1991)。又如秦启文(2004)认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区域内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所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以及这种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心理状态、技术和艺术成果。
而由于城市文化的复杂性,许多学者通过明确城市文化的具体所指对象而达到利于学术研究的目的。2011年1月,由城市文化领域着名学者、原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华世纪坛序总创意人朱相远先生组织创办的中国城市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组建了我国城市文化专业研究机构。
《中外城市知识辞典》认为城市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属物质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筑、园林、教堂、公共文化娱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后者则为社会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艺术、宗教、法律、习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刘国光,1991)。
杨东平(1994)在《城市季风》中通过比较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认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城市文化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予以认识:1)城市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城市社会的变迁是一个文化大题目,它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建设和人文景观;2)城市的制度组织和社会结构,这是在制度文化层面上对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观测;3)城市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品,这是按文化的狭义或常义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状态;4)城市的人口构成和文化素质,这既是城市文化形成和发展最活跃的动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指标;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是城市文化的深层基础。
任平(2000)通过分析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文化发展状态,强调了后现代城市文本认知方式对城市文化内涵理解的深刻影响,认为城市文化是每一个时代的时尚总汇,如建筑时尚、服饰时尚、饮食时尚、知识时尚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现,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题空间,她映射着民族的、时代的与人格的光辉,是宗教的、哲学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现。
倪鹏飞(2004)则在研究城市竞争力中将城市文化列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城市文化载体的内涵体系由五大系统构成,即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
朱柏林(2005)根据城市发展的特征,认为城市文化指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其中,形态文化指地理区位生态特点、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特色、标志性建筑、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等;经济文化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特色、经济资源优势、经济组织和经济制度等;社会文化指城市人口族群状态、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和社会心理等。
李坚等(2006)则抛开文化的经典定义框架,从更广泛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考察城市文化,认为城市文化是一种大视角文化:1)它是发生在城市里的文化现象(相对农村而言);2)它是和城市发展相关联的文化现象;3)城市文化应当包括城市的生态地理文化、经济贸易、政治制度;4)包括城市的社会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
虽然关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其都可以划归为广义或狭义的一种。关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理解,普遍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 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杨章贤等,2002)
从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特点出发,吴良镛(1996)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导系统,主要指对区域、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指挥功能、高级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社会知识系统,主要指具有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的科学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养创造力和恢复体力功能的文化娱乐、体育系统等多种内容。狭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城市建筑文化环境的缔造以及文化事业设施的建设等。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广义的城市文化定义或内涵。但也有学者从我国实际文化建设需要出发,认为城市文化属于文化总系统中的精神文化范畴,在我国所指的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李曙新,2005)。
注释:本定义引用自 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构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径》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伍’ 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底蕴评判标准,历史积淀仍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城市文化底蕴的排名是公众对城市文化底蕴评价标准的反映。研究发现,历史文化积淀等因素仍然是公众评价城市文化底蕴的主要标准,这也是成都之所以被公认为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的重要原因。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应该是包含历史的、社会的、教育的多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非某一指标的单独支撑。成都除在历史积淀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外(文物遗迹多、三国古都),还聚集了众多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发达、文化气息浓厚。

文化成都更有时尚活力

为了更加深刻、形象地刻画出城市的文化底蕴,零点咨询将排行的城市进行了拟人化特征分析,城市价值观上的差异在城市拟人化特征上也有所体现。记者看到在拟人化测评中,成都、北京、西安与上海都会给人留下靓丽、健康、进取、勤奋和幸运的印象,但与北京和西安大方、敦厚感不同,成都显得更加时尚和现代。这表明成都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除了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外,更以其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紧跟时代发展的现代气息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并不断作为其城市文化底蕴沉淀下来。

文化底蕴的内涵是人或人群所秉持的长期积累下来的独特地域性文化。因此从“底蕴”二字上看,文物古迹、民俗传统等历史文化的沉淀必然是城市文化底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从“文化”上看,文化有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之分,那么历史文化积淀也就不是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全部。所以公众才会认可上海这样一个现代文化积累丰厚且对国内现代文化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城市,成为国内最具文化底蕴的城市之一。

‘陆’ 城市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聚集性:城市以其独有的向心力使人类的财富、信息、权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汇集

层次性:城市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复杂的统一体;
还有多元差异性,地域性和辐射性。

‘柒’ 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并分析成因

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缓慢,少数沿海城市畸形发展,管理呈现出半殖民地化的倾向。
城市文化的特点:受西方思想的冲击远比农村突出,西方近现代思想都首先从城市传播。
原因: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城市先受冲击。

‘捌’ 目前上海城市文化特点的什么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和开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海派文化精华所在。

阅读全文

与城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