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西域和汉文化哪个厉害

西域和汉文化哪个厉害

发布时间:2022-06-17 13:45:31

⑴ 东汉和西汉哪个更强大

东汉
:自西汉刘彻将匈奴打残之后,匈奴分裂。刘询时期,匈奴臣服于汉朝,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已经降至最低点了,掀不起大浪了。刘询时期,骑兵的数量也达到两汉的最高点,十五万骑兵,这是两汉战争中汉朝出动最多骑兵的一次。到了东汉,武功外交方面,东汉彻底击败匈奴,燕然勒石,剿灭了乌桓等北方胡族;班超、班勇父子经营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甘英出使大秦,到达先波斯湾沿岸。汉桓帝时,接见了罗马皇帝安敦的使者,此为中西交往之始;日本出土有“汉倭奴国王印”,为东汉皇帝所封,此为中日交往之始。
西汉,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到了东汉,文化科技方面,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经学在此时集大成。文字有《说文解字》。数学有《九章算术》。被称为“东方的亚里士多德”的张衡在洛阳展示出惊人的科技成就——浑天仪、地动仪、灵宪图。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中国医学的几部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经过漫长的集体创作,于东汉基本定型;《难经》、《神农本草经》都诞生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完整建立。制度方面,提到东汉的政治,给人的印象就是外戚与宦官的轮流执政,然而,《剑桥中国秦汉史》则作了如下评价:“东汉的制度不仅具有建立在牵制和平衡这一基础上的十分重要的稳定性,还具有适应性和发展的能力。东汉的制度成为当时世界上及后来世纪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制度。”从文化,经济,科技,国力来讲,东汉是要比西汉辉煌的!可是东汉繁荣的时间不及西汉,明君的诞生率明显低于西汉,和帝之后的外戚乱政,直接导致了华夏384年的分崩离析!而且现在的影视剧关于东汉的电视剧少的可怜,所以东汉就远没有西汉熠熠生辉啦!不过,凭个人喜好,我还是比较喜欢西汉!

⑵ 西汉和东汉有没有什么联系哪个更强

相比较西汉强。看看他们的资料。西汉
首都 长安

君主共12位

刘邦 -开国君主

刘婴 -灭亡君主

成立(秦末农民起义)(前202年)

灭亡(王莽称帝)(8年)

西汉,又称前汉,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朝代,与东汉合称汉朝,是中国第一个强盛稳固的朝代。西汉二百余年的统治,使得中国此后近两千年的专制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前206年汉高祖刘邦自称汉王,前202年称皇帝,建立汉朝,建都长安。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吕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话,西汉一共经历了12个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后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汉,这样西汉灭亡则是在26年。

历史

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西汉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寝遍布关中,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显示出“汉并天下”、多姿多彩的时代风貌。

西汉郡国

西汉郡国

西汉初期的皇帝为避免秦朝的经验,采取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无军事和行政权并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并导致了中期汉代“削番”的困难,也为“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经济上,由于国家常年遭受战争的灾害,汉初的皇帝采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手段,在和亲匈奴,维持了和平之后,汉代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同时汉代皇帝也注意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使得国家的实力得到很快的恢复,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减轻人民徭役的负担,减轻刑罚,历史上被称作文景之治。在经济有所发展之后,汉初分封的王有了自己的力量,开始频频威胁中央政权,甚至发动了“七国之乱”。于是朝廷设法剥夺各个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都为汉武帝的强盛时期打下了基础。

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对内他使用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禁止诸侯国自己制造钱币,改革了选择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学,建立了比秦始皇更加集权的中央官僚机构。经济上召开了“盐铁会议”将制盐和制铁的事业收为国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外他攻击匈奴,解决了匈奴的威胁,打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但武帝对外的战争也是有代价的,武帝时国家的税收再次增加,同时武帝将刑罚也再次加严。武帝后期因此发生了一些暴乱。

