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中国的雅文化和俗文化."
笼统的说,雅文化就是文人文化,包括诗词歌赋;而俗文化就是民间文化,包括民谣俚语。
"雅"与"俗"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消遣娱乐没有绝对的雅俗之分.那些雅的娱乐项目,如琴棋书画,常常被附庸风雅的俗人庸俗化.而那些所谓"俗"的娱乐项目,也常被清风高古的文人墨士赋予无限风雅.
琴——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士林聚首,抚琴吟咏,相互唱和,是不同于凡夫俗子庸俗应酬的高雅精神享受.
士人独居,读书作诗疲倦之时,抚琴静养,可以调节身心疲倦.
所以琴是一种高贵的身份,学识,气质,品味的象征.
棋
棋.指围棋,古代称为"弈".历代名士多乐"棋"不疲,不少文人笔下都记载了玄机莫测,雅趣盎然的弈棋场面.
杜甫的咏棋诗最多,有"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的名句,将山,水与弈棋融绘成画;而"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则记述了他与妻子画纸为棋盘,对弈娱乐,让小儿弯针为钩,去池边钓鱼的家庭生活的无限乐趣.
白居易常以诗酒琴棋为四友,"兴发饮数杯,闷来棋一局".他棋瘾很大,常"围棋赌酒到天明".
围棋的无穷乐趣恐怕是凡夫俗子所无法知道的.
书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书.指书法,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历代专攻书法,卓然成家而名重千古着不乏其人,如王羲之.但更普遍的是许多读书人常以书法自娱自乐,陶冶性情.他们有的多方搜罗名家名作,观赏把玩,凝视字里行间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并发出共鸣.有的人干脆工笔描绘,在恬静和淡泊中得以松弛.这正如昔日苏东坡所言:"名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中国画重想象求神似,无论泼墨写意还是鉴赏品玩,都要求具有神韵,含蓄,象征,意境的个人审美品格,这是画的大雅之所在,也是诗,书,画往往浑为一体的根本原因.
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如唐代王维,既是大诗人,又工书法,还精绘画.苏轼对此评论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认为诗,书,画皆是士人心迹的自然流露,"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
对士人来说,家存几幅名画,闲来番卷观赏,领略大自然的秀美,参悟人世间的哲理,清心名志.而文人交友,互赠墨画,绝无铜臭之气,却倍感淡洁如水,风雅之性,与声色犬马判若宵壤.
由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个体情趣的差异,雅文化还包括歌舞,养花,品茗,收藏等.总体上看,雅文化以娱乐和修性为主要功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带有"雅"的印记.
下里巴人同玩"俗"
在雅的世界之外,还有一种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即"俗"文化.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平民百姓对酒,玩鸟斗虫,赌博游艺等的偏爱.劳动之余,他们以此调节生活,寻找娱乐.
饮酒
饮酒.原是一种雅俗共享的娱乐,后更为俗化.饮酒的形式分聚饮和独酌两种.聚饮的乐趣在于几位性格相似,感情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人有愁,壶酒相助,大家分忧;一人高兴,举杯相庆,众人快活.聚饮中最热闹的是民间遇喜事,逢节日喝喜酒.日常生活中,聚饮有数,独酌则是易得.单影只身时,自酌慢斟,让人世间的忧患和不平在酒中化为乌有.
玩麻将
玩麻将.古代叫博弈戏,后来演变成叶子戏,马吊牌和纸牌,清末发展成正宗的麻将.因为麻将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益智性,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流行广,影响大,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最盛行的娱乐形式之一.清朝有书记载:"上自公卿大夫,下到编氓徒隶,以及秀房闺阁之类无不好赌.以为休闲之具,日夜不休."连一向以严刑峻法着称的雍正皇帝对此也很认可,认为这是一种消遣,是"适趣之戏具",适当加点"彩头",可以增加一点竞争性,提高趣味.但是,麻将又是一柄双刃剑,很容易以麻代赌,赌博成瘾,玩物丧志.
