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及其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1 重实际求稳定的文化心态
这里的“实际”是相对于“玄想”而讲的,它更多的侧重于现实问题。在中国,长期的农业耕作对农民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们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生存的基础就是保有土地并且辛勤劳动,他们秉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脚踏实地的进行生产活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总结出经验的东西,以更好的服务于他们的现实生活。因此,这种农耕经济的生产心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对中国人而言,拥有了土地,就拥有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就有了生存的底气。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得他们为了生存而安于现状并且知足常乐,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农民的稳定安居就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
农业耕作作为一种简单再生产,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循环。农业生产依四季变化而变化,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周而复始的生产方式使得他们对土地有着很深的眷恋,这种归属感使他们世代皈依于土,他们满足于维持这种简单再生产而相信一种不变的永恒。董仲舒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对这种永恒观念的表述。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变易思想,使它内蕴着一种独特的创造力。正是在这种变易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由此催生出中国劳动人民无穷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辉煌与灿烂做出贡献。
1.2 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
中国农业经济的格局和聚族而居、安土重迁的社会生活方式使中国人形成以家族单位,以“小家—中族—大国”为链条的社会结构,因而尤其看重血缘、亲缘关系。可以说,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所谓宗法,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推崇共同的祖先,规定继承的秩序及成员自身的身份和权利义务的法则。中国的家就是社会的核心,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因此在父家长制的影响下,父乃家君,君乃国父,家国一体。
《礼记·丧服小记》中说“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以父、己、子三代为核心,形成了三个同心圆,由父亲往上推一代是祖父,由儿子向下推一代就是是孙子,经过这样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由原来的三代延伸为祖、父、己、子、孙五代。接着,再由祖、父、己、子、孙五代分别再向上、向下推两代,经过这一次扩展,亲属关系就延伸为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由此构成整个宗法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尊卑秩序是尤其重要的,个人是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的,是无法凌驾于家族之上的,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个人的利益要绝对服从于宗族的利益,由此可见宗法等级的森严。
1.3 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
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相对比较独立的经济模式,这也就要求国家的管理必须高度集权,才能将这种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便于统治。同时,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以农民为主体的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农业宗法社会得以正常运转、社稷稳定的根本前提。
关于尊君的思想,个人认为比较典型的是韩非子的观点。韩非子作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也正是在这种君主集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国家大一统才能变为现实。与此相对应的就是重民思想。儒家有关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证。只有重视人民的利益和生活,注重人民论文联盟的根本需求,才是天下得以保全、社稷得以稳定的根本前提。因此,既强调民以君为主,又强调国以民为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1.4 中庸之道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体现了崇尚和谐与统一的社会心理。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所谓“庸”,即用。中庸就是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是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小农经济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中庸之道作为经国之大道,它要求政治上刚柔并济,经济上与民为惠却又不铺张浪费,文化上和而不同;作为一种处世之法,它要求中正平和,至诚守信;作为一种中国人独有的审美情趣,它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5 以人为本的仁者风范
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而言的。在古代,由于人们无法科学的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而将其神化,作为自己的信仰崇拜。周公曾说过天不可信,天命靡常,最先将对神的崇拜拉回现实,认为天命无常,靠得住的就只有德;天不可信,信得过的就只有人。随着思想的理性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的作用。所以,神的人化逐渐转变为人的神化。在古代,有资格的被崇拜的人有六种,圣人、成人、贤人、大人、善人和君子。儒家思想作为传统中国的主流思想,而它的核心便是“仁”。仁作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成为这种划分的标准古人对圣人的崇拜实质上是对道德的崇拜。这其实是古代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使人安分守己,守秩序,以此来维护政权的稳定。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所谓的精华和所谓的糟粕。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在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延续,也势必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在古代,这种文化仅仅是作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工具,但是在现时代,它的影响和意义则不只如此。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文化心态的稳定性与实际性,一方面使中国普通劳动人民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得生存稳定感,可以说确保了古代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缺乏冒险精神,按部就班成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一贯准则。这种小农意识的滋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古代中国小农经济长久不衰。
其次,古代中国特色的宗法集体主义和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对封建社会统治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否认,宗法集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确实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但等级的森严和尊卑的明确也隔阂了亲人间、友人间的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充满压抑。比如皇族中,以皇帝为尊,在古人的眼中,皇帝是天子,可也就是这种严格的等级之分,使我们的天子高处不胜寒,孤独无人懂。他们的兄弟叔舅都是臣子,称呼上得尊卑立见高下。伦理上的长辈在政治舞台上同样对晚辈作揖,甚至下跪。君乃国父,所以每个人都要对国父下跪,然而,没有了民何来君。因此,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经典的政治理论,无论对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都是经典之最。
第三,中庸的心理习惯使得中国人不擅争取而常以自谦为美。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中庸之道的误解使得它变成一种近似贬义的词。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家大事,还是生活小事,中庸的心理贯穿在每一件事情中。所以,现代要真正懂得古人中庸的智慧,还需要进一步捧读经典。
第四,仁者风范,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具备的。在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而这也被统治者用来作为一种高级的道德崇拜或者道德标准来约束百姓,真正的从心理上和道德上对国家的政治统治发挥了作用,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沦落于商业经济的漩涡无法自拔,而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似乎远远跟不上物质力量的壮大。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古老而又深邃的。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至今仍影响、制约着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究竟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而不中各种包装下的外来文化的毒?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意识上的觉醒,只有这种文化意识的觉醒,我们才会认识、尊重和反思我们的文化,就像费孝通先生讲的那样,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是“为了中华民族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我们的文化传统转变、更新为一种更适合于新世纪的道德资源和精神力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❷ 浅谈对中国文化特质的理解
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技术主义.
