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道德经代表中方文化的哪个方面

道德经代表中方文化的哪个方面

发布时间:2022-06-21 21:14:09

‘壹’ 材料一《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邃,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

(1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
(2)①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时俱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理念,既体现了传统的“和”文化,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因此这一治国方略必将促进社会的巨大发展。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非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和谐”,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并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新“和谐”。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贰’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尹志华

老子所着《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老百姓,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老子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中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聚集了一大批学者,史称黄老学派。他们将老子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在按老子的道家思想来塑造黄帝的形象。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几乎没有哪个哲学家没有读过《道德经》,没有从《道德经》中受到思想启迪。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诗歌中热情赞扬返归自然、忘情物外的生活。着名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纯朴,不受礼法刑政的桎梏,人人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

老子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老子关于有无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深刻影响。老子关于崇尚自然的思想,则规范着中国传统建筑原则。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理念,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以至于叠山、垒石、引水、聚池、架桥、开路、围篱、设门等等,无不是人工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具体结合的产物。这些园林,使人们虽然置身于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别有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之感。

《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养生方法有密切的关系。老子关于“道法自然”、“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知止知足”等思想,是历代养生家所尊奉的生活态度。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守一”等主张,成为静功养生的指导原则。老子关于“玄牝之门”的论述,则在道教内丹学中发展成为“玄关一窍”的理论。老子关于“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的论述,更成为道教徒追求长生成仙之道的理论依据。而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也深受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的影响。

可以说,《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道德经》在国外。

《道德经》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智慧明珠。

近代以来,《道德经》己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许多外国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都对老子的思想深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

20世纪的着名哲学家、德国人海德格尔就十分喜欢《道德经》,并曾与人共同研读、翻译《道德经》。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撰有《物理学之道》一书,认为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慧》一书中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是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诺贝尔奖得主、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笃好老子哲学,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他认为:“早在一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

20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爱读《道德经》。据200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所载着名数学家陈省身教授的回忆,他去爱因斯坦家作客,发现书架上的书并不太多,但有一本书很吸引他,就是德文译本的《道德经》。

1988年1月26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中“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话。1993年6月15日,《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老子的忠告致克林顿》的文章,这篇仅有576个字的短文竟引用了13句老子的经文来点评这位新上任总统的言行,约占篇幅的1/3。

老子思想在外国企业家那里也获得了重视。正当中国的企业界加快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技术时,西方的企业家们也加速了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步伐。《老子》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和有无相生、虚实相资、祸福依伏的辩证思维被许多企业家灵活应用于领导艺术和经营之道中。

此外,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老子的反战思想等,也受到了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普遍重视。

(《中国民族报》2003年3月14日)

‘叁’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着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着。

‘肆’ 老子《道德经》是否属于中国儒学文化中的一部分

《道德经》属于中国儒学,是中国儒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的常识认为,《道德经》是“老子”所着,是“道家”开篇之作,更有故事流传,“老子”出“函谷关”,给“尹喜”留下了“五千言”,就是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但是,《史记》中记载了3个可能是“老子”的人,而我们往往选其中一个作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老子”是《庄子》一个故事中的人物,《道德经》的作者另有其人,这里就不多做猜测。

“儒家思想”主要讲述了哪些?我们一直认为是“仁”。但“认为”和“实际”之间会不会有差异?“儒”真的是一种官职,还是“懦弱”?我想这些也都是揣测、意会,根本就做不了真的。“儒”即“人之所需”,这应该是其“本意”,而“儒”与“仁”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庄子|渔夫》解释,“儒”的目的是“以利天下”,即“为天下人服务”的意思,那么“道”,属不属于这个范畴呢?《庄子|天运》中“孔子”去见“老子”,就是因为“儒家”缺“道”。“儒家”缺“道”吗?《论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志道”而不“求道”吗?其实意思是说,《道德经》就是“儒家”的“道经”。
《道德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庄子|天运》中否定“六经”而提倡“化”,并不是真正的否定“六经”,而是说《道德经》在儒学的地位中,最高。没有了《道德经》,儒学中其他经典就不再有意义了!
那么,《道德经》到底讲什么?七个字:发展与知识积累。这七个字在“儒学”中必定是最重要的,也注定了《道德经》属于儒学。

