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赤壁有多少名胜古迹,出过多少名人,有多少民间故事>
赤壁有文赤壁和武赤壁两处。其中文赤壁在湖北省黄冈市境内,武赤壁在湖北省蒲圻市(今赤壁市)境内。
赤壁的旅游资源。赤壁大地到处闪耀着三国古文化的灿烂光华,流溢着秀丽的江南风光,展示着奇特的风土人情,是旅游胜地,令宾客神往。这里有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遗址赤壁名胜风景区;有水质清澈碧绿、8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陆水湖;有医疗保健功能独特的“神泉”五洪山温泉;有山高清凉的避暑胜地雪峰山庄;鬼斧神工、闻名遐迩的天然溶洞群,窈窕婆娑的莽莽竹海,滴翠飘香的万亩茶园,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等。形成了“观赤壁、游陆水、探溶洞、登雪峰、浴温泉”的旅游格局,赤壁旅游令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三国古战场——赤壁名胜风景区 赤壁名胜风景区,位于赤壁市西北38公里处。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曹操平定了北方,亲率数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逼东吴。面对强大的敌人,吴主孙权采纳手下谋士的建议,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当时,曹军驻扎在赤壁江北,孙刘联军驻扎在南岸。吴国孙权的都督周瑜用部将黄盖的火攻之计,烧得曹军连环船溃不成军。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弱小的兵力大破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今,赤壁是我国古代着名战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战场,又正位于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交汇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陆水湖风景区 陆水湖景区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境内,水域面积57平方公里,湖中800多座岛屿、半岛星罗棋布,因此,又有“千岛湖”之称。陆水湖群山环抱,岛上竹木花草繁茂,湖中水质澄明碧透。水上碧波荡漾,白鹭翔集,鱼舟轻发,快艇如织。湖岸树木葱郁,翠竹挺拔。陆水湖风景区以山幽、林绿、水清、岛秀闻名遐迩,是避暑消闲、旅游度假、康复疗养及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2002年5月,被国务院、建设部审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避暑胜地雪峰山 在陆水湖南岸,汽车沿盘山公路而上,约20分钟便登临海拔681米的避暑胜地雪峰山,此山因唐朝咸通二年雪峰和尚建雪峰寺于此而得名。雪峰山总面积18 平方公里,主峰临陆水湖拔地而起。山上林木茂盛,有杉木、楠竹一万四千三百多亩。亚热带植物种类繁多,春有樱桃、映山红、秋有柑桔、野生猕猴桃等。盛夏时,山上气温低于市区5℃左右,是着名的避暑休闲胜地,站在雪峰山顶,鸟瞰陆水湖风景区,八百座岛屿尽收眼底。山上建有雪峰山庄、剑石村宾馆,可接待大型会议及团体游客食宿。
五洪山温泉开发项目 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开发利用五洪山温泉资源,赤壁市政府与以中国中旅(集团)公司为首的投资各方经过多次磋商,于2004年6月30日签订了《赤壁市五洪山温泉开发项目投资意向书》,决定以五洪山温泉为依托,发挥中旅集团的专业优势,兴建一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集休闲、养生、度假、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温泉镇,为壮大我市旅游产业再添新亮点,为打造华中旅游名城作出新贡献。五洪山温泉项目规划面积为6500亩(约4.5平方公里),以蒲圻办事处七里冲村为主体,位于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之间。该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计划分三期7—8年建成,第一期投资5000万元,拟于2005年5月初开工,2006年元月投入营运。
中华三国陆逊营寨游览区 三国陆逊营寨位于赤壁市北郊,为纪念三国东吴年青将领陆逊在此驻军屯田而兴建。陆逊曾两度在此拜将受任,一是公元219年出兵偷袭荆州,二是公元222年在此出兵,破刘备于夷陵,火烧连营七百里。
赤壁遗址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陆水由其东注入长江。赤壁是着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由蒲圻市出发,乘汽车可直达赤壁遗址,交通极为方便。
赤壁遗址是由3座小山组成,即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这3座小山起伏相连苍翠如海,再加上亭台楼阁错落地隐现于其间,景色益显秀美。其主要景点有赤壁摩崖、拜风台、凤雏庵和翼江亭等。这些景点相距不远,且有小径相连,极易寻觅。
赤壁山的西南临江处,岩斜亘300余米,怪石嶙峋,汹涌的江水直扑断崖,卷起千堆雪,声如巨雷。文人骚客来此凭吊者,自古不绝,故留下众多书。据说赤壁火攻时,周瑜站在矶头指挥,忽见冲天火光把断崖照耀得彤红一片,不觉豪兴大发,当场写下这两个楷书大字,令人刻石纪念。此传说虽不可靠,但它揭示了“赤壁”命名的由来。“赤壁”二字的近旁,还有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的画像石刻,它们与书法石,交相辉映,可谓书画并茂。
