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滇什么文化

滇什么文化

发布时间:2022-06-12 00:52:46

⑴ 传世文献和考古文化,揭示了古滇国的什么文化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以今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滇池为中心,东至石林、泸西,北达会泽、昭通,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附近地区的政权名。其疆域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

传世文献关于滇国记载零碎稀少,幸赖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可见其风土人情之概貌。

一、滇人的衣食住行

(一)服饰

1.服装

滇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麻织品、兽皮等。

从出土文物上描绘的图案可知,滇人有的服饰风俗,随身份、场合的差异,而有不同。如贵族富裕阶层的男女,上身大多穿圆领对襟短袖上衣,不系扣,衣长至膝,袖短、宽,长及肘。多不穿裤。有的穿短裤,有的胯下系以宽带,上束至腰际。而在青铜器图案中被描画为抬舆、播种、放牧、执伞等形象者,其身份应或为家庭内奴隶,或为平民。此类男女多穿窄袖长衫,腰中柬带,后襟较长,有的拖地,似动物之尾。有的服饰风俗,则不分老幼、性别、贵贱皆相同,如跣足习俗。比较特殊的一种服装,是滇王去世后,也仿效西汉贵族尸体穿着“金缕玉衣”之制。


石寨山出土的铜鼓

(6)衣饰尾

滇国青铜器图像上描画有许多饰以“尾饰”的图案,即后衣襟较长,似长尾垂地;也有的背上披一件带毛的兽皮,兽尾下垂至臀部。此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如白族、彝族、纳西族等还延续有此装束风俗。

(二)饮食

水稻是滇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饮食主要为汤羹、米饭。

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此外,家庭畜养的牛、马等,及狩猎所获的狼、雉鸡、孔雀、蛇等动物的肉,也是滇人重要肉食品。

(三)建筑

滇人多居住在由上、下两层结构组成的“干栏式”建筑中,上层是人起居之处,下层是豢养家畜之处。


(四)交通

滇国的贵族出行,男子骑马,女子乘肩舆。平民大概以步行为主。西汉中晚期,滇人的马具已经很完整,马络头、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都已齐备。乘船也是滨水而居的滇人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

⑵ 什么是滇黔文化

滇黔文化与吴越文化相比较。 从贵州的历史渊源来看,现代的黔文化渊源于黎、夷文化、夜郎文化和滇黔文化;从贵州的文化发育的自然母体方面看,黔文化又具有鲜明的西部高原文化特色和西南森林文化特征。西部黄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南高原文化形成了中国高原走廊的三大流派,贵州高原文化发育于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域环境上,它的原始、神奇、原生、奇异,不仅与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风格迥异,就是在高原走廊中也是独具特色。由于独特的封闭性地理环境,虽然贵州...

⑶ 古滇国文化有哪些

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 古滇名城有什么特色文化

我来介绍下,
古滇名城依托昆明晋宁石寨山古滇文化,所以它的特色文化就是古滇文化呀~~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治所,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据考古研究推断,古滇国约于公元前5世纪即已形成存在。滇国时期,滇池地区的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据《史记》记载:“𫏋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可见古时的滇中地区非常富饶,古滇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公元前286年,楚人庄𫏋率领一支数千人的军队,用武力降服了“靡莫之属”各部落。这时秦军攻下了四川、贵州,截断了他回楚国的路,庄𫏋便“变服,从其俗”,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行列,史书称其为“滇王”。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发巴蜀兵数万人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汉,“请置吏入朝”。汉王朝在“滇王””统治区设置了益州郡,并赐给“滇王”金印,仍令其为“长帅”。在我国历史上,庄𫏋是内地第一个开发西南边疆的伟大历史人物。庄𫏋及其起义军把楚国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落后的滇池地区,加速了滇池地区的社会发展,从政治上、经济上为秦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灿烂的古代“滇”文化,是中华民族辉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滇”文化的最早渊源,应该从庄𫏋入滇开始。庄𫏋对云南地方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应该加以肯定的。

