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福建海洋文化从哪个地方来

福建海洋文化从哪个地方来

发布时间:2022-06-17 07:14:46

⑴ "闽台文化"都包括什么

闽台文化是指生活在闽台两地人民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富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闽台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社会。

文化特点
台湾的汉族移民中,闽南人占全岛汉族人口的83%左右,所以汉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历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湾并在台湾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诸如台湾移民大多讲福建方言,闽南话几乎成为台湾通用的方言;台湾移民基本上保留着闽南地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建筑风格、婚丧喜庆和岁时节庆风俗;台湾的戏剧歌舞、儿童游戏等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等等也都是从福建传去的。关于闽台文化的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学术界论述颇丰,恕不赘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福建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下有一些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利成为台湾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台湾开发较迟,闽人大规模移民台湾固然是沿海地区人多地少,生活艰难所迫,但又不完全是为了养家糊口才东渡台湾的,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台湾土地肥沃,一年 “所出之米,足供四五年之用”,自食有余的粮食,均运回内地销售,以获取优厚的利润,所以台湾的农业经济一开始就带上商品经济的性质。《赤嵌笔谈》说: “(台湾)三县皆称沃壤,水土各殊。……然必晚稻丰稔,始称大有之年,千仓万箱,不但本郡足食,并可资赡内地。居民只知逐利,肩贩舟载,不尽不休。”台湾经济的另一支柱蔗糖也大多数销往内地,“全台仰望资生,四方奔走图息,莫此为甚。”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义”观念受到有力的冲击,重利成为台湾移民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对近现代闽南和台湾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四海为家的观念取代了安土重迁的传统。 安土重迁是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陆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宋代以后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带有海洋文化的色彩,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一定的冲击。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重利的价值观的强化,安土重迁的传统受到猛烈的冲击。明清时期闽南人大批移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就是四海为家的观念代替安土重迁的传统的集中体现。当时,移居台湾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海上惊涛骇浪、清廷海禁的严刑酷法、客头奸艄的敲榨盘剥等等),但“台湾山高土肥,最利垦辟,利之所在,人所必趋”,吸引着成千上万富有冒险性格的闽南人告别故土,东渡台湾,去建设新家园。这种四海为家的观念对近现代闽南地区和台湾省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具有强烈的寻根意识。 闽人移居台湾后,虽然在台湾建家立业,成为台湾人,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在福建,对故土对祖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并且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强烈的寻根意识。这种寻根意识在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体现。如台湾有“泉州厝”、“长泰厝”等等以福建地名命名的村庄,台湾同胞定期回祖籍祭祖扫墓,信仰许多传自福建的神灵,信徒们也定期回福建进香谒诅。假如没有条件去祖庙进香,则隔岸遥拜,最典型的例子是学甲慈济宫自明末以来,除了直接上福建龙海慈济宫祖庙进香外,每年都要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十分隆重,至今从未间断,且规模越来越大。宗教信仰中也深深地渗入了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台湾同胞的强烈寻根意识还外化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强大力量,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不屈不挠,英勇抗击外来入侵的光辉灿烂诗篇。

综上所述,闽台之间的文化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原始社会,但闽台文化作为有特色的区域文化体系的最后形成是在清代乾嘉年间,与清政府统一台湾,闽人大批入台,台湾成为定居社会,以及闽台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闽台文化固然是中原文化的延伸,但富有区域特色,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为一体。