南屏山顶的拜风台,传为诸葛亮祭东风时的七星台遗址,后殿中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坐像,极其传神,颇引人注目。
金鸾山腰的凤雏庵,相传庞统曾隐居于此。原庵早废,今庵乃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庵内主室所供奉的庞统塑像,庄严刚毅,有凛然不可侵犯的气概。庵四面苍苔布绿,曲径藏幽,古树垂荫,百鸟飞鸣,真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赤壁山顶的翼江亭,传为诸葛亮、周瑜在赤壁之战时观望曹营的遗址。亭乃后人所建,碧瓦飞檐,六角攒尖,与传为黄盖献苦肉计的遗址,即中峰望亭遥遥相望,交互映衬。此亭四周山花烂漫,芳草萋萋,景色十分迷人。丫在亭中俯瞰长江,可令人故国神游,想见当年赤壁鏖金兵时“樯橹灰飞烟灭”的情景。
❷ 文赤壁·武赤壁的文化
湖北有文武赤壁之说,文赤壁位于黄州,是因苏东坡在此吟颂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着名;武赤壁位于赤壁市(原蒲圻市),是三国时期着名的赤壁大战的遗址。文赤壁地处古城黄州西北汉川门外,玉屏山、龙王山、聚宝山紧护其东北,长江环绕其西南。由于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于此写了传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而命名为“东坡赤壁”或“文赤壁”。这里的风景名胜令游人赞叹不已,其珍贵之处是那琳琅满目的历代骚人墨客留下的书画碑刻。苏东坡的《景苏园贴》碑刻,其字如江河流泻,是苏轼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被人称为“国中之宝”,书法评论家认为可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相媲美,被世人推崇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嵌于坡仙亭内的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字笔势苍劲,如暴风骤雨,飞动圆转,与其词章的豪放风格,相得益彰。碑阁内还有苏轼手书的《赤壁赋》石刻,历代书法鉴赏家对此评价极高。这里保留有苏轼的画作两幅:一为《月梅》,一为《寿星》,均嵌刻于坡仙亭内。《月梅》画面,由半镰新月和一枝老梅组成,老梅虬枝苍劲,嫩枝秀逸,花蕊初叶,于清凄中露出一缕新机。《寿星》画面,以“德、寿、殿、宝”四字组成,作于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据说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的一幅人物漫画。黄州赤壁除苏轼书画碑刻之外,明代郭凤仪于嘉靖年问所画的《东坡老梅》,也极为珍贵。
❸ 赤壁景区有什么特色
赤壁景区一览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矶头临江悬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长150厘米、宽104厘米,相传是周瑜破曹后,一时兴起,挥剑在石上刻下,但据字体考证,当是唐人所书。北宋文人谢迭山曾路过此地,在他的“赤壁诗”序中说:“予从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长余尺,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操兵处无疑。”明朝王奉偶过赤壁,题绝句两首于石上云:“赤壁横崖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势,可叹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实啖吴,皇天未肯遂其图,水军八十万东下,赤壁山前一火无。”洪武已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发现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迹:“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与后人但知黄州赤壁……。”
赤壁二字上有一个“鸾”字,为道教符号。据明方汝浩着《东游记》载,凡得道之人均乘青鸾游于四海。书“鸾”字于此,为镇妖之用。赤壁之战,曹操十几万人马葬入江中,阴魂不散,夜晚在江中苦泣,此符号一刻,可驱散其阴魂。《红楼梦》51回中,薛小妹有赤壁怀古诗云:“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时悲风冷,无限英雄在内游。”可旁证此意。
赤壁大战陈列馆
屹立于赤壁山北侧,赤壁市旅游局根据国家旅游局旨意主建。1990年动工,1994年建成开馆,该馆为我国第一座以古战场为主题的陈列馆,由湖北省中南设计院设计,外形象3艘游动的战船,平面象一个太极八卦图,由半独立的3室与一圆形大厅组成,寓意三足鼎立,分久必合,最后团结统一。
陈列馆由着名书法家王遐举题写馆名,内涵设计由中央电视台电视剧《三国演义》美术总设计师何宝通先生设计,一是以《三国志》为历史依据,二是以《三国演义》为依托,作艺术加工。
陈列馆由中央大厅、腊像室、文史陈列室、工艺品陈列室组成。主要陈列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图,赤壁大战示意图,三国鼎峙图和大型抛石车、盔甲、武器等。腊象室内由“舌战群儒”、“苦肉计”、“蒋干盗书”、“连环计”、“草船借箭”、“二乔绣屏”、“诸葛祭风”等7组造型组成,人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配与灯光音乐,仿佛使人置身其间。文史室有图表、文物、文献、沙盘、模具、组画等内容、游客在这里不仅可熟知赤壁之战战况史料,还可以了解魏、蜀、吴三国历史。陈列馆建成后,每年平均有数十万人游览,一些着名学者和国家领导人也曾来此参观。1992年4月19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锡铭在这里题词:“自古奇迹以少胜多,战略决策裁定历史”,1995年4月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参观后挥毫赋诗:“貌貅十万下江东,天下何难属曹公?可惜风来无赖甚,九州板荡乱如蓬。”
