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 列举三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特点
1、长城: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的精华,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故宫讲究对称美,金銮殿龙椅的正下方就是北京城的中心。
3、布达拉宫:
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是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
文化遗产的意义:
1、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2、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文化遗产在对外交流,保护旅游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属性,一般为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或者不可移动之建筑、壁画、雕塑等。
文化遗产的物质和非物质区分,其实在如今的国际学术界已经有逐渐模糊的趋势了。一般来说,不论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其物质的存在有其艺术性,而非物质的属性则应具有文化性。对于任何的文化遗产,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属性正如硬币的两面一般是不可分割的——脱离了物质,任何的精神属性都失去了载体;脱离了精神属性,文化遗产就不成其为文化遗产了。
举例而言,波兰华沙城,其之所以成为文化遗产,是因为从物质上来说,该城的重建水平极高,可以说基本复原了被毁古城的原貌;而从非物质来说,是因为华沙人民在战争之后,凭借着存留的画作、图纸甚至是每个人的零星记忆,将消失了的华沙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说,没有非物质属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存在的。
3. 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什么突出特点
我国现有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历史悠久。比如,万里长城,自秦至今,不可谓不长。西安碑林,历朝历代名人皆留下字迹,远的千载,近的百年,都有古幽之色,原始气息。此外,诗、书、经、传浩瀚如海,有的长达数千年而字迹清晰。不可谓不是稀世罕品。二、内涵丰富。例如,徽州古民居,三进四开膛(涵义心胸开阔、仕途连进),天井(寓义肥水不流外人田)加花园。其砖雕,绝世有佳;其木雕,生龙活虎;其石雕,端庄威严。其间的八仙过海、五子登科、牛郎织女、世外桃源等等,故事连篇,蕴意无限。尤其是,其建筑独特,色彩斑斓,更为世人称道。三、审美价值高。例如,紫禁城、颐和园,宫殿星罗棋布,空间错落其间,富丽堂皇,雄伟壮丽。其艺术造型,巧夺天工,其四季景色,美不胜收。四、难以再生。例如,长城被毁,重新建造,别人一看就知赝品,此举毫无意义。又如,翡翠白菜,绝世雕工,至今无人伪造,恐怕是秘笈失传、此玉难显罢了。当然,还有更多精品、胜景、名地,都不是可以仿造的。要不然,早就会在纽约有一座故宫了。简而答之,仅供参考。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4)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扩展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
“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现代的“非遗”,如何保留遗迹的自然状态和真实性而减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继续保持日常性而减少节庆性、如何增强实用性而减少表演性、如何体现民间性而减少官方性,这才是还原前人的遗产对后人的作用,失却了这种作用,遗产就成了包袱。
特别是现代看到的“非遗”,大部分是农耕时代形成并在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保存下来,能否在现代化的大潮中继续发挥作用、如何避免被现代性同化而发挥作用,是有资格继承遗产的孝子贤孙必须考虑的问题。
5. 各种自然文化遗产及其特点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
3、人们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它能够成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它能够提供这样的一种见证。
4、可以作为人类一个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杰出范例。
5、所面对的遗产它可以作为人类传统的寄居地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人类怎么样居住这样的一个杰出范例。特别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种或者几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又在一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现在变得非常容易受到损害。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有哪些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文化遗产本身或具体到某一个事项的主要特征。特别是文化空间,在其中的某一事项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哲学、宗教、伦理、法律(行为规范)、社会、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等。比如一个苗族鼓藏节事项(也是用《苗族古歌》作为祭祀词之一的事项)。他对铸柱撑天从材料选择到冶炼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学认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征性数据反复出现,是古代数学的传播,他对事件及天象的叙述,是天文历法的表现,蝴蝶妈妈生出人与神及动物以及对宇宙诞生的描述,就是古代关于宇宙、人、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仪式中体现出众多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产与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经济体制,他表现的战争周折就是古代的军事战术,他包含的古歌、音乐舞蹈、服饰银饰就是文学和艺术,他的活动整体就是苗族的传统的宗教信仰。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传统蜡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学追求、审美情趣、工艺技巧等等。这一些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征,在一个事项中,可以包括有无数个文化的信息。 二、集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每一个事项的立体内涵,都是现任的集体创造。它不像现在的电视电影、喜剧及音乐、小说诗词等,有明确的内容责任人,即创作者。它是某一事项的初始形态得到集体认同后,在传播、传承过程中逐渐丰富而形成的。上面所说的集体,有极为明确的社会性,它有可能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社区、一个村落、一个人群、一个行业。集体性不单表现在创造上,还充分表现在传播与传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事项的初始形态一旦得到集体认同后,他便在这个集体中显示出他的价值,这个集体在确立了他的价值取向后,开始进行传播,传播的过程,就是各种事项介入集体生产生活、信仰崇拜、祭祀禁忌、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游乐嬉戏等等领域的过程。这样,这些事项开始在某几个方面或一方面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生产劳作、社会交际、精神向往、艺术创造等等。传播中这些事项显示出了他对维护社会平衡、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体现出了及体检相互借用、互相影响的现象——才有了现代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文化圈、文化域,甚至文化社区、文化群落、文化村落这些概念。有了集体创造、集体传播、便开始有了集体传承。传承是由遗产事项的价值确定的,继而便有了集体传承的自觉性。物质遗产如遗址、物价等,它的传承(一代接一代研究、移交)是不可变异的,因为它是静态的,固定整型价值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却是活态的,所以它的传承就出现了这么个自觉原则:我们把它称之为“固守主体,横生枝节”;这个主题是传统的,得到一代代集体认同的主要内容,横生的枝节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去丰富主题内容,去改造一些不适应当时形态的枝节——这就是文化人类学所说的文化遗产产生的变异性。这一切都是集体活动,所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体性。
7. 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1、万里长城,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2、北京故宫,雄伟壮丽的故宫,是北京城的中心。这组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庞大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历经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至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故宫一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统治全国的中心。
3、秦始皇兵马俑坑,兵马俑(TerracottaArmy;Terra-cottaFigures;soldierandhorsefigures),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的兵马俑坑内。
8.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显明的特色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当然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也就具备了以上的特征,和西方不同的是她体现的是东方美.这个没什么太大的分别.
谢谢
9. 世界着名的十大文化遗产是什么,各有怎样的特点
如果溯源人类的历史,咱们得往会看上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是伟大的,回顾以往,自古以来人类用智慧创造了很多连当今科学都无法解释的奇迹。今天咱们就来盘点一下人类的瑰宝:世界着名十大文化遗产
10. 文化遗产有哪些特点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对文化遗产的定义有文物、建筑群、遗址三条。
二、文化遗产的评审标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成就,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莱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
(3)能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群或景观的杰作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作品。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是处在不可挽回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址。
(6)与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关联,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