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来文化有哪些
影响中国的主要外来文化是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
1、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给中国人带来了铁器、胡瓜、胡床、葡萄、番茄、箜篌、羌笛和尚武精神等。
2、古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方面,在宗教和哲学领域对中国人影响最大。
3、伊斯兰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对中国回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4、近现代西方文化:是强势的先进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影响巨大,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部分。
态度: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B. 什么是外来文化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着,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着。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C. 名词解释:本土文化,外来文化
外来文化就是不是本土文化以外的文化统称外来文化
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宗教、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一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如何看待这些文化历史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美术课程标准向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在贯彻实施《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有三种认识应当澄清,一个是:是不是许多地区没有美术馆、博物馆,就不存在课程资源了呢?不是。比如当地的民居、老街、木雕、砖雕、泥塑、织绣、服饰、拴马桩、桥梁、牌坊、庙会、集市,甚至一些民俗活动,都是非常生动的美术资源。
另一种认识是只有那些非常着名的民间艺术,像山东高密的泥玩具,河北蔚县的剪纸,无锡的大阿福等“经典”的艺术品才能被称为课程资源,没有名气的文化历史资源不能算是课程资源。这种认识会使一些人看不到身边的课程资源,那课程资源不是一下子就少了许多了吗?
第三种认识是:一谈本土文化资源就是带“老”字的东西,老房子、老字号、老玩具。其实,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都是老的,还有许多现代的文化资源也是美术课程资源,有时还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北京的西单文化广场,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是现代雕塑,已为广大群众接受。广州市前几年编了一套乡土美术教材,就把许多现代的东西列为美术课程资源,本土文化资源不一定就都是老的。
台湾在前几年就乡土教材问题进行过一番研究,应该对我们认识本土文化资源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屏东师范学院的陈朝平把乡土美劳教材分为四类:
1.风土民情类——特殊的自然景观、名胜、公园、游乐场所、重要建筑、市场、田园、工厂、交通等。
2.生活应用类——校园美化设计、造景、立体模型设计与制作。
3.传统民俗类——帮助儿童认识社区传统艺术生活必需品的题材。这类题材以民俗艺术为主。居民宗族、祖籍、宗教的不同,如高山族的山胞、客家、闽南、佛教、道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等,而有较大的差异,与地区关系较小。寺庙、教堂建筑、装饰及礼器、古迹、旧建筑物,以及传统农、工具、家具等。
4.当代艺术类——帮助儿童认识艺术对社区生活之贡献的题材,这类教材以当前社区的纯艺术及应用艺术为主。社区的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社区人士收藏的艺术品,公共场所的雕像、壁画、具特色的建筑、牌楼、纪念碑,游息场所、商店、百货公司的橱窗、招牌、商品陈列及包装、灯光设备等。
人物资源很重要,许多人谈起文化资源总是忘掉人。其实,人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也就没有了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本土文化中要突出人。古代人谈起浙江时,总是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他们就是把天地与人联系起来看问题。像乌镇是一个有名的旅游点,那里出了作家茅盾,附近还有丰子凯。说起绍兴,自然首当其冲的要说鲁迅、秋瑾、徐青藤等人。在名人资源里,特别要关照民间艺人,他们是一笔特别的文化财富,当地的文化与他们密不可分。我们要了解这些名人的创作环境,了解他们是如何走上艺术道路的,如果有条件最好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
D. 外来文化的具体特征
外来性文化是指那些来自其他民族而在本民族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相对独立的审美文化。理解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外”,一个是“来”。讲一种审美文化是“外”来的,就是强调这个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而讲外来文化的“来”,就是强调它和本民族文化的“同”。这意味着外来文化进入本地审美文化的视野,会感染其审美色彩,成为既有别于本地审美文化、也多多少少地有别于它的原初样式的一种存在形态。
例:油画《泉》。
外来文化的审美特征有三点:第一,奇异;第二,徵实;第三,逼真。
奇异,指外国的文化进入中国文化视野之后所呈现的一种迥异于本土文化的特征。
徵实的特征是和中国审美文化相对而言的。中国文化讲求的是空灵和蕴藉,而外来性文化,尤其是外来的西方文化,则具有一种追问本体、以实体为本的传统。
例:塞尚静物画。
西方重在形式的逼真,中国重在形式的模糊。西方的艺术家常常认为,一幅画的好坏,必须要看它是否“逼真”,是否合乎自然。
E. 外来文化和本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的论点,论据和事例 文化的发展有历史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文化亦如此,它不但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世界上有古希腊学习亚文明而强大;也有近代“文化复兴”吸收罗马文化而繁盛;而中国既有汉、唐时期广泛学习外来文化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经验;更有明、清以后闭关锁国而落后挨打的教训。人类文化史表明,民族只有开放,文化才能有强大生命力。 二、文化发展具有民族性: 党章中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我们不能忘记,先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我们不能忘记,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熊熊列火种;我们不能忘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呐喊;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同志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更不能忘记,把外来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更不能忘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更不能忘记,“与时俱进”的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要求的“三个代表”。我们看到什么?外来文化正在和民族文化交融,迸发出美丽的火花,点燃文化苦旅的火把,照亮民族文化发展之路。这不正是利大于弊吗? 三、文化发展有其时代性: 对方辩友坚持外来文化导致民族文化丧失,我方认为:维护民族文化并不是与学习外来文化相对立,相反,它是适应全球化的产物。一个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根本不可能健康发展,在强敌侵入时,其被动挨打就不可避免。 外来文化,比如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促成了我国的文化进步。 列如:好莱坞文化促成了印度电影业的复兴,造就了印度宝莱坞。 日本由于文化的变异由一个落后的岛国迅速变成了一个科技强国。