翼江亭
岗亭所建地为赤壁之战时周瑜观战处。亭子建于1936年,明清风格,六柱六角,上盖琉璃瓦,塔状尖顶,系麻石建筑。亭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下联是: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弟风徽。这副对联将写景、抒情、咏史融为一体,饶有兴味。上联中的子布指张昭,为东吴长史;兴霸指某宁,为东吴大将;厄言指酒席上的话。甘宁曾向孙权献策先取江夏进而夺取荆州,遭张昭强烈反对,孙权举起酒杯赞同甘宁的主张。下闻中的周郎指周瑜,陆弟指陆逊。古时年轻男性可称“郎”或“弟”。陆逊字伯言,吴郡人,出身士族善谋略。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为孙氏政权奠立了牢固基础,陆逊协取吕蒙夺回荆州,又火烧连营,败刘备于彝陵,为巩固东吴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全联旨在赞孙权远见卓识独具慧眼,敢于大胆重用年轻将领,具有明君之气宇。
周瑜塑像
塑像位于赤壁矶头林木掩映的长江边上,1987年立,系省博物馆美工陈志新设计,塑像高8米,其中身高6.5米,基座1.5米,用113吨花岗石雕成,展现周瑜身着锐甲战袍,肩披斗蓬,手持利剑,英姿雄发的大将风度。
周瑜系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主师、总指挥,塑周瑜像于矶头,为的是纪念这位英雄。周瑜(175—210)字公瑾,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助策在江东建立孙氏政权,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大都督。赤壁之战中,功绩第一,后病逝。
拜风台
拜风台又名武侯宫,座落于赤壁南屏山,系诸葛亮祭东风遗址。相传当年诸葛亮披发仗剑步罡踏斗,在此筑台向天帝借东风。拜风台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2年),嘉鱼知县葛中宽重修,现存武侯宫为1936年重建。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后殿供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4人全身塑像,外雕神龛,左为“三顾茅庐”,右为“文王求贤”,前殿左侧有沙盘制作的赤壁、南习、金鸾3山文物景点示意图,右侧陈列赤壁出土文物精华,照片及中央、省领导参观后题词、留影。
赤壁碑廊
赤壁碑廊位于拜风台右后侧,1985年动工筹建,1986年5月竣工开放,建筑面积227平方米,“赤壁碑廊”4字由李尔重题写,内镶嵌25块碑石,集篆、隶、真、行、草各种书法风格于一室,书古今骚人墨客,文臣将士吊古战场诗文数十篇于一处,龙飞凤舞,铁画银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以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最令人赞赏不已,堪为一绝。
凤雏庵
凤雏即庞统。凤雏庵即当年庞统读书的庐舍。座落在金鸾山腰。庞统字士元,湖北襄阳人,人称凤雏先生,与诸葛亮同为东汉末年隐居襄阳的大名士。当年民间传言,得龙凤中一人,即可得天下。相传赤壁大战中,庞统在草庵内披阅兵书时,巧遇蒋干,遂偕同蒋干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使曹操水军“灰飞烟灭”,大败于赤壁。
赤壁之战后,庞统先被鲁肃推荐给孙权,未能重用,后经诸葛亮举荐,被刘备拜为副军师。公元211年,佐刘备入川,进取益州,在围攻佳雒城的战斗中,中埋伏,死于落凤波。人们传说,庞统死后化为凤凰又飞回了金鸾山,金鸾山由此而得名,鸾即凤也。
凤雏庵建于1846年,原为九重大殿,今仅存一间,面积300平方米,正殿供奉凤雏先生全身塑像,神龛两侧有对联一副:“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室;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对造物主的忌才表示怨愤,对庞统早逝深表婉惜。
凤雏庵前有千年古银杏一棵,雌雄同生、枝繁叶茂、绿荫覆盖,临风飒飒。
庞统井
赤壁古战场遗址金鸾山脚南侧有口庞统井,井水长年不干,水质清澄甘美,井口上有一古色古香的小亭子,一曲形小桥连接着水井和岸坡,既方便尼姑从井中取水,又可供游人漫步观光。相传三国时期,庞统随流民南渡,来到了赤壁金鸾山,当时口燥喉干,便手捧清泉喝了一个畅快,顿有渴时一滴如甘露的清凉感受。
❹ 赤壁有怎么样的历史
荆州是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的历史圣地。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是产生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城北5000米处的纪南城建都长达411年,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荆州城又称“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后置江陵县,作为县城而得名。
