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历史名城正定古城,有"九朝不断代"之誉,可为何知道它的人屈指可数
正定古城坐落于我国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这座古城完全是按照汉族的风格建立起来的,由于当时历史的原因,这座古城非常的受欢迎。因为这座古城完美的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特色。也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能够建造出一座如此宏伟而且如此漂亮的古城。
但是就是这么一座历史文化浓重的古城却鲜有人知道。其实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被打造成了旅游城市,而越来越多的历史古迹充满了商业化的气息,因为这个古城并没有过度开发保留着它原来有的风貌,所以在一些宣传上它就比较欠缺,所以并没有什么人知道。
Ⅱ 石家庄滹太新区的规划
滹太新区规划总用地55平方公里。按照目前的规划,规划区重点安排了五方面的功能,包括国际会展中心、行政商务办公中心、总部中心、冀韵文化中心、教育中心。而滹太新区核心区规划总用地762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57公顷,占总用地的47%;绿地250公顷,占总用地的33%;生态水域155公顷,占总用地的20%。在目前规划中的建筑物中,已经确定了由国际会展中心、大剧院、五星级酒店形成滹太新区核心区的三大地标建筑。
作为滹太新区最早启动的大项目,6月10日,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建设项目正式立项,同时发布《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国际招标公告。按照规划,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项目的具体位置在滹沱河与太平河交汇处以西地段,滹沱河南岸以南,太平河北路以北,规划南北支路以东;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1018亩,规划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该项目建设总工期预计为三年,总投资20亿元。“根据规划,国际会展中心可以达到和周边省会城市如郑州、太原等相媲美的规模,尤其是规划的五星级酒店,建成后必将成为滹太新区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
总部中心位于政治经济轴的南端,占地约70多公顷。它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位于生态岛南侧新开挖河道沿岸呈线性布置的总部经济带商务办公楼群,沿河岸滨水建设超高层的顶级写字楼、多栋高层写字楼和独立的高档多层写字楼,形成与北岸尺度得当、天际线优美的滨水总部经济带;另一部分是位于主轴线上、太平河中心生态岛上顶级配置的500强俱乐部,以优美的环境、顶级的配置为世界经济巨头提供驻石的活动场所,成为总部中心不可或缺的部分。“包含多种级别和形态建筑的总部中心必将为滹太新区的崛起贡献自己强大的力量。”刘晔说。
规划中的冀韵文化中心由沿旅游路分布的系列文化体育设施构成,按目前的设计方案,规划了大剧院、历史博物馆、音乐厅、市民文化中心等建筑。“该中心将把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古城和东垣故城遗址保护公园与核心区文化功能建筑连成一条珠链,形成一条展示燕赵文化古韵风貌的文化轴线。”
太平河南岸为滨水混合功能区。位于总部经济带南侧的商务、商业、居住混合功能区则是作为商务功能的配套出现的。“混合功能区”分为几大部分,东侧依托文化轴部分功能的文化商业混功能区包含市民文化中心、商业设施、配套酒店、居住等多种功能,规划占地60多公顷;中部为商务居住混功能区;西侧为商业商务混功能区。
本方案已在一年以后修改成滨河新区,两年以后修改为滹沱新区,2010年9月又更名为正定新区,规划范围亦调整到正定县城以东,滹沱河以北。
Ⅲ 河北正定的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
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
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
契丹号为中京;
后汉乾佑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
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祯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
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
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
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Ⅳ 正定新区的总体规划
正定新区位于滹沱河北岸,包括正定历史文化名城及东侧建设区域,规划建设用地13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40万。规划建设低碳、生态、智慧新城,是承载未来新兴产业和省会高端服务业的载体。
功能定位:是石家庄中心城区“一城三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市级行政、文化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教创新集聚区。 锁定“低碳、生态、智慧”目标,努力把新区打造成财智要素集聚、功能多元复合、生态人文和谐、水绿交融共生的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和滨水魅力之城,使之成为展现城市建设上水平、出品位、生财富的示范区和体现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石家庄形象的新地标。
在低碳方面,为新区设置了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碳汇等8个层面包括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在内的85项指标体系。低碳建设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77%;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84%。
在生态方面,构筑了绿色空间、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6个层面共31项生态指标体系。核心目标为实现区域内碳汇量增加50%、建筑碳减排量减少4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15%等。
