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前景吗
我国拥有很多很多珍贵的传统文化,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儿女,更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之瑰宝。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在道理上来说,应该是最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已,我国传统文化的现状还是比较危急的,它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唯一好的前景就是仍然有一批人愿意去为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付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努力。这一部分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
我国传统文化很优秀,现在有些别的国家也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孔子书院在世界上快速的增长,一些世界上的难题,可以从中国传统中寻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当全球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那么我们的国家也终将会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很积极,可谓如果我们不从根本采取措施,那么我们可能就将传统文化遗忘,唯一的前景就是从小学开始就开始加强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2. 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如何对待: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内容,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3. 你怎么看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让我们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履行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基本的责任,客观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不好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逝去,把好的一面传承下来,让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文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文化传承现状从哪些方面写扩展阅读: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4. 文化传承现状如何
文化传承现状是:有一些古文化或者手艺,家传手艺只传男不传女,导致很难传承。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其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仍今光照华夏、傲视世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应当对它的发展、特点及影响作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因为,了解中国丰厚的文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我们民族自身,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并创新中国文化,使中华文化永远充满篷勃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作一个浅显的论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概况及规律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从其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是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自有了人的出现,便有了文化开始之源。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质文化,即制造工具,则标志着文化的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这些原始文化,某些方面至今仍令人费解。至殷商的神本文化发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内容的礼制,具有很强的伦理精神,使中国文化从此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要特点,同时,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真正发源。每当国家处于乱世时,文化反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发展的景象。就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一个典型。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冲突交织、新的阶层之兴起、私家学者的出现,从而为文化进行重组、重新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一时代,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以“阴阳五行”为消息的阴阳家等,各家代表皆是一代宗师,各成一家之言,呈现中国文化史上最蔚为壮观的局面,这一时代,中国文化涉及的领域之广泛、论述之精彩、精神之深邃,至今仍令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之感;这一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气势恢宏、凌踞百代,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是使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推动力。
春秋战国虽是文化激扬的时代,但于国家的稳定不利,待秦统扫灭六合,并吞八荒,统一天下,成帝王之始祖,励精图治、除旧立新,“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一气呵成,其政治的磅礴气势,使其文化也散发宏阔之精神。但思想上却是实行专制,“焚书坑儒”,中国文化遭受第一次浩劫,秦转二世便亡,汉代帝国逐步强大,政治上的统一,促使思想上的统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齐放的状态被“儒学独尊”所取代而成为主流文化,文化也实现“大一统”,从此儒家文化便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文化,统治中国人民思想近两千年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封建社会可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瞬间行至魏晋南北朝,历经三国争雄、西晋短命、北方十六国与南方政权的快速更替,频繁战乱,社会动荡,可谓又一个乱世。其间的文化统一的局面被打破,文化走向多元化的格局。这一时期,由道家哲学发展起来的玄学成为魏晋时代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的书画创作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影响极大。同时我国本土化的宗教道教也在这个时期得以诞生、发展和壮大,同时,另一支异国宗教佛教也在此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由此形成二学(儒学、玄学)、二教(道教、佛教)相互对撞、相互融合的文化多元时代,使中国文化呈现多样性、丰富性,使中国文化的机体不断强健,使中国文化的胸襟不断宽大,兼容并包。
这种气度,在强大的唐朝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唐朝乃中国封建社会的隆盛时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是大国风范。仅其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朝气蓬勃、有容乃大的时代气质,敢于创新,敢于大胆吸引并容合外来文化。其在文学、书法、音乐、美术、历法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是各种文化的集大成时代。值得特别提一笔的是唐朝的诗歌创作空前活跃,诗人辈出,一大群天才诗人的出现,使唐诗佳作多如繁星,诗歌艺术取得辉煌的成就,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境界,可谓独冠古今,所以唐朝的诗便是诗的唐朝。此外,唐代还是书法的黄金时代,绘画的极盛时期。可以说,唐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全盛时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灿烂的成就,就其文化的气度而言,也是令后世仰慕不已。