其后2000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历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荆州古城自秦汉时期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州,荆州是其一。其时,荆州城已是当时全国的十大商业都会之一。
魏、蜀、吴三国时代,这里曾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此后,东晋末期的安帝,南朝时期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代时的后梁王以及唐代末期至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建都,长达100余年。
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元代时,这里曾是荆湖行省省会。
明代洪武年间,这里是湖广分省的省会。明代以后,这里一直是州、府、署、县的治所。荆州在我国漫长历史的演进中,所处的这种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荆州古城的发展与进步。
荆州古城墙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迹之一。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荆州古城墙的修造史,可以追溯至2800多年前的周厉王时期。
荆州城的城郭,在战国末年形成。汉代已有城墙。蜀将关羽、吴太守朱然,东晋桓温、梁元帝、南平王高季兴等,都对荆州进行修葺,北宋末期,城毁。
南宋淳熙年间,重修城墙,1250年挖城壕。元代初期,忽必烈下令拆除荆州城。元代末期,朱元璋称吴王时,派员依旧基重建荆州城。
明代末期,张献忠率义军攻占荆州城,将城墙拆毁多半。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筑荆州城,并重新命名城门:东门寅宾门,东南门公安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大北门拱极门,小北门远安门。
樊山八字形长在,汉鼎三分国已墟。
安乐故宫犹庙食,遗民时荐武昌菹。
南宋时期诗人王十朋在今鄂州凭吊昔日吴国孙权故都时,睹物思情,在《吴大帝庙》诗中,不由得抒发起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沧桑之感。
221年,吴王孙权迁都鄂县,改名“武昌”,同年修筑武昌城。城北临长江龙蟠矶,南眺南湖,东据虎头山,西依西山,为龙盘虎踞之地。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周长3000米,总面积约0.6平方千米。
当时武昌城内建有武昌宫、太极殿、礼宾殿、安乐宫等大型宫殿建筑,宫瓦用澄泥做成,坚硬细腻,后世用以作为砚,一瓦万钱。城有五门,各以所向为名,唯西北角多一流津门,连接吴王苑囿。
自吴王城出西门,有一座山临江而立,逶迤曲折,林木葱茏,古称“樊山”,又称“西山”,是吴王孙权避暑读书之地。
往西山主峰,半山处有两块巨石,一立一卧,仿佛用利剑劈削而成,旁边石碑上刻着“吴王试剑石”几个大字。距巨石不远,另有一巨石平卧,石上有一个工整的“十”字,将巨石一分为四,传说是孙权和刘备比试剑锋时留下的剑痕。旁有一潭池水,名“洗剑池”。
湖北有两个赤壁,一个是湖北蒲圻县,即今赤壁市的武赤壁,一个是湖北黄州府,即今黄冈市的文赤壁。
说到赤壁的渊源,那还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传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下凡,他斩蛇起义定下汉朝400年基业,虽是沿袭秦制,却在地名命名上自有一套规矩。
当时这个规矩就是以阴阳五行、二十八宿定方位。以“赤”色为上乘。然后遂有“赤壁”一名载入了历史史册,仅《三国志》一书就有50多处提到赤壁。其后代史籍、方志更是屡屡出现。
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位于蒲圻县今赤壁市境内。乘船顺长江而下,闯三峡,过宜昌,至千里江陵,便见南岸一山飞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剑直指江北乌林。将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见方的大字“赤壁”赫然入目,据说此二字乃周瑜所书。
虽经千年风雨的侵蚀,惊涛骇浪的拍击,字迹至今清晰完整。石壁上还有石刻诗词,为历代文人雅士凭吊古人所题诗赋。
文赤壁位于黄州区赤壁矶头,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此写有《赤壁怀古》词和前后《赤壁赋》而得名,又称“东坡赤壁”。赤壁矶背依青山,面临长江。
此地非赤壁之战的发生地。《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所说的“故垒”就是指的黄州城。苏轼给他的朋友范子丰的书信中解释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所败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
这段话明白表示,曹公所败的赤壁在黄州之西的说法,是取用“传云”,也就是当地人的传说,并非依据史料记载。
自唐代杜牧、宋初王禹偁贬谪黄州之后,赤壁之名日隆,至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贬黄时写有赤壁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着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扬中外。
❺ 赤壁的习俗,故事,歌,曲......有哪些
民俗宗教
饮食服饰
[饮食]:
主食:本县主食以稻米为主,不足时,以红薯、大小麦、蚕豆、绿豆、豌豆、饭等补充。南部山区由以红薯为主食,习惯将薯制成薯丝戒剁成薯丁晒干贮藏,长年食用。在随阳一带,群众有食煮谷米的习惯,将谷子煮熟晒干舂米煮饭,小儿食后易消化、饭发泡,现已少有这种作法。
