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么理解
文化内涵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
文化内涵大致可以表述为: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和内心的精神和修养。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要做出产品的文化内涵,做为品牌来说都对自身有所定位,市场人群,年龄,男女,人群的文化内涵(品味),做为设计来说只是用什么样的元素来表达品牌的一个内在的审美,是客观存在的,而品牌的一种走向也不是我们一两句就能搞清楚的。
让产品更有内涵的办法,就是先让自己更有内涵,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外在赋予的,也有在设计之初就作为设计元素来进行创作的,要真正做到有文化内涵,还是要在设计之初就融入进去,或者是说就是那某个文化做媒介来进行设计。
其实现在很多公司设计出的产品都是后天赋予的文化内涵,要让产品真正体现出文化内涵还是需要从根本抓起。
家具的文化内涵,加入WTO后,中国本土的家具行业开始致力于产品的研究设计与市场的开发,各大家具行业开始陆续出现并且迅速发展,所研发出来的产品也更加符合中国的传统理念,经久耐用,质高价低。
但是前期对办公环境不太了解,后来慢慢学习后,逐渐跟上了国际的步伐。发展至今,国内办公家具市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体系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至于对文化的结构,不同的说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为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心态文化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2. 什么是“内隐文化”
简单比喻地说,内隐文化就是家庭所有成员所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这种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也无时不在影响着他人的生活和成长,并对他人的发展空间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3. 武术到底内含着什么中国文化
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着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 “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 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武术与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以《易经》的“阴阳八卦”、《老子》的“道”和孔子的“儒家学说”为核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博大的系统性、鲜明的主体性。它既是对其它意识形态的归纳和总结,也对其它社会章识形态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武术,在其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哲学思想中通变思想、文感相斥思想和发展变化思想的左右。历史上许多武术家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古代的哲学思想来分析解释自己演练的拳法,并能融会贯通地创造出不同风格的拳种。明末出现的所谓“内家拳”,以及后来的太极挚、形意拳、八卦掌等拳种对拳理的解释,都与古代哲学思想密切相连,含有丰富的哲理性。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同时“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这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太极拳的拳理正是由武术家们根据自己长期的锻炼实践,把古代的辩证法思想同拳术动作的运动规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加以解释的。如动与静、过与不及、曲与伸、柔弱与坚刚、直养与曲蓄、合与开、张与弛、抑与扬等等对拳理的精辟论述,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
始于明末清初的形意拳,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拳法,用“五行”哲理对它们进行解释,以示相生相克的拳法变化。
直接以“八卦”命名的拳术“八卦掌”,虽起源于清末,却也是武术家将拳术中的攻防招式同古老的“八卦”说相结合的产物。八卦掌沿圆走转的形式按八个方位进行,直接取形于“八卦”,而从事法的随走随交、纵横交错,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深邃意境中,则可以看出是取意于《易经》,把八卦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是在数的序列中周转、运动和变化这一发展变化观的。
以查拳、华拳和少林拳为代表的长拳类拳术,也同样融古代哲学思想于一体。如少林拳讲究“逢刚柔化、逢柔刚进”;华拳强调“阴阳二气”的对立因素;查拳主张“刚柔相济”等,无不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在宗教的形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的阴阳学说、五行说、八卦说等,虽然都试图运用阴阳的对立关系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运用多种自然物来解释万物生成的本源,但它们仍被禁锢在宗教观念的体系中。这就使得武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影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而在许多武术着作中都可以不同程度地窥见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总的说来,中国武术作为人类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它是与华夏种族精神完善的手段——哲学一道建筑起中国文化大厦的。作为精神最高产物的哲学,对于人类其任何肉体的和精神的完善手段都起着指导作用,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武术与中国宗教
中国的宗教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体,是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社会观念的综合物。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发生过一定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武术与宗教有者不解之缘。我国最古老的拳种之一的少林派拳术就曾与佛门发生过密切的关系。驰名中外的少林寺在佛教鼎盛的隋唐时期以“武”名扬天下。“内家拳”的产生与发展,同道教的神仙方术理论及其在“养生术”方面的尝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后来的“太极拳”,“八卦掌”等以柔为主的拳种,则是把拳术动作与道家的“导引”,“吐纳”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还有,在伦理理念上习武者所奉的“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十戒”、“五不传”等等则直接反映了儒教《三纲》、《五常》的思想。
