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罗马标志性建筑有哪些
罗马的标志性建筑是古罗马竞技场,又叫斗兽场。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另外还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
、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望采纳,谢谢
② 古罗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如何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编辑本段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古罗马建筑的三个时期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 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 古罗马马采鲁斯剧场
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1]
古罗马建筑在欧洲
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传入中国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编辑本段建筑赏析
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筑在奥林匹亚山上。从展出的模型可以看出该神庙比较宽阔,但并不高大雄伟,有坡度陡峻的屋顶。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 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 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现存的建筑有 罗马斗兽场 君士坦丁凯旋门 庞培城 万神庙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罗马人开始着手建筑几乎遍及帝国的高架输水道。罗马最古老的高架输水道可以上溯到公元前312年。它体现了罗马帝国的国力雄厚。同时,共性的设计方式,在力学和艺术学上都是大创新,节省了大量材料。 罗马广场是罗马市民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 古罗马广场
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城市越大,广场规模越宏伟。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这样最重要的建筑,每座建筑前均有一排覆顶卷形廊柱。正因为如此,罗马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装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着标志。自从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在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等皇帝,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每个广场都比其前任规模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精致。在罗马帝国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的成就。 然而,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世界的统治者,位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大量的修建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建筑材料,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申的敬仰。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 古罗马的另外一个传奇性建筑就是斗兽场。它也是遵循对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强大国力。斗兽场 罗马斗兽场
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 万神庙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如此规模的穹顶通常需要一些支撑物,但古罗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层顶而不需要柱子支撑的技术。虽然古罗马人不是拱门的首创者,但他们是最早认识拱门用途的人。穹顶的圆眼,直径为8.2米的采光圆孔,使阳光泻入万神庙。庙内的地面和城墙远离用钯彩鲜明的大理石建成。自从万神庙落成以来,它几乎保持着原状,给人们留下古罗马建筑风貌的最佳印象。当初的万神庙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要华丽得多,在壁龛和彩色天顶上都刻有法规条文。 君士坦丁凯旋门(意大利语:Arco di Costantino)是位于罗马的一座凯旋门,位于罗马竞技场与帕拉蒂尼山之间。君士坦丁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一世于312年10月28日的米里维桥战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中大获全胜而建立的。君士坦丁凯旋门也是罗马现存的凯旋门中最新的一座。 君士坦丁凯旋门高21米,宽25.7米,纵身7.4米。它拥有3个拱门,中央的拱门高11.5米,宽6.5米;两侧的拱门则高7.4米,宽3.4米。拱门上方由砖块所砌成,表面则有雕刻图案。君士坦丁凯旋门主体是由几根分开的圆柱及刻有铭文的顶楼所构成,设计类似位在古罗马广场的塞维鲁凯旋门。而拱门的下半部则被认为是建筑师参考更古老的纪念碑来设计的,也许是来自于哈德良皇帝时代。
因为君士坦丁凯旋门横跨在凯旋大道(Via Triumphalis)上,所以当时罗马皇帝在凯旋式时会从这条路进入罗马。这条路线是从战神广场开始,穿过马克西穆斯竞技场(Circus Maximus),随后沿着帕拉蒂尼山前进。在通过君士坦丁凯旋门后,队伍马上在圆锥柱(Meta Sudans)左转,沿着神圣大道(拉丁语:Via Sacra)到达古罗马广场并登上卡比托利欧山到达终点朱庇特神庙,途中也会穿过提图斯凯旋门。 君士坦丁凯旋门在中古时代被并入古罗马的堡垒当中,而首次复原工程则于18世纪时开始。1990年代晚期则对凯旋门进行一次考古挖掘活动,刚好赶在2000年庆祝活动举办之前
③ 古希腊与古罗马对现代欧洲建筑的影响