只重视结果,忽略原因和过程.
接受一切既成事实,根据既成事实形成灵活变通的价值标准.
❸ 中国文化的特点
1、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和传承工具,也是文化最显着的标志。每个汉字都有其形成演变的历史。独特的楹联通过独特的书法表现出来,钤印上独特的名章与闲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装饰。其他诸如中华绘画、建筑,以至饮食、服饰等,都有其极强的个性。
2、中国文化具有主体性
即独自开创并形成完备的文化体系。梁漱溟说:“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自来公认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
实以其差异特大而自成体系之故。”
3、中国文化具有持续性
即既成体系和独特传统得以传承绵延,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从未中断。
文化分支:
传统思想:老庄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等。
中国戏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粤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地方戏等。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紫禁城)、颐和园、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徽派建筑、十里长亭、天坛、鸟巢、水立方等。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❹ 中国文化的特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其生命者为礼。礼在外,属人文。仁在内,属天性,亦即属自然。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礼。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皆本于仁而立于礼。
生活维持为手段,生命成长为目的。知为手段,行为目的。中国人则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难",或言"知难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礼并言,又仁智并言。仁属行,智属知,违于仁为不智。离于行为无知。故中国人言德行。又言学问,学与问皆属行。行有常,在外为道,在内成德。
生活可分别的,生命则是共同和合的。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别的小生命中可凑合为大生命。大生命是天,是自然。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则多情。欲必向外争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中国人生大道有五伦,皆本于情,非本于欲。中国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欲。欲当知足,情无止境。道由情来,不由欲来。日新又新,日进无疆,乃指德言。德亦主情不主欲。多欲即缺德。近代科学进步,乃供人欲,非养人情。情愈薄而世愈乱,中国古人早以为戒。
道见于群,德本于己。中国人尚德,为己即以为人。西方人尚欲,欲必求于外,取于外,于是乃为人而失己。虽主个人主义,而成唯物史观,物为主,人为奴。其实人已物化,更倾听已之有。今人又好分言物质人生与精神人生,其实此心多欲,亦是一种精神状态。惟中国古人言精神,则此心之物欲减之又减,达于至精,乃得通神。此乃中国文化一最高境界,亦非今人所谓之精神。
中国人重德不重业,尊品不尊位。尽在抽象虚无处着想,不在具体实有处用力。遂建其道义共通之大,而避免了功利分割之小。中国乃成为五千年广土?民大一统之民族国家,而此即为中国文化一特质。
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道是生命进程。在其进程中,演化出人类小生命。在人类生命中,又演化出中国人。所以说:中国一人,天下一家"。在中国人中,又演化出各别小我个人来。在各别之生命中,明道、行道、传道,即由其小生命来明得此大生命而行之传之,使每一小生命各得其大生命。
宋儒张横渠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此义。
中国文化特质亦此义无他旨。
❺ 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
中华文化,其主体为汉族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人是非常好学的一个种族,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就会从别人中汲取优点,然后运用到自己身上,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文化特性,我们总是从别人的优点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方式。我们从苏联的道路中发现了适合中国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不断发展,把中国发扬光大。
❻ 如何评价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依循历史的发展进行。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一般可以归为三条:第一,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家族伦理本位;第三,贵和尚中。西方分别是:第一,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第二,个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❼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为: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就具有摆脱神学独断的特点,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未出现过像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在民间“烧香拜佛”,“佛”的含义既可能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可以是太上老君……,这与西方文化中宗教的唯一神、严格排他性迥然不同。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它的经学传统;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❽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连续性。
一、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儒家思想是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传统。但实际上要从中国文化的整体来讲,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始终是并存的,这说明中国的学术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质。
二、中华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包容性。中国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对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个显例。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中国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远的文化不发达的穷乡僻壤,那里的民众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国度、不同风俗的人们,他们对不同的衣着打扮会好奇、会围观,但是绝不嘲笑。也可以说,包容性是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
三、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征是它的连续性。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礼俗,大体上延续下来了。中间当然有变异,有时也会产生文化的断裂,但中国文化的根脉、种姓特征、风俗习惯,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在,这和书写工具汉字有很大关系。
现在用的汉字,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的“书同文”,到现在过去了两千多年,一直在使用,即使在数字化时代,也没有感到太大的不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8)如何评价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扩展阅读
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日本
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学习了大量中国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中国的茶文化从宋代时期由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并遍种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发展起来
二、韩国
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❾ 中国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特质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一、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二、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三、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四、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葆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