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
广西十大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桂剧、那坡壮族民歌等。
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日常生活、伦理道德、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刘三姐歌谣包含了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以及杰出的诗性智慧,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们激荡在心胸间的喜怒哀乐。
刘三姐歌谣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
桂剧大约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昆腔流播到广西,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几种声腔相互融合形成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的桂剧。桂剧做工细腻贴切、生动活泼,借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那坡壮族民歌的起源至少在唐宋时期。那坡壮族民歌曲调多变,旋律跳动大,装饰音较多,富于抒情,艺术魅力更是独特。
2.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3. 桂林有什么文化遗产
桂林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仅有许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继发源于桂林的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桂林市政府又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发掘、抢救和整理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上月底评选出8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出30项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桂林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看到发掘整理的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12大类,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纵贯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市文化局承担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的专家对记者说:透过这些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窥探到桂林璀璨的历史……
源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在桂林从事20多年文物考古和民间文化艺术发掘工作的高级文化研究人员涂桂生告诉记者,他到兴安县实地调研首次聆听“贺郎歌”时,感觉非常美,就像是听到来自远古的天籁之音。
流行于兴安县城周边乡镇的“贺郎歌”又称为“花烛诗”,兴起于公元前200年左右,是人们祝贺新郎娶亲并大闹洞房时咏唱的欢快小曲,可独唱、对唱、小合唱和领唱,分“贺郎”、“移花”、“送郎”三部分。1952年,兴安县的歌手携“贺郎歌”参加全国首次民族民间文艺会演,受到好评,中央领导还请演员进中南海进行专场演出。
桂林的民间文学、艺术、戏曲中,有许多源远流长的精粹,除广西桂剧、广西彩调已入选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去年共有34项入选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涂桂生说,清末出任台湾巡抚的灌阳人唐景崧,晚年隐居桂林榕湖畔,改造原来的地方戏剧创立了广西桂剧。抗战时期,桂林曾经是抗战文化中心,欧阳予倩、田汉等戏剧大师进一步完善和升华桂剧,使这一剧种位列中国十大戏剧之一。桂剧是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都非常强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上百年来深受广西各地百姓喜爱。
资源县八角寨的100多个山水传奇故事诞生于隋唐动乱时期,浸润着佛教因果报应、抑恶扬善的文化思想,蕴涵着老百姓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的人生价值观。
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洗礼和淘汰,能沉淀下来、能根植于百姓中的文化,都有其闪光的地方。
流传千年的特殊工艺技术
是金子,总会发光。
桂林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民间工艺、生产与生活技术,能传承成百上千年,除了它们本身的价值外,往往与历史大事、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公元前204年左右,秦军屯兵兴安十多年开凿运河灵渠。来自北方的秦兵不习惯吃南方的大米,将大米加工做成面条式样的食物,于是诞生了桂林米粉。如今,米粉成为影响桂林人最深远的食品文化,有半数的桂林人每天热衷于吃米粉;不少的桂林人到外地出差回来第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准备米粉招待客人;病人住院胃口不好,常选择米粉进食……
清朝的干隆皇帝身体欠安,不想进食。出生临桂县四塘乡的宰相陈宏谋,拿出家乡的豆腐乳请干隆皇帝品尝。干隆刚将一小点金黄、细腻、香醇的豆腐乳送入口,就大赞“天下又多一绝美味食物”,胃口大开。此后,桂林豆腐乳成为宫廷贡品和送礼佳肴。
早在元末明初,部分瑶族和壮族群众为躲避战乱,逃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海拔1100公尺的大山上生活,将坡度26度至50度的山脊开发成一级级的梯田,打造出震撼世界的人间美景——独特的梯田风光。
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桂林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工艺精湛、品味奇特的食品、物品、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地方特色文化和自己的生活。
在全国首次评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一位知名评委惊异地问广西的有关人员:“怎么不见桂林申报项目?很遗憾,仅桂林‘三宝’的制造工艺就能叫响全国。”
其实,除了“桂林三宝”,桂林还有很多食品、物品的制造工艺、技术,都堪称中国一绝,如恭城的油茶、荔浦的荔浦扣肉、龙胜的红瑶服饰、侗族扎的草龙草狮等……
有趣独特彩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5月14日,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泗水乡都要举行盛大的“打旗公”游戏体育活动,男青年扛着旗子出现在田间。小孩抓起泥巴向他们身上投去,撵得扛旗子的人东奔西逃,惹得观摩者捧腹大笑。
这一运动诞生于东汉时期,当时,瑶族人民为对抗朝廷官兵的欺压,从小训练孩子们懂得用石头、木棒抗击敌人,每年进行一次集中检阅。就是这样一件严肃的事情,瑶族人民将其改造成具有浪漫色彩的游戏体育活动。
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全州县“两头扯”婚俗,充分体现出瑶族人民朴素的男女平等思想。为逃避战乱,被称为“标敏”的一支瑶族先祖从江西迁徙到全州县的东山乡,并创立了“两头扯”婚俗。这种婚俗规定,青年男女结婚后要共同赡养双方的父母,过年过节夫妻要孝敬两边的父母,农忙时节夫妻要到双方的父母家中干农活;另外,双方的父母家中的田地、财产、收成的作物,夫妻俩也能按比例获得分配。“两头扯”婚俗,为瑶民间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近10年来,有一支长发美妇的表演队伍活跃在南宁、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她们就是来自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红瑶妇女。红瑶妇女非常珍爱自己的头发,把留长头发视作美丽和高贵。女子一生只在16岁举行成人仪式上剪一次头发,因此,红瑶妇女都留有美丽的长发。只有56户人家的黄洛瑶寨,竟有60多个女子的头发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达208厘米。长发瑶女在清澈湍急的小溪里集体洗头,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绝景
4. 广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广西的:
2 Ⅰ-2 布洛陀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59 Ⅱ-28 侗族大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181 Ⅳ-37 桂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209 Ⅳ-65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
220 Ⅳ-76 彩调 广西壮族自治区
226 Ⅳ-82 壮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
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455 Ⅸ-7 京族哈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