仅供参考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希腊建筑的影响 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其最突出的建筑语汇――建筑中的四种柱式,陶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式柱式,和女郎雕像柱式,令古希腊建筑留下了独特且不朽的丰姿。其所崇尚的人体美使希腊建筑无论从比例还是外形上都产生了一种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建筑上的浮雕更是令建筑物生机勃勃,充满了艺术感。所以,想要研究古希腊的艺术史,希腊建筑就是一切艺术的研究起点,因为它包含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建起一座令后人惊叹不已的建筑物,它包含的还有古希腊人的审美观念,雕刻艺术。古希腊建筑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伟大成就之一,给人类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经典之作。其建筑语汇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建筑风格,它几乎贯穿在整个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活动中,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洛可可时期还是集体主义时期都可见到希腊语汇的再现。古罗马的建筑受古希腊建筑影响最深,罗马时期还发展出了自己的一种混合柱式,来源都取自于希腊柱式。 古希腊建筑风格特点主要是和谐、单纯、庄重和布局清晰。而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同时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影响最深远的建筑。其中古希腊建筑史上产生了帕提农神殿、宙斯祭坛(帕加马)这样的艺术经典之作,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同时对世界建筑艺术有着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说,古希腊的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泉与宝库,那么,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 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的尺度感,体量感,材料的质感,造型色彩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及雕刻艺术给人以巨大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说,古希腊的建筑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15世纪后,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④ 古罗马的建筑受哪里的建筑影响最深
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着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着名的雕刻。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着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
⑤ 罗马建筑风格的历史追溯
在所有古代文明中,古罗马文化应该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因为当时的罗马有许多保留下来的文字资料,使后人能够研究他们丰富的历史素材。然而一谈到艺术,就很难找出它特有的风格,因为古罗马人将希腊各时期的不同艺术成就都吸收过来,甚至很多罗马艺术家都来自希腊,这也难怪古罗马艺术成为古希腊艺术的继承者。罗马原本是在西元前八世纪,由拉丁人在意大利半岛西部,泰伯河﹝River Tiber﹞下游建立的一个小城邦国家,并在地中海沿岸逐步地发展,从西元前八世纪到西元476 年,书写了长达近十三个世纪的历史。若依照其政治组织情形,古罗马建筑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The Kingdom period,西元前八世纪 ~ 西元前 509 年﹞
在这个时期,伊特鲁里亚人是统治意大利的主要力量,即使如此,罗马也逐渐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到了西元前 509 年,当伊特鲁里亚的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罗马完全独立并建立了一个以法律为基础,实行自由民主的共和政体。
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古罗马人受其影响,王政时期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The Republic period,西元前 509 ~ 西元前 27 年﹞
共和时期,罗马不断以战争扩张版图。在西元前三世纪占领了整个意大利,到了西元前二世纪与迦太基人﹝Carthaginians﹞经过几次战争,制服了北非;三年之后,即西元前 146 年,又征服希腊化时期的希腊。
罗马在统一意大利半岛与对外侵略中经常聚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因此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尤其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古罗马人学会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圆形竞技场。从古罗马建筑遗迹来看,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The Empire period,西元前 27 ~ 西元 476 年﹞
罗马将领凯萨﹝Julius Caesar﹞的侄子屋大维﹝Octavius﹞于西元前 27 年结束内战,成为罗马的统治者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之后,将罗马带进入了帝国时期,开始长达约两百年的繁荣时期。当时的版图东起小亚细亚和叙利亚,西到西班牙和不列颠的广阔地区;北面包括高卢﹝相当现在的法国、瑞士的大部以及德国和比利时的一部分﹞,南面包括埃及和北非。在这段时期,帝国各地普遍进行重大的建筑活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集中在罗马本城。
在帝国繁荣时期,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因此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都陆续建造。此外,剧场、竞技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由于古罗马公共建筑物类型多,型制相当发达,样式和手法很丰富、结构水准高,而且初步建立了建筑的科学理论,所以对后世欧洲的建筑,甚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西元三世纪起,古罗马帝国开始在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逐渐陷入混乱,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⑥ 古罗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如何
