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江南有哪些特色
江南文化特点: 1、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 2、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
地形特点: 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
⑵ 江南文化元素有哪些
江南文化元素有:小桥、河流、诗词、园林、宗教、古镇、织锦、工艺、建筑等。白墙青瓦小桥流水式的经典江南建筑风格别有一派恬静内秀的韵味。咸鲜润甜的精致菜肴也可以作为部分江南文化的一种代表。
江南文化元素有哪些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六朝,终于明清。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着称,这也铸就了部分江南人的文化性格。四大书院中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
江南地区着名的丝锦品有南京云锦(中国四大名锦)、宋锦(中国四大名锦)、苏绣(中国四大名绣)、湘绣(中国四大名绣)、辑里丝、杭嘉湖丝绸等。
⑶ 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分类,具体有哪些呢
1、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中国象棋、中国围棋,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国画、山水画、太极图。
2、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楚辞》。如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3、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4、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1]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5、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6、语言文字,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我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回族、满族、畲族也基本转用汉语。
7、医药医学,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8、宗教哲学,儒、道、释〔佛〕、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9、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千层底等。
10、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武当拳、形意拳、少林武术、南拳、剑术等。
11、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等民风民俗。
12、衣冠服饰,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种类较多,如苗族的"呕欠"、"呕欠嘎给希"、" 呕欠涛"。
13、古玩器物,玉、金银器、瓷器、红木家具、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等。
14、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海参、鲍鱼。
15、传说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梁祝、牛郎织女等。
⑷ 江南古镇有哪些必备的元素【有加分】
每个古镇感觉都不一样吖 看你是要去哪个古镇了
例如浙江的和江苏的风格不一样的
乌镇还有蓝印花布吖姑嫂饼等等 感觉会比较安静(当然是指人少的时候:)人多的时候你只能看人了 我去的时候特地早起晨雾里的水乡让人感觉很不真实 但是开发的时间比较久了感觉上会比较商业化
西塘相对于乌镇开发时间较短所以还比较古朴吧 我去的时候就感觉很多酒吧 晚上会比乌镇热闹 如果你喜欢泡吧的话应该会喜欢:)
南浔感觉还在开发初期 很多东西朋友他们去了回来说是不习惯啦 不过这种应该看各人玩的兴趣方向吧
江苏的周庄同里角直在一些农历节日还会有庆祝活动 应该挺有特色的 呵呵 是下一个目标
总之 小桥、流水、石板路、乌篷船还有美人靠是必备条件了
⑸ 江南有什么特点
一、江南文化特点:
1、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
2、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社会普遍崇尚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
二、地形特点:
江南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多丘陵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地势平坦,以平原、丘陵为主,南部则分布有一些山地;另外除了降水丰富以外,江南地区还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两者通过运河相互连通。
(5)江南文化元素有哪些扩展阅读:
代表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湖州、杭州、绍兴、嘉兴、上海、宁波、芜湖、宣城、黄山、马鞍山、池州、铜陵、安庆、九江、上饶、景德镇等。
气候条件
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生存的区域。虽然历史上江南区域的气候也并非一成不变,如有资料显示,良渚文化在太湖流域发展的突然中断,实际上是与太湖流域地面沉降、降雨量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而引发的特大自然洪灾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不少良渚文化遗址如吴江梅埝、袁家埭、大三瑾等的良渚文化层上都普遍覆盖着一层泥炭层,说明此地曾被洪水覆盖过。另外,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书,中国的气候也有着从暖湿逐步变得冷干的总趋势。但总体上,江南区域的气候变化幅度要较其他区域小。