⑸ 滇文化属于哪个时期

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古滇文化

⑹ 古滇名城与古滇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古滇文化是滇池人民传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涵盖了古滇人对于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古滇名城的建筑也以庄重、宏伟的形象向游客彰显古滇文化的独特魅力,到昆明的朋友一定要去看一看。

⑺ 古滇国的文化求大神帮助

秦汉时期,在我国云南滇池地区生活着一个较大的部落,称为“滇”。滇池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亦饲养牲畜,兼营渔猎。滇人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冶铸、金银器及玉石制作闻名。近年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在春秋末叶至西汉初年,滇人已进入兴盛的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简称滇文化),以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地为代表。1955年至1996年间5次发掘的晋宁石寨山墓地,是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地中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证实了古代滇国存在的史实。此外江川李家山墓地、昆明官渡羊甫头遗址,也都是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 在以滇池、抚仙湖、星云湖等高原湖泊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地区,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以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古代文化遗存,就像五彩的珍珠,散落在滇池周围。尤其是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工艺精湛,形制特殊,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在我国青铜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闪烁着古滇文化的璀璨光芒。 一、“滇王之印”与古滇国 1956年,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晋宁石寨山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发掘20座古墓,其中第6号墓长3.40米,宽2.30米,深2.58米,墓内存放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随葬品有金器、银器和铜器等共计137件。其中青铜器最为丰富,有古代“记载”国之大事的青铜重器,还有各种人物、屋宇、模型、饰物和贮贝器;有代表墓主尊贵身份的编钟(一组6枚)和随侍铜俑;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剑、戟等;生活用具有铜镜、炉、釜、熏炉等,数量众多,种类复杂,显示了墓主的富有和显赫身份。当将要清理到棺底时,突然在随葬物中闪现出一枚亮铮铮的金印。考古队长亲自将它拾起,拂去尘土,只见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篆字:“滇王之印”。顷刻之间,发掘工地上爆发了一片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千古传闻中的神秘古墓被找到了! 据《汉书》和《华阳国志》记载,汉代益州郡首府为滇池县,即今滇池南岸的玉溪晋宁县。《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国故地设置益州郡,又赐封滇国最高首领为滇王,并赐给滇王王印。在西南各民族中,滇王最受汉武帝宠信。但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各种史志中就再也找不到有关滇国的任何记载,古滇王国从此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很怀疑古滇国的存在以及《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滇王金印的发现,证明石寨山遗址是滇王及其家族的墓地,也证明了《史记》等汉文古籍有关古代滇国的纪事是可靠的。 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曲,背有鳞纹。滇王之印是云南隶属中央王朝最早的物证。滇王金印虽是王印,但其印章形制,根据《汉旧仪》当属列侯的规格,其原因可能是滇王虽被汉王朝封王,但在中央王朝的心目中,滇王的政治地位只等同于列侯。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滇王和中央王朝的政治关系。 “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此墓的墓主是一代滇王。在考古学上,“滇王之印”可以作为西汉时期“蛮夷”王金印的一种类型,为今后可能发现的此类印章(如同样见于史载,但至今仍未发现的“夜郎王印”)提供了进行比较、鉴别的可靠的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考古学价值。“滇王之印”还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云南地区隶属于中央王朝最早的实物证据。从这一点上说,“滇王之印”不愧是国宝级的文物。 二、滇国重器——青铜贮贝器和铜鼓 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30多件特殊的青铜器,里面往往盛放贝壳。此类青铜器在我国其他地区都极为罕见,因此,云南考古学界给它们定名为“贮贝器”。顾名思义,就是贮藏贝壳的器具。器内贮藏的贝壳,经云南大学生物系鉴定属“环纹货贝”,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长期以来,贝壳一直是云南各民族的重要货币。据唐代樊绰《云南志》记载,南诏时期仍使用贝壳货币。使用贮贝器来贮藏贝壳,就是滇人象征拥有财富的特有习俗。 按照形制,贮贝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桶状贮贝器,另一类是铜鼓或其他容器改装的贮贝器。 桶状贮贝器是设计铸造时就是用来盛放贝壳的,外形似桶。