⑵ 什么事海洋文化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 如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从长乐历史发展来看,这里的人民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长乐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长乐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在长乐的总体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导地位。我们知道,长乐文化最早是“大吴越”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王夫差曾在长乐屯兵造船,它直接产生了长乐的别称——吴航。这证明长乐早期的先民就已经参与了创造闽越的海洋文明。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越文化又占了上风,再后来,吴越文化慢慢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文化,最后演变为闽文化。当年郑和船队出江苏太仓,选择长乐作为出海的驻泊地和伺风港,就是受“大吴越”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长乐的历史深深烙上了“大吴越”文化的印证。而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长乐留下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遗产,还同时带动了长乐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而且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使长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古老的长乐自明朝起 就与开放的世界连在一起。 再从长乐地域特征来看,长乐地处海峡西岸、闽江口南侧,三面被东海与闽江所环抱,海岸线长近100公里,海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658平方公里的两倍。海洋是长乐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乐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长乐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许多长乐沿海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区往往是台风、海啸首当其冲之地,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庐毁,人或为鱼鳖的惨状,常常发生。先辈们因临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恶梦般的经历,在沿海一带世代口传。饱尝人祸之苦天灾之痛的长乐沿海民众,逐渐形成了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献身精神。当我们追溯长乐沿海家族发展轨迹时,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莼湖、裘村和松岙三镇竟有20多个村庄的发族先祖,皆是长乐先民历尽千难万险,航海漂泊而至。当时长乐的曹、吴、庄姓始祖,结伴同行,历尽艰险,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陆。这说明长乐先辈们就有海上历险、开拓创业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撒下了莫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种子。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应该说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乃是除却战争最具风险了。特殊的血脉传承,严酷的海洋环境,令长乐沿海民众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冒险精神。 在长乐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识的融入十分明显,如胸怀宽广、思想开拓等,可以说,海洋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只是长乐许多优秀海洋文化产物很大一部分被历史所尘封,有的流散在民间,有的在地方文献中也只能见到一鳞半爪,就象显应宫,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远湮没在沙土之下,许多体现长乐文明传承与创造关系的文脉,也因此被切断了。但是长乐人善于经商、勇于进取、敢于在种种艰难环境中开拓事业的传统并未丧失。解放后,长乐民众长期处于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属于海洋文化范畴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众严守纪律、群体意识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文革”中在大批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非常时期,金峰人还“大搞资本主义走私”,也就是冒险想方设法偷偷进行对外商业贸易活动,这充分显示了长乐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四人帮”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长乐人立即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初,长乐人又自觉摆脱禁锢与束缚,敢于先人一步品尝商品经济这只“螃蟹”的鲜美味道,先人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当时在长乐北乡,乡镇企业大规模兴起,出现了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四轮驱动”和农、工、商、建、运、服“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正当全国都在举目观望的时候,长乐人开始了集资办厂,私营企业开始从星星点点而在很短时间内遂成繁星满天之势,长乐也因此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长乐人第一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创造了一个“现象”,即“ 草根工业”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乐人从推销塑料蚊帐开始,其足迹逐渐遍布全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经销队伍。长乐的每一个乡村,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活跃者。从商人员十之八九是普通百姓,他们基本上属于“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家。他们追求目标十分明确,什么有利就搞什么,实现财富最大化。金峰镇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业为起点,于1985年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批亿元乡镇,就是明证。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从海上登陆,随着人类生活与海洋联系的日益紧密,海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诗人的视野,于是我们有了冰心描写大海的诗歌,有了众多开始关注大海的诗人。我们惊异于海的明丽,海的温柔和海的博爱。

⑶ 什么叫海洋文化呢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中华古代文明,就是由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融合而成的。

陆上的火与石斧创造出了舟船,舟船的水上活动又推动了大陆文化的发展。独木舟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它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3)福建海洋文化从哪个地方来扩展阅读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

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其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⑷ 福建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是什么

福建地域文化的显性特征是海洋因素。
福建地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由于地缘和历史的原因,这些活动既有海洋文化的印记,更多的则是赓续着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血缘基因。无论久演不衰、大受拥趸青睐的南音及闽剧、高甲戏、布袋戏,还是逢年过节群众性的灯会、巡游等庆祝、祭祀风俗,内容多为规劝尊祖孝亲,积德向善,期盼子嗣发达,瓜瓞绵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于关公、马祖和其他神祇信仰,似乎比之内地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这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并没什么不好,只要引导得法,反而利于增进社会和谐安定,沟通海内外华人的情感认同。福建人的家族乡土观念较之别处也更显浓厚些,哪怕走到再偏远的乡村,那些保护完好的宗祠建筑,那些供奉在各家厅堂的祖先牌位,那些“颍川衍派”“陇西人家”的门楣以及镌刻于木石廊柱上的楹联,都在显示着福建人慎终追远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怀。

