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有哪些民俗文化
1、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相声
相声,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3、北京庙会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4、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
5、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流传于中国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种之一。
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技巧,旋律简洁,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
2. 北京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都有哪些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变现形式以及文化空间。北京市是我们国家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城市,那么北京城里面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京剧
京剧,又被称为平剧,京戏等等,是我们国家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主要是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流播全国,影响深远,素有“国剧”之称。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除了上述的几种,北京还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景泰蓝制作技艺,京绣,北京料器,京西太平鼓,北京评书等等。
3. 北京民俗有哪些
1、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
4. 北京风俗有哪些呀
北京风俗有:
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5. 北京的特色传统文化有那些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相声,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
5、庙会,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等。
6. 老北京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北京节庆民俗文化
1、老北京春节
初一拜年仅限男人、佛堂上供、置天地桌、供摆祭祖、天地桌前接神、佛像、祖宗牌位和长辈三叩头
2、老北京腊八
老北京人历来把腊八视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尤其是商家开始下达帐贴儿,准备要帐,所以人们一语双关的说:“送信儿的腊八粥”。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以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作相互馈送的礼物。其次才是“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自家享用。但是,凡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
3、老北京端午
祭神祭祖纪念先贤、挂菖蒲插艾叶防瘟避灾、最讲究的供品是玫瑰饼、黄米小枣粽子最受欢迎、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增寿、贴葫芦花以辟“五毒”
4、老北京重阳
老北京人在重阳节时,常常用登高、佩戴茱萸、赏菊、饮菊花酒、吃花糕、食烤肉、涮羊肉、吟诗作赋等方式来庆祝,以祈求平安健康,而这些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阳节时必不可少的。
5、老北京中秋
老北京过中秋非常热闹。拜月、赏月、玩月、喝团圆酒、吃团圆饼,北京孩子还会玩兔儿爷。据民俗专家介绍,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
6、老北京迎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民俗风情,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
7. 北京文化特色有哪些呢
一、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8. 北京的特色文化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8)北京有哪些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9. 简述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和她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
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学术价值
从故宫学的视野看待故宫,不仅认识到故宫古建筑、宫廷文物珍藏的重要价值,而且看到宫廷历史遗存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古建筑、文物藏品、历史遗存以及在此发生过的人和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
这一认识是故宫学得以产生的重要依据,也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故宫文化的这一整体性,也使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有了一个学术上的归宿。
基于此,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学术研究上的交流与合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人为地阻隔只能是暂时的,事实上这种交流也是在不断地发展。
10. 北京的传统文化
1、四合院,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2、胡同,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
3、京剧,清代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4、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5、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