在智慧方面,量身打造了基础设施、政府服务、城市管理、产业促进4个层面共11个专项的城市智慧系统,将有效推动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新区规划按照“条码布局、中心起步、纵轴推进、横向延展”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一心一网,三轴两带,十大片区” 总体空间结构。
产业发展定位:着力做大做强新兴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规划构建“六大产业片区”的产业布局结构。分别为中央商务区、创意与旅游商贸片区、科教创新片区、商务研发工业片区、高新技术产业片区、优势传统产业片区。 按照规划,新区将形成便捷的交通体系:起步区将以地铁作为最重要的出行方式,在道路系统上完善快、干、次、支路网系统,使起步区内道路密度超过6公里/平方公里,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石家庄将在正定新区建设太行大街和快速环路两条快速路,而轨道交通2号线和轨道交通4号线将途经新区,并将设置两条快速公交线。
轨道交通2号线由栾城组团—主城—正定古城—正定新区。在新区规划范围内,轨道交通2号线沿原正无公路规划,带动综合发展带相关功能,站距1000~1500米。而轨道交通4号线由西三环路—主城—东部产业区—正定新区。在新区规划范围内,轨道交通4号线由新城大道进入起步区中心、会展中心,然后向东连接金融区、体育中心,然后转向北带动公共服务轴,站距1000~1500米。
正定新区规划区内主干路道路红线宽一般控制在45~60米,规划为4~6车道,规划主干路总长198公里。其中新城大道、正无路、机场路的道路红线按60米控制。次干路道路红线宽一般控制在32~35米,规划为4车道。
此外,依照客运枢纽功能层次划分和布局原则,正定新区规划设置客运枢纽两个。其中一级客运站1个,位于起步区轨道交会处和城际铁路客运枢纽站西侧,占地约6~8公顷,主要承担省域及省际中长距离的公路客运服务。二级客运站1个,位于东石环北延线西侧,结合轨道站点设施,占地约4~5公顷,主要承担附近城市、城镇间的公路客流任务。 新区建设按照三期圈层推进。
一期,率先启动30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城市建设重心开始向北转移,以综合商务中心带动新区建设,居住人口30万人;
二期35平方公里,居住人口55万人。逐步开始新区中央商业带建设,着手打造市级商业中心;
三期39平方公里,居住人口30万人。推进职教综合服务带的建设,大力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
首先,依托滹沱河生态景观环境,与正定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紧密联系老城区,力争用10-15年的时间集中打造30平方公里起步区。
起步区范围北至正无路、西至京珠高速、南至滹沱河畔、东至太行大街以东地带。以“三横三纵”的道路网建设,构筑起步区发展骨架;以滹沱河、周汉河整治以及园博园、滨河公园建设,构筑起步区生态格局;以综合商务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总部经济等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带动,力争用3-5年的时间建成10平方公里展示省会形象的新地标区域。
为了更好地提升新区形象,彰显城市精神内涵,石家庄市邀请美国HOK、美国SOM两家国际一流设计公司,征集高水平城市设计方案。深圳蕾奥公司在国际咨询基础上,以明确功能、优化结构、疏导交通、整合空间、完善配套为基础,提出了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规划方案。
(1)空间结构构建正无路的企业形象轴、周汉河的城市生活轴和滹沱大道综合商务轴等三条横向轴带;
及园博园-综合商务中心-会展中心起步区核心功能轴、新城大道城市复合功能轴和未来的商务金融轴等三条纵向轴带。
(2)景观风貌沿滹沱河形成总部经济区-会展经济区-滨水生活区-体育休闲区-金融商务区的多彩意向,构筑滨河生长逻辑,突显城市发展与滹沱河的关系,打造滨河生态空间。
规划依托多条绿色廊道交织成网,塑造独特的绿化空间;
以交通骨架组织高层序列,加强与老城区的呼应,形成中心高度集聚的核心形象;
以高层建筑群环抱会展中心及体育中心等,形成城市地标;
重点打造综合商务中心及会展区域的环境品质,以大手笔构建人工湖,以良好的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新区吸引力,集中力量形成新区名片。
(3)核心区详细设计核心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规划核心理念:“面城迎河、融古通今”。
“面城迎河”:打开西南侧开敞面,与主城遥相呼应;整体高层布局体现迎河环抱之势。
“融古通今”:强调核心区与老城区及正定的和谐发展,在布局上强化呼应关系。核心区北侧综合商务中心强调布局庄严工整,整体空间格局以格网形式延续北方城市庄重大气的风貌。
综合商务中心区:以综合商务为中心,打通南北大型开放空间通廊,形成尺度宜人的商务办公区。
会展中心:西侧靠近总部基地布置会议功能,东侧展馆沿滹沱河界面展开,形成良好迎宾面。
总部基地:以滨河大道为起点,引导空间联系综合商务中心,以交错布局、渐次抬高的高层序列构建未来的总部区域。
商务办公区:从核心开放空间向东布置高层办公轴带,布置商务、金融、信息、媒体等功能。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等因素,石家庄市规划局提出27个近期启动的项目以及8个预留公共设施项目。其中近期安排建设项目11个、道路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6个。同时谋划了8个预留公共设施项目。力求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推进和带动新区建设全面展开。
近期建设项目:综合商务中心、省园博园、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新区医院、新区中学、总部经济区(一期)、规划展馆、职教园区(一期)、城市综合体等11个项目。
近期基础设施项目: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泽大街、滨水路、东门路、临济路、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厂、变电站、公交首末站、雨水泵站等16个项目。
预留公共设施项目:市大剧院、美术馆、市档案馆、文艺院团、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区市民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8项。 2010年9月17日,石家庄正定新区首批12个重点项目隆重举行开工仪式,石家庄正定新区正式拉开了建设的序幕。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15亿元。
