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敕勒歌这首诗歌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景色
《敕勒歌》描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阴山下的敕勒川大草原壮丽富饶的景色。
出自:《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1)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相关地方介绍:
1、阴山
阴山山脉 (Yin Mountains ,Yin Shan)。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脉,东西走向,包括狼山、乌拉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等。山顶海拔2000米—400米。
集宁以东到沽源、张家口一带山势降低到海拔1000米—500米。山地南北两坡不对称,北坡和缓倾向内蒙古高原,属内陆水系。
南坡以1000多米的落差直降到黄河河套平原。山地大部由古老变质岩组成,在断陷盆地中有沉积岩分布。煤藏丰富。石拐沟煤矿已开采,为包头钢铁公司及发电厂提供燃料。
阴山北部的白云鄂博蕴藏丰富的铁矿和稀土金属。包头与白云鄂博间建有铁路。阴山山地位于温带半干旱区与干旱区。
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大青山较为湿润。山坡低处为草地,中部有栎、榆、桦等树种。阴坡在2000米处有矮曲林。
2、敕勒川
敕勒川是一个地名,根据专家解读,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认为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第二种认为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
第三种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B. 敕勒歌(敕勒川)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
②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
③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④见――同“现”,呈现。
这首古代民歌,歌咏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所以我们说,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我们并且认为,这首民歌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原因也在这里。
C. 敕勒歌描写的是我国什么地方的景色
内蒙古土默特平原。
南北朝时期民歌《敕勒歌》中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据史料分析,《敕勒歌》中提到的敕勒川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土默特平原。
据介绍,为进一步弘扬敕勒川文化,内蒙古决定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境内建设敕勒川文化旅游区,主要打造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旅游产业为支柱,以休闲农业、牧业、渔业为依托,集民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观光娱乐、康体养生为一体的草原文化旅游区。
该旅游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旅游产业“十二五”重点项目,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草原文化产业园、草原湿地公园、草原休闲博览园和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等重点项目。项目整体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30亿元,预计于2014年5月开园迎客。
(3)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 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D. 敕勒歌表现了牧民什么样的生活景象
《敕勒歌》表现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和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相关介绍: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4)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文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敕勒歌
E. 内蒙古草原民俗文化
内蒙古的景区有呼和浩特,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包头。
内蒙古自治区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内蒙古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其北部草原居全国牧场之首,呼伦贝尔大草原,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内蒙古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比较着名的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的响沙湾等。而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
内蒙古也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境内有不少的名胜古迹,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当召、席力图召等。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诗词也很多`如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F. 着名的诗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指现在哪里
指的是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可能用不了多久,就又要以古名敕勒川为土右旗地方了。
出自:《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原文:
敕勒歌
南北朝:乐府诗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6)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
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赏析:
这首北朝民歌,虽然仅有二十七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水土,对游牧生活无限热爱之情。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敕勒汉末魏晋时历史:
汉末魏晋时,又有很多的 丁零族人南迁,这样,富饶的漠南地区成为敕勒人游牧的地区。当然大部分敕勒人还留在原来的牧地。
当时敕勒人的游牧地域东到贝加尔湖,西到土拉河、阿尔泰山一带。当时,由于敕勒人造车业很出名,他们造的车车轮直径最长者达1.4米左右,超过了当地牛身的高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
这种高轮大车,可以在草茂而高,积雪深厚,且多沼泽的地区顺利通行。所以当时南方人称他们为高车。据记载,当时的铁勒部落分布广在 大漠南北的9个地区,共有四十个不同名称的部落。
比较着名的部落有副伏罗部、斛律部、吐突邻部、 袁纥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由于游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强大起来,对当时的 柔然和北魏统治阶级构成了威胁。
北魏统治阶级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这样很多敕勒部落相继归附北魏。五世纪初,北魏王朝曾把贝加尔湖东部敕勒人数十万落都迁徙到漠南一带。使漠南一带畜牧业发展很快。
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懂得了 农耕。据记载,北魏文成帝时期,“五部高车合聚祭天,众至数万,大会走马杀牲,游绕歌声忻忻,其俗称自前世以来无盛于此。”
这样空前的盛会,敕勒人乘着高车,唱着优美的牧歌,行进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壮观之事。由于漠南地区当时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们把 漠南一带成为“敕勒川”。
着名的《敕勒歌》,是 北齐时敕勒人的鲜卑语的牧歌,后被翻译成汉语。
G. 敕勒歌它反映了什么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7)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绝不低于文学创作。
H. 你知道《敕勒歌》传唱的地方是哪里吗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传唱的地方是我们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附近,也就是今天大青山南麓,包括呼市南郊的南湖湿地公园、哈素海呼市大青山脚下的敕勒川草原,现在还有其影子,又想去的小伙伴可以去这几个地方打卡游玩。
草原的南侧是一片果园,秋天可以来这里进行采摘,也是一个不错的地方,现在进入里面散步,树上满是青果,里面各种小动物和鸟也非常多,尤其是鸟鸣声不断。
I. 以前的敕勒川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关于敕勒川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有多种说法:
1、在山西的朔州,宁武一带;
2、在内蒙古阴山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大黑河流域和包头昆都伦河流域;
3、认为在如今的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就是包头的土右旗大部和呼和浩特的土左旗小部分,土右旗如今在复兴敕勒川文化。今天的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和土默特左旗都有敕勒川大街。
广为流传的《敕勒歌》说的就是敕勒地区,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的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笼盖草原,微风吹拂,健硕的牛羊从丰茂的草丛中显露出来,波澜壮阔的场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川:平阔的原野。
苍苍:青色。
野:古词典里读yǎ,现代人一般读yě ,笼盖,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9)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敕勒,少数民族名,以游牧为生。南北朝居住于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阴山,在今内蒙古北部。这一首因为战争流传下来的诗歌,最早使用鲜卑语演唱,因为斛律金是鲜卑人,后来被译成了汉语。
这首古老的歌辞浑浩苍茫,令人向往。后人有解释为歌唱爱情,有人说是牧歌。其实乃诞生于战争中的悲歌,有悲切悱恻,有慷慨激昂,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和迷惘。
J. 北朝民歌《敕勒歌》的内容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一望无际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蔚蓝的天空苍茫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无边。一阵风吹过,牧草都低下头来,露出了一群一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10)哪个展厅最能体现敕勒歌民俗文化扩展阅读
《敕勒歌》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 从诗歌的语言到意境可以说是浑然天成,诗歌的情感真挚,质朴纯真又有一股豪迈之气。语言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十分通俗易懂。浅显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发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出过人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一个实例;也是各民族从征战对抗走向交融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敕勒歌》的史学价值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的价值绝不低于它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