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定位了一个怎样的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②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什么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是为工人阶级服务。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扩展阅读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④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正确方向和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坚持用这个共同理想来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要把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紧密联系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当我们运用现实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完成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时,就会使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逐步地从一种可能转变成现实。
为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2)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
(3)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2、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更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3、繁荣各项文化事业。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为: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崭新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要形成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舆论氛围、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5)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1、时代性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民族性
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
3、科学性
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民主性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民主传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
5、群众性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6、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⑥ 什么是文化建设目标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纲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明确地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⑦ 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什么
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既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建设其传承体系,弘扬其思想精髓;又要在尊重命意传统和历史语境的前提下,以一种当代视野、前沿方法、世界眼光、未来关怀和问题意识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些要求内在地蕴涵了快速发展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辩证法,主张要把文化发展和文化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7)文化建设的方向是什么扩展阅读:
21世纪,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在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是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长期的基本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