酒菜:历来习惯饮用稻谷酿造的烧酒,农村多以糯米酿成甜酒,再加入烧酒,压在一起,称为米酒,用来待客。城市居民习惯喝外来瓶酒,如大曲、小曲、白酒、高梁酒、啤酒、葡萄酒、香槟酒等。农村小糟坊用稻谷加工的白酒,价格低廉,酒性平和,很受农民欢迎,习称“农家乐”。馈赠亲友仍以瓶酒为敬。本县人民生活,一贯节约,平时用餐,一般3-5碗家园菜,少有荤腥,来客则加上1、2荤菜;年节,农村有杀年猪的习惯,腊肉腊鱼是城乡人民的传统菜肴,等客一般以肉鱼为主,喜庆婚丧设筵大多有肉糕、蛋卷、鱼氽、肉圆等上席。近年来,宴请宾客,菜肴样式越来越讲究,由10海碗进而为12海碗、14海碗,全鸡全膀;以后又由大盘在碗,改为10多个乃至20多个小碟小碗,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烟茶:旧时待客均为水烟、旱烟;现在待客均为卷烟,质量由低档转向高档。本县历史上是茶叶产地,农村大都习惯饮用自栽自制的老粗茶,城镇居民喜欢用茉莉花和毛洒茶。手工加工的仿制龙井,现在成为待客佳品。过去待客的传统茶如花椒茶、绿豆茶、冻米茶、芝麻黄豆茶等在南部山区仍然盛行。
[服装] 本县群众衣着,历来简朴,过去除富家用绫、罗、绸、锻为衣料外,一般都以土布作料。农地自产棉花,木机织布。建国后,改用“料布”、卡机等细棉织品及丝毛织品为衣料,化纤布问世后基本取代了棉织品。用毛织品更为普遍。服装式样,建国前,男女均为大襟衣、便裤,富家妇女有穿着旗袍;建国后,男性普遍穿兰色、灰色或青色中山装、军干装、青年装,农村老年妇女仍以大襟衣,便裤为主,城乡青年妇女都穿青年装。近年服装样式越来翻新,有羽绒服、晴纶衫、西装、香港衫、蝴蝶衫等。女青年在夏季多着各式裙。男女服装随着时代化潮流的变迁式样越来越新颖。
[鞋袜帽]建国前,城乡男女一律穿圆口布、长筒棉纱袜或白布袜,男性戴瓜皮帽,女性除老年人戴勒帽或回绒帽外,没有戴帽的习惯,雨天男女老少穿木屐、油钉鞋。建国后,鞋的品种增多,除圆口布鞋外,有解放鞋、回力鞋、球鞋、凉鞋、皮鞋,近年妇女多穿高根鞋。雨天,城乡男女穿轻便或半筒胶鞋,纪短筒锦纶弹力袜后,青年妇女又兴起了长筒袜。男性大多解放帽、工人帽,花样比较少。
[发型饰品]
发式:建国前婴儿多蓄卤门搭,男孩蓄平顶头,女孩扎短辫,成人男性大多剃光头或蓄分头,未婚女性扎单辫,已婚挽发髻。建国后,男性多蓄分头、长发,青年女性扎双辫,中年妇女理运动式短,老年妇女蓄短发,间有用发夹的,挽发髻的很少见到。近年来,中青年妇女烫发然成风。
饰品:建国前,城乡妇女佩戴的饰口一般为簪子、耳环、戒指、手镯等,儿童则戴项圈、百家锁。饰品质量,视家庭贫富而定,金、银、铜皆有。建国后,这些饰品很少见到。近年,青年妇女佩带耳环、戒指、项链、手镯的逐渐多了起来,质量有24K金、12K金或镀金几种。
[住宅] 过去城乡住房均为砖木结构,富户为青砖瓦房,其次为泥砖房。青砖瓦房一般为三间二重或五间二重,也有连三重、四重的,大村大户甚至有五重堂、七重堂、贫苦人家多数为泥砖草房。建国后,建房一般多为小红砖和木质结构,家庭环境较好的,大多是砖木加钢筋水泥,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一重楼房或平房。带楼的,有的以钢筋水泥制作楼板,有的以木材锯成板为楼板。
[家俱] 过去群众家俱设备,一般为八仙桌、太师椅、大柜、关门床、春秋桌等木质家俱,样式陈旧古老。现在群众使用的家俱逐渐向现代化、高档化发展。城镇桌、椅、床、柜时兴(上)海式、广(东)式和组合家俱,一般家庭都有沙发、春秋椅、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生活优裕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收录机、大型音响等电器设备。农民家庭的家俱设备,也逐步在向中、高档转移。喜庆丧葬
[婚嫁]
订婚:旧时俗称“发庚”、“发八字”。一般小儿出生后就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立婚约。将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时,以干支(共八个字)写在“庚书”上,一式二份,各执一纸为据,互相交换。“压庚书”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环等首饰,女方多以刺绣品相赠。实之户,订婚信物经较贵重,贫寒人家则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旧时本县在婚嫁上有的地方存在一些恶习,如“蓄童养媳”,“早婚”、“抱媳等子”、“抢亲”等。建国后,逐步由包办婚走向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并到政府部门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
结婚:男方称娶亲,女方称嫁女。旧时选择吉日良辰,结婚前3天,男方向女方送去“边猪坛酒”称为解礼;迎亲日由男方抬花轿敲锣打鼓,到妇言迎娶。新人(新娘新郎)进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亲最亲最尊妇女(婆母或亲嫂)开发米泡、糖果、冲糖茶;然后新人双双“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翁姑,后拜叔、伯、兄、嫂以及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由宾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礼,凡受礼者,均须拿出“拜茶钱”。建国后,农村、城市大多数男女青年,自由变爱。结婚一般选择双日或逢八之日,取消了花桥,路程远的用汽车迎送,路近的由步行迎送,男方去几句男青年到女方家去迎亲,妇方则由7-9名女青年送亲(连新娘在内为双数)。举行文明婚礼,不拜堂,只行鞠躬礼,也向亲戚中的尊者、长者端茶,凡受茶者,也必须给新娘以“茶钱,多少随意。新娘进屋,必须由一名子女双全的妇女为“牵亲妈”,陪伴新人举行婚礼。
民国时期,结婚礼服新郎按清代式样,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礼帽,上插红绒球;新娘则按明朝装束,戴凤冠、穿霞披。建国后,新人均穿时装,近年大多以西服为结婚礼服。
