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更好交融
文明必然趋同。文化必然存异。这是马未都说的,既然能发展出不同的文化那么就必然不可能一致。这好比宗教,饮食习惯等。可能会有互相的借鉴但永远不可能统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我认为没有必要交融。除非是某一天统一了,才有可能产生民族大融合。参照我国的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最后都能民族大融合。
‘贰’ 如何学习借鉴西方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经验
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借鉴国外企业文化成功经验化建设
一般的企业之所以不能够达到世界五百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
于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自己的特点,团队团结精神缺乏,不能够形成合力,在企业运作时不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致使企业的目标不能有效地实现。另外,从国外企业的实践来看,对待客户的心态也很重要,是否把顾客的需求摆在第一位,是否能够竭尽全力地利用已有的企业资源为顾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员工的激励与创新机制的建设能够保证企业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人人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也是同样重要的。另外发现,世界五百强的公司总是能够在经营活动中随着市场变化而调整,保持着稳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目标,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诸如此类,国外企业文化建设许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具体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外成功企业注重培养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的管理理念。
第二,国外成功企业注意培育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
第三,国外成功企业无一例外地秉承积极创新的行动准则。
第四,国外成功企业都培养一种诚实守信、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第五,国外成功企业都具有积极合作的团队意识。
第六,国外企业成功的另一条经验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超强竞争意识。
第七,国外成功企业都把良好的企业形象看的无比重要。
第八,国外成功企业都采用了软管理与硬管理的巧妙结合的方法。
(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国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凝聚了五千年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去吸收借鉴。目前,一些西方国家已开始注意到了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在美国大学“儒学报告会”收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西方军校,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日本“忠于主人”式的教育受到企业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根本的思想、忠于组织的思想、以和为贵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企业需要吸纳的。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我们许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常常忽略中国自己的优秀文化,而舍近求远盲目推崇西方管理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对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精华理解不够。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吸纳以下几个方面的传统文化精髓:
第一,“重民、富民、教民”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第二,“天人合一”的精神。
第三,“自强不息、忠心报国”的思想。
第四,“贵和持中”的处世态度。
第五,“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六,“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宗旨。
(三)兼收并蓄,建设优秀科学的企业文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时,既要考虑到中国国情,注意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要借鉴国外成功企业文化的优秀品质,做到兼收并蓄,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实践操作中,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塑造共同企业价值观,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
企业共同价值观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只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才会朝着企业的同一目标前进。培育适应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观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主要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端正思想观念,应认识到只有将价值观“内化”并使员工主动接受,才能真正成为共同价值观。二是选好价值目标。
首先,价值观应在广大员工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是员工自我价值观的升华。
其次,确定企业价值观的目标应该坚持关键性和可行性的统一,这样的价值观比较容易被员工接受,从而塑造企业共同价值观。
再次,企业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让员工感到自己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真正意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上帝,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形成“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
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在员工中培养团队精神,使他们认识到,没有团队精神,就不会有企业中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通过培养团队精神,使员工致力于共同宗旨,共同责任,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以增强企业的内涵。
2、强化以人为本意识,树立企业人本理念
当今世界,企业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仅仅依靠资金资本还远远不够,人力资本更为重要。因此,企业要关心员工的内在需求,包括物资和精神需求,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在愉悦的环境中快乐地工作,进而使员工从心理上消除反生产的不良因素,另外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奖金等激励杠杆来激励员工,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平常生活中,不以领导、老板自居,以平常心善待员工,重视员工思想感情需要及合理要求,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这样,使员工产生自尊意识和责任感,并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工作。在实践中,这种人本观念应贯穿到企业管理各个环节,管理过程中少采取处罚性措施,多采用表扬性激励,其结果是既关心培养了员工,也使企业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3、统筹兼顾,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服务观