正是由于武术与宗教这种特殊的关系,在宗派门户的影响下,出现了为争“正宗”,“真传”面假托、附会“神仙”、“佛祖”的现象。这种情况对武术的健康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我们可以从杜会生活的多方面来证明武术与宗教间的关系。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文化,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童识形态对武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详尽的考察,将有益于澄清一些历史事实,破除有些人头脑中对武术的神秘观念,使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武术与中医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它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领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互相依存。武术则将传统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身思想和健身之道。另外,武术与传统医学的骨伤科也具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不仅中医的理论指导着武术的养生与技击,如传统医学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中,而且武术的某些功法也丰富了中医伤科的治疗技法,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拍打疗法”等。武术与中医的结合,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夫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着述,而且这种历史结合必然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成为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主题曲。
4. 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
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5. 文化内涵是什么呢
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文化的内涵
包括风土人情、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的主要要素包括宗教、语言、价值、态度、习惯以及规范等。我们把文化定义为一群人所共同拥有的、为生存而设计构造的一种价值观和准则的体系。
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一群人相信什么是好的、正确的和可取的某种观念。价值观构成文化的基础,提供了建立和判断某种社会准则的背景,包括一个社会对个人自由、民主、真理、公正、诚实、忠诚、社会责任、女性的角色、爱情、婚姻、性等概念的态度。
社会习俗是指日常生活惯例。比如穿戴、节日风俗等。不同的风俗习惯对商务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时间观念、变革的态度、财富观、风险意识。社会习俗还包括礼仪和标志性行为,礼仪和标志是最能体现某种文化的形式,是某种深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6. 中国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鸟笼。
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汉字。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四大名着(《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传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7. 什么叫内生文化或是说文化的内生性
企业文化的内生性,可以通过管理思维、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技巧四个不同范畴做具体分析。企业文化的外生性,.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想弄清企业文化的含义,似乎有必要把企业文化先分解为“企业”和“文化”两个概念。
8. 中原文化内都包含什么思想文化
说到中原文化,很多人对这个词其实已经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很多古装剧,很多历史小说,都让我们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关于服饰,关于饮食,关于习俗,各种的文化都有。归结起来的话中原文化内部最主要包括物质民俗文化、社会习俗文化、精神民俗文化,这几大类文化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我们博大的中原文化。
三、 精神民俗文化相比物质民俗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精神习俗文化是最丰富的。它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文化信仰、家庭伦理道德、民间艺术、节日习俗等。这些精神文化构建了具有特色的中原文化,它是个性化的,它拥有着自己灿烂的风采。
中原文化内部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这些文化一齐成为了中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的每一类文化,都传达了中原人的思想,他们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融入在了这里面,所以了解中原文化也是了解中原人的思想和生活。
9.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传统意义上所说的,一个人有或者没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后者是狭义的解释,前者是广义的解释。另有人以此为名。
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1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2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3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态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5 、社会心理是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6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往往经由文化专家的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着作、艺术作品等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并跨时空传播。
7 、根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前者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等,后者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8 、基层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保持着密切联系,是经济基础的集中体现,但它的产生和发展仍然要经过社会心理这一中间环节起作用;高层意识形态是更高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它与社会存在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心理和基层意识形态。
9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0、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认识,理念和思想,遵循着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秩序,这就是文化。 来源于《中国文化概论》大纲绪论部分。
文化就是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现象和氛围。
根据人们探讨某个事物人数的多寡则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对于其他文化,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多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大文化;而人们关注、探讨感兴趣事物的人数少的现象和氛围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政化(即不同时期的执政者倡导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导,有什么样的政化,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这个定义揭示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2)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3)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
(4)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选自 《社会学教程》 易益典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 wén huà
