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贵州哪类传统文化消失了
“扫火星”节。
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一些支系或者村寨中,要过一个叫“扫火星”的传统节日,相当于古老的寒食节。这个节日的时间一般是在春天快结束的时候,也有的地方定在秋后。
B. 贵州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在贵州挑地儿玩,外地人看名气,本地人靠口口相传。在各大景区争相评为 AAAAA 之际,其实游客还是喜欢那种人少又非常棒的“小众目的地”。
很多景色不是不够出挑,而是比较低调。我以前还是编辑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跑全球踩点世界遗产的撰稿人,从国内、东南亚、日本到印度,那种从前不会吸引我的地方,在他的镜头和笔下都有了新的生命。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作为视觉和感官动物在游览景色,寻找一种眼前一亮或者从未有过的体验,其实那些我们会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平淡在我们不了解它的由来和特色。这种地方就像博物馆,没有做功课或者讲解,意义就不大,毕竟不是一样演出。
今天,我从世界遗产这个角度聊一下贵州的几个去处,之所以用世界遗产,参考一下一位知友的回答:
2007 年
荔波
荔波是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地,作为荔波粉,我已经不止一次提过这个地方。
2007 年,荔波和云南石林等几处南方喀斯特地形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领域中,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征和地貌多样性上是公认最好的。
中国南方喀斯特典型的地形有三种:峰林(塔状喀斯特)、峰丛(锥状喀斯特)和石林。荔波是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地形。
荔波喀斯特是由高圆锥形的喀斯特峰、深陷的封闭洼地、下沉的溪流和长长的地下洞穴组成,是可供全世界参考的典型峰丛地貌。
荔波的核心区域是大小七孔景区和茂兰景区,由一个公共缓冲区包围。景区面积 29518 公顷,缓冲区有 43498 公顷。其中茂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含有不同年代的碳酸盐露头,经过数百万年的侵蚀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峰丛和峰林岩溶。更可贵的是,景区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植被,随着季节更迭,都能在此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致。
关于荔波更通俗的玩法可以看这里。
2010年
赤水丹霞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丹霞是 2010 年在第 3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和国内其他丹霞地貌作为中国丹霞一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C. 贵州的底层民间文化
那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我们说贵州民间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贵州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护价值的部份;当然,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习俗风情、传统节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遗存;有贵州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遗迹:有明清之际“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进行汉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土家等民族历时久远、个性独特的民族文化……多种文化类型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相处,共生共荣,不少村寨甚至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范式。这同贵州自古即为边鄙之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同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羁縻政策有关,也与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关。这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下述特点:
其一是多元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共生,丰富多彩,文化生态的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的边缘,即双重边缘,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遂有了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可能,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许多物质性文化内容,以及非物质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文化精神,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二是二重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闭塞,致使贵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间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中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因为封闭,则容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而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诸如惩恶扬善、敬老爱幼、互助互爱、扶危济困、崇尚勤俭、反对好吃懒做、偷盗行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过习俗或口述史保存下来,并给后世以影响,一方面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显示出传统道德伦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适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娱性。贵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片上,有一吹芦笙的人物形象,说明早在秦汉时代,贵州古夜郎人即有此乐器。今日人们所熟悉的民族民间歌舞如侗族大歌、琵琶歌;仡佬族《踩堂舞》;苗族飞歌、芦笙舞、反排舞;水族双歌、铜鼓舞;瑶族《打猎舞》;布依族姊妹箫、山歌《好花红》:以及彝族斗牛舞等等,其中特别是苗族的芦笙舞又称之为“踩芦笙”,每年正月十六及二月“午”日,都要举行盛大活动,人数往往达到上万人。流行铜鼓舞的地方与民族中,还流传着“铜鼓一响脚就痒,三天三夜跳不完”的说法;侗族中则有“饭养身,歌养心”的祖训。足见从前兼有娱神、自娱两种功能的贵州民族民间歌舞,在娱神功能淡化、消失后,其自娱功能使歌舞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以歌舞传承文明、起到滋补心灵、陶冶情性,从而美化风俗的作用。
其五是神秘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夜郎文化遗存,由于二千年前夜郎国灭,不少显性文化现象中断,如红岩碑、岩画、悬棺葬、套头葬、竹王传说、竹王城等,都成为至今难以索解的古文化现象;贵州民间留存着的巫傩文化、傩特技,以及各种奇风异俗,也都带有神秘性。这种神秘性颇能激起外间世界的好奇心,因而成为最有卖点的旅游文化资源。
价值评估
以上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描述并不全面,但已包含了主体的内容。从中不难看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现在需要探讨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应如何评估,亦即有些什么内容可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连通;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抵牾与冲突。