中国传统文化观是君子重义轻利,而现代人们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为获得最大利益,如何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是构建企业文化必须考虑的问题。众所周知,企业只有以赢利为目标,才能自求生存与发展。但同时企业又是一种社会组织,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企业不能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而应树立义利并重、守义取利的价值观,既要追求利润,又要兼顾消费者、国家和全社会的利益。企业要把产品的服务放在重中之重,因为服务代表了一个公司的整体形象。良好的服务一方面使企业与客户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良好的服务也能使客户及时反馈产品信息,弥补产品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能树立企业良好的公司形象。同时,企业应始终坚持“服务第一,客户至上”的经营方针,树立“顾客第一”的服务意识,从根本上确立对待顾客的正确观念和方式。
4、摈弃封闭守旧观念,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但企业大多分布比较分散,信息渠道比较闭塞,怎样才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扩展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小农意识、安于现状、没有进取精神等情况,企业要抓住机遇,扩展业务,努力发展,因为,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就很难在市场立足。企业要摒弃封闭守旧观念就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只有在宽松的企业文化中,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信息渠道,有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就能够不断获得更新的信息,及时掌握产品的发展趋势,丰富完善自己的产品体系,同时还能够及时地填补空白市场,也能够及时发现更廉价的原料生产方供应方。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报酬机制,使劳者有其得,消除员工的反生产行为与思想,培养积极的企业价值观,另外,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把员工有积极建设性意见的提案及时向上级报告,员工的培养也同样重要,只有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素质,才会有更多的合理化建设性意见。
5、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市场经济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竞争性,而竞争必然面对残酷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但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市场竞争观念尤为淡薄,因此我们必须培育和建设竞争型的企业文化。首先,企业应建立一种竞争观念,这种竞争观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纯粹的竞争,它具有相对性和正义性,说它具有正义性是因为它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另外说它具相对性是说它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呈现合作的状态,改变以往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思想观念,在必要的时候和实力相当的企业相互借鉴其优秀的核心成果,共同开发,实现共赢。同时,要形成多赢的局面,所谓多赢不单单指两个企业之间,它是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同行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享繁荣,只有这样,才能抵制恶性竞争,实现企业长远的、持久的、和谐的发展,企业员工、社会和国家才能在企业的发展中受益,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6、提高企业家现代文化素养,增强领导才能
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是自上而下,先由领导层提出,然后再从上自下地推广,因此,领导层的素质(包括眼光、学识、判断力、决心等)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首先,高素质企业家要目光远大,要有坚毅的决心,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敏锐的市场判断力,要有积极地进取心。
其次,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在把握企业有形资源配置的同时,也要注重无形资源的培育,这主要靠企业领导自己的修养,优秀的企业家必须能够以身作则,走在员工的前面,为员工做出表率,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积极地配合领导的工作。优秀的企业家不仅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还要积极参加其他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热情,把自己从狭隘的积累家庭财富和权势斗争中解脱出来。
最后,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坚持把“诚、信、和、勤”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以此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7、实施“形象工程”,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是企业的企业形象应实施企业形象识别 CI 和企业经营中的顾客满意 CS 战略,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树立整体形象;二是树立优秀的产品形象,从产品的质量、价格、包装和款式等方面塑造产品形象,从外观到内涵实现全新转变;三是服务创新,优化企业形象。企业要把服务视为比产品价格与特色更为重要的商品,时刻关注用户需要什么,企业有什么,应将企业产品展示给以用户,并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使用户成为企业忠实的上帝;四是注重企业形象载体。企业应不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家要有学者风范,大海般心襟,靠法人形象、人格魅力,树立企业形象,这是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五是要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品牌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品牌经营与企业形象、产品和技术、市场策略等有很大的关系;六是要为企业文化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8、建立强有力的机制,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应做好集分权的把握,有的放矢,把企业经营权下放到中下管理层,使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弥补企业家在个人能力上的不足,在专业管理知识上的的局限,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决策民主化,充分体现集体智慧。企业聘任的经理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的能力和励精图治的品格,并且应遵循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原则,应对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职业情操等有一定的认识和考察。根据实践经验来看企业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要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经理人在企业允许的范围内行动。
9、突出重点,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生产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谁能迅速的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能抢先占领市场。当前,中国许多企业存在很多弱势和不足,如经济结构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人员素质差、知识资产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很难位居先列。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资本的投入,科学的优化结构,增强生产和服务文化水平,建立创新技术体系;培养培育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创造自己的龙头产品增强其市场营销能力。