综合商务中心:位于正定新区起步区最核心区域,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占地160亩,2012年10月1日主体竣工。
园博园:位于综合商务中心北侧,连通周汉河,通过举办河北省首届园林博览会,重点营造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塑造市民文化生活环境,形成正定新区生态基本骨架,对周边地区建设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规划用地1554亩,其中园区面积1270亩,一期用地200亩,总投资8.7亿元,2012年4月28日正式开园。
城市规划展馆:规划用地66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是通过沙盘展示、全景3D电影等展现新区城市发展,建设工期4个月。
新区中学:位于太行大街以西,紧邻规划的省体育中心。规划用地258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012年10月1日完工。
新民居建设(回迁安置区):项目共涉及15个村庄,规划用地总面积2629亩。回迁安置区分为常山社区、三里屯社区、诸福屯社区,到2012年底陆续完工。
市人防预备指挥所:位于园博园南端,2012年3月完成。
综合管沟:在起步区内太行大街、新城大道、西上泽大街3条道路地下修建总长10公里的综合管沟,可有效避免道路重复开挖,延长管线使用寿命,为城市发展预留地下空间。2012年3月完工。
滹沱河北岸防洪堤:一期建设滹沱河北岸5公里防洪堤和双向四车道堤顶路,总投资1亿元,2012年6月底完工。
太行大街北段:南起滨水路,北至正无公路,全长4.8公里,主路双向8车道。
新城大道:南起堤顶路,北至正无路,全长4.46公里,主路双向8车道。
滨水路:西起西上泽大街,东到规划省体育中心东侧规划路,全长4.7公里,主路双向6车道。
西上泽大街:南起滨水路,北至起步区规划路,南北贯穿起步区,全长4.6公里,主路双向6车道。上述四条道路将于2011年5月竣工通车,构筑起正定新区两横两纵的城市主干道交通网络。
同时,还将同步建设10万吨污水处理厂、地下水厂、雨水泵站、110万千伏和220万千伏变电站、公交首末站等市政公共配套设施,积极筹备会展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总部经济等项目,力争通过一至两年努力完成起步区基础配套、功能完善和环境营造。到2014年核心区形成规模,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洁净的现代化示范区,使之成为河北省省会建设的新亮点,石家庄市发展的新引擎,展示河北形象的新名片,进一步提高省会城市的首位度。
Ⅳ 正定县在哪个城市
正定县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在石家庄市的北偏东方向。
拓展资料:
正定县辖1个街道(城区街道)、4个镇(正定镇、诸福屯镇、新城铺镇、新安镇),5个乡(南牛乡、南楼乡、曲阳桥乡、西平乐乡、北早现乡),174个行政村,186个自然村。
正定县境内京广铁路、京石客运专线、京港澳高速、张石高速、107国道纵贯南北,正港、羊曲公路、京昆与京港澳高速公路连接线横穿东西。
Ⅵ 概括正定文化特点
正定
正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石家庄北约40公里。正定有4座风格不同的石塔,值得一游。
木塔,坐落在正定城内,又名天宁寺凌霄塔,也称木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宋、明、清均有修葺。塔身是砖木混合结构,塔分九级,高60米,是正定城内最高的古建筑,塔内有阶梯可攀登至顶,眺望正定全境。塔顶、塔刹和第九级于1965年邢台地震时受波及倒塌,八级以下仍保存完整,其建筑结构与建筑艺术特点仍清晰可见。
青塔,坐落在正定城内东南角,又名监济寺澄灵塔,始建于唐咸通八年(867)。此塔有一番来历:唐代义玄和尚在正定创建了佛教临济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到宋代传入日本。唐咸通七年(866)义玄去世,翌年佛教徒在正定城内东南选地建塔葬之,遂移临济寺建于此,寺早毁,青塔在金大定年间重修。现仍以此寺为临济宗发祥地,信徒众多。青塔高33米,塔分九级,塔身为砖砌,呈八角形。日本佛教界朋友近年来常到该塔朝拜。
华塔,坐落在正定城内南门里,又名广惠寺多宝塔。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一805),金、明、清皆有修葺。塔高45米,下面三层为正八角形。第四层为圆锥体,下面八个角各有一力士承托,塔壁塑有人物、虎、豹、狮、象等,造型独特,塑工精细。
砖塔,坐落在正定城内西南街,又名开元寺须弥塔,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唐乾宁五年(898)重修,现仍保留唐塔的特征。砖塔呈方形,高48米,塔分九级,塔的初层四角各有石刻力士承托,力士肌肉丰满、栩栩如生。塔的下层正门上写"须弥峭立"四字。砖塔东面有一古钟楼,内有一巨大铜钟,据说钟楼大钟响时,方圆几十里都可听见。此塔和有名的西安大雁塔有相似之处。
Ⅶ 谁知道正定是什么地方
正定县是石家庄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石家庄市北12公里。沿体育北大街可以直达正定县城。正定现在成为石家庄开发的一个新区。正定新区全面建设开局之年,新谋划开工项目将达50项,其中,重点谋划功能性项目市级行政中心、园博园、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道路、综合管廊、地下水厂、污水处理厂,以及消防站、垃圾转运站和公交首末站等市政设施建设
。正定新区是石家庄中心城区“一城三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市级行政、文化中心;现代服务业基地;科教创新集聚区。
Ⅷ 正定的历史沿革
正定由真定所改。真定其地原在东垣故城(石家庄市东古城),唐初徙今治。而正定古名安乐垒,建置于公元352年。后因沿袭真定之名,清时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
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
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
汉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
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
北齐时(公元550-577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
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徙恒州治真定;
武后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真定为中山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于恒州;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
