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精神文化的详解
企业
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在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文化代表着企业广大员工工作财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激励功能。它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作风、企业伦理准则等内容,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
1.企业哲学。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提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2.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3.企业经营宗旨。是企业要达到或实现的最高目标和理想。
4.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
5.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指企业的生存价值、社会责任、经营目的、经营方针、经营战略和经营思想。
6.企业作风。指企业员工对待工作的状态、情绪、信心、责任与习惯。
7.企业伦理准则。是有关忠实和公正,以及有关诸如社会期望、公平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的自主权和在国内外原公司行为等多种方面的行为准则。
另外,在这7个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还要形成企业的学习观、创新观、竞争观、人才观、服务观等,构成企业精神文化。 其四,嫉恶如仇,敢于碰硬,为国为民,舍身忘己。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监督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各部门、国营企业单位和各级官员等。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嫉恶如仇,勇于同不法官员作斗争。无论你官多大、社会地位多高、后台多硬,只要你在经济上违法乱纪,审计人员必须有浩然正气,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人民和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碰硬,不怕打击报复,直至为了神圣的事业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审计人员如能这样,就能以正压邪,使贪官污吏闻风丧胆,不敢以身试法。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对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文化层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审计精神文化对行为文化的制约较为明显。如一个心中时刻牢记手中权力由人民赋予的人决不会姑息包庇挥霍贪污国家财产的腐败分子。审计精神文化甚至对物质文化也有某种程度上的影响。审计精神文化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审计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审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审计精神文化的特征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精神独立,排除干扰,坚持真理。审计的灵魂在于独立性。作为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审计人员不能当变色龙、墙头草,察言观色,看领导或客户的脸色行事,掂量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或发表意见随大流,不敢得罪人。审计人员必须排除权、情、利等因素的干扰,敢于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大胆揭露问题。
其二,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审计作为国家一种最高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对于物质生活应该淡泊知足,生活严谨,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甘于奉献。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才能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志在奉公,无私无畏。
其三,执法守法,客观公正。审计作为专司经济监督的活动,依法审计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因此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对违法行为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审计行为,一切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力求避免随意性,更不允许以权谋私,徇情枉法。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
其五,勤勉尽职,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中常用的查帐法、盘点法、比较分析法等都要对大量的会计资料,如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实物进行核对审查,其工作相当繁杂琐碎,工作量很大。随着经济工作的日益复杂化和不法分子作案的手段愈来愈狡猾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也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必须时时刻刻想到一个小数点的失误,一件蛛丝马迹的忽略,都可能招致审计工作的失败,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使一些不法分子逍遥法外。
在文化层面中,精神文化是最难改变,也是最难形成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全民族和整个社会的努力。 文化是有力量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教育领域中,“文化的力量”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学校文化力的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所学校,即便是拥有良好的文化元素,也并不等于它就一定拥有良好的文化力。只有学校成员能创造性地、有效地运作学校文化元素,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力之后,才能够促进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战略目标的达成。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并不在于文化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努力提升学校文化力,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
“学校文化力”主要表现为学校群体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表现为学校文化对学校群体所有成员所产生的认知力、导向力、凝聚力、整合力、推动力、约束力,以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识别力、辐射力、感染力甚至征服力。学校文化力是学校文化在校内外的力量体现。
一般而言,学校核心竞争力由教育生产力、学校文化力和教育经营力构成,其中学校文化及其所产生的力量正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和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即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成果,通过显性与隐性的教育途径,再通过师生的积淀、内化,作用于其身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使其获得未来成长和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素养。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主要凝聚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综合力量的形成。这种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就是学校文化力。
学校精神是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起来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群体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的“精、气、神”。它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
学校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服从群体,服从大局;它能使学校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觉得自己的进退荣辱与群体息息相关,整个群体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学校精神具有强大的熏陶功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更为重要。俗语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什么一届又一届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从本校的学校精神、校风教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甚至终生受益,铭志不忘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校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一个学校的校风决定了该校群体的心理定势,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而是隐性的、长效的、综合的,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学校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这种熏陶和感染,引领学生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为师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一所精神爽、风气正的学校,还犹如一座春风化雨的熔炉。一个学校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纪,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校园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进步,无疑会产生有力的群体促进效应。 影视文化精神作为当前人类休闲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文化精神丰富起到另外的作用。它是一种由声画通过屏幕传送的活动影像所构成的文化形态,是兼有科学、艺术属性的审美文化结合体。影视文化具有广远性和兼容性,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制约性,影视文化还具有共时性(发生、传播、接收同时)、及时性、开放性、可控性特征,以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内容和特质。对促进人类文化精神走向审美具有直接的作用。