1、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 ,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2、影响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
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 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6)古罗马建筑受哪个文化影响较大扩展阅读:
建筑结构:
1、桁架结构
古代的罗马人喜欢用桁架建造房子的房梁和天花板。桁架是框架结构的一种。罗马人使用木头建造桁架。桁架之间,通过榫卯或金属销子进行连接。
2、喷泉结构
罗马建筑内部拥有大量的喷泉。那些喷泉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罗马人建造的。古代的罗马人利用喷泉为城市和农村提供水。古代的罗马就已经由饮用水的喷泉逐渐发展成为装饰性的喷泉和音乐喷泉。古代的罗马有3000多个喷泉,被称为喷泉之城。古代的罗马人喜欢使用喷泉进行音乐表演。
3、交叉拱顶结构
无束梁(两个筒形拱以适应角度相互相交的产物)而变成交叉穹肋间更高更简洁的交叉拱顶,例如在施派尔或是在达勒姆、乌德勒支和伦巴第的一种十字勒拱顶。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坚固的壳体成为结构的支撑。
墙也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包含两个平坦的表面的墙体成为一组贯穿式的结构构架。早去罗马风持续采用的墙面装饰形式—壁柱带、扇形柱楣,以及承重柱身、半椅柱、封闭拱劵—将墙体分解成柱墩和实墙(施派尔一世主教堂上层)或柱墩和连拱劵(如诺曼底的廊式教堂),甚至内外墙和小柱连廊(如矮廊,廊台以及其他类似的构件)。
⑦ 古罗马建筑除了沿袭伊特鲁里亚人的拱券技术之外,受那个文化影响最大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⑧ 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影响
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希腊帝国的衰败,罗马人不仅夺得了希腊人的城邦,同时也创造了继希腊之后另一个辉煌灿烂的文化时代.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源头,古罗马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就文化而言,古罗马人是古希腊人的忠实学生.古罗马文化是对古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希腊文化不但以其成果辉煌着称于世, 而且以其理性精神独树一帜.希腊文化形成以后, 像一个高能量的“精神能源”, 呈辐射状向地中海周围地区强劲的扩散, 自古至今, 以致影响着欧洲和世界文明.其影响是巨大的, 以致有学者断言: “一切文明国家在一切有关智能的活动方面都是希腊的殖民地”.
“希腊”一词意为典雅、优美.与这典雅、优美之名相称,希腊是个名副其实的艺术王国,希腊是城联邦,各城即是独立的奴隶制国家,没有统一的政体.所谓的希腊文明是个包罗万象的文明,主要是包括雅典文明、特洛伊文明、斯巴达文明等等.在这些众多文明中大多共同体现出希腊文化的特点.即人文、理想、理性主义, 希腊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自由奔放,享乐.但是希腊人似乎对悲剧情有独钟,但悲剧中不是侧重写悲,而是侧重写悲壮雄伟.在希腊神话中大多体现英雄主义,以及对命运和自身追求的思考.希腊神话作为其文明的代表体现出了希腊人理性主义人格特点,腊人对神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拜不如说追求向往.人甚至敢开神的玩笑.这种理性主义使得苏格拉底可以为真理喝下毒酒.希腊人是自由的,不仅是言论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更是从内而外透着自由与理想.
希腊成为文明古国也许是天时地利加人和的产物,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罗马文明更为复杂,一般我们说的古罗马文明好象说的是罗马第一帝国以及此前的罗马共和国.罗马从政体上看是统一的,实行联邦民主制度.较早地开创和实践了民主的概念.与希腊文明相比较,罗马是个强大的国家,但文明远落后与希腊.因此罗马的文明是从希腊继承来的.这点与我国古代元、清等朝代有相似之处.古罗马受斯巴达很大,崇尚意志,有一种潜在的唯心哲学的雏形.另外,罗马的疆土的广大,使得罗马文明具有更大的多样性,包括继承吸收了希腊文明、迦太基文明、绯尼基文明、日尔曼文明、埃及文明甚至早期基督教文特别是希腊文化的吸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其精华采取拿来主义, 对其糟粕加以抛弃.唯其如此, 罗马文化才得以继承希腊传统, 又保持民族特色和独立发展; 罗马文化才得以与希腊文化共同构成西方文化的古典传统.与此同时我也会想到我们的祖国,鲁迅先生曾说过“不食嗟来之食”而罗马人的伟大不仅是在军事上,更是体现出一种对文化的重视和思考.古罗马的文化多师承于古希腊,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以文化而言, 罗马是被希腊的世界所吞没了.罗马人无论承认与否, 确实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论及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时这样写道: “希腊成为俘虏以后, 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 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
从文化方面来说, 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得它接触到希腊文化.其次是罗马人无暇顾及文化.与希腊人相比, 罗马人没有太多的闲暇, 他们四处征讨, 兵戈扰攘, 其精力更多地用于如何维护一个国土广袤的大帝国, 而无暇顾及诸如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造, 相反, 更注重于实际行动, 他们所要求的是运用自身的智慧从哲学中直接找到为其运用的某种行为准则或治国方法, 并将他们再进一步具体化.虽然希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成就,但相比之下我更是欣赏罗马民族的勇敢和好学,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不忘记学习文化,在学习文化的时候他们不忘记对文化的革新,虽然罗马文化没有像希腊文化一样深远的影响着后世,但他们对于艺术的思考和革新却是令我们敬佩.
