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湖南中部,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土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从远古时候开始,这里便孕育了一种神秘古朴的巫文化。在这种古朴巫文化的影响下,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用价值。这种独特的巫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
上篇:文化起源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了解梅山文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梅山”?
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片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山”呢?目前,为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行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着文化。当时这里的居民以瑶族人和其他土着居民为主。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900多年来,深厚悠远的土着文化和历代移民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整和、交融、同化,形成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以远古渔猎文化为基石,在古老巫术外衣的包裹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特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性烙印。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梅山文化虽发源、形成于古梅山地区,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它的流传地却远远不止古梅山的范围。在我省,它的覆盖面积达四分之三的地域,同时还几乎涉及到中国南方的许多省份和诸多民族。目前在北美、西欧、南澳、印支半岛等地,也相继发现了梅山文化传播的踪迹。
中篇:文化内涵
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表达思想的文化方式,或称为文化载体。
宗教信仰梅山人信奉原始宗教“梅山教”,它具有系统的神、符、演、会和教义。他们信奉的男神是梅山张五郎。张五郎,又叫开山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逢年过节,进山巡猎,抗击外敌之前,必先祭祀一番,此习历千年不变。梅山人信奉的女神则有众多,流传较为广泛的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性极强,展示了人的本性。
民风习俗独特的民族风情,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梅山地区分为上峒、中峒、下峒三个部分,不同的地区其生产习俗也略有不同,“上峒梅山上山打猎”、“中峒梅山掮棚放鸭”、“下峒梅山打鱼摸虾”就体现了他们的各自特色。除了生产习俗,峒民们有着自己的婚嫁习俗和丧葬习俗,峒民在治病、驱魔、婚丧时以鼓锣相击。逢年过节或喜庆丰收,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载歌载舞,一连数天。此外,梅山人还有喂饭怪俗、诅咒骂俗、炒虫俗、喂烟习俗等独特的习俗。可以说,梅山习俗千奇百怪,五彩缤纷,是其他区域所不曾有的,尤其是黄河流域不曾有的。
文化载体梅山文化是一种古老的巫文化,该地域的口头文学非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和民间艺术等,可谓是中华文化遗产大观园里的朵朵鲜花。
梅山峒民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梅山歌谣,组合起来,就是梅山人历史的再现和写照。在记事传经方面,他们有峒事歌、族歌、节气歌、樵歌、秧歌等,这些歌或直传史事,或细唱传文,或详述经历,或明教事理。如史诗《酒歌》有3000多行,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是一部综合学科价值极高的史诗。梅山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立足生活,想象丰富,意境奇特。同时,音节匀称,顿数整齐,具有音乐之美。小孩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以代代相传。这些诗歌和《炎帝传说》、《神农传说》、《孟姜女传说》等诸多传说一道都是中华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颗颗明珠。
作为梅山文化中的艺术,也五彩斑斓并独呈风采。如变化万千的剪纸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一绝的滩头年画,梅山文化区惟一的表演艺术———布袋戏,等等。
下篇:保护与利用
梅山文化是楚巫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其影响之大,辐射海内外。但是,由于社会物质化程度加速,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化,再加上时间的不可逆转以及民间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许多梅山文化的事象和民俗珍品正在迅速流失或消亡。那些记录着宝贵文化信息的的古老建筑正一处接一处地拆毁或坍塌;老一辈视如珍宝般传下来的器具、经籍、谱牒正一批接一批地毁坏或流失,而古老的民间绝艺、风俗习惯、渊源典故和方言谣谚,则因为年轻人的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正随着老人的辞世一项接一项地断传或消散。因而,梅山文化的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对于梅山文化的研究,其价值远不止于学术意义上的认识作用,从上面例举的事象来看,其可利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可以利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繁荣我们的文艺事业。如着名花鼓戏《刘海砍樵》就来源于城步白水洞的“刘海故事”,明代的《杨家将演义》的许多章节来源于城步“杨家将”系列故事。如今,梅山文化区神话传说故事可继续为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提供源泉。众多的歌谣可丰富音乐艺术,花瑶服饰绣绘、滩头年画等可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布袋戏”、“傩戏”则可为戏剧脚本、综合表演提供艺术营养。
可以利用其独特民俗风情及自然风景名胜,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旧不与中国通”的梅山文化区多为奇山、异洞、古木、怪石以及原始古朴的自然村落,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而原始风貌极浓的民俗风情又为这些旅游资源赋予了神奇瑰丽的人文背景。二者结合,极富旅游价值。若加以适当地开发,如修建“梅山文化民俗村”,将奇特的民俗风情合理取舍,浓缩其中,必将对游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此外,梅山文化中的民间中草药单方,亟待医药界进行研究,为现代医学发展服务。简捷而古朴的民间武术,古老而简朴的民间冶铸、制陶和织染术,等等,也都具有不小的开发空间。
值得高兴的是,在社科学术界,自从在1988年5月召开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正式确认后,在短短的十几年内,梅山文化的研讨由区域性范围扩大到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范围,这为梅山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基础。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专家呼吁要建立多样化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手段,利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发挥资料馆、音像、图片等特殊功能来保护这些民俗珍品。难能可贵的是,许多学者还一边呼吁一边亲入田野发掘抢救。