汉昭帝和汉宣帝恢复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称昭宣中兴。

西汉晚期国家税收再次加强,加上一些天灾人祸以及皇室内部的混乱,为王莽篡权提供了机会。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同时手工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纺织业和瓷器制作发达。西汉是中国古代商业非常发达的一个朝代,国家的稳定和交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不仅国内贸易,而且对外贸易也非常发达。通过丝绸之路西汉甚至与古罗马、印度等国家有间接的贸易关系。西汉文化对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深刻,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接受西汉文化的影响。

汉初道家的影响比较强,从武帝起独尊儒家。

司马迁所着《史记》在中国的历史学和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最古老的数学着作《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是西汉时成书的,从西汉时期开始中国也有非常详细的天文记录,包括公认的人类第一次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此外针灸和造纸术可能是在西汉时期被发明的。

汉朝的建立

刘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顿军队,准备决战天下的同时,项羽的脑子里面充满了衣锦还乡的念头。由于政治上缺乏雄心壮志,一些原本为项羽征战的优秀将领,例如韩信,转投到刘邦手下。这些人的到来,大大的增强了刘邦军队的力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楚汉战争初期韩信利用项羽轻敌的特点,为刘邦献上的妙计。在这次战役之后,形成了中国楚汉相争的局面。

项羽具有优秀的战争才能,可是缺乏政治素养,不会笼络人心,被称为具有“妇人之仁”;而刘邦虽然没有项羽的军事才能,却具备有圆滑的政治技巧,能够团结大批有才能的人在他周围,为他出谋划策。项羽的军事才能可以使得他能够打赢一场,两场战役,可是却不能掌握整个战局的发展,而刘邦却正好相反。

经过一段时间的战斗,项羽手下有才能的将士几乎都投奔到了刘邦手下,而项羽自己却被刘邦的军队包围。“霸王别姬”“四面楚歌”便是当时项羽英雄迟暮的真实写照。最后,项羽突围,在拒绝了属下东渡乌江卷土重来的建议之后,他在乌江边自尽,为楚汉战争画上了句号。

在这场角逐中,项羽具有强烈的旧贵族意识,不善于用人,不能重建统一的王朝。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终于战胜项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天子。这样的事件,表明中国的中世纪社会具备有不同于西方中世纪的特征:平民和贵族的地位,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是由于中国的具有这样的特质,使得即使是平民出生的社会优秀人才,也可能走到社会的最前沿,使得中国的中世纪社会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能力,而西方的中世纪社会很快就被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所替代。

西汉中期

汉武帝鼎盛时期

汉武帝末年的农民暴动

昭宣中兴

西汉末期

汉元帝时期
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

汉成帝时期

汉哀帝时期

王莽改制

社会经济

农业的发展农耕工具完全铁器化,种类繁多

耕种技术:耦犁法,犁耕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

商人

奴婢

西汉王朝同边境各族的关系

* 越人

* 匈奴

* 羌

* 乌桓、鲜卑

* 西域诸国

* 西南各族

文化

哲学

* 独尊儒术

* 董仲舒思想

宗教

* 佛教

* 道教

史学

* 史记

文学

艺术

* 绘画

* 雕刻

* 乐舞

* 角抵

君主列表

西汉时期君主 编辑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 太上皇帝

(太祖追谥) 刘煓 - -

汉太祖

(汉高祖)[1] 高皇帝 刘邦 - 前206年—前195年

- 孝惠皇帝[2] 刘盈 - 前195年—前188年

- 前少帝[3] 刘恭 - 前188年—前184年

- 后少帝[4] 刘弘 - 前184年—前180年

汉太宗 孝文皇帝 刘恒 前元、后元 前180年—前157年

- 孝景皇帝 刘启 前元、中元、后元 前157年—前141年

汉世宗 孝武皇帝 刘彻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汉、

太始、征和、后元 前141年—前87年

- 孝昭皇帝 刘弗陵 始元、元凤、元平 前87年—前74年

- - 刘贺[5] - 前74年

汉中宗 孝宣皇帝 刘询

(刘病己)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

五凤、甘露、黄龙 前74年—前49年

汉高宗 孝元皇帝 刘奭 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前49年—前33年

汉统宗 孝成皇帝 刘骜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

永始、元延、绥和 前33年—前7年

- 孝哀皇帝 刘欣 建平、元寿 前7年—前1年

汉元宗 孝平皇帝 刘衎 元始 前1年—5年

- 孺子皇帝[6] 刘婴 居摄、初始 5年—9年

东汉
东汉(25—220)