后唐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升镇州为真定府;
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
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
契丹号为中京;
后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
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又改为镇州。
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
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1913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
民国3年(1914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
民国14年(1925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
民国17年(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
民国26年(1937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
民国27年(1938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部地区与新乐县化皮地区合并建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驻正定县后塔底村,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8年8月25日,撤销正新县,建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10月,县政府改属冀西区第三专署。年底,县政府改属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县委仍属第四特别委员会。
1939年1月,第四特别委员会改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39年十月,正定县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东地区与藁城县北部地区建立藁正县联合办事处,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地二专署;正定县滹沱河以南地区与获鹿县东部地区建立正获县,县委属冀南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属冀南区第四专属滏北办事处。
1940年1月滏北办事处改为冀南区第一专署。6月,冀南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区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月,第一地委改称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称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共4个区、84村。
1940年2月,藁正县与新乐县佐合并建立藁正新县,属冀中区第二地委、第二专署;
1940年七月晋察冀边区第三专署改称第五专署,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藁正新县,将原藁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地区合并建立藁无县,县委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八专署(1944年3月第八专署改称第七专署);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属北岳区第四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属冀中区地七专署,县政府迁驻藁城县小西门一带。8月,夏归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县政府又迁回县西北部地区;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的西部地区与正获县合并建立藁正获县,县委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属冀中区第七专署;
1943年9月,撤销藁正获县,恢复正获县,隶属关系未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专署改称第六专署;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专署改称第四专署,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四专署;
1945年3月,栾诚县与正获县合并建立栾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六专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城内建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区第四专区;撤销藁无县,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七专区;
1946年2月,撤销正藁县,置正定县佐,辖正定县京汉铁路以东(滹沱河南、北)地区;撤销栾正获县,恢复正获县,仍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3月,建立中共正定市委员会和市政府,属冀中区第六专区。1946年5月,改属第十一专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属冀晋区第三专区;夏设藁正获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佐,恢复正藁县,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
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正定县城。城内为正定市,属冀中区第十一专区。西北部农村为正定县,仍属冀晋区第三专区。5月,改属第四专区;1947年7月10日国民党军复占正定县城,在城内建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城,建置未变;1947年10月26日,正定县城第三次解放,建置未变。1947年11月,撤销正藁县和藁正获县。原属正定县的村庄除西南部17村华归获鹿县外,复归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辖市。正定县改属北岳区第四专区。