除此以外,传统俗文化还包括杂技,魔术,训兽表演,口技,相声,木偶戏,套圈打弹,武术,荡秋千等等,形式多样.俗文化以消遣和娱乐为主要功能,在形式和内容上均带有明显的"俗"的印记.然而正是这种来自于广大民众的"俗",才使其比雅文化更有鲜活力.
总结
雅文化代表以士大夫为主体的统治阶级的趣味,只占统治阶级的上层文化,俗文化代表以农民为主体的被统治阶级的爱好,属于文化的下层.雅文化经过历代相传精心琢磨日益精巧细致并衍化为两个分支:一方面衍化为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烦琐的风俗,礼仪,一方面流变为琴棋书画的艺术门类.俗文化由于受到压抑,一直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而且受上层文化的影响较深,呈现出很粗糙的状态.
其实,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大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的源泉.
‘贰’ 有哪些俗文化变成高雅文化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区分雅俗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俗,世界上本来没有雅俗之分,雅人为了自己的雅而说另一部分人俗,就有了雅俗之分。 在中国古代,周朝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传说是周公创建的。这种礼乐制度是对人群的分类,它严格规范了人在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地位,任何人必须服从这种规范,否则就要冠之以相应的罪名,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礼”可以看作是周朝的礼乐制度总称。“礼乐”是符合礼制等级规定的音乐舞蹈。在周朝,“雅”指一种宫廷贵族乐器。《周礼》记载了这种乐器,把它和许多贵族宫廷乐器并列在一起。这些乐器由乐官掌管,由专业人员演奏,称为“雅乐”,用以配合贵族的礼仪活动。舞乐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贵族的级别。由于“雅”高高在上的贵族化地位,“雅”就演变为“正确”、“规范”、“标准”、“美好”的同义词了,就变成了高于俗的绝对性的文化和美学尺度了。可见,雅俗分类和对立不是天然的或客观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建构起来的,是统治权力规定出来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秩序,贯穿着统治权力的意志和偏爱。用今天的话来说,雅是社会主流文化,是统治者喜爱、倡导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俗则是边缘文化,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压抑的文化,或者是不受重视的零散的文化存在。 雅俗分类、对立总是和社会文化秩序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古代,雅俗分类、对立就从来没有消失过。“雅”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往往要从俗中大量汲取营养或者直接把俗变成雅,可是,那些俗的一旦变成雅的,便一定忘记了自己从前的出身,又制造出新的俗来,以标榜自己鹤立鸡群的优势地位。所以,雅俗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可以不同,但是,雅俗却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冲突状态。因为分类的目的不是划分不同文化类型或风格,而是要排斥、压制一部分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文是高雅的,而戏曲、小说则是低俗的。如果深究起来,在诗文之中,“文”要比诗更高雅,因为“文”总是和权力者联系在一起,只有特权者才有写字的必要和需要。巫师占卜、史官记事最需要文字,而诗则和民间、民众联系更密切一些。《诗经》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学,到了汉代它才变成了经典。词在唐代兴起的时候是低俗的,但等到了宋代苏轼“为词立法”就变成高雅的了。从皇帝、大臣一直到普通知识分子,都以诗文显示自己高雅,并把戏曲、小说和其他民间艺术看作是低俗的。唐宋到明清的小说和元代以来的戏曲,由于带着社会普通人的嗜好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低俗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我们今天看来是经典的作品,在当时却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看作是诲淫诲盗而遭到禁毁。诗文与小说戏曲的雅俗对立格局在晚清——“五四”期间被彻底打破,小说、戏曲在新文学之中一直是受到重视的文体。现在谁要说小说不高雅,会被大家当作疯子的。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雅俗式二元对立的紧张冲突呢?我以为其根源就是大一统的专制文化。专制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制造绝对知识即绝对真理。这套绝对知识不对对象进行分类,也没有任何自我限制,它高高在上,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就如同一个过滤器一样,过滤一切,凡是不符合它的尺度的,一律淘汰出局,打入低俗之列,而经过过滤器的东西又变成了过滤器的一部分。人们总是附庸风雅,自觉不自觉地寻求一个终极高雅,然后,用它统一一切,追求一种齐一性的统一规范。如此循环往复就导致了雅俗之间没完没了的二元对立,造成了文化专制所无法避免的文化等级观念和文化歧视。我以为,对小沈阳的质疑、批判在很多人那里,就是这种专制文化心态的无意识流露。
‘叁’ 如何理解雅俗文化的关系
雅文化是在人类活动以及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以“高雅、典雅、幽雅、儒雅”为显着特点的文化。
俗文化其实就是通俗、大众化的文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
雅文化源于俗文化,精于俗文化, 提炼雅。
雅文化源于俗文化,精于俗文化,高于俗文化 。
雅文化的基础是俗文化,雅文化不能脱离俗文化而独自存在。
‘肆’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近来学界普遍关注着这样一个话题:进入市场的文化是否将变得低俗?雅文化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是否将走向衰落?时尚文化、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发展,将带来文化繁荣还是导致“文化沙漠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怎样看待“文化重心下移”?