公元25年,在绿林农民起义下,王莽政权被农民推翻。参加过绿林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全面改革王莽所实施的旧政策,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废除“官奴”;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三代皇帝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

公元89年,汉章帝薨,由年仅十岁的和帝刘肇即位,年号永元。因和帝年幼,统治权利完全落于章帝皇后窦氏与其兄窦宪之手。窦氏的专权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满,和帝于公元92年与宦官郑众等人合力诛灭窦氏, 郑众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来越甚地参与东汉的政治统治,加之自和帝刘肇以来历代汉帝都宠信宦官,及至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灵帝(公元168—189年在位)年间,宦官的权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事实上献帝即位后并无任何权利,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后,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以张衡为代表的东汉学术界,有着很高的成就;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他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健身活动。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王朝前后历十二帝,共一百九十五年。

东汉时期君主与年号(25年—220年)

庙号/谥号/姓名/统治时间/年号/年期

世祖 /光武皇帝/刘秀/25年--57年/建武/建武中元/25年—56年/56年—57年

显宗 /孝明皇帝 /刘庄/57年--75年/永平 58年—75年

肃宗 /孝章皇帝 /刘炟/75年--88年/建初元和76年—84年/章和84年—87年/87年—88年

穆宗/孝和皇帝 /刘肇/88年--105年/永元89年—105年/元兴105年—105年

- /孝殇皇帝 /刘隆 /105年--106年 /延平/106年—106年

- /孝德皇帝 /刘庆/-/- /-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106年--125年/永初107年—113年/元初114年—119年/永宁120年—121年/建光121年—122年/延光 122年—125年

- /前少帝[1]/刘懿/125年 /- /-

敬宗 /孝顺皇帝/刘保 /125年--144年/永建126年—132年/阳嘉132年—135年/永和136年—141年/汉安142年—144年/建康 144年—144年

- 孝冲皇帝 刘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 孝质皇帝 刘缵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 孝穆皇帝 刘开 - - -

- 孝崇皇帝 刘翼 - - -

威宗 孝桓皇帝 刘志 146年--167年 建和

和平

元嘉

永兴

永寿

延熹

永康 147年—149年

150年—150年

151年—152年

153年—154年

155年—158年

158年—167年

167年—167年

- 孝元皇帝 刘淑 - - -

- 孝仁皇帝 刘苌 - - -

- 孝灵皇帝 刘宏 168年--189年 建宁

熹平

光和

中平 168年—172年

172年—178年

178年—184年

184年—189年

- 汉少帝[2] 刘辩 189年 光熹

昭宁

永汉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 孝献皇帝

孝愍皇帝[3] 刘协 189年--220年 中平

初平

兴平

建安

延康 189年—189年

190年—193年

194年—195年

196年—220年

220年—220年

注:

1. 在汉敬宗(汉顺帝)之前本来是阎太后(汉安帝太后)拥立的少帝刘懿,刘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机即位。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懿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2. 献帝以前是少帝刘辩,当了四个月皇帝,而且还有许多时间都在避难之中。现在史书和学者都没有把刘辩归于汉朝皇帝一类。

3. 此谥为蜀汉昭烈皇帝所上谥的。

⑶ 汉朝分西汉、东汉,西汉国祚210年,东汉195年,相比哪个更强

一般来说,把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建立的汉政权称为“前汉”,也叫“西汉”,因为都城在西边的长安,西汉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8年被王莽篡位而灭亡,国祚合计210年,把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建立的汉政权称为“后汉”,也叫“东汉”,因为都城在东边的洛阳,东汉在公元25年建立,到公元220年被曹丕篡位而灭亡,国祚合计195年。