1949年1月,正定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区;1949年6月,撤销正定市,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下设10个专区。正定县属石门专区;1949年8月10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正定城内建立;1949年9月28日,石门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仍辖正定县;1949年10月,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正定迁石家庄市;
1950年9月9日,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专区改称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专区,仍辖正定县;
1958年11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1960年5月3日,撤销石家庄专区,正定县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23日,复置石家庄专区,辖正定县;
1962年1月1日,恢复正定县、灵寿县建置,正定县仍属石家庄专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年11月22日,石家庄专区改为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1986年4月5日,石家庄地区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
Ⅸ 石家庄"十四五"规划正定篇:新增公交 建设文旅项目及公共配套
3月18日,凤凰网房产从石家庄市政府获悉,石家庄发布了《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依据《中共石家庄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关于正定发展:
把向北发展、拥河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主方向,充分释放数 字经济、临空经济、文旅服务资源优势,加快创新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集聚,把正定建成省会最具活力、最有魅力、创新能力强、开放程度高的高质量发展策源地。
一、织密高效交通网络。完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构建主城区至正定县半小时通达 的交通圈。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新增新城大道、太行大街、 中华大街等 5 条公交线路,加大现有线路发车密度,增加公交通行密度和通达深度。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向正定机场和正定古城方向延伸,推动机场、高铁、市域 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无缝衔接、快捷换乘、一体化服务,构建 正定全域“一张网、全覆盖”的轨道交通体系。
二、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两区一枢纽”全 新布局,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高端产业,构建古城、新区、综保区、开放 园区组成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辐射冀中南、引领石 保廊的重要引擎。高标准抓好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 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集聚 一批智能制造、数字医疗、智慧旅游等数字产业,不断丰富“数 字正定”应用场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河北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三、打造公共服务高地 加快推动主城区和正定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在教育均衡、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实现同城化发 展。加快推进石家庄市职业技术学院、省二院等向正定县疏解转移,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多种模式与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加快紧密型医联 体建设。发挥国际会展中心、河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综合服务 功能,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大展大赛,提升正定品牌影响力。
四、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加快推进滹沱河生态修复与河心岛改造利用,推动古城与 滹沱河生态旅游有机衔接,打造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田园风光 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在全域旅游路线和产品设计中,通过文 化创意的复原、激活、嫁接、再造,嵌入多元时尚文化元素。 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影视、短视频、动漫产品创作,营 造岁月的穿越感、沧桑感和震撼感,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 空的文旅融合体验产品。
五、加快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理顺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县、正定新区、综合保 税区、正定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区域间多方联动工作机 制,形成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合力。加快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 能疏解。引导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公司等向正定新区搬迁,疏解中心城区非现代省会功能的同时,加快正定新区人 口集聚。
