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文化沙漠
一直以来,于有意无意间,许多外省人总喜欢把广东视为“文化沙漠”,而不少广东人好像也或多或少地自认了这一评价。广东是否真的没文化,真是欠缺文化底蕴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广东绝不会没有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广东在文化层面上如果不是比别的省份要好的话,至少也绝不会比谁差。
当然,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究竟什么文化?究竟怎么样才算有文化?我们都知道,文化不过是人类各种活动承载于各种载体后的一种具体表现罢了。它虽然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却绝不是空泛的东西,它有着许多可看、可听、可感的载体,能使我们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一向认同“凡是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文化的存在,分别之在于先进还是落后而己,而无所谓有无文化”的说法。我们广东的历史传统文化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丰富得多,积淀也不比谁差,它曾结合地域特色创造出与其它地方大不相同的“粤派文化”。
岭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中国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点,岭南也不例外。岭南地区和珠江流域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和精神面貌,粤剧、客家音乐、潮剧等艺术形式源远流长。所以说起历史文化,中原很丰富,而广东也并不差,广东的南越王、南华寺等都很有代表性。而汉民族七大民系,广东三大民系就占了其中之三,分别是客家、广府、闽南,此外还有不少亚民系,试问又有哪个省份能有像广东这般丰富的民系文化呢?
倘自 12 万年前的“马坝人”算起,从曲江的“马坝人”到广州的“南越王墓”;从韩愈的治潮(潮州)到包龙图的理端(端州、肇庆);从近代以来,广东做为革命策源地输出的种种革命理念,到改革开放后席卷大江南北的广东风暴;从深圳输出的时尚文化,再到广州的饭食文化(现在全国起了多少各式茶楼呢?);从被誉中华民族唯一的茶道传人的潮汕人的工夫茶文化,到被称之为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千年迁移史的客家迁移文化,广东何曾欠缺过文化?
所以说,做“广东没有文化”这一结论的人,本身就是没文化的体现。这些持“广东文化虚无论”的人,除极少数是因患“红热病”而故做此言外,大多是因为对历史文化现实的无知,鹦鹉学舌般人云亦云,所以才会妄做此无知之断论。
从张九龄、六祖惠能,到倡诗界革命的黄遵宪,再到近现代的梁任公、康有为等一众文化大师级人物,一千多年来,广东几何曾欠缺过文化名人?另外,从韩愈到苏轼、包拯,广东还存在着相当数量被贬到广东的文化名人,这就如那些在北京、上海创造辉煌的文化名人没有几个是真正土生土长的一样,他们也是完全可以算在广东或曰与广东有关的文化名人之内。
不过,就算抛开故往不提,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广东的文化名人也一样是层出不穷。例如:有杰出音乐大师马思聪;文学大师陈残云;被誉为“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高剑父、黎雄才、关山月;着名雕塑家潘鹤;着名作家刘斯奋;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等……就是时至今日,这些名字并不因岁月的流逝而褪色,他(她)依旧响彻云霄、影响深远。这些文化土壤还不够深厚吗?广东怎么可能会缺少文化底蕴呢?
所以说,千百年来,广东从来就未曾欠缺过“文化”,它一直存在在南粤这片热土上。广东文化源于本地土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嫁接,故时常从中原大地上汲取养料,不过也不时反哺中原文化,给中原大地带去一片又一片的清风,注入众多全新的血液。正是岭南文化那种海纳百川般的包容并举,既吸收了无数中原文化的养料,亦汲取了不少海外文化的精华,所有这些经岭南文化所擅长的融会贯通之后,再源源不断地反哺到中原大地上去,使中华文化能够不断地吸取清风、注入新血,而不至彻底僵化老朽。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历万载而不倒,亦有以广东为首的岭南文化的一份功劳。总之与其说广东没有文化底蕴,倒不如说广东未能充分挖掘这厚厚的文化遗产,未能真正打好“文化牌”而来得贴切。广东欠缺的是对这些“文化”的包装,缺少的是对这些璀璨文化的宣传。
这从对冼星海、马思聪、钟敬文等这样的大师级人物的遭遇可以看出,广东对他们又做了什么像样的宣传了呢?而同是山歌,在一部电影《刘三姐》之后,人们一提起山歌,首先想到的会是广西桂林,而不是身为山歌之乡的梅州。(据说《刘三姐》一剧中刘三姐等哼的山歌调调,其就是来自梅县)为什么本是广东的东西,却在广东丝毫吃不开,而非要到了别的地方才能发扬光大呢?