两汉合计国祚405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开创了四海臣服的威望,开拓了泱泱大国的疆域,输出了无比辉煌的文明,所以今天的我们叫汉族,用汉字,说汉语,这都归纳于西汉与东汉,事实上,西汉与东汉是密不可分、一肪相传的。

西汉有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抵御匈奴于千里之外,东汉有窦宪的燕然勒石,击败胡人于万里之外,西汉有张骞开丝路出西域,东汉有班超一人平定西域36国,西汉有贰师将军李广利万里远征大宛(乌兹别克斯坦),东汉有伏波将军马援西破羌人南征交趾(越南),西汉有陈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情,东汉有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壮语,西汉有苏武被囚匈奴19年誓死不降,东汉有耿恭被困疏勒城宁死不降。

西汉有一代明君汉武大帝,东汉有天选之子光武皇帝,西汉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东汉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总体来说,西汉显得高调,东汉显得低调,那么西汉和东汉比起来,谁更强谁更弱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奠定的,这成为后世王朝的主要治国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尤其是东汉受到的影响最大,儒家经学在东汉尤其流行,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引发的,儒家们每当说起来源时,就会提到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这一点上,西汉影响力也是远超东汉。

西汉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样是远超东汉,西汉对西域用兵的规模、数量都超过了东汉,西汉从汉武帝时期对西域施加影响力,到汉宣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实际控制西域,东汉从汉明帝晚年开始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去世后,西域就再次陷入混乱,到汉安帝就不再设置都护府,虽然后来班超的儿子班勇短暂管理西域,但之后的历史西域实际上已经不归属东汉管理了,东汉对西域的实际控制力度及时间都不如西汉,在西域的影响力,东汉也不如西汉。

⑷ 汉朝和唐朝哪个朝代对西域的控制更强

西域是古代的说法,现在我们不习惯这么叫,西域就是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可以说范围的地区是极其大了。

我觉得汉朝应该掌控稍微强一些,在汉唐实力不强盛的末期,其实都对西域的控制都不强,但是汉朝和亲公主有十几位,而众人皆知的繁盛的唐代,和亲公主多到二十位!论汉唐哪个朝代对西域更强,我也只能说一句汉代了。

⑸ 举例说明秦汉时期中文化在西域的影响是什么

1、西域对汉文化的效仿,向往

虽然汉朝对乌孙等国一直是采取联合的态度,然而作为天朝上国的汉朝一定是为首的,他们尊汉朝为首,称臣,汉王朝的强大,令他们心生向往,而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合,汉朝的文化逐渐向西域渗透,非常受到西域诸国欢迎。

2、精神文明的交流

《论语》、《尚书》、《战国策》、《九九数》等等着作,这些都是从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传入到西域,可见汉朝对西域的影响有多深厚。

3、技术传入

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5)西域和汉文化哪个厉害扩展阅读: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派遣官吏:

西域都护,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员。由中央任免。随着屯田的发展,汉朝从公元前48年复置戊己校尉,也由中央直接任免,秩比二千石。

2、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

汉朝统一西域后,西域各地的行政组织仍然保留了原来“国”的称谓。其首领由中央任命原有的国王担任(地方仍由原地方政权首领管理。但国王及各级官吏都必须由汉朝中央政府册封和授予印绶)。

3、实行屯田:

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因此,屯田成为最主要的军事建设和生产建设措施。在汉武帝之时,汉朝势力刚一深入西域,为了解决过往使者的食宿问题,就开始屯田。