⑸ 福建什么地方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陆域介于北纬23度30分至28度22分,东经115度50分至120度40分之间,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福建是中国着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人华侨1088万人。福建与台湾渊源流长,关系密切,台湾同胞中80%祖籍福建。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土地: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拥有厦门湾、福州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良港。
气候: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生物资源:福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水资源: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
旅游资源: 全省人文荟萃,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一大批影响日益扩大的旅游品牌,包括山与水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素有海上花园、音乐岛美誉的鼓浪屿,情系海峡西岸、凝聚世界华人的湄州妈祖朝圣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的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福建土楼,着名的革命圣地上杭古田会址,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昙石山文化遗址,天下绝景、宇宙之谜的宁的白水洋奇观,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漳州火山公园等旅游品牌和一大批风景名胜区。福建又是着名的老区、苏区,闽西、闽东等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当年中央苏区有10个县在福建,老区分布在62个县(市)。
人口统计:福建省2004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511万人

⑹ 谈谈你对福建文化的认识

文化生态是一种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它与特定区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缘关系。作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圈,福建是个相对独立的历史文化单位和类型,是灿烂的中国文化在实践时空中的一个代表性区域。福建文化是人与自然的契合点。在地理生态环境上,福建特殊的山海相随的自然环境对该区域文化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经典地体现着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一个复合体,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和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的特点。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和丰厚的动态积淀,福建已培育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它体现着福建社会现实的人文状况,并成为该区域社会成员共享的生存方式。
相对的封闭性及其影响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制于两种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其中,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对于一个地域文化的形成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角度上甚至可以说,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福建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该区域人文以天然的定位。
偏处东南一隅的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河谷和盆地错综其间。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发达的情况下,这种自然环境把福建与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开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社会经济区域。这种独特的地理特征,给福建文化发展的历程烙上了鲜明的印痕,并间接隐现在文化生态中。
秦汉以前,福建地广人稀,处于蛮荒状态。当时生活在这里的闽越人与外界文化联系很少,其独立发展和兴盛的时期,相当于中原夏、商、周王朝,至少存在约1500年。这种地理上的相对隔绝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强制性影响,使闽越土着文化保持着相当独立的状态,拥有较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人文内涵自成体系,成为福建文化演进的重要源头。
汉代以后,伴随着中原汉民大规模迁徙入闽,汉文化在福建的传播速度加快,并逐渐取代闽越文化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汉民沿着不同路线进入福建后,寻找适宜的地点生存,并逐渐拓展生存空间。福建境内较大的河流如闽江、九龙江、晋江、木兰溪、汀江等,其流域具有较好的生存环境,成为中原汉民入闽后定居繁衍的最主要的栖居地。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是汉文化强大的载体,它大大加强和深化了汉族文化扩展浸润的历史趋势。
由于不同的北方汉民迁入福建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尽相同,甚至差别颇大,再加上福建境内山峦叠嶂的阻隔和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的许多差别,这些不同的江河流域便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经济文化生活区域,致使福建文化容易形成以相互排斥的地域文化心理为基础的众多子系统,从而形成一种呈碎状割据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碎状割据状态清晰地反映在福建民系的划分上。福建民系大致可分为六个,即福州人、莆仙人、闽南人、闽北人、客家人、龙岩人。民系差异的形成,是北方汉人不断迁入福建的过程中,由于地理、语言、民俗和区域小经济圈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同时,在各个民系内部,在更小的范围内,不同地域的人文内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福建人文的差异现象尤为典型地体现在方言及民俗两个方面。福建方言的纷繁复杂在全国是少有的,福建境内有七大方言区: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赣方言区、闽中方言区、闽西客家方言区。在全国八大汉语方言中,福建境内使用的汉语方言已达七种,可以说是全国汉语方言的缩影。而且在同一方言区内,方言内部的复杂性、特殊性在全国方言中也是罕见的。
福建民俗的差异性也是很典型的,不同区域对同一民俗事象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形象地说明了福建民俗的这种差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福建民俗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和多样性。
方言与民俗的复杂性,只是福建文化形态上呈碎状性特征的两个方面的表现。但从中可以透视出,由于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征上的双重的相对封闭性,给福建人文及文化生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传承上的宽容性特征