腰部微收,上下较粗,底部有三或四足。器盖上往往装饰牛、虎等动物,以牛最普遍。 另一类贮贝器以铜鼓形贮贝器为代表。这是滇国最重要的礼器。滇国没有文字,就利用铜鼓平坦的鼓面,雕铸各种立体的人物、动物、房屋等,以人物活动为主,构成了滇国社会生活一个又一个生动场景。 滇国还有另一种国之重器——铜鼓。分别出土于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两具铜鼓均属于同一种类型——石寨山型。其特征是:制作精美,纹饰繁缛,鼓面有太阳纹,晕圈,装饰翔鹭。鼓身分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装饰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纹。铜鼓原系统治权力的象征,并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在西南古代民族的宗教信仰中,认为击鼓可通神灵。因此,铜鼓是祭祀中必备之物。两汉以后,铜鼓除了用作重器外,还用于号召部众进行战争、传信集众、婚丧喜庆、歌舞娱乐等方面。铜鼓是滇国贵族的重要乐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纹身踊”。总之,铜鼓已渗透到西南古代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之深,由此可见。时至今日,我国壮、侗、水、苗、瑶、仡佬、布依、佤等少数民族还相当珍爱铜鼓。 三、“牛虎铜案”与滇人独特的审美观念 江川历史悠久,是古滇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蜚声海内外的李家山古墓群已出土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青铜文物4000具,分兵器、乐器、装饰五大类。其中“牛虎铜案”堪称天下无双的国之瑰宝。 “牛虎铜案”1972年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此器为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高43厘米,长76厘米,重17公斤。形体为一站立的大牛,四蹄作案腿,前后腿间有横梁连接,以椭圆盘口状牛背作案面,大牛腹中空,内立一小牛。牛后部一圆雕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后胯。此案中之大牛颈部肌肉丰满,两巨角前伸,给人一种头重尾轻的感觉,但其尾部铸有一虎,一种后坠力使案身恢复平衡。大牛腹下横置的小牛增强了案身的稳定性。在艺术风格上,充分利用对比、反衬、烘托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态、心理、动作刻画得惟妙惟肖。老牛驯良无私,小牛单纯可爱,猛虎凶恶残暴,构成一种极具震撼力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滇人独特的艺术审美风格。全案构思精巧,造型完善,重心平稳,生动形象,风格写实,具有滇人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了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的完美结合,是云南我国青铜文化中的精品。 在古代滇族的青铜饰物中,多有表现猛兽格斗或群咬的激烈情景。在描绘动物题材的扣饰中尤以刻画虎豹凶猛形象者居多。在其他青铜器上,刻画虎豹者也很常见。如有的青铜器常饰以虎豹纹,有的将器耳铸成虎形,有的铜器刻画饲虎形象,也有的在铜器上雕铸蟠蛇立虎的铜柱图像作为奴隶主权威的标志等等,足以表明滇人将虎豹作为勇猛威武的象征而受到崇敬。这种敬畏虎豹之风,古代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例证。 古代滇族青铜动物造型艺术的特点是:主题鲜明,构思奇巧,层次分明,热情奔放,概括而不腻味。以写实为主,又带有一定的夸张色彩,在强调动物外部特征时,又注意内心世界的刻画,从而达到形神俱备的境界。 四、从古文物看滇人的生活 经过相关的考古材料和历史文献综合分析,学术界已经确认,“滇”人分布在滇池及其周围地区,属“西南夷”诸部落中“耕田有邑聚”的一类,他们的文化遗存,代表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青铜器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古代先民生产生活画卷。其中又以贮贝器反映最为生动全面。着名的青铜器有石寨山杀人祭祀贮贝器、纳贡贮贝器、纺织贮贝器、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铜案等。杀人祭祀贮贝器上,铜柱上捆绑着一个赤身的奴隶,立于两侧的奴隶脚上戴着枷锁,主祭的奴隶主梳着发髻端坐中央,一幅血淋淋的杀人场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叠鼓形战争场面盖铜贮贝器表现的是激烈的战争场面,可能是当时滇人和洱海区域的“昆明人”作战的场景。杀人祭铜鼓场面盖铜贮贝器表现当时滇人举行“祈年”仪式,通过杀人祭祀,以求得农业丰收。纺织场面铜贮贝器的器盖上铸有铜俑18人,均为女性,中间一人为女奴隶主,在监督女奴隶从事纺织劳动,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的生产图景。贮贝器反映的生产生活内容非常广泛,有战争、献俘、纺织、纳贡、狩猎、放牧、斗牛、乐舞等场面,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研究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 滇国青铜器中直接表现牛的题材最多。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的滇族社会中,畜牧经济仍占重要地位。牛马不仅是重要的家畜,很有可能还是当时衡量财富的一种标志。 经过研究可知,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制造已经掌握了合适的铜锡比例,而且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兵器掺锡约20%,硬度较大,不易弯曲折断;装饰品约10%,硬度较小,便于打造成各种形状的装饰物。并知道用分范合铸的办法塑造人物、动物及壮观的场面,制范工艺及浇铸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璀璨的滇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创造。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历史的尘埃中沉睡了两千多年。今天,抹去尘埃的它再次发出夺目的光芒,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⑻ 介绍古滇国的青铜文化