与唐朝豪放、大开大阖的文化相反,宋代文化则以内倾、精细、雅致着称。这是由于宋代长期处于内忧外患、国力微弱的政治、经济结构变更所致。这一时代的文化,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气等方面都浸透着宋型文化这一特色风貌。哲学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理学发展成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对后世社会和人们的思想等方面影响巨大,理学一方面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功业意识,注重气节与德操和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一方面,其也强调对人的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约束,后来成为封建专制文化的理论基础。宋代精雅的文化风格还反映在文学上为宋词、宋画及文人生活情趣等方面。如宋词绝大部分都呈婉约、阴柔为主;宋画则将诗、书法融入画之中,显示温柔恬静画风。由于宋朝城市经济比较活泼,与宋上层恬淡的文化相反的另一种文化也在此时悄然而生,这就是生于城市瓦舍勾栏的市民文化,此种文化野俗、生动,是宋文化系统中一股新鲜别致的力量,为元曲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中国文化在宋代已走向成熟与精密,在此时期,中国古代科技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与此同时,在宋朝的周边地带,辽、夏、金、元一直长期对中原虎视眈眈,常常对宋进行骚扰,在文化方面则表现在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由此产生了双重文化效应。一是宋文化忧患意识渗透其各处方面,二是游牧民族从宋文化中汲取到了丰富的营养,同时,游牧文化进入宋文化,二者进行着深刻的交融。待蒙古族入主汉地,成就帝业,中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使元不得不利用理学来统治,于是理学从此成为文化主导。这一时代由于科举制长期的停止,大多文人被迫沦为下层,于是吸取宋发展起来的市民文化长处,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这便是元杂剧。同时,由于元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故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接触机会增多,所以其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外域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中国文化也由此传入国外,可谓世界与中国文化第一次大交融。
明清时代是中国文化由盛及衰的过渡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处于封建专制最顶峰,所以反映在文化上就是空前的文化专制,理学占经对统治地位。明清“文字狱”盛行,中国文化遭受又一次浩劫,文人不敢有新创造,只有沉学研究古代的东西,汇编古典文化,进行考证与校对,故这一时期,许多文化典籍和文献汇集成果众多这为保存我国古典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明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早期启蒙思想思潮也泛起,少数有思想和反叛精神的学者对封建正宗文化和思想进行了勇敢的开战,在文学上也由此形成一股清新的空气。
以上便是中国文化的发展概貌。从其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文化发展的几条规律:一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的,同时文化的发展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反作用,具有强大的引导力,中国文化发展也不例外。二是一个文化生命的发展一般也要以历产生、发展、壮大到衰退的历程,如果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穷而思变,思进,革新,就会消失。中国文化便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转化为近现代文化,但其对近现代文化的影响仍然长存,至今对中国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仍起着重要作用。三是中国文化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态,反映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就是每个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始终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贯穿其中,使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几千年绵绵不绝。四是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和稳定性,不论是外域文化,还是外来民族的文化,不论其在军事、政治上表现得多强大,但最终会被中原主流文化所同化。五是悠远浩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的,是“自具特征,自成体系”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六是中国文化对外国影响久远而且巨大,为世界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6. 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不可能也没能力进行详细地阐述,因而只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浅陋观点。
首先来谈谈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文字和语言。 中国是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文明之一,也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使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中的一员。汉字可谓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然而从近代以来,汉字的传承便几经磨难。首先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要讲求科学创新,向西方世界学习,鲁迅等人曾提出要以拉丁字母式的文字来取代汉字,但最终没有成行。然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领导人也曾设想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但在几经权衡之后,仅仅是创造出了汉语拼音来辅助汉字的学习。随后的简化字改革中,我们的汉字差点被改了面目全非。到了21世纪,这个网络十分普及的时代,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一次给汉字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奇怪生僻的文字符号,语法错误屡见不鲜,千奇百怪的缩写和文体以及中西方文字的混用更是遍地开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网络语言已经遍及我们生活里的各个角落,被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所接受这样的情形无疑会对汉字和汉语的传承造成巨大的损害。不是危言耸听,久而久之,这些青睐网络语言的人定会忘记真正的汉字该怎么写,真正的汉语该怎么表达了!国家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了不得使用网络语言的规定。
我们的母语——汉语也遇到了与汉字相似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国内的英语学习热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的情况较以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英语的学习早已提高到“从娃娃抓起”的高度。因此,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英语的学习中,而完全忽视了汉语的学习。我敢说绝大多数高中生能对英语语法如数家珍,而对汉语语法却是知之甚少。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在背四六级词汇的学生,有谁会将时间花费在汉语的学习上?这样的现象不禁让人想到,什么时候会出现一股汉语学习热?