当前,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而精英文化却在市场上受到某种程度的冷落。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我以为,对此应有冷静清晰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因此决不是什么坏事。每一个不把自己同大众对立起来的人,都不应该视之为“危机”和“失落”,而应视之为一种“归位”和生机。因为多年来,为民众所乐于和便于参与的文化形式并不丰富,相反是太贫乏了。至于雅文化的“失落”,则应该从其他方面找原因。比如:我们的雅文化发展机制本身如何?它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是否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是否表现出了应有的活力和水平?等等。而这里思考的前提,应该是澄清这样一些基本观念: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究竟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还是互相排斥、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作出新的理论定位。
重新定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我主张用马克思关于人类“三大生产”的理论来指导,以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理念和思路,而不是以主体分裂和价值对立的观念,来把握所谓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走出传统观念的误区。
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文化活动也和物质生产生活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基本环节:一个是社会文化文明成果的创造生产过程,一个是社会已有文化文明成果的消费过程。这两个方面有统一的本质:它们归根到底是人自身的再生产、再创造活动。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可以定位于这两个方面:它们或者满足人和社会进行文化生产的需要,或者满足人和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需要。前者意味着不断为社会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更新注入活力,后者意味着直接成为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对象资源,使人们享受文化和文明的成果。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内,区分为“消费型”和“生产型”两种。
因此,我们可以将所谓雅文化与俗文化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解成文化上的“生产”与“消费”的基本关系。它的意义在于: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这个时代来说,“精英”与“大众”的主体分层并不意味着,也决不应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在文化占有上的分裂和对立,而应该合理地理解为,是同一文化体系自身结构和运转中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雅”和“俗”的文化定位,也可以看成是文化结构的不同层次、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成果的不同水平,而不是彼此根本排斥的对立形态。
生产与消费互动防止“文化沙漠化”
纠正俗文化和雅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简单对立的观念,确立文化生产与消费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理念,是在日益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防止“文化沙漠化”的关键所在。
所谓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是指:一方面,让文化消费的需要,特别是它的发展需要,尽可能成为文化生产的需要和动力,以促进文化生产的发展更新,并保持与大众消费更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让文化创新生产的成果,尽可能快地转化为消费的需要和动力,以帮助大众文化不断地上升到新的境界。
文化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双向趋近,达到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互相转化,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有良好机制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化优越状态的整体表现。它呈现出的是一片文化繁荣、充满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犹如一片“生命的绿洲”;与之相反,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体系中,发生了文化生产与消费、“雅”与“俗”之间的分离和对立,那么不要多久,这个社会就将呈现出一派“文化沙漠化”的景象。