⑹ 代表江南的意象有哪些
一首诗塑造了江南。
而且是现代诗。
古诗词里展现江南风貌的不少,最有画面感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但其后的雄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又削弱了江南的定性;而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是“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那样的词句,皆属刻画实景,谈不上塑造。
唐代的北方人韦庄的关于江南的诗,最接近塑造的意思,里面满满的情绪: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诗里的声息很具形,能触碰到的美景美人才更入心。
谁都没有像戴望舒的《雨巷》那样,如此细腻、抒情的去描摹,一丝一丝的拉开,一丝一丝的延长。
它定格、凝固了关于江南的意象,那是景象和心理情绪的复合构建。
很妙的是,在戴望舒眼里,江南的景物其实只是附带,他的眸子里满是一个男人的热切的期冀,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于是,一张油纸伞,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成为江南的画框。
他写出的这样的景象,连女人都爱。
《雨巷》指引出一种具形而又特殊的美感的表达: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而其背后,一定要有一枚诗人那样的痴迷而热烈的眼神尾随着、陪伴着。
那样的雨巷,大约出在乌镇,或是凋落于周庄。
宏村里也有雨巷,却不是戴望舒看出的那种。
从街巷的相貌特征上看,应该有类似:条形的石板铺成的曲曲弯弯的窄道,四壁高墙。
似乎也有情境感。
但无论它有雨无雨,都没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的姑娘。
徽州的女人,连愁绪都带着油菜花的实在与质朴。
若是探究下去,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关于江南的意象。
那是自己的画框,会跟自己说该当如此、理当如此。
它不是一次或几次相遇的结果,更像是我们自己与戴望舒的《雨巷》有了偶然的美丽的邂逅。
《雨巷》塑造出的意想,沉淀在我们的经历、经验里。
即便你没有游历过江南许多地方,但就是有自己的江南成见。
宏村的这家伞店的影像让我着迷,徘徊良久,不舍离去。
它充满着我自己心里的那种江南的风韵。
我想,江南实际上是我们喜欢的一个或一种女子:清秀而柔美的色彩,干净、沉静而朴素。
如江南的小山弱水。
那一把把斑斓而小巧的伞,好似跳跃的音符,清泉般的诗句,短小却悠长......
⑺ 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区别
1 江南文化与政治经济结合比较密切,特别是南宋、六朝时期、明朝初年,经济富庶的江南和政治结合,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几度繁荣,文人才子辈出。岭南文化与商业联系比较密切,宋明以后海外贸易的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才真正有大的发展。2 历史上的江南文化是士族文化,士族和庶族长期矛盾,造就互相歧视,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排挤他人,标榜自己优越性。历史上的岭南是移民文化,土客矛盾也存在很长时间,最后发展成歧视外地人,特别是北方过去的。3 江南文化是江河水乡文化,小巧灵气,柔性十足,给人以文弱的感觉。几千年江南出了那么多文人、官员,但没有几个拿出手的,都是些按步照班的庸官和附作风雅的文人,相比临近江南的安徽历史上倒是出了几个杰出人才。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既有柔性也有烈性。孙中山、洪秀全把岭南人的烈性表现淋漓尽致,康有为、梁启超的革新思想和举措差点就改变了旧中国。
⑻ 概括江南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在服装企业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江南,古代文人的精神故乡,所以江南文化可以泛指中国风,比如周杰伦《青花瓷》中,天青色等烟雨,就是一种江南文化的意境,能吧这种意境融入服装系列设计中,那就是一种崭新的风格。
再比如水墨风格,只要将水墨色彩融入服装设计,搞一系列的服装场景设计,也可以奠定一种中国风的服装风格。
另外,江南丝绸也是重要的中国元素,丝绸产品也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水乡,鱼米之乡,春意阑珊,都可以作为设计主题,中国文化的精华很多,所以做中国风的产品取材更方便了。
⑼ 江南文化都有什么特点
一、江南文化特点:
1、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
2、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
3、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社会普遍崇尚文教,重视文化教育。
4、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
5、江南文化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性内涵,从汉至唐代,江南因地理的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晚而轻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比中原更自由、活跃,佛教、道教在此的流播非常迅速,进而与古老的好神巫的传统结合,产生了鲜明的宗教特质