10、培育正确的诚信观,打造企业信用文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以信为先,建立自己的企业信用文化,否则,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当然,改变企业传统的对于信用的认识不是短期可以成功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程,需要企业及公众、社会和政府的协作。诚信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诚信渐失的现代市场,如何建立自己的诚信,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企业要通过提升企业所有成员的信用意识,培育企业诚实守信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和分析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是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基础;结合自身特点,按照科学步骤和方法,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是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必要条件;兼收并蓄,积极借鉴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促进优秀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设独具特色的科学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把企业带入良性循环轨道,使企业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叁’ 试分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引用西方文化的关系。
试分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引用西方文化的关系。
【答】: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差异。
中国文化方面,题目中说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与西方文化对应的东方文化或中国文化,只是范围更小的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诸子百家、传统习俗、传统道德等,明显的特征包括天人合一、忠君爱国。人文学科的特征是必须强调的。
西方文化方面,从题目内容来推断,应该是强调现代的西方文化。明显的特征是科学技术,换另外的话来说就是,【术】方面的先进性。自然学科的特征是必须强调的。
再从共同点方面来说,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都阐述和实践了理论体系。
再回到题目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引用西方文化的关系,从意图方面来说,应该是试图构建或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现代的文化,并从古代和外部吸取有用的内容。从实现手段方面来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借鉴引用西方文化,并不会出现互相【冲突】的。根据上面文化的差异,新文化完全可以做到:在人文学科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和继承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爱国思想等;在自然学科方面借鉴引用西方文化,特别地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新文化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能力。不过,也必须注意的是,在构建或创造一个适合中国现代的文化时,如何避免逆向进化,是一个同等重要的问题,即防止【好的没学到、坏的倒学全】。从实施步骤方面来说,这种大范围的文化改造,理论研究和宣传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条件允许,也可实行试验区,将不完善的地方暴露出来,在以后改进。
如果觉得满意的话,请选一下那个【满意】哦。谢谢……
‘肆’ 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得相互借鉴之处在那些方面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
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箱,
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
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
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
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
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见,摸得着的那部分,因此也称之为硬文化.相对来说,精神文化就是软文化,而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西方硬文化的差异一目了然,但处于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则须进一步辩证分析.中西方软文化的不同决定硬文化的差异,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正在于此——即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的软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很复杂的。
要说起文化的差异,我觉得应该先从饮食文化说起,因为“民以食为天”,它能够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世界上有三大美食:中国、法国和意大利,我们看看这些美食方面最基本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从不下什么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异。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很多菜,可都长得很瘦,西方人每次菜很少,但都比中国人长得结识。
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在中国的文化背景里,红色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的观念里,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挑衅和动乱,我们看到西班牙斗牛士拿着红布就是向牛挑战,红色可以激怒斗牛,所以,中国人在喜庆的节日里喜欢穿红色的衣服,而西方人一般选择蓝色,因为他们觉得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别是:中国人思维比较抽象,西方人比较具体。
在生活态度上的差别是:中国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实用。
在绘画和雕刻艺术上,中国画是泼墨写意,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现神仙可以飞行就在仙女的脚下加上几朵白云,体现飞的意境。西方人就不能理解我们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西方的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因为他们只有想到翅膀会飞。在雕刻作品中,中国人更注重想象力和意境,比如一个猴子蹲在马背上,它们的比例相差无几,只是表现了一种意境:马上封侯。而西方的雕刻作品讲求写实和细腻,绝不会出项这种比例失调的艺术作品。
中国人在介绍来宾时,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会加上很多主观评论。但西方人认为,介绍客人时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都有强加的感觉,介绍主要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附加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西方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在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往往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
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平时如果有事上门,事先要确切地预约时间。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
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和亲近,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成人也是如此。人需要触摸。中国小孩远远比美国小孩受到拥抱和亲吻得少,到了十岁左右,就很少有人拥抱和吻你了,包括你的父母亲人。除了握手,我们要到谈恋爱时才会和另外一个有身体接触。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在十来年或更长的时间里,没有身体的亲密接触。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凡是正常的人都会有体会,任何言语表达不能代替肢体的表达。社会学和心理学教科书都有“身体语言”这个术语。中国文化缺少丰富的身体语言来表达人之间的感情和分享。
东方人喜欢把问题复杂化,而西方人则喜欢简单,不愿使自己活得太累。许多中国人觉得西方人单纯,简直有点傻,或者说像小孩,童心重。
西方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也是一个契约社会,就是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契约社会讲究“先说好后不乱”,它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有些时候要用法律文本的形式明确当事双方的责权利。即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对他***利的尊重.