罗马人质朴浑厚、讲究实效的民族特性,崇尚美德、忠勇卫国、甘于牺牲的爱国精神,严明纪律、注重秩序的法治观念,罗马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从罗马的建筑中我们不难发现罗马的特点,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 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世俗建筑相当成熟,其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试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竟然还在继续沿用古罗马人的设计,我们应该惊叹于罗马民族的聪慧,不仅是剧院,我更是惊叹于罗马人的下水道的设计和公共浴场的设计,在古罗马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对于罗马我只能用敬佩来形容.
当然罗马的建筑成就不仅仅是实用性的增加,还有对希腊建筑的革新,例如拱券结构,柱式改革,等等的一切,都说明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是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我不能否认希腊对于罗马文化的巨大影响,但是也不能忽视罗马这一民族对于希腊文化革新所做出了努力,是的,是希腊和罗马共同影响了世界,但我在这里要强调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在文化上占有相同地位,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⑨ 古希腊文化对古罗马文化有什么影响
古希腊和古罗马两大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摘要: 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其中古希腊文化又是罗马文化的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创造了许许多多独树一帜的文化,艺术构想和杰作。因此本文主要是讨论了这两个文化的异同,找出“原希腊”的东西,区分罗马的创新,给西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粗浅的线索和脉络。本文将分成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经济发展模式
让我们回到地图上,看看希腊和罗马的地理位置。希腊是由本土半岛和一些散落在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一些小岛组成的。它三面环海,只有北面与陆地相接,且多丘陵少平原,属于温和的海洋性气候。正是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它的农业难以发展,为了生存,希腊人学会了和其它地区进行农产品的交换,并逐渐形成了地中海地区繁荣的贸易往来。罗马的环境和希腊类似,它地处今意大利半岛,是一个多丘陵,多沼泽的地区。因此农业也不十分发达。但罗马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像希腊一样通过自由贸易,物物交换。它使用的是一种血腥的方式——侵略和扩张。为了满足罗马帝国日渐庞大的粮食、财富的需求,罗马人选择了不断地侵略。依靠着强大的军队、武器,罗马从昔日台伯河边上一个卑微的小城一跃成为统治着200万平方英里的帝国的中心。④每天码头,道路都有成百上千的船只,车辆抵达罗马,源源不断地带来从各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粮食谷物。同时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膨胀,使得对这些物资的消耗急剧增多,反过来这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继续扩张,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由始至终都伴随着罗马帝国。相比而言,为了抵御恶劣多变的海上环境,希腊发展起来的却是一种互相合作的良性竞争模式。并且,后者己渗入当代西方人的精神领域。除此之外,希腊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商人进行的海外和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本土的农民耕种。希腊城邦中的奴隶数量比罗马少得多,罗马经年累月的征战,带来财富的同时还有大批大批的奴隶,这些奴隶广泛地分布在大部分的产业,比如采矿,冶金,驾船,铺路和大型建筑的建造。可以这样说,古罗马的伟大和成就很大一部分是由奴隶创造的。
总的来说,希腊和罗马的经济发展走的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这些思想的以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只要稍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后世西方各国基本上都经由了这两个阶段,比如欧洲新帝国对非洲,美洲的海外扩张,奴隶贸易,俨然是罗马形式的另一版本,而同时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却又是希腊式的重现。
政治与民主