文化生态的状况与其相应的文化土壤有着密切关系。从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福建文化的形成是个多元性的复合体,它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容土着文化和外来文化,在福建地域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有着丰厚的积淀。由此随之而来的是福建文化生态宽容性的特征。
福建历史文化传承经历了独特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大体包括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秦汉以前的闽越文化阶段。由于福建地僻海隅,境内交通闭塞,又远离中原地区,秦代和汉初政权虽然先后在福建设立闽中郡和闽越国,但均实行“以闽治闽”的方略,汉文化在福建的影响不大,此时闽越土着文化保持着相当独立的状态,地域特色鲜明且自成体系。
第二阶段是汉至唐末、五代时期,闽越文化开始了与外来汉文化漫长的整合过程。汉代以后,中原文化开始向东南沿海扩展,并日益波及福建。一方面,中央政权加强了对福建的治理和开发,为汉文化大规模传入揭开了序幕。另一方面,作为汉文化强有力的“载体”,中原士民开始大规模迁徙入闽,中原汉文化也在福建自北向南扩展传播,这对闽越土着文化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此时入迁的北方汉人与闽越人之间有较大的文化距离和族群界线。
第三阶段是宋元明清时期闽学文化为主流的阶段。此时期以宋儒理学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模式逐渐在福建地域占据统治地位,而闽越土着文化因素成为文化“底层”并被“隐形化”、“边缘化”,“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多层面互动格局形成并使地域社会文化变迁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在福建文化体系建构史和地域社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南宋朱熹创立的朱子理学发展成为元明清时代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成为政治、法律、道德、艺术、教育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指导原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福建地域社会的海洋文化特征得以突显。宋元时期的泉州成为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南宋时与泉州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到元代则增加到100多个。商人、旅行家、僧侣以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云集于此,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方文化较大的冲击。明清时期,尽管中央政府屡屡在福建沿海实行海禁,但沿海民众的海洋意识并未中断。
第四阶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阶段。此时期由于福建在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的区域特点和优势,福建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迫使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二,这对福建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福建文化由此经历着与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激荡,呈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开放性,涌现了一大批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如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辜鸿铭、萨镇冰等人,他们均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文化先潮。

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的进程已铸就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福建文化生态的主要特征有:精神文化的多元融合与不平衡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共存,沿海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冒险与守成并存的文化性格等。由于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动态系统;与此相应地,福建文化生态处于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相交织叠压和互动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表征为三个方面:
首先,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分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共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引导和制约着福建区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其次,福建文化生态在态势上呈既开放又封闭的状态,这种状态折射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二者并存且相互交融。福建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传统农业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内向、保守、封闭的文化体系,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固守家园,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它往往保持着某种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比较封闭、偏狭,而这在福建浓厚的家族观念中又得到强化和巩固。中原汉人的入迁,对福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他们在迁移入闽的同时带来了中原的陆地农业文化,由于当时早期的福建地域尚处于无序状态,他们必须凭借家族的力量来拓展生存空间,这种状况自然而然地加强了血缘宗族的观念。
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福建海岸线漫长,位居全国第二位。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宋元时期福建航海业由沿海贸易为主转向以远洋贸易为主,明清时期私人海上贸易蓬勃而兴,成为当时福建海洋经济社会性的集中体现。在这漫长的历史洗礼中,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同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相比,海洋商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如重利的价值观、冒险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宽容的开放意识。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已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桎梏,适应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福建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与其开拓求新的海洋文化气息有着密切关系。
福建文化生态是福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的产物,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历经两千年来的历史洗礼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无疑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进程。