新婚之夜,城乡均有闹洞房的风俗,俗称“三日不分大小”,长辈晚辈,济济一堂,喧闹欢笑,认为越闹城发,一直闹到深夜。在闹新房的同时,亲友要茶盘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并唱撒帐歌,以取“早生贵子”之义。婚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到女方家中去省亲,称为“回门”,去时女在前,回时男在前,必须当天去,当天回。过去回门 小轿,现在步行或坐车。
过去城乡獐习惯取乳或,结婚表示成人,做“大人”了,必须取消乳名,改用成人名字或取字。这就要在“回门”的当晚,举行一次“贺号”的仪式,由亲友用红牌子写上新郎的名字,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门。从此以后,别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则设宴待亲友。至此,整个结婚仪式就算完了。
[生育]
报喜:婴儿出世后,小儿父亲携酒1壶、鸡1只(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到婴儿外婆家报喜,外婆家则回报1只鸡(公男用公鸡,生女用母鸡),并带回外婆早为婴儿准备好的衣物、尿片等。
做九朝:从婴儿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为婴儿做九朝,亲朋都来“看月母”,赠送面条、食糖、布料若其它营养品,过去旧法接生,许多婴儿生下就咸染破伤风(又名脐风),一般在出生一天发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发病说明小儿算过了“关”,所以做九朝,以示庆贺。
满月会:婴儿出世1个月,宴请亲朋,一般做了九朝就不再做满月会了。新朋“看月母”应选在上午,下午看月母是不受主人欢迎的。旧习惯,月母不能“看月母”,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月母房中,月母(刮胎、引产或小产)都自学不进入他人家庭。婴儿出世后,胎要用罐子盛好丢入池塘或埋在十字路口。
周岁:小儿满周岁,父母请亲朋吃糍粑。这时候小儿乳齿已齐,认为吃糍粑会使牙齿越粘越牢。亲友离开时,主人分给每人一块糍粑带去名曰“分心神”。
[寿庆] 年满60岁以上老人,一般每年都做生日,做60大寿。有的人儿女早已成家的,即使40余岁,女儿女婿也要为父母、岳父祝寿。祝寿的礼品一般 面、罐头、鸡蛋、生日蛋糕,有的还送寿匾。
[丧葬]
坐夜:凡老父老母去世,其家必请歌师数人于出殡前一晚唱 “坐夜歌”,陪伴亡灵。所唱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演义》、《征东》、《征西》、《说唐》等民间唱本中一些故事情节,歌声凄楚动人,以激发死者儿孙伤感。有的歌师水平高,按死者身世,现编现唱,歌手互相问答竞赛。
出殡:传统习惯,采用棺葬,棺材采用杉木或株木制成。丧夫一般用16人,名曰八抬八侧。头一天由丧夫掘好墓穴,出殡时由媳妇披麻戴孝,女婿端灵牌随行(蒲圻西南部、东北部习惯由儿子端灵牌)。儿孙晚辈穿孝服、拖长布片,持器丧杖送葬。习俗,送葬者均不送达墓地,中途打锣回灵,除去孝服进屋,由丧夫将灵柩抬到墓地,下井筑墓。在墓地,丧家送去一餐饭菜给丧夫吃,如过路人或去墓地观玩的人均有一份,名曰吃:“子孙饭”。旧时戴孝,均用白布做成孝服,现在一般用黑布手补贴,有的用白布缠袖,以示孝意,有的则用白毛巾代替。1976年前后,提倡火葬,由于民间习惯势力阻碍,只推行了很短一段时间,现在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外,大多数均恢复了棺葬。过去老父老母去世,孝子孝孙四十九天不能理发,名曰“蓄七”,七七满后,将灵位火化,名曰“去灵”。
死者入殓衣服,在民国时期,均从清代习惯,男性一律服明代装,戴儒巾,穿圆领大袖长服,腰系绶带,足着双梁布鞋;女性由着在生式样服装。近年来死人着装,一般按在世人装束入殓。
本市丧葬旧习俗还有不少,如死者“开路”、“超度”、请“阴 阳先生”看日子、选墓地、定山向以及逝于外地的遗体不准进屋等。
(四)生产生活
[农事习俗]春节过后,新的大忙季节即将到来,正月开始农事的第一天,早晨要喝开工酒,吃开工饭。正月十五过后,才一心一意干农活,故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种庄稼”的说法。
养蚕:正月初一早晨桑树枝上挂红祭桑神,正月十五夜里迎紫姑以卜蚕桑并占农事。
插殃:插秧时打鼓唱栽田歌,歌词有“栽田啊,栽得快,腊肉炒韭菜”等。栽田第一天称为“开秧门”,开秧门时,有的还鸣放鞭炮。插秧时慢的不主动易位者,后面可关前面的“笼”,谓之“落笼三耙宽”。栽田上岸这一天,大伙将主人包围,给主人浑身糊泥巴,谓之“糊谷仓”,公社化时期,各地糊生产队长一人。
种芝麻:种芝麻时禁穿短裤,要着长衫长裤,穿鞋袜,认为不这样芝麻杆下一大节不角。
种豆子:春他前后种黄豆,头上要戴包巾或草帽,认为不这样豆子光杆无荚。种种瓜:民间传说,妇女蹲下种瓜结瓜多,男人种瓜结瓜少,男人削竹片向土下尖(刺)上几刀,据说也可以多结瓜。
锄草:民谚有“(稻)谷薅三遍猪无糠。棉锄七遍飞长江”,又有锄头底下出黄金的说法。
修水利:秋冬民间修水利,打硪要唱打硪歌,好一齐用力。
以物占岁:立春后串乡售货者,先见卖蓑衣斗 ,其年雨水多;先见卖鸡罩,其年干旱;先见卖秧马,年岁好插秧早。
听雷占岁:民间立春是听协声占年岁。雷声响亮,则年岁好,闷协不吉,再看打雷在惊蛰前或后,民间有谚“雷打惊蛰前,高山顶上也作田”。
看鱼占岁:春水发后,看何种鱼上水,鲫鱼上水年岁好,鲇鱼上水大天干。
睛雨占岁:民间以农历五月二十六占年岁。有谚语说:“有收无收,看五月二十六,大睛大收(天收),大雨大熟;半阴半阳,浆衣洗裳;麻纷细雨,卖儿卖女;(下雨),油菜小麦一不杆。”
看蚂蝗占岁:蚂蝗咬大腿淹水,蚂蝗咬脚背天旱。
砍李树:除夕晚上,将李对砍一刀,第二年结果多。
[畜牧习俗]
养牛:牛为农家之本,俗称“长尾巴爷”。牛犊初生,主人扶其拜四方;除夕、春节晚上牛栏点灯,正月初一牵牛出栏,要燃放鞭炮,谓之“牛出行”。
