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从端午文化看民族精神传承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戴五色线、喝雄黄酒……每逢农历五月五日,形式多样的端午节俗在全国各地上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端午节俗在新时代丰富多彩又不失神韵地演绎,传承与彰显着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有统计显示,在中国56个民族中,半数左右拥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比如彝族都阳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节日这一天,每家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间草坪唱歌跳舞尽情娱乐。
由是观之,端午节习俗传承是古老和现代的统一,时代与地域的交融。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生活往来,为端午节本源性传统带来多样性的包容、发展。”林继富说,端午节习俗传承过程中现代性和传统性兼具,包含中国人对文化的选择、对生活的选择,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文化自信力。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持续传承和振兴端午文化?民俗专家沈建东建议,将端午节文化修养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和必修课,同时运用新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了解体验,让端午节成为“记得住的乡愁”。
林继富说,在全球化时代弘扬端午文化,要在继承端午节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彰显端午节所蕴含的中华文化自信力。
❷ 是什么原因导致端午节习俗改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中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沿袭过节的习俗,继续倡导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习俗消失的原因:社会的进步。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百姓不会去杀生为了吃枭羹。古人用兰草泡水沐浴,现在已经有沐浴露等可以替代清洁身体。而饮菖蒲酒也逐渐替代了其他酒品饮料等!
❸ 沿袭两千年的端午节 屈原精神我们如何传承
1、纪念屈原,除了吃粽子就是划龙舟 端午节已沿袭两千多年,史料中关于端午起源的记载有很多种,如迎接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等。然而,流传最广、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还是纪念屈原。南北朝梁朝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录了中国古代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其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及“是日,竞渡,采杂药”等端午习俗。 端午习俗众多,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包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未至,荆州大街小巷已处处粽子飘香,2012年荆州端午龙舟赛也在紧张筹备。昨日,中国屈原学会名誉理事张世春介绍,目前,除最为人熟知的吃粽子和赛龙舟外,很多端午习俗已渐渐消逝,如插艾蒿、菖蒲,饮雄黄酒,拴五彩缕等习俗已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张世春认为,端午习俗源于古人生活所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多数习俗似乎落伍于时代。然而,端午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民俗,更重要的是对屈原的祭奠和屈原精神的继承。 2、屈原精神,爱国忧民、志洁行廉、不苟偷安、不同流合污 人们都知道吃粽子和划龙舟是纪念屈原,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屈原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张世春介绍,屈原精神的核心体现为他的爱国和忧民情怀。史料记载,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对内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后来屈原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仍坚持以祖国的兴亡为念。 屈原在任职期间,志洁行廉,同情百姓,为民谋利,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作殊死斗争。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却不苟且偷安、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终保持“忍而不能舍也”的精神。特别是在流放后,屈原投水以明志,让世人难以忘怀。 张世春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领略他的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了他在从政期间坚持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无私无畏的崇高思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表达了他鼓励自己坚持真理和探索的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更表现了他站在民众的角度爱民忧民的精神。这种爱国忧民思想正是千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精神。 历朝历代的忠诚勇士都有继承,这也让广大的民众对屈原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对屈原的爱国思想表示支持,对屈原的悲剧表示同情,因此,民众对屈原精神的继承是自发的。张世春介绍,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所采用的就是楚地的乡俗俚语,这种文化载体让屈原的作品能口口相传,也无形拉近了屈原和民众之间的距离。因此,纪念屈原,不仅仅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和屈原精神的探索和继承。 ” 划龙舟焰火表演包粽子 端午祭成功申遗 3、韩国江陵,农乐竞赛、汉诗比赛、射箭投壶…… 他们有祭祀、端午节源于中国,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多个国家都有端午节。近年来,端午龙舟赛等端午习俗也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流行。 国外最有特色的端午节无疑是本土的端午祭,韩国端午节时间和我国端午节一样,均是农历五月初五。 韩国江陵端午祭最负盛名,每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人之多。是什么吸引这么多的参与者?张世春认为,这要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端午节的核心就在于传统祭祀。按照韩国的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则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菖蒲妆”还有在门柱上贴朱砂符以避邪,称为。或互赠端午扇以示祝贺等习俗。 韩国端午节活动十分丰富,一般会持续十多天,有假面舞剧、投壶、摔跤、农家乐竞赛、汉诗比赛等特色活动。江陵端午祭是韩国端午文化核心,包含有祭祀、演戏、游艺等内容。 张世春认为,从端午历史文化和形式上看,韩国的端午节无疑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典籍多有记载对“端午”的解释,和中国人对端午的理解相似。然而,韩国的端午祭保留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与本土文化较好的结合。与之相反的是,国人对端午文化的传承渐显单薄,端午商业化的氛围愈演愈烈。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更要继承屈原的精神。
❹ 端午节如何传承端午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当然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我们每过一次端午,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致敬与汲取,也是对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锤炼与雕琢。
