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文化与利益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着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网络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网络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
❷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保障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及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使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
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国有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向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开放。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
❸ 在今天的社会中,社会利益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三类,( )是核心和第一位的。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经济是基础。军事、政治、文化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有什么经济基础,就有什么上层建筑,当然第一位的社会利益是经济利益了。
❹ 国家的文化利益有哪些作用
国家不仅有经济、政治、安全利益
❺ 文化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文化权利中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对个人进行文化艺术创造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保护权。
社会文化权利,公民依法享有的文化教育精神方面的权利。根据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规定,社会文化权利主要包括:家庭及其儿童获得广泛的保护和协助权、婚姻自由、母亲儿童受特别保护权;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权;有权享有能达到的最高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受教育的权利;尊重父母和(如适用时)法定监护人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非公立的但系符合于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的学校,并保证他们的孩子能按照他们自己的信仰接受宗教和道德教育;参加文化生活、享受科学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利益,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利。
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根据宪法的规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都属于公民的积极受益权,即公民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国家提出请求、国家也应积极予以保障的权利。
【法律依据】:
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四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本条是关于公民享有科学文化活动自由的规定。科学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为促进科学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广大公民应当享有广泛的科学文化活动的自由和权利,对此,国家也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
❻ 什么是文化利益事例
文化热,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绝对是件好事。向文化要发展的后劲,建设文化强国,足见我们的战略智慧和战略远见。
❼ 国家利益包括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什么利益
1.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或能够满足国家以生存发展为基础的各方面需要并且对国家在整体上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2.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安全利益和外交利益等方面。国家的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
3.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统一、领土完整、我国宪法确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等。
中国的国家利益有两项最根本的东西:
第一,作为世界上陆地邻国最多,拥有广阔的海洋国土,至今未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与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中国必须有坚实的能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外来的侵略和干涉,实现国家的统一,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
第二,作为一个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始终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❽ 维护国家的文化利益要注意哪些事项
维护我国的文化利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发展观、服务观、开放观。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的关系。在当今世界多样并存的文化格局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中国文化要善于在交流借鉴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要正确把握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以宽广的心胸气度,积极汲取外来文化精华。同时,要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自主发展。三要正确把握文化发展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包含有人类文化的共同性,文化的共性寓于文化的个性之中。
2.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竞争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一要增强主流文化的渗透力。我们建设和发展的主流文化,要围绕人民群众这个主体展开,要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提高市场主动性和市场敏感度,提高建设和利用现代化服务网络、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的水平。二要增强主流文化的竞争力。主流文化必须立足民族文化根基,瞄准国际市场空间,不断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三要增强主流文化的亲和力。应走进民众、贴近民心,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化陶冶,使我们的理想信念和基本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四要增强主流文化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精神纽带。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凝聚得更加紧密有力。
3.对外文化交流中突出中国的风格、气派、特色。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争取更加广泛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要改进提升我们的文化外宣,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要创造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4.把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利益切实予以保护、抢救、发掘。对一个民族来说,物质的与非物质的遗产,都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社群存在的生命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形态的特殊性,诸如口头传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手工技艺、商贸习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空间,应予以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和充分发掘。
5.注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适应性、公平性、实效性。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加快建立一个与适应时代发展、公平有效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府不仅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应是文化服务秩序的维护者和公民文化权益的保障者。
6.切实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优。首先,积极推动文化经济化。应着力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机制。要积极打造市场主体,探索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第二,进一步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着力解决文化管理部门的“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第三,完善文化产业支持体系。要打破地区和部门封锁,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品生产、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完善文化投资的支持鼓励政策。第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打破文化产业发展的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大力发展有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