在梅山本土,一些地方政府也相继作出了积极反应:邵阳市和隆回县正紧锣密鼓地筹划举办新一届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冷水江市专门组建了“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中心”,征得了40名志愿者展开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新化县则由县政协牵头扩充了原“梅山文化研究会”机构,举全县之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可以预期,随着国家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正式启动,梅山文化课题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开发必将乘风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B. 梅山剪纸影响中国剪纸三十年,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因为梅山的剪纸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文化之一。梅山剪纸文化形式是由梅山当地人世代相传并继承的独特文化形式,体现了梅山剪纸文化独特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征。它是对原始狩猎神张五郎的崇拜而建立的,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文化内容,包含了早期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梅山剪纸文化发展和演变反映了人类的发展。它的出现反映了从最初的狩猎文明到种植明稻的整个过程。
3.梅山文化的地位
植根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学术界已经证实,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湖南文化的原始文化。过去,梅山地区属于楚城南部,山峦密布,地势复杂,交通阻塞。长期以来,它形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独立蛮族国家”,因此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原始色彩。此外,苗族和瑶族生活在一起,民族文化的差异和融合使它们独一无二。到目前为止,梅山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原始习俗,在早期被称为“生活化石”。
C. 新化县是哪个省的
新化县是在湖南省的。
新化县:是湖南省娄底市属县,位于湖南中部,资江中游,雪峰山北段的东南麓(古称梅山)。东北至东南与涟源、冷水江市交界,南至西南与新邵、隆回为邻,西至西北与溆浦县接壤,北与安化毗连。新化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山歌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D. 梅山教的介绍
梅山文化产生的地区是古梅山,包括今之安化、新化两县、冷水江市及涟源市、新邵部分地区;梅山文化的时间概念约是公元500年到公元1072年;梅山文化产生的条件是古梅山史前期至北宋,这一段历史的特殊性和梅山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梅山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古梅山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政治经济形式以及古梅山人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E. 新化人为什么出名
新化是梅山文化核心区域。新化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武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不过,新化依靠这些是上不了热搜的。而是新化近期除了几起大新闻,引起全国网友关注的。
新化,是湖南省娄底市下辖的一个县。这个县不同于其他县,新化经常上头条,上热搜。
新化县不小,面积是一般县的2倍;人口是一般县的3倍。新化县人口超过150万,是湖南省人口第一大县。新化除了经济落后之外,其它条件晋级为县级市不是问题。民间一直也有传闻新化,要与冷水江合并成立市。
新化是梅山文化核心区域。新化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武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不过,新化依靠这些是上不了热搜的。而是新化近期除了几起大新闻,引起全国网友关注的。
2018年4月17日,新化县一辆从安化开往新化的大巴车上,发生一起杀人事件,导致4人不同程度受伤。
2019年4月9日,新化县一名19岁少年因邻里关系,将3名邻居杀害,另有一名邻居受伤。
2019年1月22日,新化县一名男子为报复,在宾馆里掐死妻子侄女。
2018年12月4日,新化县维山乡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
2018年4月30日,新化县水车镇发生一起抢劫杀人案。
2017年12月22日,新化县发生一起涉枪杀人案。
F. 湖北省安化县属于哪个市
安化县属于湖南省益阳市,不属于湖北省。
安化县位于资水中游,湘中偏北,雪峰山北段,东与桃江、宁乡接壤,南与涟源,新化毗邻,西与溆浦、沅陵交界,北与常德、桃源相连。居雪峰山的北段主干带,安化古称“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置县。
安化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是湖南省第三个面积最大的县,山地面积达82%,又是典型的山区县、库区县,有林地面积536万亩,森林覆盖率76.51%。2013年,安化辖5个乡、18个镇。
(6)梅山文化包括哪些省扩展阅读:
安化古称“梅山蛮地”,土着多为瑶族,是名闻遐迩的梅山文化发祥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置县,有近千年历史。
安化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境内东周古村落与旧石器遗址的相继发现,证明距今1.5万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安化为古梅山之域,汉属益阳县地。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梅山峒蛮断邵州道,不与朝廷通。直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朝廷收复梅山,置安化县。
据史料统计,自宋到清,安化通过科举考中进士以上14人,举人117人。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有:清代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罗饶典、着名书法家黄自元。20世纪初,李燮和、李唐等最早参加华兴会、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成为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从大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革命斗争中,姚炳南、卢天放、刘肇经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共有389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伟人毛泽东先后于1917年和1925年在安化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农民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安化英才辈出,胡吉主、谭望初被先后评为全国林业劳动模范,世界羽毛冠军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黄穗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G. 梅山文化的介绍
在长江流域中游及以南,自古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文明文化形态,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猱着人类渔猎、农耕并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者开始称之为“梅山文化”,这一文化概念迅速得到海内外的关注和认定。如今,“梅山文化”研究已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成为热门课题。
H. 梅山是哪里的梅山蛮是什么
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新化县
梅山蛮是新化县梅山蛮工艺画的知名品牌
I. 梅山文化包括哪些地方
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片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山”呢?目前,为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J. 娄底在湖南的位置
娄底:璀璨的湘中明珠
在“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湖南,说起长沙、湘潭、岳阳、张家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说起娄底,恐怕很多人都要摇头。是呀,在以名山名水、名楼名寺、名城名人着称于世的湖南,文化底蕴丰富深厚,自然资源秀丽奇特,风流人物灿如星空,娄底似乎无足轻重。
娄底既不像长沙那样拥有着名理学大师朱熹在此讲学,由宋真宗亲笔所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对联的岳麓书院;也不像湘潭那样拥有以韶山为中心的“革命摇篮,领袖故里”;既不像岳阳那样拥有名声显赫、为世人所传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的岳阳楼;也不像张家界那样拥有世界罕见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那么娄底有什么呢?