所以,广东之所以会被外人如此误解,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在于自己。众所周知,广东商业文化发达,是一个较注重实利,也即常言所说的较为务实的文化圈。而一般写小说,都是很难在短期内见到效益的,故这就直接导致了广东难出高质量的“大部头”,难出能有巨大影响力宣传广东特色文化的小说、电影等文化精品。自然而然,这就使外界在了解广东的方法上,会出现巨大的偏差,因为他们更多的是来于电视、电台等快餐式文化传媒的直观了解(前几年,省外甚至是中央级电视媒体,不都是喜欢把广东人塑造成“暴发户”代言人形象的吗?)。
记得曾有人总结这一情况而说过这样一句话:“广东写“大部头”的小说家不易见,而看起来风光无限的“专栏作家”却多如牛毛。”这固是因为广东的商业文化使然,但也从另一个侧面道出了广东文化在传承中的无奈。
另外,广东在这些年来,一直都只会跟在香港后面,拍一些毫无个性而十分粗糙的泡沫电视节目,而对张九龄、惠能等一众真正的大师级人物(惠能还好一点,而同一等级的道教大师罗浮葛洪、明大儒增城湛若水,提到的更是没几个),却极少能够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来宣传他们。以至就算是广东人自己,年轻一点或没刻意去留意的,也根本不知道谁是“冼夫人”,谁是“宋湘”。
还有,现在一讲到古猿人遗址,国人一般都会数出云南的“元谋人”;北京的“北京人”;浙江的“河坶渡人”;陕西的“蓝田人”,可又有几个人知道广东曲江的早期智人“马坝人”?这里边,就存在着很大的宣传失策问题了。又如梅州黄公度的“人境庐”,本是一个能很好地提升文化层次的好项目,可却任其默默于无名中。(“人境庐”是清代广东名人黄遵宪所有,位于梅州市郊周溪畔, 其意取于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
总的说来,相较于其它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广东在对文学、艺术和民俗的推广和宣传力度上还显得非常的不足,比如富有特色的岭南建筑、岭南画派和客家音乐、潮汕工夫茶等,就未能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去重视开发它。当前,重视本地文化,把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大课题。广东,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本地历史、认清本地文化后,才不会再被人误为“文化沙漠”。
最后,我承认广东在文化层面上,还有许多工作未做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但却绝不能认同据此而将广东文化“虚无化”的论调。广东绝不是什么“文化沙漠”,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将来更不会是!广东文化不仅存在着,而且还无时不刻地影响着我们。我们今天之所以对此感觉不强烈,只是因为我们还远未能真正去开发这富矿,还有相当多的东西正在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认识。
在这里,就让我们用一句“养在深闺待人识”来做结吧!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去“发现”那深藏着的“广东文化”吧!