养猪:农家忌养五爪猪。捉小猪先看脚生几爪;欢喜黑猪;花猪额头一点白,谓之“开眼”,这样的猪好喂养,长得快;小猪捉回剪除尾毛,说这样猪不生病。
养鸡:正月初一鸡笼贴上红纸,上写“六畜兴旺”。孵鸡前,鸡蛋先用葫芦瓢装,而后放入鸡窝,说这样孵出的母鸡多,会下蛋。又说上蛋母鸡多,晚上上蛋公鸡多,公鸡留种只能留1只,不能留3年。
养狗:小狗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让它吃饱,否则易胀死。
养猫:忌猫一胎生多子,俗语说:一龙、二虎、三猫、四鼠。生四只以上的小猫无用,不会捉老鼠,小猫初生忌属鼠的人看,说属鼠的人看了老猫会吃小猫。
忌烧果木:民间忌烧桐、桃、李等果树,说烧了这种果树会死猫。
[渔猎山伐]
祭水神:年头选吉日下湖,下湖前燃鞭炮香烛,祭祀水神。
敲木鼓:渔民下网后,将渔船分在四面八方,敲击木鼓,驱鱼进网。
女不站船头:旧时渔民不让妇女站船头,故女人只能站在船后摇橹。
吃鱼不翻边:船家忌语船帆(翻),要说蓬,并忌说沉、泼、倒、落水等语及其同音字。
围猎:打猎时,枪手布山四周,众人以木棒自山中向四方驱赶吆喝,猎获野兽,众人有份,枪击者得兽头,得多些。
烧木炭:入山烧木炭看日子,烧好后封火,出炭时仍要看日子。
[修造习俗]
建房:本县城乡建房,特别是农村建房,从选址定向、清基下脚,一直到房屋建成,都要按乡风民俗办事。过去选址定向,都请 “阴阳先生”用罗盘测量。建国后没有阴阳先生,由主家自行选址。建房必须选择“前无阻挡,后有依靠,座北向南,地势高亢”的地方。清基下脚、立大门都迁双日或逢八的日子,并要向砖匠封“利市”(小费)。大门顶合拢要放上6枚或8枚金属钱币,称为“封财门”。完成“山尖”要请砖匠吃糍粑,称为“巴尖”,意谓越“巴”越牢固。房屋落成,“上梁”是最后一道工序,梁要由主人舅家送,并且要“偷”,不能落地,从砍伐、加工、搬运、存放到上梁,都要以椅凳承垫。上梁之日,主人大摆宴席,迎接亲朋好龙,敲锣打鼓放鞭炮,披红挂彩将梁抬来,午时(中午12点)由砖专匠将梁“落位”,并燃放鞭炮、念祝词、撒糖果。到此,建房工程就算全部完成。
造桥:造石桥最后一块石合拢时,如即听到什么生物叫声就马上合拢,谓之关神。 [其它习俗]
理发:理发担上挂刮刀布,源于清初的白布条,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婴儿理发用在头上滚动,同村小孩分食。男青年结婚时要晚上,二童子掌灯。
店铺开张:燃放鞭炮、请客、贴楹联。
行商货郎:行商货郎走乡串户,摇货郎鼓,有时吹口哨招揽顾客。
[生活习俗]
赴宴坐席,圆桌一般不分上下左右,如果是方旧,由比较讲究。一桌单席,进门当面为上席,左大右小,上席对面席,也是左大右小,两国四个座位为陪座,一般不分大小。摆席时,一桌居中,两桌一字席,三桌品字席,四桌田字席,五桌梅花席,六桌非字席。宴席上如只有6个人,不能两两相对而坐,必须 开坐, 则认为是“乌龟席”。吃饭前,筷子不能放在饭碗上或插在饭中,认为这是“叫亡人”(祭奠死者)。斟酒时,酒壶不能挡住客人视线,一般从侧面为客人斟酒,还有“酒要满斟,茶要浅斟”的习惯。
生病向邻居借用药罐,用后不能主动送还,领居需用时自己来拿。为病人取药,中途不能在别人家停留。
抬病人去治病,要脚在前,头在后,只有抬尸体,才是头在前。
宗教信仰
宗教传入本县历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后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信教群较为普遍,县境内佛寺、道观、教堂多达163。民国年是,天主教在本县成立中心教区,管理蒲圻、崇阳、通城、嘉鱼4县教务,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势力甚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间,横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各种宗教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群众信教同逐渐有所兴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县设有僧会司,僧官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为徐明常。县境内有佛寺(庙庵)122座,遍及城乡各地。
历代达官显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书金字金刚经,邑人司徒,魏说致说致仕归,日与老僧说法,饶州剌史宋秉荣回县建罗峰寺于花红山,进士马涉昌究心释典,讲学雪峰寺,自称雪峰和尚。群众信佛的更为普遍,各寺庙香火不绝,随阳山上的随阳庵,每年朝山进香的除本县的以外,还有不少外地人。本县佛寺大部分建筑于唐,历宋元而盛于明代,清朝时庙宇修葺的多,创建的少。后因战乱,寺庙多被毁坏,剩下的在建国后也被改为学校,或作其它用途。历代寺庙规模较大且有名气的有:
延寿寺:在城内叠秀山,唐永贞元(805)僧威公创建,明天启七年(1627)魏说在寺内建有藏经阁,藏经677卷。清顺治十一年(1654)有洞宗睦和尚演法寺中。康熙九年(1670),全县民众集资重修,嘉庆时知县郑家屏又重修,后附有义学。咸丰二年太平军兵毁。
凤凰寺:在凤凰山下,又名发鹫寺,唐广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岿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
❻ 赤壁镇的文化底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称武赤壁,是当年周瑜指挥孙刘联军抵抗曹操政征服江东之所,当年的赤壁之战后,遗留下来的遗址也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场) ……”赤壁乃千年古镇,人杰地灵,楚风尽染,群英聚会。诸葛借风,家喻户晓;火烧赤壁,妇孺皆知;周郎雄风,尽显风流……