‘伍’ 从老子<道德经>所蕴涵的自然观论述<中国传统文化>

老子道德经讲顺其自然,而一般人一想到中国传统文化就联想到孔子为代表的儒学,而认为道家文化只是边缘,甚至对老子采取一种极不理智的态度,给老子戴上什么虚无主义,绝对主义等等大帽子,还说什么老子只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作为,只能任命,是消极的等等。其实都是对道德经的不理解,其实世界上没有比道德经再好懂的书了,道德经所讲的每字每句都是顺着人类的本性来讲,(当然如今我们看到的道德经已经恐怕不是老子最初写的版本了,或者说其实离老子所要表达的本意差的很远),所以不去要任何学习其实就可以明白的,而我们往往觉得其非常玄很可能就是我们书读得太多了,被教育的太多了,早已失去本性所致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面是老子所代表的道家(不是道教)文化中国历朝历代往往是对外一致推崇孔孟之道,将其二位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内则一致使用黄老之术来作为其一般统治规则,但黄老之术离道德经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黄老之术讲无为而无不为等等一系列辩证法的统治之术而道德经随也大量包含这一类的思想但我觉得这并不表示道德经是一本为了有为而无为的谋略书,老子只是想说明无为的现实功用来证明用无为者乃大智者,但道德经更多的是说人要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的真无为,并非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事实上老子是不想有什么目的的顺其自然一切就好。

‘陆’ 《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思想深隧,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无穷魅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经》的内容也要紧随时代,增加新的时代内涵。(4分)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道德经》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其精华。(4分)

‘柒’ 《道德经》在中国及世界上的影响是怎样的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说是世界上影响极大而篇幅却最短的书。关于它的作者甚至这本书的版本,一直有争论,而且上篇(道篇)与下篇(德篇),可能在较早的版本中是颠倒过来的。不过,作为一本书,内容还是比较完整的。为了避免“道德经”一词的倾向性,不妨称其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响可能超过《论语》,但在中国,当然不如《论语》。总的说来,《老子》与《论语》几乎完全不同,却相互补充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则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势力范围,所有非正统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为祖师爷。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东汉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的本原说。《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为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人认为这里的无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这种恍惚的道即是观念。

老子乃至道家学说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给孔子的“理想国”开辟一个精神逃脱的小路。孔子的现实世界实在是太刚性、太无聊、毫无生气、毫无创造性的地方,从肉体到精神完全束缚在极端虚伪、极端压制的繁文缛节当中。为什么要这样?只是让皇帝保住他们天下的稳定,各级官吏完全处于高度的紧张戒备状态,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贬官甚至杀头的下场。一旦被贬,官员们就可以在道家学说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不是纵情山水之间,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学神仙。在这方面,道家是灵魂一个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现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祸福、有无、刚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并把万物变化的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并明确指出:“多易必多难。”老子并没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对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导原则:“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特别是脍炙人口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极必反的规律。

老子由这些论述得出他特有的实践原则: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亡;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论语》、《孙子》、《老子》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当然,维持专制统治主要靠儒家的学说与《孙子》的技术,但是道家加上中国佛教则是维持基座稳定的第三个支架。从《老子》到《庄子》到道家到道教,对于“实务”影响很小,因此,我们把《老子》放在靠后的位置上。(胡作玄)

‘捌’ 《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呢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老子所写的一本书籍,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受到历朝历代思想家们的统一尊崇。老子的道德经是传统文化中的第一位,就相当于西方的圣经一样,指导着其他思想的诞生以及国家的发展。所以道德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是,传统文化是按照道德经的脉络而发展下去的,道德经就是传统文化的首脑。

三、引领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关于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因为道德经的存在,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的现在,只有重拾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建造中华民族强大的自信,给人民带来幸福美好的生活。

‘玖’ 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认为为学与为道是个人修身的两个主要方面,而他所专注的是为道,把为学留给孔子论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论述了为道的层次与境界,他说修之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与道德经代表中方文化的哪个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