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儒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二个基本点:文化上的儒道结合,政治上的儒法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代表:儒学、道学、佛学
Ⅱ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核心是什么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国际生活融会贯通,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
答: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源泉和核心乃是以儒家传统文化中心思想四维八德即
礼、义、 廉、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为中国固有传统伦理文化之源泉与核心思想。
二、发扬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伦理思想“忠孝节义德泽涌泉”、“饮水思源永不忘本”
以结合现代国际生活趋势的发展。
内涵郑成功文化八大精神。
〈一〉开疆辟土的拓荒精神。
〈二〉浴血奋战的不屈精神。
〈三〉海洋国际的经营精神。
〈四〉忠孝节义的儒道精神。
〈五〉文化教育的传承精神。
〈六〉福泽子民的仁政精神。
〈七〉光宗耀祖的德被精神。
〈八〉博爱宽容的和平精神。
Ⅲ 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汉文化,汉文化在国家战略及国家利益上的最大核心就是--大一统。
中国历史五千年,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但提到国家前途及发展时却异常地统一,这是中国之所以每每处于最黑暗的时刻总能迅速翻身的最重要理由。只要给中国和平的50年时间,必然能创造出另世人瞩目的辉煌。
二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代的文化大师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先贤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至今不能超越的度,他们既不把思考局限在文化专业的小圈子里,又不把思考放任到抽象玄虚的领域,而是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发展上创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共同的话语平台。这是他们集体地为中华文化选择的精神方向和深层内涵。
孔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虽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墨子的很多观点与儒家不同。他不同意把社会分为“上智”和“下愚”,而且主张“兼爱”,不分社会等级地来选拔贤能的管理人才。但是在治理国家上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消除争斗,叫做“非攻”。
老子认为管理的复杂反而会刺激社会的混乱,不如拒绝一切机智、机巧,反朴归真,回归一种“极简主义”,回归自然生存。这种观念的高度,到今天还令人惊叹;他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理论也是建立在统一后的国家立场之上的。
最令人注目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认为应该用法、术、势交相并治,也就是说用法律、权术和威势,建立霸业,实行改革,强迫服从。秦始皇,就成了法家学说的实验者,但由于法家过于显现严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秦朝又实验得辉煌而短命,所以后来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在儒法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总是借儒家来建立精神秩序,又借法家来建立权力秩序。一方面是宣扬人文教化,一方面是配置权力结构。
结果,很多文人政治家也就成了多重人格结构的自然组合,比如曹操,诸葛亮,他们有法家的手段,又有儒家思想的应用,更有两家的共同点--大一统。
所以,中国文化最主要是表现在强势的汉文化。但汉文化不是一味的追求王者霸道,而是如浩瀚的大海,任何更强势的文化到了汉文化这里,只有被汉化,只有被融合。所以,中国历史上任何异族的入侵,如果不被击溃、迁移和退缩就是宣布族文化的最终灭亡,就是被最终汉化。匈奴、突劂、蒙、满无不如此,再往后看,你将看到侵略中国的列强,他们做的事情只会是一群狼唤醒了一只狮子,而最终被降为二等的命运。
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
指礼制,古代五礼是汉族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中国古代五礼就是古代最重要的五种礼制,也是最主要的五种礼制,延续至今依旧有着很多地方沿袭。
五礼内容:
一、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
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
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主要包括:方丘祭地,四望山川;封禅;祭祀社稷之神。
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主要有祭祀带帝先王;祭祀先圣先师;籍田与享祀先农之礼,亲桑和享祀先蚕之礼;享祀先医,高禖(祈子之礼);腊祭等。
二、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三、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的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宾礼亲邦国”,这里讲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国之间交际之礼。宾礼包括:
春见曰朝,夏见曰亲,秋见月觐,东见曰遇,时见(有事而会)曰会,殷见(诸侯同聚)曰同,时聘(有事而派遣使者存问看望)曰问,殷覜(多国使者同时聘问)曰视。具体而言,大致包括:朝觐之礼,会同(会盟)之礼,诸侯聘于天子之礼,诸侯遣使交聘之礼,相见礼。
四、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是师旅操滨、征伐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军礼同邦国”,这里讲的是对那些叛逆不驯的诸侯要用军礼使其服从和同。
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
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体系。占据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地位的儒家思想,其创始人孔子在构建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在《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里推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圣王的“至德要道”,是众德教化之根本根源,而《孝经》这本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着作,成为历代儒客和读书人研习之核心书经。
历朝历代在推行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治国方略中莫不遵循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并自远古沿袭流传下来,世代相袭、贯穿百代。
中华文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以孝道文化为根本有莫大关系。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中华文化遵循了以孝道文化为根本核心的原则。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从个体来讲:
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个人的道德可以逐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
历朝历代,人们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最注重孝心的培养,孝行的实践,孝道的弘扬。
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家庭来说:
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从国家来讲: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是积极进步的。
从社会来讲:
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文化来讲: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魂,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续下去的源泉所在。
二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要有物质的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敬爱,而且这种敬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敬爱”,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好吃的美食,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6、善终。
《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丧葬看得很重,在举办丧礼时要以哀戚之情尽各种礼仪。
综上所述,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
Ⅵ 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
所谓“中国文化”,简要的说,就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一种文化体系。她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内涵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渊源和传承下来的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而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出有代表性的东西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传统文化元素。
究竟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呢?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一个渊源流长而完整的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元素自然也包罗很广。我们可以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为例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书法、文房四宝、唐诗宋词、中国画、祥云图案、中国瓷器、篆刻印章、京戏脸谱、中国结、甲骨文、八卦、中国剪纸、如意纹、石狮、唐装等。
Ⅶ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中华传统美德。
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
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7)哪个是传统文化的中心扩展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
(一)天人合一。
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
(二)以人为本。
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
(三)崇德尚义。
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
Ⅷ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传统 伦 理 道 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道 德 价值的最终目标上, 追求“ 天 人 合 一 ”、 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境界。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 人 伦 关 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Ⅸ 中国传统文化四大核心价值观念
“仁、义、礼、智”。
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孔子以“仁、义、礼”构建礼治秩序,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
西汉中期以后,新儒家杂糅了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兵家等各个学派,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价值学说体系。董仲舒将孔孟的基本价值规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为“五常”。
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去除那些糟粕。比如,明朝以后,专制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仁义价值体系的均衡性,毁坏了价值关系的相互性。
三纲五常被极端片面化,将君臣关系提高到社会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片面强调臣子对于君主的愚忠死节;父子关系从一种自然血亲关系异化为无条件孝顺服从;夫妻关系也从双向互敬互爱变成了单方面的服从关系。
五常作为社会普遍价值规范被神圣化、教条化,异化为封建统治和压迫的意识形态工具。现代社会,我们应当破除传统仁义中的身份等级局限,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相互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