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土文化和农村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区别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农耕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新农村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
乡土本色关于“土”的思考,土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开泥土,是因为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我们的民族与泥土是分不开的。土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2. 部编版小学语文哪些课文体现了乡土文化
《剪窗花》、《字谜》、《传统节日》、《春节童谣》、《北京的春节》等体现了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3. 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作者:556自律训练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来源:简书
着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4. 了解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春联的习俗来源: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乡土文化: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贴春联寓意: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5. 什么是家乡文化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
(5)什么是乡土文化扩展阅读:
一、文化现状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已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与抢救性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值得世人敬佩和尊重!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
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
二、专门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
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对未有效进行此项规划工作的新农村规划可实行“一票否决制”。
历史文化名村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还应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
6. “乡土文化习俗”与“文化传统“有什么区别
传统是传下来的各方面的总称,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等,乡土文化习俗属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文化传统范围更大,乡土文化习俗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7. 乡土人文是什么意思
乡土人文就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风俗人情文化,地理地貌组合
8. 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什么
贴春联的习俗等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春联作为一种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05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对联在华人和很多使用汉语的地区,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而且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存在重大价值。
习俗贴春联的技巧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传统对联是平仄相合,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如春潮传喜讯,鼠岁报佳音。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现在的对联张贴还是时有混乱的现象,看起来、读起来都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懂得正确的张贴方法。
对联分上下联,不能随意贴,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平声给人的感觉是话已说完。
9. 乡土文化的介绍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乡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至此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