② 花少北年龄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直播已经成为了一项喜闻乐见的方式,成为了一种潮流,花少北就是其中的从业人员,但是,在这里他们使用的都是网名,那花少北真名及个人资料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对花少北的成名经历了解一下。
1花少北真名及个人资料
花少北,1994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很多人都叫他花老师、花大傻子。
花少北一听就不是一个真实的名字,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名字呢?对于这样的直播播主来说,基本都是运用自己的网名,这样既能充满新意,又能够保护自己的隐私,不管是处于哪方面的考虑,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花少北真名及个人资料:花少北的成名经历
根据网络上的爆料,花少北的真名叫做刘彦,但是对于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得到证实,自己本人也没有公开承认过,所以关于自己的真实名字还有待挖掘。
花少北虽然现在有很高的人气,但是他与大多数播主有相同的经历,他并没有太高的学历,甚至说自己并不喜欢学习,可能也是处于这个原因,自己慢慢才做起了这份工作,虽然这份工作存在争议行,但是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凭自己的本领,还是值得尊重的。
2花少北的成名经历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艰难的,对于花少北来说更是如此,很多人都会想,关于这种拼人气得工作,假如没有了人气那就等于没有了工作,他们的成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们的名气也是一点点凑出来的。
花少北真名及个人资料:花少北的成名经历
从最开始在b站上发布一些小视频,到现在拥有数以万计的粉丝,每个人的成名经历都是非常艰辛的。在当时,那些小视频也并没有太多的人气,而且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小视频,为了就是能够吸引人,为了能够取悦观众。
现在来说他已经成为了哔哩哔哩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是同行业的佼佼者,自己的付出终究得到了回报,希望他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③ 文化沙漠的梗出自谁
文化沙漠一词是有学术的意思的。
是指在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一般用于迅速崛起发展的国家和城市。
但是现在也可以表达吐槽一个人没有学问,或者是短时间之内什么都想不出来的空无状态
④ 什么叫文化沙漠
中国人的劣根啊,心胸狭窄,深圳的成就,让中国传统老城市颜面扫地,想出怎么个词汇还贬低深圳而已,悲哀啊。和英国人侮辱美国人一样,呵呵呵。但是,恰恰相反,深圳的文化影响着中国,美国的文化影响世界。守着几个古董,就自认有文化,中国人的悲哀啊。
一直以来,中国人面对西方的强大习惯用“我有5000年的文明”来当遮羞布。。。。
深圳的带给现代中国的影响,有哪个城市可以比?“时间就是金钱,生命就是效率”,三天一层楼,最早的高尔夫学院(中国第一的张连伟16岁就在这里学习),最早的人文景点“锦绣中华”(向全世界游客展现中国河山与景点),接着民俗村(展示56个民族的村落),接着世界之窗(向中国展示,接着全国仿效蔓延),中国第一个也是最牛的高科技交易会,第一个书城,全国人均购买图书第一,人均电脑量全球第一 ,深圳高科技产值第一,深圳最早引进航母做游乐项目,深圳的城市绿化被各地竞相参观仿造,深圳的步行街经济电脑街经济也在内地全面效仿,深圳注重体育休闲,还拿到过足球中超冠军,深圳的工业园,科技园概念全国效仿。深圳的手机,珠宝,服装,玩具,眼镜,钟表等一度引领者国内消费潮流,行业规模也是最牛的。深圳的动漫产业也是一流的,科技创新也是深圳的杀手锏。深圳强调绿色GDP,现在平均能耗全国最低。深圳流行跳标准舞,深圳标准舞拉丁舞世界公开赛经过10年的成长,早已成长为中国国标舞行业的第一品牌赛事。
图书馆之城 —— 2003年深圳启动“图书馆之城”创建活动,截至2006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577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079.47万册(件),总流通1245.60万人次。
钢琴之城 —— 深圳在一系列国际钢琴大赛中取得成就。李云迪获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一名,打破了该项着名赛事13年来第一名空缺的历史。陈萨、张昊辰等国际一流钢琴人才,在国际大赛上崭露头角。以深圳艺术学校为代表,深圳钢琴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一代钢琴师但昭义教授培养出世界一流的钢琴苗子,影响远及海外。钢琴艺术在深圳中小学生中普及率较高,深圳钢琴拥有量在全国城市中突出,每百户拥有量8.2台。(李云迪于1982年生在中国重庆,9岁移民深圳,在深圳艺术学校师从中国着名钢琴家但昭义教授,2000年10月,李云迪代表中国参加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一举夺冠,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同时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音乐家)
设计之都————发展中国家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设计之都”的城市是深圳。深圳拥有为数众多、影响全国乃至世界的设计精英,陈绍华、韩家英、张达利等平面设计师在国内设计界久负盛名。中国申奥标志就是由深圳人设计的,一批受到国内外设计界好评的作品和作者大都源于深圳。
动漫之都 —— 深圳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之一,是全国最早为海外加工动画的城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内地第一个港资动漫公司翡翠动画落户,鼎盛时期曾汇聚了全国近70%的动画创作人才,为国内外加工制作了大量的动画片。深圳动漫行业以低成本、国际性的加工能力,成为全球动漫游戏产业重要的生产制作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漫画、二三维动画和游戏软件的加工能力。
要了解深圳的历史,去博物馆看看,深圳市博物馆、皇岗博物馆、大鹏古城博物馆、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东纵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天后博物馆、玺宝楼青瓷博物馆和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⑤ desert是什么意思
desert的意思是:沙漠;荒地;应得(的惩罚或奖励) ;遗弃;离弃;放弃;擅离职守。
英 ['dezət],美 ['dezərt]
n. 沙漠;荒地;应得(的惩罚或奖励)
v. 遗弃;离弃;放弃;擅离职守
例句:Some of them died of thirst in the desert.