462 Ⅸ-14 瑶族盘王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463 Ⅸ-15 壮族蚂(虫字旁加另)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464 Ⅸ-16 仫佬族依饭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465 Ⅸ-17 毛南族肥套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 南族自治县
494 Ⅸ-46 壮族歌圩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495 Ⅸ-47 苗族系列坡会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
509 Ⅸ-61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515 Ⅸ-67 瑶族服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贺州市
以下是第二批的:
569 Ⅰ-82 壮族嘹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
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739 Ⅳ-138 邕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780 Ⅴ-87 广西文场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981 Ⅹ-74 宾阳炮龙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
以下是扩展名录中的:
61 Ⅱ-30 壮族三声部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
129 Ⅲ-26 田林瑶族铜鼓舞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
5.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①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6. 广西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这个就很难列个清单了,因为太多了。
很多遗迹、旧址、建筑工程、宝贵文件(历史资料)等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这里就列举一些有点名气的广西的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国家认可的)供你参考了。
白莲洞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鲤鱼嘴遗址 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感驮岩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战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
顶蛳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
灵渠 秦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秦城遗址 秦至晋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合浦汉墓群 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
花山岩画 战国—东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
金田起义地址 185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
太平天国永安活动旧址 185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
柳侯祠碑刻 宋至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 清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1929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军部旧址 1929—193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龙州县
红军标语楼 193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
湘江战役旧址 193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1938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昆仑关战役旧址 1939~1940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柳州市
李宗仁故居(包括李宗仁官邸) 1921、1948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桂林市
李济深故居 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
胡志明旧居 1942~1954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至于重要的国家级出土文物,你可以抽空去民族大道的广西博物馆看看,免费的。
比如:羽纹铜首灯( 汉代的青铜环保油灯 )、翔鹭纹铜鼓( 其实民间的很多铜鼓都是家族好几代人一直沿用的 )。
7.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物质文化遗产有:泰山、岱庙、灵岩寺、敦煌莫高窟、颐和园等。
1、泰山
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岱庙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俗称“东岳庙”。始建于汉代,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地方。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
3、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都江堰市区北5公里幸福镇灵岩山七星岩下,称“灵岩圣灯”,旧为“灌县十景”之一,区别于我国着名的四大古刹(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南京栖霞寺和天台国清寺)中的济南灵岩寺。
4、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后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历代的兴建。
5、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8. 桂林市物质文化遗产,急需!!
目前只听说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说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今年上半年,桂林市公布了8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 13大类,包括民间曲艺、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等,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的最多,有 21项。如民间手工技艺方面,资源的蕨粑、临桂的四塘横山豆腐乳、全州的红油米粉、桂林三花酒等特色饮食的制作工艺都列在其中;在消费习俗类别,光油茶就列了四项:平乐水上油茶、五排油茶、灌阳瑶族油茶、恭城油茶…… 当然,目前还有不少的项目还正在申请当中。
至于你说的“物质文化遗产”,我的理解是不是桂林的那些古文化遗址,比如说市内的王城、甑皮岩、靖江王陵、八路军办事处、桂海碑林等等,那就很多了,其余的在网上查一下吧。
9. 金田起义纪念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吗
是文物,但不是文化遗产。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10. 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一、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1、白蛇传传说
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
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
2、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其故事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编写,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 2006年,孟姜女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表演艺术
1、京西太平鼓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太平鼓是一种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
2006年5月20日,京西太平鼓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狮舞
狮舞是中华各族民间舞蹈之一,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民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
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1、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