要对此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应当对世界先进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世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创造的,包括物质、精神及其制度诸文化中能够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并起着推动作用的文化。这是—个内涵极其丰富、外延也很宽泛的概念,文化学者至今也有多种归纳各种看法,但都不能不承认,作为世界先进文化,首先必须以人为本;其次这种文化应该是现代的;第三这种文化既有民族的,也有世界性。符合这些先决条件的世界先进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积极向上、和而不同,既能兼容吸收异质文化,又能保持民族特色;2_注重科技领先、人才培养,鼓励探索、创新精神;3.有市场经济意识,注重效率,具有竞争优势;4.推进民主、尊重人权,能够调节各种人际及利益集团的相互关系:5.爱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6.注重社会福利、讲究公德,提倡爱心救助精神,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照以上世界先进文化的要素,不难看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其中所透显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的确含有与此相适应的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贵州各民族人民祖祖辈辈都生存在喀斯特山地的自然环境里,大自然既提供给他们衣食之源,也令他们心生敬畏与恐惧。所以其先民的观念里,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万物有灵的观念,自古以来,即形成了他们的多神崇拜与原始宗教信仰,并由此产生了各种禁忌。从而孕育了他们顺应自然,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心理,甚至成为集体无意识,积淀在后代子孙心中,产生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和而不同”的文化观。贵州各民族先民早在秦汉之际甚至更早的商周时代即开始了同中原汉文化的交往;在贵州各民族之间、与周边各地域文化之间的交往就更加频繁。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中,那种相互渗透,彼此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事象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面,各民族间又各自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既贯穿了一条吸纳异质文化,宽容互动、能与之和平相处,从而达到共生共荣的主线,又能保持文化的个性,避免了历史上多次被主流文化同化的危险。
3.铜鼓文化象征的团队精神。铜鼓作为贵州古夜郎民族的祭器、乐器及发号司令的重器,至今仍为贵州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及土家等民族所运用,并且保留着由铜鼓文化所养育而成的团队精神,沿习着铜鼓文化所体现的制度文化特征,存在着族内及社区大事“公议乃决”的原始民主遗风及其相关程序。通过这些制度所议决的规条,成为本民族或社区人人必须遵守的“乡规民约”,养成了各世居民族的团队意识,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在贯彻与实施原始民主精神、民主程序及其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及其自主、自决精神,从而维护了村社秩序的稳定,也推进了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前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特点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不少方面是适应的。比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受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它的“和”的方面使得贵州传统文化有可能敞开胸怀,从容应对,广为吸纳,自我调适,进而实现文化的转型与变迁,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之需要;另一方面,它的“不同”也能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汇中保持个性,不致完全被强势文化所淹没。这种既能吸纳、又能在保持差异中与它种文化互流、互动,互补的功能正包含着现代、后现代文化的新观念;其长期的实践过程也已充分地证实了它的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又比如团队精神,当人或社会按照马克思所揭示的三种基本形态的路线前行,即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走向类本位,以显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时,我们看到群体本位泯灭个性、不利人性及社会发展的弊端;也看到了个体本位在张扬个性、充分发展个人创造力的同时,日益暴露出来的大量问题与矛盾。这二者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分别适应的,类本位则是以人为本位的第三种形态,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要求。类本位既包括了以发扬人的主体精神为其要义的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又能在人、我之间坚持以社会为本位的集体主义原则。显而易见,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那种以铜鼓作象征的、人们已习以为常的团队精神,正有着向“类存在”、“类本位”转化的重要基因。其中所体现的价值观正可成为接应现代原则同观念的一项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此外如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文化性格与兴学崇教精神,可与人才培养、兴黔富民这个西部大开发中的关键问题链接,并力争后来居上;“天人合一”自然观中所蕴含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今日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就更有发扬光大之必要;而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社区生活中的原始民主遗风、自我管理能力、歌舞自娱精神等等在讲究社会公德、提倡爱心救助,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建全现代法制,建设社区文化等方面都能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从而有助于贵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当然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毕竟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又因为地处僻远,它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观念也十分突出,因而在许多时候同现代意识的冲突变得比较尖锐,同现代化进程很不容易合拍。比如“坝子”文化心态,靠山吃山,对比较优势的依赖,就是其中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心态。
“坝子”文化心态是一种安土重迁、知足常乐的心态。贵州喀斯特山地被高山河谷分割成一块块面积不大的坝子,坝子周围环绕着大山,贵州各民族就生活在山上或山间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盆地里。所谓“地无三里平”,正是这种地理环境的写照。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贵州人,本来就很少迁徙流动,加上交通不便,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其孤立、分散、内向、封闭。地缘上的封闭,养成了贵州人安土重迁的性格,乡土观念十分强烈,具有一种能将就而不讲究的怡然自得心态。“病死不离家,老死不离乡”,“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安土重迁,知足常乐,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信条。此种文化心态固然能使人在拜金主义盛行时借以同人性异化相抗衡,从而去追求诗意生活的一面;但同时也是贫困之源。因为封闭会造成愚昧,知足则带来怠惰,怠惰与愚昧正是滋生贫困的土壤。贵州经济发展中多比较优势,缺少竞争优势,其源盖出于此。