⑹ 西域和汉朝的关系类似于周朝吗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2、设立西域都护府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书西域传序》)。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域(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护,是带兵监护。都护,是总监护。
3、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4、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东汉明帝派将军窦固伐北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代理司马),别击伊吾庐(今新疆哈密),战于蒲类海,有功。窦固看出班超的才于,派他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到达鄯善,与随从袭杀匈奴使者,劝说鄯善归附汉朝。接着西行至于阗,用计迫使于阗王杀死匈奴使者归汉。第二年,前往西域西端的疏勒,废黜匈奴人所立的疏勒王,另立亲汉的疏勒贵族为王。这样,西域在隔绝了65年之后复通中原,汉王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北匈奴又出兵攻破车师,受其控制的焉耆、龟兹也攻杀西域都护陈睦。东汉政府无力还击,决定召回班超。疏勒举国挽留班超,班超遂决计留驻西域,反击匈奴。他先用疏勒兵击败匈奴控制的姑墨和莎车。再联合西域各国的军队击退大月氏贵霜王7万军队的入侵。公元91年(和帝永元三年),龟兹降于班超,汉以班超为西域都护。至公元94年,班超又控制了焉耆。至此,西域各族又摆脱了匈奴的奴役,纳于东汉都护的统辖之下。

⑺ 西汉与西域文化进行了哪些交流

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到汉武帝时期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决定在北方出击强敌匈奴,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匈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并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属国,在西南恢复庄 滇国的旧业,在南方消灭了南越赵氏的割据。对西域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起来了。 西汉时期的西域指三十六个小国。玉门关(在甘肃敦煌县西)、阳关(在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汉时统称为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有广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路)。这一带存在着三十六个小国,因为东部接连敦煌,汉势力向西发展,这些小国首先被征服。汉时狭义的西域,就是指的这三十六个小国。 三十六小国大的不过两三万人口,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口。它们多数经营农业,生产技术却非常落后。约在前一七七年,匈奴征服了这些小国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并在焉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等国设“僮仆(奴隶)都尉”,对这些小国进行野蛮的奴役和残酷的剥削。 张骞出使西域传播汉文化。汉武帝要截断匈奴右方的援兵,听说从敦煌祁连间西迁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敌,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约大月氏夹击匈奴。前一三八年,历史上着名的大探险家汉中人张骞应募西征。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拘禁了十年,后来得便走脱,越过葱岭,经大宛(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康居(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的一带地方),到达大月氏。其时大月氏在妫水(阿姆河)北建立王朝,并击服妫水南的大夏国,游牧生活已经改变为农业生活,不愿东来再与匈奴为敌。张骞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归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前一二六年匈奴内乱,张骞脱身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着堂邑父等一百余人,前后十三年,只剩下张骞、堂邑父两个人回来。张骞生还,带来了有关远西诸国的新消息,从而促成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值得纪念的大喜事。 前一一九年,汉武帝组织一个三百人的大探险队,每人各备马两匹,带牛羊一万头,金帛货物值钱一万万,令张骞为首,出使乌孙国。张骞在乌孙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汉与这些西方大国开始了正式的交通。