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正确评价和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璀璨耀眼的丰富传统文化 。从世界文明史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与西欧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文化并列的、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巨 大深远影响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统。
1.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科学、严谨、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着正负、优劣两方面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封闭的社会环境等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如果没有积极向上的因素,没有一种向前的推动力,它不可能在历经无数次内忧外患后仍然以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续至今,广播东亚;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消极落后的因素,没有一种停滞的或向后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国便不可能在科技、文化、经济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后踽踽而行。因此,数典忘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危险的;全盘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国粹主义同样是有害的。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地去审视、剖析、鉴别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成分,拒绝和抛弃其落后的成分,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活力,并成为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
2.要切实掌握鉴别、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坚持历史观点,站在历史的时间点上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评价历史人物。因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纵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着历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鉴于此,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既不颂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而不会以主观片面的标准去评判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看成是一堆陈旧过时、不合时宜的历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现代的时间点上,用现代的科学观来考察传统文化,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两种视角贯通、结合起来。只有很好地做到这种贯通、结合,才能对传统文化作出客观科学的评判与选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机械的复古,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并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需求,进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和发展。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须站立在现代的时间点上审视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
第三,要切实地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征上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兜圈子。
3.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广泛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和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欠缺。
蔡元培曾说:“教育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创造文化,而创造文化,往往发端几种文 化接触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这多种文化交汇、碰撞、激活、融合的时代,这使中华文化有了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机会。而中国21世纪的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也正需要在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汇、撞碰、融合中进行。 中国文化也在变,不断吸收,不断变化更新,中国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创造。我们青年人要把中国文化的精华学到手,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化,再熔为一炉,创造出有你们特色的新文化来!
2. 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是一个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使中华的传统很难改进和发展。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身为青少年,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继承其优良传统。而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加以发展,就能充分激发整个民族的潜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
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别人可以学习我们,我们也可以学习别人。学习永远不是一件丢面的事,而是一种聪明的表现,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赶上别人,超过别人。
3.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演进的自觉水平。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
传统文化与当今文化的相结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灌输当今文化的特点,符合世界发展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按照自身的规律得到的继承和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发展一直处于领先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文化。
望采纳。
我的 公~ 众、 号:传统文化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每天分享精粹传统文化视频、文章,感恩!
3.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瑰宝,就是现在的人,也未见的能够达到那样的思想高度,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加以传承的精神财富。比如孟子说,当一个国家不仁义的时候,持有正义的一国就可以高举正义之旗,前去讨伐,这一论点同现在国际上那种“人权高于主权”的观点何其相似乃尔;再比如中华民族在抵御外来入侵时所积淀出的精忠报国精神,与现在提倡的荣辱观也有一脉相承之处。
4. 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5. 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吸收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而对于其糟粕只能够去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其中是蕴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节日,像春节,清明节等等,像二十四节气,讲究道德礼义廉耻等等之类的,它们都是蕴含着文化的。然而,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分清楚其精华和糟粕。
同时要说发扬得话,那我们必须要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走到国外去,让别的国家也知道,并且向我们学习,这才是真正的发扬。
6.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民族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创新中继承。
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人类文化都是在已有的文化上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创新,传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基础,优秀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发展,两者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对国家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力和影响力。文化资源、人文环境和民族素质,又是一个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必须上升到一个全民族的高度,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
7. 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将传统文化产业化,时代在发展,有些事物必然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必然会被淹没,这是历史的必然性,这是大势所趋,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只能顺应历史的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产业中;
2.
将传统文化融入影视行业,可以借助电影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宣传和普及;
3.
文化管理部门利用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针对每个不同的传统文化行业制定不同的保护和发扬机制;
4.
引导民间人士建立一些学会、研究会、协会等民间保护和发扬组织结构;
5.
建立多种传统文化保护筹集渠道,文化管理部门要根据各个传统文化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费预算,对总体经费进行统筹分配使用;
6.
建立传统文化学校或是培训班,让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等
8. 当代大学生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要继承传统文化,先要全面了解一下传统文化,从了解到喜欢,再到学习,再传承。比如有很多年轻人在一些着名景点,穿汉服,表演民族舞蹈和乐器,都是弘扬传统文化。
9. 你怎么看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让我们带着一颗诚挚的心,履行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基本的责任,客观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不好的一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逝去,把好的一面传承下来,让中国几千年来的伟大文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9)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扩展阅读: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10.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华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来,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有益来的外来文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1怎样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保持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见加以改造或剔除。
坚持正确方向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立足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对其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拓展、补充、完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