“文化沙漠化”的直接根源和核心标志,是文化创造力的衰竭和文化生产的低俗化。文化是与人的生存发展相联系的,只要人们仍在生活,就不可能没有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什么样的文化———没有文化生产的发展,就意味着没有雅文化的创新,没有雅文化的创新,就没有俗文化的提高,于是整个社会在文化上就停滞、就老化、就“沙漠化”了。
总之,没有文化生产只有文化消费的社会,就会成为可怕的“文化沙漠”。要想保持文化,特别是文化生产的良性状态,避免发生“文化沙漠化”的后果,就需要全面地、均衡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上的多种辩证关系,包括文化上的一元与多元、统一性与多样性、生产与消费、文化生产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精英与大众、雅文化与俗文化、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与提高等等之间的关系。
这里,处理好文化体系自身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具有总体性的基础地位———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落实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大众消费型(含次生产和再生产型)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要调动整个社会资源,着眼于高层次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生产型(原创型、创新型、提高型)文化体制的健全完善。我们的目的在于造就新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积极互动”、“雅文化引导俗文化不断上升”的良性机制。
相关链接
消费型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包括为了直接消费而进行必要的再生产(复制)和辅助性创造活动。它们总体上处于文化消费的水平,是重复性的,并不改变现有的文化层次。
生产型文化,首先是指各种原创或首创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其次还包括满足文化生产需要,即对文化创新起推动作用的其他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它们是以超越现有水平的新探索和新成果为主,以“新而又新、精益求精”的要求提升人的需要和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现象。“生产型文化”的第一成果总是“新”的、“深”的、“一次性(不重复)”的。
‘伍’ 你们对高雅文化的看法是怎样的
学习高雅文化被视为是绅士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且此观念透过上流社会的学校教导出去,遍布欧美,随着时间渐渐演变成学习希腊及拉丁的古典文学(更泛指“公认的”重要作家及作品)、礼节的修养、鉴赏艺术品(特别是雕刻品及油画)、对于高水准文学(包含剧作、诗歌)的基本认识、享受古典乐及歌剧、基督教神学、修辞学及政治、哲学及艺术; 美食及美酒的品味、旅行经验丰富(特别是欧洲地区的壮游)、上流社会的运动(马球、马术、击剑、游艇运动Yachting)。
‘陆’ 文学概论高雅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高雅文学是一种典雅、正统、经典、精致、纯粹的具有教高思想艺术价值的文学类型。高雅文学主要服务于社会上文化修养教高的阶层。其特点有:内容和题材充实、深广;主题或意蕴富于深度;艺术形式上具有探索性和独创性;鲜明的个性风格;诉诸读者以严肃的思考、体验和想象,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柒’ 什么是高雅文化什么是通俗文化
所谓通俗文化只是一种暂时性的东西,任何文化都是从通俗文化开始,来自大众,经过时间的沥练,最终走向高雅文化,又远离大众。所谓高雅文化不过是某些已经逐渐不适应现实,开始离开大众生活的东西。从通俗到高雅再到消亡,不过是文化在社会中的一种新陈代谢。比如,所谓国粹京剧,当年也不过是街头文艺。《诗经》够高雅了吧,当时不过是民歌。现在,金庸的武侠,也正在日益向高雅迈进。……
所以,高雅和通俗并不能截然划分,高雅是通俗经过人们和社会的洗练后保留下来的,所以学习通俗就是在寻找高雅。
‘捌’ 什么是高雅文化
词义: 高尚,不粗俗,是内在气质的一种外在表现。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等等。 格调高雅之类的,是个褒义词。
详细解释
1. 高超雅正。与“平庸邪恶”相对。 《三国志·魏志·崔林传》:“禀自然之正气,体高雅之弘量。” 唐 王勃 《鞶鉴图铭》序:“句读曲屈,韵调高雅。” 明 李东阳 《明故封大安人舒氏墓志铭》:“ 仲律 学识高雅,志操修洁。” 2. 高尚风雅,与“猥琐粗俗”相对。
那么由此可妄加推断:高雅文化应当是 追求高尚,情趣出众而同低俗相悖,又有利社会发展的文化。
‘玖’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什么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