中国文化讲仁爱,重义气。在西方,儿女成人后,父母没有再抚养他们的义务,回家吃饭一分一毛也要计算清楚。
中国人的思想原本是极其活跃的。三教九流,书生拜孔孟,道士跪李耳,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应该庆幸中国没有过早地形成所谓的封建“神学”,也才会出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性的人生大讨论,他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个学派各抒己见,一时间繁花似锦,硕果累累。
而后呢?随着中国进入漫长的封建时代,当雄才伟略的秦始皇意识到这种思想“混乱”的局面即将对他的统治产生威胁的时候,他便急需在这众多学派中扶持一个来巩固自己的王朝。他选择了韩非,然后是李斯。接着便焚书坑儒了。一个时代的菁华被付之一炬,是历史的遗憾。
再后来,一个叫刘彻的年轻天子被一个叫做董仲舒的鸿儒博士所折服,从他下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令的那一刻起,中国的封建“神学”也终于形成。从此,一根无形的绳缚牢了中国人探索的手脚,思维的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狭小。
较之中国,西方的宗教信仰则显得单一。除了上帝和耶稣,他们似乎再没有其他的神明偶像,因而思想也较为集中与固定。就好比是一片漆黑寂静的天空,虽然偶有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这样的巨星闪耀,但却是难以与中国诸子的全面繁荣同日而语。基督教义开始是比较宽松的。《圣经》的第一篇,名为“创世纪”,就坚决地承认这种创造的伟大。可到了中世纪中晚期,西方的封建神学也逐渐走向反动的极端,苛刻地禁锢人们的思想。这时候,一位波兰学者挺身而出,拿着他的“日心说”的观点,敲响了旧时代的丧钟。开普勒在教会的监狱里演算着行星椭圆形的运行轨迹,布鲁诺站在熊熊烈火之中诉说着宇宙的无限……几代英杰前赴后继,无情地将愚昧的教义撕得粉碎,新思想在教会的废墟上诞生,前途又重新变得光明。
可在中国,当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们拿着他们的着作到处宣扬人权的时候,中国却始终无法形成一股足以革旧立新的大风气。王阳明将早已变了味的儒学恶化成了心学。那时的中国正是在这样思想引导下死气沉沉。士大夫们言必称孔孟,乾嘉才子龚自珍无可奈何地慨叹“万马齐喑”,这本应是出现在中世纪的欧洲啊!可这却现实地存在于华夏的九州土地上。
无可否认,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是领先于西方的。并不是产业革命使得西方飞越了中国,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是那位诗人在油灯下创作着他的《神曲》的时候,西方就已经迎头赶上。而古老的中国,先进文明前进的步伐却消失在了无休止的宫廷争斗与愈演愈烈的文字狱里了。
再一次说起那句名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将是不可能实现的。进步需要汲取,发展需要交流,我们欣赏着其中的差异,但只有兼收并蓄,这些差异才会展现它们的另一番美好。
‘伍’ 如何借鉴西方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比较 ----------------饮食文化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受到当地的传统,山水地形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中西方的文化在曾经相互影响极小的情况下,形成了很大的差异,以至于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趋势下,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不同之处。 事物的存在总有其两面性,中西方的文化与传统习惯等也不可避免的各有其优缺点。于是相互的比较也随之形成,事物总是在这样的相互比较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得发展。 西方文化,总体而言是一个趋于理性的文化,注重精确,注重实际,注重直接效果。我国的文化则是一个感性为主文化,讲究不求甚解,讲究留有余地,讲究模糊朦胧。而两者的饮食文化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些区别。 西方传统以牛肉为主食,他们总是追求营养,他们的饮食更多的是一个摄取能源为目的的日常活动;中国传统的主食有大米、面食等,中国的饮食则是一种享受,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承。这样的情况下,西方则发展出了,更直接的展现其目的的“快餐”、“罐头”,制作简单快捷,购买方便,能量的摄取也更快捷直接。中国的饮食则仍然细嚼慢咽,有时候一顿酒席可以持续一个下午,满汉全席更是要花两三天的时间去慢慢品尝。西方的饮食,注重营养,更多的保留其原有的营养价值,有时候更多的是生吃,也讲究饮食的均衡搭配,体现其科学、精确求实的态度;中国的饮食十分注重色、香、味、形,有时候在高温的油炸、烹煮之下失去了其原有的营养价值,而其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于“意”的追求,一种以“意”为美的审美情趣以及委婉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据研究,在中国的饮食中,素菜居于主要地位,其中不乏对于佛教“好生”之意的影响体现。 饮食方式中,西方更加的注重个体,尊重个人,讲究个性,是其民主的一部分体现。中国无论大小宴席,总是团坐与一席,讲究相互间的谦让与团圆的大一统思想,但也不乏封建时期专制的沿袭,餐桌上也讲求主次、辈分、贵贱。归根究底,这都是中西方“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差异的体现。 但同时,中国也有食疗,一种寓之以中医理论的饮食疗法,通过食物的搭配而达到对调理、养身的效果。 中国文化讲求“中庸”,而在认清中西方文化的优缺点之后,也因发扬这一思想,结合西方的“营养”,中国的“味”,使得文化更好的交流发展。“中餐”也可以变得营养而快捷,以适应当今快节奏的世界,而“西餐”也可以赋予文化的内涵,来改善利欲熏心的现状。
