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稻的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野生稻驯化和栽培技术的进步,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栽培的水稻属亚洲栽培稻,其祖先种为多年生的普通野生稻。
宋代水稻栽培种植有了提高,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逐渐得到推广。
明清时期,南方已经可以种植双季稻、三季稻。在长期栽培中,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稻作技术。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我国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炭化稻谷或茎叶的遗存。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期遗址和桐乡罗家角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遗存,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古人栽培水稻的历史遗迹,以太湖地区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最为集中,长江中游的湖北省次之,其余散处江西、福建、安徽、广东、云南、台湾等省。
新石器晚期遗存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也有发现。出土的炭化稻谷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区别,表明籼、粳两个亚种的分化早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出现。
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等。
我国水稻原产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更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唐宋以后,南方一些稻区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
Ⅱ 水稻事中国最早培育的吗
稻米是我国的主要口粮,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中唯一为我国祖先驯化栽培的。
现在不仅亚洲,世界上栽培的稻几乎都为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这是无疑的,但普通野生稻何时何地开始被驯化栽培,一直未有定论。过去,许多国外的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印度或印度的阿萨姆和我国的云南一带。直到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极大地冲击了稻作起源印度的说法,也冲击了中国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唯一发祥地的说法。后来我国又陆续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栽培证据,典型的如1988发现的湖南澧县的彭头山稻作遗址,距今9100年前;1995年发现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稻作遗址,距今14000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稻作遗址,距今14000年前,但都还是比较原始的稻作证据。中国史前时代的稻谷遗存,早些时有人初步统计就有109处,其中长江下游有35处,长江中游有47处,长江上游8处,黄淮流域9处,闽粤台10处。浙江余姚河姆渡稻作遗址的先民们使用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骨耜,标志着河姆渡稻作农业已经脱离了刀耕农业阶段而进入了耜耕阶段。这个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夹炭陶的数量相当多,夹炭陶系采用绢云母质黏土掺进稻秆、谷壳等制成,它说明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黄河流域稻作遗址少,时间上都较南方为迟,反映了稻自南而北的传播。现在虽然具体细节不很清楚,但似乎可以相信,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据游修龄从考古学等的证据推论,南方的稻作是通过长江流域的下游、中游和可能还有上游进入黄河流域的,湖北西北的郧县、河南西南汉水上游的淅川、河南中部的舞阳是水稻北进的中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是水稻北进的东路,它的传播特点可能是从浙北、江苏分别向安徽、山东的陆路北进和沿海而上,其中有一路渡海去了朝鲜、日本。上游的西部是从四川向北进入陕西的渭水流域,这一路的证据相对较为薄弱。许多专家研究表明,稻虽然很早时就到了黄河中下游流域(河南舞阳遗址距今7500~8000年),或在长江下游就达到了较为发达的稻作农耕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但原始的稻文化作为整体却好像消失了,实际是部分融入了中原的华夏文化,概因当时生活在黄河下游的原始东夷(通古斯民族与百越民族的混血,北部东夷更多通古斯血统,南部东夷更多百越血统)及后来的长江流域的种稻先民(百越民族)敌不过华夏、北方部落的进攻或者因海水侵入和洪水等,被迫向南迁(先是长江流域、后再继续向南和西南如云南贵州高地等)、东渡和融合。对今生活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交界的苗族的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古气候的分析,游修龄认为,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苗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等地,其时水稻已经在北方种植(游修龄,1994a、1994b、1995a、1996)。日本学者菅谷文则认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同日本弥生时代文化超越时空的相似性表明,两种文化同根于中国江南某地居住之时(1998),即日本河野通明称之为的原江南非汉族稻文化(1998)。以稻米为基础的文化逐步融汇入了产生于北方、以粟为基础形成的中原文化(创造了汉字),加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虽其军事、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文化上还是同化于中原文化,共同孕育了博大的中华文化。有史以后早期,粟是我国最重要的作物,后来是麦更重要。强大的汉唐和清朝,把水稻带进大西北甘肃、新疆、东北有水利条件的地方。唐宋时期(7~13世纪),因为南方的开发加快,稻逐步取代了粟麦而居首位,麦为次,粟又次之,直至今天。21世纪后,黑龙江的水稻面积大幅度增加,到2016年达到了460多万公顷,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北大仓”。
根据出土的稻谷原始遗存等的研究,印度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和欧洲的水稻也是源于中国应是可信的。其途径是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到西藏东南部的高山峡谷地区传入印度、缅甸、泰国、老挝的,还有就是古百越人从我国东南沿海渡海传入。
Ⅲ 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追溯到什么时代
根据已有考古和研究结果来看,种植水稻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
三个万年以上的古稻遗址有: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其中玉蟾岩遗址经年代测定为距今一万二千多年,这时候的稻谷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含有籼、粳特征)之间,因此被认定为是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古栽培稻类型。
后两个遗址的时期要更早一些,属于旧石器末期至新石器早中期,但没有发现稻谷的碳化颗粒,只是发现了稻谷的植物硅酸体。
以往我们教科书上告诉我们,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但根据严文明教授的《中国稻作文化起源》来看:“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冬至1974年春第一次发掘时,就在第4文化层发现约400平方米的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颗粒大小接近于现在的栽培稻,比现在野生稻大得多,加以还有许多稻作农具共存,可以肯定这些稻谷堆积的遗存属于栽培稻的收获品”,说明处于新石器中期的河姆渡时期的稻作农业已经发展到相当一定的程度了,所以在这之前肯定是有前例的,也就是说河姆渡的稻作农业是被传播过来,不是独立发展而来的。