靠山吃山心态。依赖并无限制地使用和消耗自然资源,不看重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这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长期养成的一种文化心理。世界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要区别正在于:先进文化讲求效率,鼓励探索精神,资源优势让位于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的形成,仰赖于知识、投资、智慧与创新,这才是创造财富的最有效基础。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其民族民间文化中缺少鼓励竞争的内容和机制。人们在观念上都把“山”中的财富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尽力不尽力都一样。各人都只想从所“靠”之“山”中“吃”到自己那一份,很少考虑除了“山”中现成之物,还可以再扩大生产何种新物,更不去想“山”外还有什么可“吃”之物。这样的心态势必导致生产率的下降,人的创新能力受阻。
上述两种文化心态相互依存,其所产生的历史堕性,对于贵州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会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对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也会造成某些障碍与制约。
D. 贵州有那些历史文化
1、贵州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辉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着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2、关于夜郎文化。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
(4)贵州消失的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夜郎国的发现
中国西南地区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时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云南昭通和贵州赫章、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一带。1976~1978年,在赫章、威宁发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无坟丘。有的有简陋木棺;有的以铜鼓或鼓式釜为葬具,内放人头骨和牙齿,或将多具骨架零乱埋在丛葬坑中。
一般只随葬少量陶器、青铜器、铁器、珠饰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长条形铜锄、宽刃无胡戈、鼓形釜、宽边手镯、长发钗、牛头形带钩等,又有与中原内地相同的铜镜、印章、半两钱、五铢钱以及铁兵器和漆器。 要说夜郎文化,必须了解夜郎国的历史。
约战国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国。近几年,区文化部门通过多次深入贵、川等地实地考察,组织有关人员研讨,成立夜郎文化研究会等形式,初步对夜郎文化进行探讨与挖掘。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夜郎风情表演团,主要适应景区景点及宾馆等涉外场所的演出。
两千多年来,古夜郎的历史面貌,始终是一个未曾解开的“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一个神话的国度。
“夜郎自大”贻笑百代,引起世人对夜郎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正在成为人们来“夜郎故地”观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会科学界研讨的大热点。
不管怎样,夜郎国在秦汉时期的西南夷数十个社会实体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实记载,贵州的大部分地区都属夜郎的辖地,也是不争的史实。
E.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册亨布依戏、侗戏、福泉阳戏、思南花灯、锦鸡舞、苗族大迁徙舞等。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
比如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F.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贵州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铜鼓十二调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芦笙舞( 锦鸡舞)
芦笙舞( 鼓龙鼓虎)
芦笙舞( 滚山珠)
傩戏
安顺地戏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戏
八音坐唱
布依戏
花灯戏(思南)
侗戏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服饰( 刺绣)
丹寨苗族蜡染技艺
水族马尾绣
苗族芦笙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
乌当手工土纸制作技艺
贞丰小屯白棉纸手工制作技艺
石桥白皮纸制作技艺
茅台酒酿制技艺
牯藏节
姊妹节
布依族查白歌节
侗族萨玛节
端节
水书
仡佬毛龙节
G. 贵州有哪些非遗文化
贵州最出名的就是酒了,仡佬族酿酒技艺就是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雄正酱香酒就是由这个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再彬亲酿调制的,酱香醇正,是酱香酒本来的味道。
H. 盘点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民间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出来,是人们自发的娱乐型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流传至今。贵州民间文化有哪些?一起来 贵州文化 中看看。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分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中国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
贵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没有固定的唱词,只有10多种固定的曲谱,曲目多为布依族的神话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民族说唱艺术形式。
I. 贵州千岛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而外,还有48个少数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比,大约是31。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万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万的有壮族、毛南族、瑶族、蒙古族、满族等。贵州是古代苗瑶、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汇的地方,又是汉族移民较多的省,加之贵州地理环境的多样,山川的阻隔,历史上长期实行“土流并治”,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形成多元的复杂体系,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廊。各民族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民族,在贵州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且长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贵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区域而言,它与周围其他民族的文化显然不同,表现出“十里不同风”的特点,仿佛是一个“文化孤岛”。但从全省范围来看,这许许多多的“文化孤岛”,又显得千姿百态,融合成为“文化千岛”。这种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给人类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现象,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在贵州延续下来,形成一条穿越时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环境保存下来,成为鲜活的文化生态博物馆。长期形成的山乡异俗,显现出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朵朵绚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形成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