观众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决定了影视制作的多样化。这既是大众审美文化丰富性的要求,也是影视作为一种艺术审美形态的要求。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在于鲜明生动的个性化。电影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只有具备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才能获得真正的美学价值, 人们才能真正从中领略时代精神,内在的精神文化重新塑造。歌德指出,“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只要它是从内在的、专注的、注重个性的、独立的感情出发,来对周围事物起作用,对不相干的东西毫不关心,甚至意识不到,那么,不管它是出于粗犷的野蛮人之手也好,还是出于有修养的敏感的人之手也好,都是完整的,有生命的” 。影视艺术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格并不在于肉欲的迷恋,而在于从内心深处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高尚情操的无限向往。希金森早在1867年就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独立品格和理想境界作了深刻地揭示:“文化的意义在于真善美和造就完人,直到他把肉体的需求看到无足轻重,而把科学和艺术作为唯一值得追求的、有内在价值的目标。这种精神置纯艺术于功利主义的艺术之上,并为求得更为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安贫乐道。”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方式,在艺术形式上无论如何前卫、先锋,但必须始终承担起影视艺术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弘扬影视艺术的人文精神,用正确的思想影响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唯其如此,才能使影视艺术真正成为寓教于乐,真善美统一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相反,如果影视艺术失去了人文精神的合理内核,必然堕落为一种肤浅的感情消费或感官刺激。
Ⅱ 班级精神文化什么意思
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共同思想、行为准则的总和。
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而班级精神文化则是班级精神价值共同追求。但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社会的一些急功近利心态也呈现在学校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不由得不让人思考。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氛围。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精神力量的成长。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谐的成长和人文素质的养成。
(2)什么叫精神文化扩展阅读:
精神文化口号
1、你被甩在哪边?
2、你对得起你的父母吗?
3、对手在拼杀,你在干什么?
4、勤劳的蜜蜂没有时间悲哀!
5、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6、今天不走,明天就跑。
7、逢一必争,逢冠比夺。
8、知识改变命运,努力改变结果。
看看这些所谓名言警句,只有一句似乎比较熟悉,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可是反思这些警句的背后,我们的教育究竟要想学生灌输一种什么思想呢?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学生呢?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精神、班风的象征,我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体现和谐、平等、民主、尊重、集体观念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是仔细思考上面所谓警句的意蕴,真的是透露了这些文明的思想吗?
Ⅲ 精神文化的丰富是指什么
意思是,指智力生活落实到拥有自己喜欢做的事,自己真正的事业,也包括情感生活。
精神文化是文化层次理论结构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结构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一样,它也是由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具体的表现在人的伦理道德、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对于艺术的品位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也可以说精神的文化的范畴就是科学、艺术和道德,用我们现在的物质理论概念来解释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孕育人的精神家园,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体现。
精神文化又是社会旗帜、“社会水泥”、社会规范,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属性;精神文化还具有赋予民族国家国魂、集体单位群魂、个体思想灵魂的社会属性。
Ⅳ 什么是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的优越性在于一是具人类文化基因的继承性,还有在实践当中可以不断丰富完善的待完成性。这也是人类文化精神不断推进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由于文化精神是物质文明的观念意识体现,在不同的领域,其具体文化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和含义。
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孕育人的精神家园,决定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精神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体现;精神文化又是社会旗帜、“社会水泥”、社会规范,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属性;精神文化还具有赋予民族国家国魂、集体单位群魂、个体思想灵魂的社会属性。
Ⅳ 精神文明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基本特征是: 第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精神文明创造者第一次成为精神文明的主人,结束了精神文明的创造和享用的分离状态。 精神文明成果不再是奴役劳动人民的手段,而是用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人民群众造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越多,他们的精神生活就越丰富。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共产主义思想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精神文明的核心,居于指导地位。精神文明指导思想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根本点,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各项文化事业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协调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彻底铲除剥削阶级观念的烙印和痕迹,清除一切愚昧、无知、粗野的不文明现象,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Ⅵ 什么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趋同性的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特征和目标追求。
Ⅶ 精神文化包括什么方面
1、精神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方面。从更深层次上讲,精神文化是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精神面貌、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再造精神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的有效实施。
2、精神文化是指人类思维领域所涉及的诸如哲学、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衣、食、住所需要的物品和工具。
3、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在动力,是物质文化基础上衍生出的独具特征的人类共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理想、行为准则等,这是人类新精神观、价值观、道德观生成延续的主要途径和来源。
Ⅷ 一个企业的精神文化指的是什么
企业精神文化代表着企业广大员工工作财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样可以达到激发员工工作动机的激励功能。
Ⅸ 精神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精神文化:组织文化结构中的深层文化。用以指导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组织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是组织价值观的核心,由企业的历史发展、传统和领导人的管理哲学相互融合、共同孕育产生的,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独特的、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反映着企业的信念和追求,也是企业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
影响
精神文化的存在是对我们的思想有大的影响的,没有了精神文化的创建,人类对于物质界的认识就是如同存在一张白纸上,白纸如果做过处理,上面画上了美丽的图案,那么才算是一件艺术品一样,对于精神文化来说它的定义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