但,中国那么大,随着考古的发现,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成果被发现,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中国稻作文化的起源探析,黄剑华
再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Ⅳ 大米的历史发展
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地区。
湖南道县与江西万年县考古发现在约一万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类应该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稻作证据。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约七千年以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杵臼发明被应用,人类知道清理分离不益食的谷壳与米糠。此后不久应该发现用水淘洗是一种更高效的去杂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层及尘埃功效至今人们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装备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纪未辊式米机被发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纪中期喷风米机问世,碾米效果得以较大的改善。
二十世纪后期制米技术快速发展,光电色选自动清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种植的不断扩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第二制米厂规模生产。1989年50吨/天生产线上马。
1998年超低温去菌除尘技术被应用,勿淘米被发明,1999年第一代勿淘米在北大荒集团肇源制米厂生产。
2010年“米珍”的产品专利发明标致着大米加工进入了新时代。2011年“米珍油”和“脱脂米珍”被发明。
2012年11月我国大米的产量为1138.7万吨,比前一年同期增长29.56%,与上个月环比增长了13.79%。1-11月我国大米的累计产量达9637.9万吨,与前一年同期累计增长21.97%。
我国粮食进口量将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粮食进口量将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将运往中国。以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计算,2012年进口的粮食总量将占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5%以上。
我国人口中有65%以水稻为主食,水稻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0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98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9万公顷,而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以上。2010年全国大米产量8244.4万吨,同比增长30.5%。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至少仍将有两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大米需求将大幅增长,城市消费结构改变,将间接消耗更多的粮食。
我国大米行业的发展步伐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规模小、组织程度差。大米加工领域主要以小生产、小作坊、小商贩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业和领军企业,市场集中度较低。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国巨大的市场消费力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米品牌的进入,国内大米市场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
品牌消费时代的到来催生高端大米行业。我国消费者正从日常消费品时代步入品牌消费时代,加之媒体对“毒大米、陈化粮”事件的频频曝光,更大了人们对发大米的安全和品质的注重,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日益显着。
社会怎么了啊?!让人没有安全感,以前人的道德品质好,可以信任,人的道德品质与他们制造销售的商品原料一样。所以人们越来越真切的认识到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自己养殖的兽牧禽,质量与品质可以信,自己做的食品吃着才放心”。
Ⅳ 中国大米的历史和发展
由来: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地区。
湖南道县与江西万年县考古发现,约一万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种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类应该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中存在稻作证据。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长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约七千年以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杵臼发明被应用,人类知道清理分离不益食的谷壳与米糠。此后不久应该发现用水淘洗是一种更高效的去杂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层及尘埃,人们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装备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纪未辊式米机被发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纪中期喷风米机问世,碾米效果得以较大的改善。
二十世纪后期制米技术快速发展,光电色选自动清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种植的不断扩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粮食局第二制米厂规模生产。1989年50吨/天生产线上马。
(5)云南稻文化距今多少年扩展阅读:
生长分布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Ⅵ 什么是稻米文化
中国稻文化堪称博大精深。自从稻谷被古代中国人发现并栽培种植以来,就孕育了多种文化成果,从物质上的生产工具,到精神上的神话传说、宗教、生产习俗、生活方式、生产技术乃至饮食文化等,无所不包。
中国人大都很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个“炎”指的就是炎帝。炎帝又被称为“神农氏”,大约生活在距今5500年前,他发明了耒耜(一种种田工具),教人们耕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等,与轩辕黄帝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稻米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作用还体现在文字上。古代皇帝每年都要祭“社稷”,社的本意是“土神”,稷的本意是“谷神”。可见稻谷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影响。在我国,由稻米组成的词语还有很多。“精”和“粹”的实意就是精选的米。
在农耕习俗和宗教信仰上,稻谷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北京先农坛还保存着一块完整的稻田,杭州玉皇山下也保存着一块南宋时期的“八卦田”,这都是古代皇帝用于祭祀的场所。几千年来,这种风俗和信仰已深深烙在中国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中。在畲族,每年在稻谷黄而未熟时,要用少量的新米做成米饭,置于神龛上,插上香火请神仙和祖先“尝新米”。
当然,在饮食等方面,稻米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如长江流域的居民,大多以稻米为主食,他们用稻米为原料,发明了粽子、元宵、米粉、年糕、清明团子、发糕等大量的食物品种,并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资料来源于: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