F. 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有哪些
外来文化是指非本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非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延续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一次发生在三世纪汉代末期,来自西域近邻诸国的印度佛教文化,跨山越水,绵延不断地传入中土,前后长达数百年,其对华夏文化的影响,涉及到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多个方面,在唐朝更是达到了顶峰(这第一次只是对中国的宗教信仰影响很大,对社会经济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另一次发生在19、20世纪之交的清末民初,以英、法、美、德为代表的几乎所有当时已进入资本主义扩张阶段的西方列强,挟持武力上的绝对优势,强行撞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种具有现代形态的全新的“西洋文化”潮水般地涌入中国,仅二、三十年的功夫,便席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统江山,这里主要包括对文学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G. 外国文化有什么
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的别族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相对,外来文化作用于本地文化的过程既是文化入侵的过程,同时也是同化和改造的过程。
H. 影响中国的外来文化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影响中国的主要外来文化: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古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近现代西方文化。
特点:
1、草原游牧民族文化:①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给中国人带来了铁器、胡瓜、胡床、葡萄、番茄、箜篌、羌笛和尚武精神等,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当代汉语普通话也受到阿尔泰语系的影响;②持续时间长,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一直到清代中国都受到游牧民族文化深远的影响;③这些游牧民族的文化最终都被中华文化所同化,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与华夏农耕文化一同构成当代中华文化。
2、古印度文化:①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佛教方面,在宗教和哲学领域对中国人影响最大;②传入中国的印度文化最后被中国本土化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③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条线路向中国传播。
3、伊斯兰文化:①主要是宗教文化,对中国回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排斥。
4、近现代西方文化:①是强势的先进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影响巨大,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主体部分;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排斥,但新文化运动后逐渐战胜了中国传统文化;③对中国现代化贡献巨大,是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基础;④包容性极强,可以吸收、容纳中国传统文化、古印度文化、当代日本文化和世界各地的各种宗教;⑤包罗万象,包括西装、西方语言(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斯拉夫语族、拉丁语族和芬兰语系、乌拉尔语系)、西餐、现代科技、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现代文学、西方文化复兴时期以后的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现代建筑、影视剧、现代美术、现代音乐,在当代华人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I. 辩论赛,正方,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民族内部,与社会发生作用,并逐步被接受的别族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丰富好的,剔除不好的内容且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的过程,而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外来文化能否促进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适应时代多元化的发展。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理由有二。
第一、从横向比较来看,外来文化可以使民族文化去粗取精且不会改变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她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仁、和,而美国则是自由民主,日本以国家利益至上,,这些文化的核心价值自从民族文化形成直至消失,都是不会改变的。而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只会影响到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诸如西方的母亲节进入中国只是将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改变,这与我们文化价值体系相契合。这些表现形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民族本性,而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时,会相互融入对方的文化,即使有弊端,但为了适应本族文化,会不断的被民族文化本质所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
第二、从纵向发展来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国度,频繁的交流使这个时代的各方面出现了令人神往和羡慕的新局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使得唐代能够在音乐上汲取有用的成分丰富自己。而宋朝,元朝,明朝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同样,中国的四大发明使欧洲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英国的莎士比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来文化无疑是一剂催化剂,使得民族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可用之处,不断丰富其精华,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比!谢谢!
J. 外来文化包括哪些方面
外来文化包括:文学、绘画、舞蹈、音乐等文艺全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