往事越千年赤壁挥戈曾问鼎,宏图展未来东风助我再腾飞。赤壁镇再借改革发展的东风,投身市场经济大潮,仰先贤之灵气、承诸葛之遗风,用“巧借东风”的智慧,个个争做改革的诸葛亮;借“火烧连营”的谋略,人人争当开放的公瑾周郎;引“苦肉诈降”的妙计,甘当黄盖乐于奉献、勇挑大梁;谙庞统夜读兵书、巧献“连环”,启迪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勤学向上,树立起“高起点团结奋进、高标准争创一流”的赤壁精神旗帜,使赤壁古镇青春焕发经济日臻繁荣,社会声誉鹤起,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全国城镇建设500强。2011年,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700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5400万元,农民纯收入7455元。目前,全镇农业形成了林纸、优质稻、油菜、棉花、苎麻等五大产业,逐步形成了水陆运输、农副产品加工、旅游产品等支柱产业,镇、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❼ 在赤壁市中有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元素
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应该是赤壁当地的河流所代表的文化。
❽ 赤壁有哪些三国文化元素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在今天的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临江矶头有周瑜所书“赤壁”二字。
❾ 赤壁有什么特色美食
1、肉糕
肉糕是中外佳宴的一道名菜,赤壁人对它则独有情钟,吃肉糕成为赤壁的一种世风。民间办理红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这道菜,且上第一道菜以肉糕领先。在民间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
❿ 杜牧的赤壁,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三个“赤壁”是一个地方吗赤壁又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三国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千米处,长江南岸。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 (如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此用火攻,大破曹操战船,当时火光照得江 岸崖壁一片彤红,赤壁古战场之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地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验的结论?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素称湖北的南大门.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是一脉相连的长岭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头部的叫赤壁山,中间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鸾山.登上赤壁山顶,站在屹立于临江绝壁之上的翼江亭里凭栏北望,江水滔滔.这里传说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长江对岸就是乌林(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当年“火烧乌林”时曹操屯兵的大本营.这又是一个存在争议之地,因为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股最强大的声音说,赤壁古战场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约40公里的长江南岸,与江北的乌林相对.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其主要根据是:综合《三国志》的有关记载,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位于湖北监利东北的华容古道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乌林之战及曹军败退江陵的路线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几十年来,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发现了刀、矛、剑、戟、斧、箭镞、铜镜、铜钱等文物千余件.经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这些铁制兵器和铜镜、铜钱,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乌林大战的古战场的铁证.第二种声音说,古战场在今湖北黄冈(黄州)西北.持此说者以北宋大作家苏轼(东坡)贬谪黄州时写下的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为论据,认为苏轼写的就是赤壁古战场.但是,苏轼在《赤壁怀古》词中写得很清楚:“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分明是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正因为这样,长期以来,人们把黄州赤壁称作“东坡赤壁”,或者“文赤壁”;把蒲圻赤壁称作“三国赤壁”,或者“武赤壁”.二者各具特色,各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