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义: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当代人学家,文化学者张荣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阐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为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贴切的理论支持。在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的综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与实际,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和表达,这种表达就是文化。文化蕴涵人最高贵的意义,以信仰真理;知识善行;仁爱美情来砾炼人格是人最高贵的意义,也是文化的最高表达。文化也是人学的社会呈现,人的真理只能是原于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质又都体现在人的生命中,因为自然的秘密存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学工匠和科学智者的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人才能超越出对科学狭隘和封闭的理解;超越出对哲学无视个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对神学的灵魂与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过对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幸福是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弛向爱之深海的温馨;是善良人的单纯。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为幸福学的产生奠定了论论基础;文化是文明的裁体,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上升直接导致文明的出现,文明是血缘、种族融合与信仰探索的发展结果,人类文明更高的层次应当是在全人类在建设“人格及其生态修养的实践工程”中:将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一个神学的人类学来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层面“个性和共性”关系的成果,即更高质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层次、在历史性层次、在社会性层次、在自我性层次予以贯通后,产生人类共同体文化的结果。文明社会和文明存在是循环的,是循环的生命群体存在,并在人类共同体文化的基础上达到顶峰。文明社会一直在发展中走向人类社会的高级趋势,是自然与人类、物性与人性、神与人共通、共一、共荣、共生的发展;是人类幸福(高级文明)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态和谐共进的结果。应当以文明学的研究及其应用来解决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信仰之间、人类之间、人及其环境之间等等发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须从人自身及其生态的上升与和谐入手,实现人类文艺复兴与人类共同体是迈向人类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实,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此意义是否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本质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社会学家、《工会博览》杂志副主编艾君先生指出,谈“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出现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将文化理解成三性,即历史性、群体性、影响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广义说法。他认为,文化的概念是很难界定的时而很大,时而很小。广义的“文化”,其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实际任何理论概念的产生,都有着它很难具体界定的问题,但艾君认为,对文化的理解,更应该把他看作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带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社会意识、道德制度等观念。他认为其表现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例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宗教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属于无形的文化;而“一幅画作、一座寺庙、一台京剧、一部着作、一个活动”等等都属于有形的。他指出,在当今社会里“文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精神食粮、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例如,我们如果把某阶段的历史纳入“文化”范畴,只能是说这段历史给予我们思维的启示,或者这段历史被写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说这段历史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再譬如,有人对商业企业的全聚德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异议,认为全聚德不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范畴。实际不是全聚德这个商业店需要保护,而是全聚德所走过的风风雨雨,所形成的商业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历史的启迪、价值品牌属于非物质文化的范畴,需要保护。因此,在对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认为,我们对于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人们精神、价值趋向、道德观念、社会认知度而发生变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文化”仅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个文明的说法;后来,随着我们观念的更新,社会的发展,认为“精神”已经无法完全包含一些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在后来的一些重要文献里便采用了“先进的文化”概念,实际上精神的范畴已经摆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进的文化”实际上就是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代表社会发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畴。
什么是“文”?错综交杂的痕迹,是一种界线。 “
化”就是改变。笼统概括一下就是,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属性的理想和努力。
10.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梁武帝的时候,有一天傅大师去看他。他头上戴着道冠,身上穿着枷沙,脚上穿着儒生的鞋子。梁武帝就问他,你这是什么打扮?你是道、是僧还是儒?他回答说,做人要有道家的境界,佛家的胸怀,儒家实践的精神。
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内涵。【哲园】
中华文化的内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官方治政的厚黑学,一个上面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主要反映在中国智识阶层的身上( 胡适、鲁迅、罗素、黑格尔等等人早都进行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劣根也不少)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盘、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