翻译:他们中有些人在沙漠中渴死了。
短语:
1、reclaim a desert 开垦沙漠
2、barren desert 荒凉的不毛之地
3、cultural desert 文化沙漠
4、trackless desert 人迹罕至的沙漠
5、arid desert 干旱的沙漠
(5)文化沙漠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近义词
barren
英 ['bærən],美 ['bærən]
adj. 贫瘠的;无效的;不育的
n. 荒地
例句:No one could raise crops on this barren land.
翻译:没人能够在这么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
短语:
1、barren argument 无结果的争论
2、barren cow 不生小牛的母牛
3、barren desert 荒漠
4、barren discussion 毫无结果的讨论
5、barren fruit tree 不结果的果树
⑥ 女生说大沙漠是什么意思
女生说大沙漠指的是一个人知识贫乏的意思。文化沙漠出自于b站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up主,叫花少北,文化沙漠是粉丝用来笑话他文化知识贫乏。
⑦ 谁可以告诉我一下“文化沙漠”的意思
文化沙漠一词最先用于深圳市,是指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一般用于迅速崛起发展的国家和城市。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术语,泛指人类在科学、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国家各地、不同的社会团体,文化也是不同。
文化很重要,文化可以启迪人的思想与精神,可以建设道德和人格,可以开拓眼光与气度,更重要的是维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精神的绿洲,绿洲之外,便是“沙漠”。
“文化沙漠”即为是指文艺、科学、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较为匮乏的地区或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的地方。
⑧ 什么是文化沙漠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术语,泛指人类在科学、艺术、教育、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文化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被建构出来的,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国家各地、不同的社会团体,文化也是不同。
“文化沙漠”这一词最先用于深圳,因为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后来又转嫁到广东身上,而广东被认为是文化沙漠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广东经济发展快,经济成就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文化成就的光芒;二是广东全国性的文化遗产偏少。
文化是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文化可以启迪人的思想与精神,可以建设道德和人格,可以开拓眼光与气度,更重要的是维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精神的绿洲。
深圳历史文化底蕴太浅薄,想想二十几年的城市,跟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美国)一样,能有什么文化底蕴呢?多是应用层面的快餐文化,找不到“根”的专家学者认为的浅薄的文化。
从另外一角度来说,深圳又是国内读书气氛最为浓厚的地方,但多为现学现用的“术”,并非深奥空虚的“学”。所以学术方面的创见并不多,多的是应用级别的技术,而且处于国内的前沿。如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动漫等多个方面。
而且,深圳为国内购书上花费最多的城市,深圳的图书馆为国内一流,而且免费对外开放。深圳正以自身经济上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逐渐洗刷“文化沙漠”这一印象。
⑨ 有人把香港说成是文化沙漠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翻译成英文是Some people refer to Hongkong as a "cultural desert"
下图是翻译软件翻译截图
⑩ 无知者无所爱无能者不明理 是什么意思
宋盛超
无知者无所爱,无能者不明理。惟明理者能爱、能察、能见……
——帕拉塞萨斯
当我们以不断增长的GDP速度跨进现代文明的门槛时,当我们以一个大国的风度与眼光重新咀嚼郑和航海雄风时,我们不仅把月亮看做我们的太空休息站,还把火星看成了我们未来的家园。真有一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恢弘气度,更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君临天下的大略雄才。
人类的伟大在于非凡的想象力。“吃在碗里看着锅里”的不满足感,成为人类不断进化的驱动车轮。
但当我们把眼光收回到人类生活了几百万年的地球时,常会感叹我们自己的想象力与修身、齐家、治国的矛盾。
为什么说人类是宇宙的婴儿?因为婴儿还在爬的时候,就想到走;在走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就想到跑。这是人类进化的天性使然。
文化沙漠
当工业发展以环境的污染为代价时,我们清澈透明的江河已翻滚着黑浪与白沫;当我们“围海造田”并向森林要粮食的时候,沙漠化离我们愈来愈近了。每年从我们国土上消失的良田有一个县的面积;当我们向城市化进军的时候,苍翠欲滴的平原沃野终于变成了水泥钢筋的建筑,当我们以“摊大饼式”的方式圈地扩城时,在“五环”、“六环”路的城市中心,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文化沙漠”。
在我们有限的土地上,在无法再生的土地上,生长着和负载着人们所需的粮食和房屋,同时,也生长着我们的欲望和观念。
当土地的沙漠化被列为世界环保的十大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文化沙漠化”列为世界的十一大问题呢?