云南玉溪的古滇国青铜文化,玉溪地区青铜器分布广泛,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发现青铜器的地点遍及云南省玉溪市江川、澄江、华宁、云南玉溪、通海、元江等县区,新平、峨山也发现零星青铜器。
规模较大的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位于江川县旧县城南约3公里早街村旁多依山支脉的小山岗上,高100余米,1966年11月,早街生产队社员在此山西南坡修梯田,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和玉石等物,当时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文化馆约请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到现场调查,收集到一些出土器物,经分析研究,确认此地有古墓群。后报请上级同意,于1972年正式发掘,共发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古墓群的时代分早晚两期,早期的第21号墓经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约2.500年,上限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下限到西汉中期。晚期墓上限在西汉中期,其中有出土较多的铁铜合制器物、铁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其年代下限可晚至东汉时期。出土文物按质分有青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木器和玛瑙等,其中青铜器有1000余件,其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乐器和装饰品等。兵器有戈、矛、钺、戚、啄、斧、剑、镞、弩机、狼牙棒、盔甲等。生产工具有锄、削、凿、鱼钩、纺织工具等。生活用具有壶、尊、罐、勺、釜、甑、斗、碗、洗、伞盖、枕、案、储贝器、镜、带钩等。其中牛虎铜案是·件稀有的古代艺术珍品。铜镜、带钩等典型中原文物的出现,说明云南玉溪江川李家山铜器已受中原文化影响。第21号墓出土的一把铜柄剑,从剑柄的色彩判断,当地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资料,属滇文化的青铜墓葬云南玉溪市内还有澄江木官山、红塔区平滩、宋官等古墓群。云南玉溪元江县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约200余件,主要是青铜器,有少数陶片、石器。青铜器主要是兵器和生产工具,有矛、斧、钺、剑、镞、凿、锄等。有些兵器上铸有几何图形和圆锥人头立体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华宁斗姆阁古墓群,农民挖墙基出土10余件青铜器,主要属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与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分别对云南玉溪市刺桐关和梅园古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钻槽采矿,新的墓葬及随葬品被暴露,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及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11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编号)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为滇青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之首见。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1993年选送部分精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铁器计100余件。
云南玉溪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内人骨大多已朽,从墓中残存的零星骨骼看,当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为单人葬,仅少数为二人合葬。根据判断,当地铸造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发现和掌握的资料,属滇文化的青铜墓葬云南玉溪市内还有澄江木官山、红塔区平滩、宋官等古墓群。元江县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约200余件,主要是青铜器,有少数陶片、石器。青铜器主要是兵器和生产工具,有矛、斧、钺、剑、镞、凿、锄等。有些兵器上铸有几何图形和圆锥人头立体像,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风格。