娄底像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虽然封面很简朴很不起眼,但只要潜下心来去读,你就会被深深吸引。
■笔记·娄底
一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湘中交通枢纽,湖南工业重镇,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人口400万。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这里就设有建制。相传,“娄”、“氐”两个福星在上空交相辉映,故称之为娄底。娄底秦时属长沙郡;明、清时属长沙府、宝庆府;民国元年(1912),属长宝道;民国11年(1922),取消道制直属湖南省;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域隶属益阳专区和邵阳专区;1960年2月,设立娄底市和冷水江市,隶属邵阳专区。1962年10月,撤销冷水江市和娄底市,分别并入新化县和涟源县;1980年7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娄底市;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娄底地区,成立地级娄底市。
一个城市,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有了它才会显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和特色。娄底是梅山文化的发源地,为了追根溯源,我在历史的故纸堆里,寻找着梅山文化的遗迹。我看到瑶族和苗族的先民们从远古的深处走来,从烽火连天,厮杀呐喊的刀光剑影中走来。相传瑶族和苗族的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部落联盟。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在其西进过程中,与东扩的黄帝部落联盟、炎黄部落联盟发生战争。经涿鹿之战失败后,九黎联盟中的大部分被迫向南迁徙。他们披风斩浪、历经艰难,来到了梅山(今娄底下属的新化一带)安家落户。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生存空间的相对封闭和族群的相对独立,使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和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以远古渔猎文化为构架,以千奇百怪的巫术活动为形式表现出来的独特地域民俗文化。据湖南考古发现,约在九千年前,围绕洞庭湖这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生活的先民们,已经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形成了农耕文化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归入楚国,中原文化融合当地文化,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楚文化。至秦,湘楚文化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交流,使湘楚文化发展得更加辉煌灿烂。
自从有了人类开始,便有了文化。
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又塑造了人。梅山文化的历程毋庸置疑地证实了这个简单朴素的真理。孕育于古老蛮荒中的梅山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碰击陶冶出了“勤劳、刻苦、无畏、剽悍、勇于牺牲”的梅山精神,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诸如明代“廉法佐朝留青史”的邹廷望;清代“巡视漕运,尽革陋规;兴办水利,民深受其益”的陶澍;“一生主张变法革新,团结御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廉俸所入,悉以办公益,无自私”的游智开;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谭人凤;最先从德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成仿吾;抗日名将陈正湘;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等,梅山文化赋予了他们刚健之骨,遒劲之风的精神,使他们成为了民族的精英。梅山文化是湘楚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对我国地方历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也填补了不少民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它对于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影响之大,辐射海内外。
二
说到精英,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的人物--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的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娄底市双峰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在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楚大地时,他在家乡组建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一直到近年,历史才逐渐还原一个真实的曾国藩。客观公正地说,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着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查史料得知,活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类人物,无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曾国藩的影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尤其是他留下的《曾国藩家书》,基本上包括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思想。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曾国藩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不论人格、思想学术、持家之道、带兵打仗,还是文学方面的贡献,都对那一个时代以至现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言之如此,行亦如此。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所以被后世推崇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娄底山水孕育了代代英才,除曾国藩外,还有晚清着名外交家曾纪泽、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蔡畅兄妹、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革命教育家成仿吾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如果不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扭曲,娄底应该早就声誉鹊起了,因为,地因人名,有一个曾国藩,就足以让人们对娄底这块山水刮目相看了。
三
除了人才,娄底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十里钢城和有色金属之乡美誉。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达48种,且储量大,品位高。其中锑矿储量居世界之冠,煤炭储量居全省第二,石膏、石墨、重晶石、大理石等非金属矿藏在湖南及至全国名列前茅。
娄底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省主要的战略要地和南北通达、东西连贯的要衢。横贯东西的湘黔铁路和纵贯南北的娄邵铁路如一把闪亮的银梭,把娄底编织在通向富裕的网络。上(海)瑞(丽)高速公路--潭邵段全线贯通后,将娄底网进了以省城长沙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而总投资达2亿元的洛湛铁路的建成更使娄底提升为继株洲、怀化之后的湖南又一交通枢纽。207国道、320国道以及娄涟(娄底--涟源)高等级公路、太澳(太原--澳门)高速、宁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更如网络中四通八达的脉络。交通的便利,为娄底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