由此看来,流行的东西不一定就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帮助,有时甚至会对
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对于文字和语言这类意义非凡,对本民族影响深远的东西,最好还是保持它的原汁原味,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加以改进即可。除此之外,古代诗歌、词赋、文章以及成语、俗语,我们就应该保留其本来的面目,因为这些都体现的是古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肆意更改,就会改变它们的原意,这对我们的后人或许会成为一种误导。
然而,并不是说流行元素就不能融入到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的传统服饰,例如唐装和旗袍,设计师如果在服装中融入一些当季流行的色彩或花纹,这样设计出来的服装不仅有传统特色,也有一定的时尚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对于中国的传统戏剧,我们可以将其融入到影视作品中,也可以编排一些有新时代特点的剧目来演出,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都不失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方式。此外,像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进行创新。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 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所有中国人在实际生活中去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们青少年一代,否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失去根基!根基不稳,大厦何以坚固并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7.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7)文化传承现状从哪些方面写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题目:从传统走向现代民族激情中华魂让传统节日文化“长入”今日生活态度:“非遗”保护关键在于提高文化自觉现在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多数都要求是“活态”的,既需要有人承继,也要具有相当的技艺水平。至于那些已经完全消失的,将不进行申报。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提倡一种“尊故融新”的观点,比如像戏曲、相声等都可以表现新时代的内容,但在形式上却不可随便乱改,否则如果一些传统戏曲用小提琴来伴奏,将完全失去了保护的意义。事实上,国外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貌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比如在韩国,每年都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检测,检验传承人的技艺是否达到最高水准,如果达不到,就会把这个传承人的名誉名号重新剥夺,直接授给别人,或直接取消这个项目。1“端午节”已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文化”作为一种民间民俗化文化形式,具有传承性、全民性、多样性、发展性。它的传承性,表现在于具有顽强生命力,两千年来深深扎根这块土壤,而且向外流传。它的全民性,表现在于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正如一个专家说的:“它并不规定,什么人可以过这个节日,什么人就不可以过这个节日,谁都能够参与。”龙舟竞渡“这种赛事活动其实是民间健身运动的雏形。”它的多样性,表现在于文化元素的丰富性,“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宝库”,既是“怀人”,也是娱己;既有体育竞赛,也有卫生防疫;既要忙忙碌碌,也能休闲享受,等等。它的发展性,表现在于既可采用时尚的元素演绎传统文化,又可在传统形式中装上新的现代内容。充分挖掘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就要破除这一节日目前处境的尴尬,不再让“吃”成为过节的惟一永恒主题,不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挖掘其中没被发现的元素,增强其文化娱乐性。如龙舟竞渡可衍化为全民健身活动。龙舟竞渡本身含有体育竞技、全民健身的元素。应该看到,龙舟竞渡是所有的端午文化元素中最先、最彻底“现代化”的元素。它让群众既享受龙舟竞渡中“更快、更强、更美”的快乐,也让群众在运动中体味竞争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强健体魂的意义,还让群众体味到了竞渡运动中团结、争先、向上精神内涵。插艾挂菖等可衍化为全民爱国卫生活动。插艾挂菖,还有挂香囊、饮雄黄酒等,本来是为“避魔驱邪”、“消灾杀虫”,也就是古代的卫生防疫活动,如果在这种习俗中输入现代防疫手段,无疑具有爱国卫生运动意义。走娘家、看老戏等可衍化为休闲。“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被人骂”,在端午节休息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因此,将自古以来的“歇”引导成农民的现代休闲,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给你一个网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参考资料:.cn/
9.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且博大精深,但在当代由于多种原因处于尴尬境地。
一贯以智慧深刻全面着称的中国文化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没有顺利跟上世界潮流,仅仅是靠孔子学院和《孙子兵法》等特色东西并不足以融入作为主流文化的西方文明,其中的阴谋论更不是精华而是糟粕!中国输出的传统文化的东西没能把真正的精华表达出来,比如老子、墨子的反战,孟子、荀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这才是既有文明基因又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
中国文化想得到发扬光大,就必须首先在内涵上彻底和现代文明接轨,尤其是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其次,在传播方式上,要和当今网络时代的技术和心理特征合拍,官气十足的宣传越来越失去市场。
10. 文化传承的作文从哪方面写
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