华宁斗姆阁古墓群,农民挖墙基出土10余件青铜器,主要属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与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分别对云南玉溪市刺桐关和梅园古墓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青铜器、铁器、银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钻槽采矿,新的墓葬及随葬品被暴露,经云南玉溪地区和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调查,确认为青铜时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云南玉溪地区文物管理所及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在11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墓葬58座,出土铜、铁、金、玉等随葬品(编号)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种类与第一次发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为滇青铜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之首见。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于1993年选送部分精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1994年春,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发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铜器、铁器计100余件。
李家山古墓群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为战国至东汉初期。两次发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为竖穴土坑,分为贵族墓和平民墓。墓内人骨大多已朽,从墓中残存的零星骨骼看,当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为单人葬,仅少数为二人合葬。根据随葬品组合情况,男性墓随葬品多以礼仪器、兵器、生产工具及扣饰等为主,女性墓则以金铜钏、贮贝器、纺织工具及针线筒等为主。贵族墓区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长6.8米,宽5.6米,深6米。墓中随葬品有执伞铜俑、编钟、铜鼓、贮贝器及金腰带、金剑鞘等数量较多的金器、玛瑙、玉器,可判断为滇王族墓葬。从人物形象和活动场面来看,“滇族”男子多手执兵器和生产工具,以从事战争、狩猎、农耕为主,而女子多以纺织、养殖为主。这种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工,反映在随葬品上的区别,在古代墓葬制度上是习见的。
云南玉溪李家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乐器、礼仪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马饰等。器物质地有青铜、铁、金、银、玉、石、木、漆等,其中绝大多数为青铜器。兵器有矛、戈、剑、斧、钺、戚、镞、啄、弩机、盔甲,剑鞘、狼牙棒等共计680余件。其中一吊人矛,刃部尾端两侧各悬吊一发型为椎髻的裸体男子,双手反缚,身体弯曲,头部下垂,似作痛苦呻吟状,为滇族中受刑的奴隶或战俘,形象生动感人。另有一手持剑形戈,右手反握剑柄作戈援,器表镀锡,光亮而锋利,造型奇特,为兵器中罕见之珍品;再如兽纹臂甲,呈圆筒状,上粗下细,背面有开口,口沿处有对称的两排穿孔,便于紧束。甲面精美、细致的线刻花纹,为豹、虎、熊、鹿、猪、鸡、鱼、虾、蜈蚣、蜜蜂、甲虫等动物和昆虫图像,线条流畅、活泼,形象生动、逼真。生产工具有锄、削、凿、铲、’鱼钩、镂孔器等。其中镂孔铜锄和蛇形柄镂孔器(用途不详)为一般生产工具中少见。纺织工具有卷经杆、刷形器、弓形器、钺形器、工字形器、打纬刀、纺锤、针线盒、针线筒、绕线板、锥、纺轮等。生活用品有壶、杯、罐、勺、尊、釜、甑、碗、洗、枕、案、镜、盒、镳斗、伞盖、带钩、贮贝器等。乐器有编钟、铜鼓、葫芦笙。礼仪器有执伞俑、杖头以及其他仿动物造型的兵器。装饰品有圆形扣饰、长方形扣饰、房屋形扣饰、动物浮雕扣饰、玛瑙扣饰、宽边玉镯、铜孔雀、鎏金牛头、金腰带、金板指、杯形金饰、兽形金饰、金项链、金手镯、铜镜、钏等。马饰有辔、铃、策、泡、节约、马衔、一通筒、三通筒、铜片等。李家山墓葬出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虎铜案,为滇青铜文化的杰作。铜案为一虎二牛组成,案主体为一立牛,四蹄作案足,前后腿间有横梁相连,椭圆形盘口状牛背为案面;大牛腹下横立一小牛,立于大牛前后腿的横梁上;尾端一虎四爪抓住大牛后胯部,虎口紧咬大牛之尾。大牛颈部粗壮,肌肉丰满有力,神态安静稳重,虎则撕咬攀抓。静与动兼之,轻与重平衡,喻示自然界生命抗争与力量的较量。由于造型奇特、工艺精湛,被誉为稀世珍宝。