在我们祖宗留下的遗产里,除了土地、森林、湖泊和大海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精神的家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是启迪了人的思想与精神,建设了道德和人格,开拓了眼光与气度,维系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是人类精神的绿洲。
而我们这片绿洲正在消失: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图书馆已陷入全面萎缩的困境。据文化部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购书费用每年以800─1000万元的速度增长,但随着书价的上涨及其它因素影响,每年又以100万元的速度锐减。我国每3000人才拥有一个图书馆。县以上的图书馆拥有藏书量为3亿册左右,这就是说,我们每四个人拥有一本书。
城市与乡村的绿洲正在消失,被一种物质欲望所取代,被一种浮躁心态所掩埋。据统计,我国有近40%的年青人家里不藏图书,即使“藏”有图书,那些“世界名着”上的灰尘说明主人并不看书;即使“藏”有图书,那些“影视名星”的艳照说明主人的审美趣味。
那些“先富起来”的款爷们,他们更没有闲暇去光顾书店。他们可以花去万元办一桌酒席,花上百万装修一处豪宅,花上数十万买一条哈巴狗,但他们不愿花几十元买本书,花几元钱订份报纸。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先富起来”好像并不是看书看出来的。
绿洲正在萎缩。萎缩的不仅仅是书店,而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肌体的健康,是一个综合平衡系统。中医最爱说的一句话:精、气、神是健康的标志。精足、神满和气盈是阴阳协调所致。拿进补来说,除了山珍海味还应有五谷杂粮,除了腴鲜厚味之外,还应爬山游泳。
精神的健康,也是一个综合平衡系统。
常见一些报道:在国外的“漂洋族”里,并不多是住在金屋与银居之中。其中一部分,他们为生存,也学会了坑、蒙、拐、骗。先被洋骗子骗,后骗自己的同胞。在台湾的“大陆妹”,在巴黎的“中国妞”,甚至在人口只有两百多万的马其顿,都有华人卖淫者的身影。“窝里斗”成为一道在“漂洋族”中特别刺眼的“风景”。难怪,罗马的某些街区,当地居民写出了“中国人滚回去”的标语,即使在最为平和的西班牙马德里,也出现了这样的标语。
绿洲消失了,精神消失了,生命的尊严消失了,做人的人格扭曲了……
当我们从爷爷奶奶那里传承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祖训,被当成“四旧”抛弃之后,当羞耻的堤防在金钱冲刷下崩溃之后,当美丑的天秤被颠倒之后,当“诚信”与“爱国”被讥讽嘲笑之后,我们新、旧的“道德”衣服就被一件件从躯体上剥光,原本赤贫的身躯,只剩下赤裸裸的原始、蒙昧和贪婪。
绿洲消失了,包括了我们人生的价值取向。
人口众多,加剧了生存的竞争,而竞争又演变成“窝里斗”。
穷困使人目光短浅,所谓“衣食足而礼义兴”。羞耻心的丧失,最先丧失的是人格,同时丧失的是国格。
教育的滞后与落后,阻止了生命平衡的通道。
我们扫除文盲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还十分艰巨。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穷国办精英教育。教育应该成为精神家园的防风墙,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
防风墙
我说的“防风墙”,是心灵的绿化。“风”的种类繁多,有风尚、风俗、风格、风潮、风化等等。人们对“风”的态度也花样繁多,诸如跟风、追风、随风、顶风等等。