二、江南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它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公元四世纪,晋室南渡,在南京建立政权。此后,宋、齐、梁、陈依次更迭,统治江南达272年之久。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南北分治,大大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五代时期,吴、吴越、南唐相继在江南割据,江南地区日益繁荣。特别是公元十二世纪,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全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据史书记载:“今之沃壤,莫如吴、越、闽、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江南已完全拥有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然而,历代定都江南的朝廷,似乎无一例外地,缺乏统一中国的魄力和雄心。金戈铁马的英雄气概,在秦淮烟水姑苏画廊西湖山色间,消磨殆尽。即便是汹涌如斯的钱江潮,也只能激起文人墨客的几声赞叹,却激不起统治者的半分豪情。于是,“偏安江左”,就成为中国史册中一个无可奈何却又顺理成章的词汇。
军事上的孱弱苍白,反倒成就了江南地区的安宁,使其不至像中原那样赤地千里、战火纷飞。与此同时,江南文化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盎然的生机:诗词歌赋、音乐美术、宗教哲学……可以毫不费力地举出一大串中国文化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萧衍、沈约、萧统、王羲之、谢灵运、谢朓、庾信、江淹、李煜、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唐寅、文征明、顾炎武、钱谦益、龚贤、李渔、袁枚以及唐宋以来大批的诗人词人,其中包括文治武功的君王,名位隆显的重臣,落魄江湖的世族,孤独寂寞的太子,长歌当哭的后主,历经世变的遗民,告老还乡的罢相,钻营仕途的考生,寄情青楼的名士,息影林泉的隐士,怀古伤今的吟者等等。每个人都以其特有的灵性,在江南尽情挥洒不羁的才华,同时也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留下江南的丽影,留下自身的生命烙印。
江南无疑是美的。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是南梁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看似闲情的一笔。据说叛降北魏的陈伯之,面对字里行间的故国风光,骤然思乡,很快率众归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的词句至今脍炙人口,而《忆江南》这一词牌也千古流传。“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这是刘禹锡在金陵徘徊。“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杜牧在扬州游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在西湖泛舟。“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又是韦庄的赞叹了。杏花春雨的江南是这般绮丽,激发了文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文人的生花妙笔,又使江南的自然风光更添姿色。无怪乎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后,便欲兴师南下,“立马吴山”了。
不独完颜亮,富饶美丽的江南,曾吸引无数塞北首领垂涎的目光。胡人的铁骑,多少次越过长江,企图用刀与剑、血与火,征服这方土地。然而,游牧民族的戾气,反被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可以说,每一次游牧民族的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也是对江南这个概念的锤炼。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锤炼中,江南长大了,成熟了,它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了。
然而,不可否认,这种形象,并不完全是江南真实的样子,而是人们希望江南应该有的形象。“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编织的一个梦。江南二字,经过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苦心经营、情感浸润,更多地成了一种人文概念。
其实江南的概念体现了一种终极追求:乌托邦情结。这种情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当中原的厚重底蕴无法满足人们的渴望时,江南,就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栖居地,世外桃源。
⑽ 江苏的风俗
江苏传统节日文化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苏州端午习俗、南京秦淮灯会、姜堰溱潼会船分别代表中国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元宵节和清明节等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仓七夕节、金坛柚山放灯节、宜兴观蝶节等形式独特的民俗活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目前仍然比较活跃、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庙会有:南京地区祠山庙会、妈祖庙会、薛城花台会,苏州“轧神仙”庙会,无锡泰伯庙会、惠山庙会,镇江金山寺水陆法会、华山庙会、九里季子庙会,徐州子房山庙会,宿迁皂河庙会等。江苏传统生产商贸、生活消费以及礼仪习俗比较典型的有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头刀和修脚刀,分别指代饮食、理发和沐浴行业习俗)、海州湾渔俗、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