⑺ 海洋文明的发源地是

着名学者苏文菁教授2008年在纽约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理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反响,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在第一时间发了电讯稿,大量的媒体转载了电讯稿和发表消息。苏文菁:的确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从海洋行为发展到海洋文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亚人,他们以独木舟和木筏为工具,靠着对洋流和季风的掌握,很早以来就穿行于檀香山-新西兰-东非之间,但是他们的海洋行为并没有发展成海洋文化。要升华为海洋文明,我以为以下三个条件必须充分考虑。首先是民众的海洋意识。第二是造船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航海能力。第三是文明的辐射力与持久性。从以上三个层面来看,中国(福建)堪称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
一个族群只有从心理状态上认同海洋,才能迅速的升华自己的海洋行为。从民众的海洋意识来看,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民众意识,我们更要到一个民族的文明之源―神话中去寻觅。
我们不能因为海神妈祖到了南宋才被“册封”而怀疑其对福建区域民众精神的长期维系。一方面我们说中国是多元文明的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原的农业文明是主体,沿海区域的海洋文明对于整个民族而言是补充、是边缘。但海神对于福建区域而言却完全是生存状态的精神象征与情感维系。福建在《周礼》中就是一个具有海洋文明特征的东南大族-闽,归职方氏象胥管理。“闽”必须向朝廷进奉120名奴隶和蚶、蛇等土特产品、以表示臣服。只是到了秦末,原“闽地”一分为三:以无诸为首的“闽越国”、以摇为首的“东瓯(东海)国”、以织为王的“南海国”。其中,东瓯国地处浙南瓯江流域;南海国于现闽、粤、赣交界处,皆为古之“七闽”之地。“闽”的海洋属性还可以从《山海经》中得到佐证。《山海经》的资料可追溯到儒家典籍中的尧舜时代,也就是西元前21世纪的夏朝立国前后,其对福建的定义是“闽在海中”。联系到在黄河流域出土的殷商遗址是以贝壳为货币,我们完全可以说:“闽在海中”不仅是闽的地理方位,更重要的是闽人的生存方式。远古时期,居住在沿海地区的民族不少,但唯有闽获得了“在海中”的结论,这不能不说闽就是中华文明源头中海洋文明的代表。
当代考古证明18万年前福建就有人类居住。我们可以从距今7000-5000年前的闽江入海口考古遗址里找到古代福建人的海洋生存方式。昙石山墓葬、贝丘里发现大量海洋生物的遗骸,大海不仅赐予了福建先民宝贵的食物,更赐予了文明的发源。中原以磨制石具作为其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福建先民则因地制宜地以贝类为工具。昙石山遗址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以全面的考古资料展现了福建先民在闽江入海口这一海洋性区域的生产工具、居住设计与饮食习惯,它是福建先民与海洋长期互动的结果。这预示了日后的“闽”这一地域所衍生的文明必然有别于中原文明。我们可以说,海神作为福建区域的民间信仰早就存在。而到了南宋,偏安江南的小朝廷接受了福建区域文化的“反脯”,中国的海神就这样必然“出生”在福建,同时偶然地安到了民间少女林默娘的身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福建)与地中海区域的古文明一样,都将长期的、大规模的海事行为上升为文明的积淀-神话。民众的海洋意识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但要确定一个民族(族群)是否在文明的源头就具有海洋文明的源发性-也就是发源地之类的,海神符号的确立是十分重要的。