望采纳
‘陆’ 关于中国借鉴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东西 ,写什么论文题目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非凡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楚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重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重: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柒’ 从西方逻辑思维角度考虑,西方文化可能会借鉴中国文化中的哪些因素
去看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理论,西方现代文化就是出自中国古典文化。儒家文化形成了民主理论人权理论,道家理论形成自由主义理论,墨家理论形成社会主义理论,法家理论形成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
‘捌’ 发扬传统文化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是否矛盾,请举例说明
发扬传统文化与引进借鉴西方文化不矛盾。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西方文化有其先进的理念,如AA制的倡导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引进这些文化肯定是好的;另一方面完全引进西方文化肯定是不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上千年的沉淀,其间不乏许多精辟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会文明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严格地说,是在文艺复兴之前才逐渐形成,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背景的。一个是封建色彩浓厚的文明,一个是资本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明,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但也不能一味否决,而在于能否取其精华。
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主要是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一些高尚品质。但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
这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周易、论语、禅宗等思想成果的价值,这本是一件好事。但盲目崇拜,极尽溢美之词,那便走上了歧路了。甚至有人在看到西方文明碰到一些挫折后,便反过来大力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儒家文明重新复兴是大势所趋。
中华文明是要复兴,但并非要复兴儒家文化,而是要建立科学、民主、崇高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新中华文化
‘玖’ 西方文化对中国有什么借鉴之处
笼统的说是取其精华,说的实际一点,就是与社会主义文化不抵触的文化,凡事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抵触的都是糟粕,所以借鉴的大都是一些不涉及意识形态的东西,比如计算机技术,法律理念,社会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些东西,等等
‘拾’ 如何向西方推荐中国文化思路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化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梁的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都是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是互补的,是可以融合的。这两者都不能偏废,因此,东西方文化从本质上看可以说是互补的。以西方自由化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东方以整体化为文化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角度来看,两者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正确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西方文化发展历程 事实上历史也正是在这样做,西方文化在不断地向方东方文化学习,从东方文化中吸收有益的观念,融合在西方文化中。例如,一些西方国家也倡导“雷锋精神”“团队精神”,引入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精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干预”、“国有化”、“社会保障体系”等,本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