一谈到民主,我们就会想到当代西方的“人权”社会,但民主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希腊的民主政治,一方面给予几百人或几千人以民主,另一方面又剥夺了数以万计的奴隶与自由民参与政事的权力。当时希腊民主的要义就是:多数人的统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个人生活自由。虽然此时的民主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只是对于公民的民主,但在几千年前,这种观点己远远超越了它的那个时代。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民主,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是一致的。虽然当代西方政界口口声声说的是“人人平等,维护人权”,可是这种民主真实存在吗?比如美国,它的政治还是掌握在少数有钱有权的大资本家手中,体现在表象上是一个由其资助的“民主”代言人——美国总统。处于中,下层的公民在很多时候仍是被政治家玩弄于“民主”的假象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民主和古希腊的民主是完全一致的。
古罗马早期的政治体制是仿照希腊的,后期从奥古斯都·凯撒起,“民主”便不存在了,转为君主专制,直到它的灭亡。罗马人最大的贡献便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又是文明的一大进步。之后陆续产生的《万民法》,《公民法》,《民权大法》更是奠定了西方法律体系的雏形。尤其是《民权大法》中规定的“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成为后世西方法律中永恒的主题。
宗教与艺术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这样咏唱到:“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文学艺术搬进了荒僻之地”。的确,早期罗马的文化几乎是对希腊的纯粹的继承与模仿,反映在神话与宗教上,譬如,在神话中罗马的神几乎是希腊神话的翻版。希腊的地母神德米德变成了罗马的谷神塞利斯;万神之王宙斯变成了朱庇特;天后赫拉变成了朱诺;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成了维纳斯,①凡此种种,举不胜举。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外来的宗教在各地传播开来,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大约公元40年出现在罗马的基督教,从出现时起,基督教很快在整个罗马帝国兴起,而此时帝国的皇帝为了统治的需要,迫切需要一种精神舆论来束缚人民的思想,于是在最后一个皇帝狄奥西多时代,基督教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从此开辟了欧洲基督教时代,直到今天西方的广大区域都以基督教为精神支柱团结在一起。
在教育方面,罗马人发扬了希腊人的“学园”教育,创造了一系列非常健全的教育体制。包括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一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各国教育的主体。值得一提的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当时称为“学府”是近代大学的前身,它强调德育,指出“老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也要在生活处世方面做学生的楷模 ”②。这种教书育人德才兼备的思想为后世所承继。
在艺术领域内,表现在建筑,雕刻等凝固艺术,以及文学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上有较大不同。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指出:“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如果说,欣赏希腊建筑像聆听着一首安宁唯美的小夜曲,处处启发你最深沉的思考和想象,那么古罗马建筑更像是否一曲富丽堂皇的交响乐,如果说古希腊建筑是精致连续的展开,那么古罗马建筑即是宏伟磅礴的汇聚。希腊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庙。一般用大理石建造,各种石柱支撑,简洁典雅,从流传后世的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卫城的风格上可窥一斑。古罗马的建筑是从希腊风格上继承和吸收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罗马人的建筑多采用圆拱圆顶的营造方式,他们的神庙建筑更多地采用科林斯式的圆柱,如着名的罗马万神殿就是极其庄严,华美的巨大建筑,它始建于公元前27年的屋大维时代,整个庙身是一个巨大的鼓形建筑式样,上面有金光闪闪的圆顶,里面则是琳琅满目的浮雕,一样比样富丽堂皇,气势辉宏。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对后世的西方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效仿古典时期的浪潮。此时出现了大量的仿古风格的建筑,比如:以古罗马凯旋门为样本的曼图亚圣安德烈教堂;采用古典立柱式的鲁切拉府邸;结合穹顶和立柱式的圣彼得大教堂等。③
除此之外,在文学、雕塑、自然科学等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也为后世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活力。
以上只是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给后世影响的一些方面做了简要的探讨,我也只能用我粗鄙的文字去叩响西方古典时期那厚重的大门。但仅仅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就足以看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对后世西方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多么地深远。也许从这种透入骨髓的深刻中我们能学会反思自己的文化,找到其中的精髓,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从而更有动力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