正定新引擎
1.数字经济赋能。发挥中国数字经济博览会名片效应,以正定数字经济产业园 建设为抓手,积极培育数字金融和跨境电商、数字创意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加快集 聚一批智能制造、数字医疗、智慧旅游等数字产业,重点推动深国际•正定智慧港、 河北玥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高端数字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 展试验区,辐射引领带动全市发展。
2.开放创新引领。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两区一枢纽” 全新布局,重点发展临空产业、国际物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等 高端产业,加快空港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综合保税区)产业发展孵化基地等 重点项目建设,构建古城、新区、综保区、开放园区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开放型 新经济、新格局。
3.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正定古城文化和滹沱河两岸旅游资源,加快荣鼎•砂之船 (石家庄)奥莱综合体、正定艺术小镇、河北北方大华京津冀服装装备文化科技创意中心等文旅产业项目发展,推动古城与滹沱河生态旅游有机衔接,积极推进滹沱 河生态修复与河心岛改造利用,打造全市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4.公共服务提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进京津优质教育、医 疗资源,通过联合办学、设立分校等多种模式与全国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加快紧密 型医联体建设,努力推动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集聚, 加快市档案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正定新区新校区(一期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 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石家庄市职业技术学院、省二院等向正定县疏解转移,完善政务中心功能,打造全省公共服务新高地。
Ⅹ 正定古城的古城简介
渊源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着称。
“三山不见”指的是历史上正定这块土地曾是中山国、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内却没有山。
“九桥不流”说的是隆兴寺前面的一座单孔三路石桥、府文庙和县文庙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桥(古代泮桥均为三桥并列的形制),但都无活水流过。
“九楼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内的四个门楼、四个角楼、还有阳和楼;四塔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指的是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过去正定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较大的许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铎万事等。
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吹雨打,尤其是经历十年文革动乱,不少珍贵的文物被毁坏了,但从现有的国家保护文物9处、省级保护文物6处、县级保护文物10余处来看,正定仍不失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点。在名胜古迹中,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兴寺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光胤亲自敕封扩建的,气势雄伟保存完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着名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誉为“京外名刹之首”。寺中的“倒坐观音”壁塑,被鲁迅先生称为“东方美神”。“转轮藏”被物理学家称为牛顿定律运作的典范,还有中国最古最大的藏经橱。
隋龙藏寺碑是中国国内着名古碑刻之一,其字体是由汉隶向唐楷演变的实例,曾被康有为推崇为“隋碑第一”;还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国现存最早最高的铜铸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运用典型的宋代营造手法建筑。正定周边还有四座名塔,广惠寺的华塔是金钢塔与花塔的巧妙结合。天宁寺的凌霄塔是我国木制阁塔之首。开元寺的唐代钟楼与古塔左右对称的营造手法,是我国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由以佛塔为中心向以佛殿为中心过渡的唯一实例。临济寺的澄灵塔是佛教临济宗创始人义玄法师的衣钵塔,已经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和纽带。
坐落在正定城内的荣国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着《红楼梦》中的描述,并严格遵照中国《大清会典》设计、修建的,是我国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群,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古建筑外景拍摄基地。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大部分场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荣国府西郊门的清代一条街“宁荣街”全长200多米。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重场戏“元妃省亲”“秦可卿出殡”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