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蒙古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对蒙古族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蒙古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它随着蒙古族人民长时间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经验积累,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形成独特的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蒙古族体育项目形式多样、种类繁多、丰富有趣,不仅能强身健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有利于蒙古族人民安定团结和和谐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稳定,更好地推进蒙古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因此,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弘扬和传播蒙古族体育文化精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现状
1.1 体育文化项目与蒙古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自改革开放以来,蒙古族地区体育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促进和鼓励民俗体育文化事业传承和发展,制订了一系列民俗传统体育方针,并取得了优异成绩。由于蒙古族地区的特殊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蒙古族社会已经由封闭型转变到开放型;生活方式也已经由自由的游牧方式向有组织、有纪律的定居生活方向发展;科研上,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研究转变。蒙古族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宝藏,它拥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和多个民族体育项目,在民族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丰富生活、强健体魄、陶冶情操、传承体育文化,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1.2 具有较强竞技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蒙古族传统的三大体育运动:博克(摔跤)、赛马、射箭,均是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与技巧相结合的体育运动。目前,博克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受到国内各民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了许多外国朋友的热爱。早在2002年,博克这项运动就已经走出国门,去意大利、日本、波兰等国参加巡演,也有很多外国友人专程来中国学习博克技术、参加比赛、交流技术动作等。通过不断的国际交流、创新和推广,它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和进步。
2 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得到广泛传播
蒙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支撑,为了进一步传播和发扬蒙古族民俗体育文化事业,需要全面的认识蒙古族体育文化的现状,需要制定一系列适合蒙古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体育事业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主要表现为:思想上逐步外开放;管理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科研上由单科研究向多学科综合研究转变;总体内容上已经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社会化。例如博克,不管是祭敖包,还是那达慕,都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博克不仅深受蒙古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是我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热爱的运动项目。早在1990年呼和浩特举办的首届那达慕大会,博克就被广大人民群众关注,随后又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它独具特色的运动特点和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被世界人民认可、传播,美国、日本、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运动员或代表队专程到我国学习博克这项技术[1]。如今,博克已经走向全国,面向世界,是我国唯一一项少数民俗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面向世界。
2. 蒙古文化的介绍
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从13世纪开始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旗帜下再度统一草原部落,建立了疆域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用国家形式重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从而把部落与民族文化全面提高到了达到封建国家水准的“文明的进步状态”。成吉思汗的继承者们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在历史的进程中元朝虽然消亡,但是从此形成的蒙古族却成为草原的主体民族,成为文化的承载者。1蒙古文化属于游牧文化范畴,蒙古人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匈奴、鲜卑、突厥等民族的文化、习俗传统。蒙古族游牧文化在历史上程度不同地容纳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近、现代之后又受到了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从而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综合型文化形态。1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多元内在气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之一。现代时期蒙古文化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
3. 蒙古国和印度,哪个文化习俗和中国差别更大
你好!从历史学上来说,蒙古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印度的文化习俗和中国差别更大。
蒙古国,在元朝统一了中国的时候,蒙古就划进了中国的版图,明朝以后,虽说是蒙古国统一了,但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又将蒙古国收回来了,一直到1946年蒙古国的独立。从上述这些事情来说,蒙古国的文化习俗和中国差别不大。
印度、中国、埃及、巴比伦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这四大文明古国,各有各的文明文化、各有各的风俗习惯,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传承。所以说,印度相比蒙古国来说,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差别更大。
4. 蒙古有什么文化遗产啊
蒙古国文化遗产之一——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南郊的博格达汗山下,是蒙古国最高宗教领袖八世博格达·哲布尊丹巴居住和进行政教活动的场所。博格达汗宫始建于 1893年,采用蒙藏文化风格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水平,在蒙古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1924年,博格达汗宫改建成国家博物馆,收藏博格达汗使用过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纪部分蒙古国的传统绘画等珍贵文物。
蒙古族文化遗产——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
蒙古族优秀文化遗产--蒙医药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蒙药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制药工业的优势产业,蒙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疗效独特的天然药品。
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物种及分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对生物来说是极端的环境(如高寒、干旱)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径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据统计分析,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和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具有蒙古高原的气息和特色。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特别是蒙古高原生长的独特蒙药材,在治疗乙型肝炎、呼吸系统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难病方面疗效显着,毒副作用小,费用低。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数百年来,蒙医药作为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未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的建议。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怎么可以传承蒙古文化
蒙古有句谚语说,“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
只有利用好一切有利的政策、环境、条件,凝聚力量、团结人心,从发扬和传承民族教育开始,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复兴。
一、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自治地区的优势,就像人大代表的努力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
二、需要自身民族的觉醒和重视,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然后运用起来,比如建设更多的网站,创作更多的文学、音乐作品等等,融入到时代潮流,并且需要与国家倡导的主流方向一致,又不失自己的特色。
三、需要更多的经济人物出现,只有这样才会有支持民族文化传承的公益资金,毕竟有心的还是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那些人。
四、我们每一个人需要变得优秀,需要有信仰,需要阳光的心态,只为心中的mengh gala~
6. 蒙元文化是否属于华夏文明呢
蒙古源自东胡,在秦汉一统中原之时,秦汉、匈奴、东胡曾并立于中国大地之上。
之后的历史我们很清楚,女真人灭了契丹人,而蒙古人又灭了女真人,并一统农牧两区。
东胡——鲜卑——室韦——蒙古,这便是蒙古人的大致传承。
所以,蒙古人最初并非华夏,这一点是肯定的。
3、蒙古并不属于华夏,但属于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中国的历史并非只是中原农耕世界的历史,游牧民族的历史同样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从蒙古人的渊源来看,其确实是属于中国历史,唐朝有便有室韦都督府,室韦~蒙古先后隶属于辽国和金国。
唐朝、辽国、金国的历史都属于我国古代的正史——二十四史,我们没有理由将蒙古的历史摒弃于中国历史之外。
不过,到了现代,也有将“华夏”代指整个中国的说法,不过我认为用“中华民族”代指所有民族或许更为合适。
7. 蒙古族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
蒙古族最传统的传承就是口头传承,通过民歌长调的形式在普通百姓中传承着历史文化生活经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