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文庙
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文庙里有一家百姓书房田,书籍不多,却有很多人往来。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庞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快到时间了,离开了红色的红墙,恍若隔世。希望有机会再到文庙走走人。
Ⅱ 泉州文化遗产是什么啊
泉州文化遗产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2019年11月,泉州北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北管的表演特点:
北管曲一般由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演唱时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边唱边执打打击乐器为某些乐曲伴奏,给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
在北管曲中,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发源地江淮一带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时,常采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并借鉴了莆仙音乐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将某些特殊字的“声母”与“韵母”适当间隔的读音,使歌声更为悠扬、柔婉和秀丽。
Ⅲ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音、闽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汉族音乐。琵琶轻弹,洞箫幽幽,浅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岁月,在空气里潆洄飘荡。
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Ⅳ 一个优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等。
1、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泉州闽南语演唱,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
“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国最古朴的乐种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导乐器——琵琶,未随时代演进,仍保持唐时的大腹短颈,弹奏上还是用横抱拨弹。
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
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与台湾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等,是一种发源于福建泉州的传统舞蹈,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台湾等地区。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之一,是古闽越族舞蹈之遗存。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4、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
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Ⅳ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打城戏、剪纸、惠安石雕、晋江布袋木偶戏、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送王船、泉州木雕、传统香制作技艺等。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祖拳:集太祖拳、白鹤拳行走拳达尊拳罗汉拳之所长,融南少林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形成了以柔济刚、内外兼修、精密而重实际的风格。
剪纸:在泉州传统刻纸技艺基础之上,李尧宝创造性地综合运用了描、剪、刻、剔等手法,虚实阴阳兼用,刀法道劲细腻,立意隽永,独具个人风格。
惠安石雕:技艺卓绝,有影雕、圆雕等八大类上千个品种,题材森罗万象,技法成熟精妙,影雕更是以其特有的拟真性和细腻性,被誉为“中华一绝”。
Ⅵ 泉州22个遗产有哪些
泉州申遗项目的遗产整体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构成,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
Ⅶ 泉州22个遗产点的历史有哪些
部分遗产点历史简介
1、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祈风石刻是一组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祈风仪式的摩崖石刻,它与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等共同体现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的倡导和管控。
这些珍贵的石刻历史档案真实记录了宋代海洋贸易与季风密切关联的运行周期等历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对贸易活动的精神促进。九日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最晚的为1266年。
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有3方,还有1方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的祈风。10方碑文中记载的历次参与祈风活动的市舶司官员共9人,泉州地方军政要员共58 人,有18人为皇族。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泉州22个申遗遗产点简介出炉
Ⅷ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保持这一遗制。
Ⅸ 泉州世界文化遗产
泉州有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遗产。
泉州的历史
泉州坐落于中国东南沿海,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依海而生,又因海而兴,是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港口,宋元时期更是成为世界着名的贸易中心。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郑和七次下西洋便是从这里起航。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泉州的繁荣,当时扩建城墙以御外患,环城遍植刺桐树,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尤其是10至14世纪,在空前高涨的亚洲海洋贸易热潮塑造下,泉州更是成为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无数东西方商船日夜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图景在马可·波罗的游记和一系列史料中有着生动记载。
Ⅹ 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是什么
泉州世界文化遗产:
一、清净寺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建于北宋年间,元代曾重修。宋元时期,泉州商旅往来频繁。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商人曾来到泉州,泉州本地也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清净寺,是泉州多元文化、繁荣贸易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