风在广阔的沙漠最为肆虐,因为没有阻隔、没有防护;风在干渴的土地上最为肆虐,因为没有大树,没有绿草;风在狭窄的山谷最为肆虐,因为没有疏导,没有减压阀门;风在贫脊的土地上最为肆虐,因为没有生命,没有文化,没有精神,没有灵魂……
当“外来物种”杀入没有抵御能力的贫脊驱体时,最为肆虐:
君不见,港台与西洋歌曲的旋风在大陆有“龙卷风”的威力。为一睹天皇巨星的尊容,小姑娘们可以抬起天王乘坐的汽车、砸烂宾馆的玻璃,如若不是人民警察为人民的话,早已发生“追风”的惨案。
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真把没有见过世面的少男少女们烤得全身出汗。一个苦追“偶像”二十年的成都姑娘,在寒雨凄风中苦等了十几个小时,听说终于获得了一张费翔的签名。
君不见,那满街的招牌,使中国人在自己的大街上变成了文盲。
我们经常走在从“好望角”到“洛杉矶”的路上,我们经常吃着“汉堡包”与“肯德鸡”,我们经常穿着“毕加索”和“巴拿马”,我们经常喝着威士忌和XO,我们经常住着“希尔顿”与“喜来登”,我们经常说着“上客有”与“古得拜”……
我们是最古老的民族,我们也是紧跟时代风潮的民族。为表示我们不是“乡下人”,我们一定得在自己的母语中嵌入“洋腔”;为了表示我们不是“出土文物”,头发花白的中年人也要学会见面的“哈罗”和“HI”的招呼。为了表示我们姑娘“世界性眼光”,一定得有一个异国情调的伴侣,白色优先,黑色亦可。
当绿洲消失的时候,我们自己正在消失。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现在,好像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没有谁敢阻挡“历史的潮流”,不然怎么叫“与世界接轨”?
美国人懂得:他们与世界接轨的时候,他们还是自己。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色彩去涂抹世界,世界就变成了自己的颜色。
经济的输出,必将伴有文化的输出;生活方式的输出,必将伴有道德价值的输出。输出货物时,货物的附加价值是文化;输出劳工时,输出的是人的精神。谁都知道文成西嫁与昭君北出的故事,我们不是常说,婚姻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吗?
一个自信的民族应该有汇聚百川的气魄与勇气。而一个缺少自信的民族,常以“自我消亡”为代价达到与别人相沟通。
我们不应该再犯“热恋期女人”的错误。女人们爱说,“我是你的,你是我的。”但到头来,你真的成了我的,我永远不是你的。
文化输出的巨大潜能较之商品输出强大得多。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而是扭曲和蜕变了民族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应该建立心理上的“防风林”。
第一,让中国人吃饱、吃好。吃饱与吃好之后才不会浅薄。
第二,构筑教育防风林,培养人的自信与人格力量。马克思的深邃、林则徐的眼光,方志敏的坚毅与瞿秋白的人品都可以发掘。宝藏不在洛杉矶,就在我们脚下。
第三,拓展美育平台。让人们审美时,学会审丑。分得清美丑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强大的民族。
女人为什么被社会看成了“尤物”?“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这种奖励原则不是强迫,而是勾引。电影导演要性感女郎“上镜”,于是出现了“隆胸”;“女模”评论家大谈女人的“骨感”,于是女模个个“枯瘦如柴”。因为演员和女模的薪酬是“平常女人”所无法比拟的。
旧社会,“逼良为娼”,因为“笑贫不笑淫”。封建社会如此,当今社会如何?君不见,作为现代美国女性,为争当《性欲都市》的女主人而不惜“削足适履”。
因此,审美与审丑教育确实成了当务之急,如果我们不想还原为猴子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