⑻ 宁德有什么海洋文化

1.众多的海洋资源条件
宁德市大陆海岸线蜿蜒曲折,东西长约235公里,南北宽153公里,大陆海岸线长878.1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的28.35%;海域面积4.4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洋渔场总面积35.63%,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448个,占全省岛屿面积28.95%。宁德市共有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等4个沿海县(市),滨海乡镇32个,闽东海域广阔,优良港湾众多,闽东漫长的海岸线上连绵大小港湾29个,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水深在10~50米之间的港湾占全省17.6%,其中天然深水港全省6处,闽东就有三都澳、沙埕湾2处。
2.优越的自然条件
宁德市的海洋处中低纬度,受太阳辐射和山地地形及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5~19.3℃之间,极端高温43.2℃,极端低温0-3.9℃,外海区年平均气温17.3~17.5℃之间,内海区和海岸带为19℃左右。夏天高于35℃的炎热天气在外海区没有出现,内海区仅7天左右,冬天低于0℃的寒冷天气,海岛平均仅0.1~0.5天,海岸带仅1~6天。许多湾内岛屿(如三都澳群岛、福瑶列岛等)都是福建岛区气候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
3.较好的区位条件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台湾省三大经济区的中间位置,北接浙江省温州市、南连省会福州市、西邻南平市、东望台湾省,独具“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区位优势。宁德的海岛地理位置特殊,位居台湾海峡咽喉部,为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冲。三都澳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和全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距台湾基隆港只有145海里,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有些海岛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咫尺之间,两岸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感情相融,渔民长期同海区作业、来往频繁。

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
(1)海滨沙滩:主要有地处东冲半岛的霞浦下浒沙滩,金沙如毯,洁白如玉,光洁似珠,素有“闽东北戴河”之称,沙滩长1500米,宽200多米,并有宽近10米的鹅卵石带环境,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更有琵琶岛、云峰寺、狮子山、朱熹游学地――文星坪等名胜古迹相衬托,是个不可多得的避署、旅游胜地。还有那海天一色的大京沙滩,沙滩呈半月形,沙细柔润,入手无声,脚踏无痕,素有“福建夏威夷”之美誉。长春镇高罗沙滩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0.6平方公里,沙质细小柔软,由西向东平缓延伸,是天然的海滨浴场。
(2)海蚀地貌景观和岛屿风光:宁德市的海岛海蚀地貌景观十分发育,由此形成大量奇石异洞是岛屿的又一主要旅游资源,这些旅游景点有很强的特异性,有些景点如三都澳斗帽岛上的螺壳岩,福瑶列岛东北海岸上的浪蚀悬崖、海蚀洞、海蚀柱和海螺石等千姿百态的海蚀地貌景观,其奇特程度在全国也属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这些景观与海滨沙滩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加上海浪涛声的渲染和海上风光的陪衬,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吸引力。
(3)岛上湖泊:如大嵛山岛天湖,大嵛山岛淡水资源充足,在海拔400米的岛丘上,有“白莲飞瀑”、妈祖庙、天湖寺等,有大小两个天湖,湖水终年不涸,水清甘例,被誉为“人间瑶池”,天湖四周还有辽阔的天然草场,绿草如茵,有“南国天疆”之情调,被誉为“岛国天山”。嵛山岛是闽东着名的渔乡,周围岛礁众多,风光旖旎,是发展海上观光和海岛旅游的理想之地。3.海洋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与国内外其它旅游开发成熟的海岛相比,宁德海岛旅游开发起步虽然较晚,但是许多海岛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如三都澳是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嵛山岛是中国最美的岛屿;“海上仙都”太姥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宁德海洋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许多海岛地区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都为宁德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

⑼ 随能给我讲讲福建那个地方如何

在福建有三种文化 一个是福州为代表的江湖文化 一个是以厦门泉州代表的海洋文化 还有就是以山地代表的客家文化 城市没有最好只有感觉更好 如果性格豪爽粗中有细 你应该去福州 这个地方有仕途之路 如果你生活细腻 追求时尚和国际化 毫无疑问你应该去厦门 那是宜居城市 厦门的气候宜人 即使在冬天 风吹来也只是凉的 这里东山岛也不错 尤其是海味 除了没有高楼大厦 如果你想隐居 嘿嘿 去闽西吧 这里靠山吃山 山珍是没的说 有钱人都往外跑 生为黄金之乡是人不建议你来这富人天堂 穷人地狱 相对的 闽西北工资低 消费高 厦门工资高消费高 福州麻总是这么中规中矩的 从晚晴十大城市跌到来福建的只知道厦门 至于做生意的就不要讲地域差别了 哪赚钱往哪去

阅读全文

与福建海洋文化从哪个地方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