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
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我们“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值此端午节之际,对他们道一声“辛苦”,也希望他们能够安康顺遂。
当吃着香喷喷的粽子时,也该思考如何让端午节里的这种家国情怀传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节,各地都会组织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诵读《离骚》、包粽子、做香包、划龙舟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构筑起节日的仪式感,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渐渐地与传统亲近。而文化也在人们有意识地参与中,穿越时空、流淌到未来。
要让这种家国情怀能够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现端午习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内心深处与端午节的精神内核相共鸣。尤其是在如今依然需要面临疫情的挑战,依然需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力拼搏。而端午节所承载的这种对祖国、对民族赤忱的爱,足以凝聚起我们持续拼搏和奋斗的磅礴力量。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从来不只是吃粽子、饮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插艾草、佩戴香囊等避瘟驱邪、祈求健康的习俗,同样是端午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防控疫情的方式方法,虽然与古代不同,但所体现的重视健康的理念,无疑有相通之处;疫情防控,虽然会给生活带来一些不便,但未尝不是感知端午文化底蕴的契机。
我们或许无法欢聚一堂、观看赛龙舟,但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编彩绳;我们或许不能说走就走、远游踏青,但可以给孩子说说端午的由来、讲讲屈原的故事。有家人的陪伴,有悠久的文化,有传承的习俗,有共同的情感,无论在哪,端午节都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❺ 怎么把端午节的传统发扬光大
重塑、扩大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使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使之符合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比如在新的时期,可以淡化端午节辟邪的传统节日文化,着重开发爱国的文化内核,甚至可以创造性地开发一些新的节日习俗,比如网上祭扫屈原等等,将端午节发扬光大。
要保护好传统节日文化,使传统节日重新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要素,就要实现传统节日的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让传统节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需要,才能让节日文化被大众所接受,才能实现传统节日的传承、发展,乃至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是民族不忘本而又面向未来而为今天的美好人生而奋斗的基本标志和重要体现是凝聚,这种文化使团结民族的力量争取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极为重要的方式也是我们要记住的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民族自尊自重自爱和自强的表现和希望也是我们发展的希望。
(5)端午节如何传承文化扩展阅读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
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国古代江浙地区吴越部族崇拜龙图腾并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我国南方吴越一带,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❻ 李子柒端午包笋壳粽,我们该如何传播中华文化
很多人认识李子柒,就是因为她的能干和美好生活的坚持。他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是很多人所向往的。那一种田园诗的风光和辛苦劳作是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未见过也没有亲身经历的。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生活在城市中,没有经历过农活的劳作,也不知道那些农作物是怎么长成的。而现在很多人的压力很重,面,对于工作和生活往往不能让自己放松下来。把李子柒视频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往往能让喧闹的心安静下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喜欢观看李子柒的视频。他那一种优美的自然风光仿佛是世外桃源一般。
❼ 了解完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谈谈自己该怎么传承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屈原
❽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被传承下来
端午节被传承下来的习俗主要有:
1、赛龙舟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2、端午食粽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某些地区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4、悬艾
挂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跳钟馗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6、挂荷包和栓五色丝线
挂荷包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7、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8、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等地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❾ 端午文化需要如何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医药节等,是最早出现的中华传统节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已有合药、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在胳膊上系长命缕、迎涛神等诸多习俗。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❿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被传承下来,哪些消失了试着分析为什么。我们可以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做些什么
1、传承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百姓们包粽子、挂菖蒲、插艾条、碰蛋、挂彩包、赛龙舟、点雄黄酒等方式来庆祝。
2、消失习俗:吃枭羹、浴兰、饮菖蒲酒、斗百草等。
吃枭羹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寓意将不忠不孝之人从皇帝身边驱除,借此弘扬儒家忠孝观念。枭就是猫头鹰。汉代皇帝在端午节于宫中宴请群臣时,就把枭做成羹汤赐给群臣食用。但此习俗局限于宫廷,并未流传至民间。浴兰是古人用兰草泡水沐浴,以清洁身体预防疾病。
3、习俗消失的原因:社会的进步。
猫头鹰是国家保护动物,百姓不会去杀生为了吃枭羹。古人用兰草泡水沐浴,现在已经有沐浴露等可以替代清洁身体。而饮菖蒲酒也逐渐替代了其他酒品饮料等。
4、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法: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创造、生产生活中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沿袭过节的习俗,继续倡导传统节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