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许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在波斯湾西北岸,底格里斯及幼发拉底二河会合处)、黎轩(又作犁靬,即大秦。这里是指当时附属于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诸国去。汉文化随着这些使官广泛地传播到遥远的西方。 由于对匈奴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河西四郡的建置,汉武帝更进一步的向西域发展政治势力。前一○八年,汉出兵击败亲附匈奴的楼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淖尔西北)、姑师(即车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两国,俘楼兰王。前一○四年,汉武帝因求大宛汗血马,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人出击。战争前后历时三年,大宛败降。汉得大宛好马三千余匹。大宛被围时,也学得汉人的掘井法。 这次战争之后,匈奴奴隶主在西域的统治权,从此转移到封建制度的西汉方面。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前五九年,汉宣帝任用郑吉为西域都护,汉在西域各国的统治愈益巩固起来。 汉对西域战争的胜利,西方道路的畅通得到了保证。河西四郡最西的敦煌郡成为中西交通的总枢。由敦煌西至楼兰,再向西行即分为两道:一缘昆仑山北麓至于阗,称南道,一缘天山南路至疏勒,称北道。另自哈密西行也分两道:一自天山南路西去,会合北道至疏勒,一缘天山北麓西去大宛、康居。自疏勒西去又分两道:一向西南经大月氏、大夏以至安息, 一向西北经大宛、康居以至奄蔡。这些道路都是西汉以来中西交通的干线,特别是从疏勒西南行的那条路,通往印度、西亚乃至欧洲,尤为重要。 西汉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盛况。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就物产方面说,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胡桃、蚕豆、石榴等十多种,这些物产的输入,给中国增加了新财富。就文化方面说,有乐器乐曲的传入。张骞传来《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乐。西汉晚期,印度佛教哲学与艺术,通过大月氏传入中国。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一世纪中传到天山一带。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的东来,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汉文化也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汉在西域设田官,督戍卒屯田。推行地下穿井的井渠法,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载,敦煌人索劢率兵士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兵士三、四千人,把发源昆仑山的注宾河(卡墙河)巨流横断,掘渠分水,灌溉农田,许多瘠土变成了沃壤,不过三年,对弧样板就积粟百万石。这些进步的生产技术,传到西域,对三十六国人民是有利的。 西域各国贵族子弟经常到长安学习汉文化,受到重大的影响。与汉通婚姻的乌孙王,生了个女儿,长成后来中国学弹琴,路过龟兹,被龟兹王留作夫人,并一同到长安学汉人生活风习。这是一个小的故事,但也说明汉文化对西域诸国的影响。 从中国传到中亚以至欧洲去的货物,主要是丝、丝织品、钢铁。炼钢术的西传,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大贡献。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早在战国时期,已成世界着名的特产。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人称中国为塞里斯(Seres),意思是丝国。自通西域后,汉与中亚的交通更畅,丝的输出也更多了。安息地当中亚和欧洲交通的要冲,丝就靠着安息商人转输到欧洲。 大宛自中国学会凿井术,同时也学会炼钢术。《汉书·大宛传》说: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漆,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官和逃兵教他们铸铁造兵器。显而易见,中亚各国炼钢术都是在通西域后从中国学得的。 罗马博物学者普林尼(公元二七年——七九年)在其着作中,对中国铁器曾大加称赞,认为是优良的卓越的产品之一。普林尼所称赞的中国铁器,不论是亲见或传闻,中国铁器在当时世界上质量最好,却是事实。 印度迦湿弥罗人纳剌哈里于一二三五至一二五○年间所着《药学字典》中记有“钢”字,其中之一的Cina- ja,译意是“中国生”。这说明中国钢曾传到印度。既然炼钢术或铁器已在公元前一世纪传到大宛,公元一世纪中又见于罗马人的着作中,那么西汉时在陆路上(一自西域,一自云南)和海路上与中国相通的印度,很早获得中国钢是极有可能的,虽然《药学字典》成书在十三世纪。 张骞向西方探险与西汉通西域、再通西域,都是有益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⑻ 纵观世界史,汉族和其他民族相比战斗力如何