贮贝器中有一虎牛鹿贮贝器,通体呈圆筒状,腰部微束,下有三足。足为踞坐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腰部有阴刻花纹,一组为衔蛇孔雀六只,另一组四人,分别牵牛、赶牛、持斧,还有鹿、牛及绳纹图案;器盖为圆盘形,顶端中央铸有一大牛,体态健壮有力;四周有一虎三鹿环立,虎环绕尾随三鹿作欲噬状;大牛头部直逼虎身,睁目视虎,作驱赶威慑状。贮贝器中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是祭祀播种贮贝器。器物主体呈铜鼓形,四耳三足。胴下和腰部饰竞渡和舞蹈“羽人”;盖上铸有35人:有端坐肩舆中的女性贵族(通体鎏金),有抬肩舆、开道、执伞、跟随的男女仆人,有播种的农夫(妇),有趁祭祀场所进行交易活动的商贩,头顶薪束者,手捧罐坛者,挟挎篮筐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装饰和形态各异,形象生动传神。盖中央一圆孔,插立一高大铜柱,显然是滇人祭祀活动的场面。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杀人祭祀贮贝器上血腥恐怖的场面相比较,西汉后期,由于中原汉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滇人祭祀活动也变得比较祥和文明了。
五牛线盒,战国时期,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器身上段为圆形,下端微收束,至底部成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部铸立牛五头,牛腹上有云纹和编织纹。出土时盒内装有残丝线。执伞男俑,西汉时期,高61.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俑跪坐于铜鼓上,头顶挽高髻,耳佩环(环已失),颈戴串珠链。衣袖及肘,右肩挎宽带系剑于左胯,背披毡,后腰突出,外扎腰带,腹前戴圆形扣饰,臂上戴铜钏,跣足。双手执伞,伞已脱落。
祭祀扣饰,战国时期,高6厘米、宽12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画面之右侧立一柱,上粗下细,顶端有两层圆台。柱上缚一牛,角倒悬一幼童,一人紧拉系牛颈及前腿之绳绕于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状,一人拉住牛颈之绳,另一人双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盘绕,一蛇咬住缚牛之绳,另一蛇头上蹲一蛙。背面有矩形扣。
喂牛扣饰,西汉时期,长11.5厘米,高7.9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一人一牛立于一条蛇上,人戴拖耳帽,着无领大衣,腹前挂圆形扣饰,跣足。牛肩、背部平实,绳系于牛角根部。喂牛人右手持绳,左手喂牛食物,牛伸舌舔食。背有矩形扣。
云南玉溪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制作工艺,崇尚自然和个性,粗犷奔放,富有想象力。在制造这些青铜器时,对铜、锡合金已掌握了适当的比例,并且知道因器物用途不同而改变配方。

⑼ 古滇文化有什么魅力,令许多人向往

古滇文化是春秋至东汉初期古滇国的特色民族文化。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古滇国孕育了独特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铜器,它是开启古滇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古滇的青铜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满神奇色彩的灿烂篇章,是云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寨山滇国古墓群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滇国神秘的面纱,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铜器物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它和安阳的殷墟、陕西的秦佣成为了被国际公认的三大出土奇迹。考古界认为,“石寨山文化”以青铜文化为核心,是古滇青铜时代文明的标志和代表。此外,元代观音洞壁画、石将军山北方天王石刻像、佛教圣地盘龙寺等文物古迹也充分印证了晋宁是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

⑽ 滇文化包括哪些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故又称为“滇青铜文化”。

以铜鼓 、贮贝器 、葫芦笙、案、枕、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铜柄剑、铜柄铁剑 、锄 、镰、纺织工具;还有各形的金饰、玉饰等为特点。其中贮贝器及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人的生产、生活 、祭祀 、狩猎、纺织、舞蹈各方面的情况 ,堪称一幅幅保存久远的“铜照片”。

如果是简答题或名词解释,就这么答就好。

阅读全文

与滇什么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6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5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1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2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7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