纵观世界历史,汉族的战斗力可以评价为——偶尔下线,基本上总是上网,偶尔被汉族打败。然而,汉族掌握了三大法宝,即使失败,也能化败为胜。也就是说,汉族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汉朝初年,我们打不过匈奴,就开始猥亵发展,低调积蓄力量,后来汉武帝反击。在唐朝,一开始我们不能打败土耳其人,但我们保持了低调的发展,然后我们积累了力量,寻找机会打败土耳其人。

一个火辣辣的头脑,不管后果如何,铁石心肠,看上去很热血,但很容易被打倒。如果一个国家如此不成熟,很容易从世界历史中消失。幸运的是,我们是一个成熟的文明。

汉族也善于总结。从孙子兵法开始,其他民族依靠偶然的天才来诱导民族的战斗力。汉族可以依靠各种军事文字系统来培养民族的战斗力。因此,只要能保持物资供应,战斗力就能立竿见影地培养出来,这是其他民族所不能做到的。

第三个法宝是团结。民族文化有很强的吞咽能力。汉族人民高度团结,认同统一。历史上,任何政治力量都把统一看作是自己王朝的基础。

此外,汉族文化具有较强的吞噬作用。汉人从不拒绝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只要别人有东西要学,就会认真学习和消化。这种习惯起源于原始社会。比如赵武陵王的胡服骑射,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唐朝的人都穿胡服。汉人不与外来文化发生冲突,不因某些习惯而拒绝先进文化,这是汉人保持两千年战斗力的秘诀。

有时候一个强大的国家现在并不可怕。关键是汉族几千年来一直很强大。这背后一定是汉族的文化习惯。因此,你读中国历史越多,对这个国家就越有信心。

⑼ 西域是如何融入我国华夏文明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丝绸之路为凉州带来经济发展,带回来许多新奇的商品,但文化的差异性也使得丝绸之路不是那么顺利,较大的文化差异也让汉文化走出国门,走进更多区域。中国汉文化是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汉文在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蔓延至各个地方,打开了西域地区对于汉文化的偏见,也使汉文化在当时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丝绸之路流传出去的汉文化有许多是历史经典,因此西域一些地方也逐渐效仿典籍中的一些典故。

西域地区的效仿也是对汉文化的一种肯定,丝绸之路不止是为了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对于文化的传播。虽然汉文化本就是金典,但西域地区的文化、商品、农耕的技术,也是我国需要学习借鉴的,传播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西域地区吸收五凉的经商之道,学习汉文化,效仿经典,五凉也同样吸收西域地区好的文化,做到中西合并。

丝绸之路的最为出名的就是传播能力,丝绸路线的延长,途径的地方也逐渐增多,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在传播文明和吸收文明中,凉州就很好的做到了中西合并,并非一味索取,而是取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文化魅力,西域文化有着鲜明的特征,汉人用强大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把二者文化相融合,共创辉煌时刻
凉州是文化交流的圣地,在面对文化的差异性面前,凉州做到了中西合并,把西域地区好的文化纳入汉文化中,对当时的文化、习俗、商贸都有重大冲击,也曾一度出现过盲目崇尚西洋文化,西域流传过来的文化还是物件,都使当时的百姓盲目跟风,对汉文化也是一种冲击。

从排斥西域文化到接受甚至采用西域文化,都是有一定的过渡期,西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汉文化所接纳,因为西域文化本身对汉文化就有一定的吸引力。儒家思想是贯穿千年的文化思想,在西域地区广受追捧,真正打开凉州大门钥匙的是西域地区流传过来的手工艺品和一些宗教思想。

宗教思想的传播从前凉就已经开始了,在当时汉文化面前,宗教信仰并不是那么深入人心,后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开辟,宗教思想也慢慢被汉人所接纳,其中佛教思想在当时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佛教的特点非常鲜明,更能代表西域文化。

随着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传入凉州的手工艺品也逐渐增多,主要以一些文物摆件居多,也有一些民间的习俗,由于当时的运输条件比较艰难,能够到达凉州的一些文物摆件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也成了一些达官贵人的标志,都以西域的文物摆件显示自己的地位。同物件相比,习俗的传播远远超过物件传播的能力,习俗往往代表一个区域的文化,可以通过口口相传,也可通过书画相传,其影响力也远超物件。

传播文化就是让他国认识了解汉文化,而吸收西域地区的文化,把它融入到汉文化当中,在其生活中体现出来,对于吸收文化的度,如何把控,才能使西域文化得以保留,而对汉文化完全没有影响,汉人用强大知识储备和智慧,做到了中西合并,既保留了传统的汉文化,又接受新文化,把二者的精华融为一体,创造史无前例的辉煌时刻。

⑽ 藏族和维吾尔族,哪个文化和汉族相差更大

从历史发展看,新疆及更西边的西域民族,与汉民族交往较早。汉代之前就有交往,那是很多的植物和马匹等动物引入到我国东部地区。民族交往比较深。

而西藏更多是从唐宋等才广泛交往。所以我觉得藏族与汉族文化差异较大。

阅读全文

与西域和汉文化哪个厉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3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