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婺源朱熹文化在哪里

婺源朱熹文化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3-14 14:13:16

Ⅰ 朱熹是哪里人

朱熹的祖辈为江西婺源人,不但祖坟在婺源,而且皇帝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还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然而朱熹父亲带着祖父较早就移居了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部分岁月都在福建度过。你说朱熹的籍贯在哪里呢?

朱熹字符晦,后改为仲晦,别号晦庵,六十岁后称晦翁、晚号遁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遯翁、紫阳等。在古代社会中,出名的文人有众多别号,并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着述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籍贯,作为署名时的定语:如邹县朱熹、吴郡朱熹、丹阳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阳朱熹……这一现象使人们产生疑问:朱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籍贯?尤其是邹县、吴郡、丹阳、平陵等地,宋时早已撤置,朱熹为什么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籍贯呢?

这要从朱熹的先祖说起,答案只能在其祖上不断改变的迁徙地中找到。据考索,朱熹的始祖邾子所居邾国,就位于山东南部的邹县,“沂”通“熹”,所以朱熹时会署名“空同道士邹诉”,“邹诉”即“邹县朱熹”。到战国末年,邾灭而迁沛,沛地属徐州,朱熹的先人移居江苏徐州一带。后汉时又迁回山东北部的青州,然后再南迁过江至吴郡(今江苏苏州)、丹阳(位今安徽马鞍山东南的当涂县境内)等地,东晋时朱氏再迁平陵县(今江苏溧阳县西北),唐时再迁至徽州黄墩,隋唐时或称新安郡。上述朱氏先祖的迁徙情况,主要得之于族谱的记载,而族谱中采于传说、自行附会之处俯拾皆是,许多地方是不可靠的。而朱熹将其作为籍贯别号,可见其怀祖思想之浓烈。

朱熹之宗族真有史实可考的家谱,是从唐末开始。其远祖朱古寮当时在歙州刺史陶雅手下为将,率兵戍守婺源,遂在此安家,当地的紫阳山颇有风光,遂成为地方的一个标志。朱氏在这里生活到第八代,就是朱熹的父亲朱松,进士出身,北宋宣和年间授建州政和县尉,正逢睦州方腊起义,危及家乡,便携全家寓居政和(今属福建),其父朱森(朱熹祖父)随子赴闽,后病死也葬于政和县。朱松调任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县尉,家又迁居尤溪,建炎四年(1130),朱熹就诞生于此地。

朱松后又当过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着作郎、度支员外郎诸职,性情刚直,不久辞官,退隐尤溪城外毓秀峰下。绍兴七年(1137),移居建州建瓯(今属福建)。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过世,托孤于朋友、右朝议大夫刘子羽,刘在其家乡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盖房,安置朱熹母子,生活颇为安逸。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参加贡举考试,说明朱家早已取得当地的户籍。

朱松虽携眷长期寓居福建,但作为“婺源着姓”,在婺源老家仍有一定的产业,且还不时怀念故乡。朱松在福建做官,曾以“紫阳”之名刻其印章,以念故土。朱熹后在崇安寓居时,“在五夫里之潭溪,晦翁筑室于此,匾曰:紫阳书堂”(《崇安县志》)。据《朱子年谱》载,朱熹曾两次回婺源老家:第一次是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二十一岁,回老家省墓。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四十七岁,也是回去修整祖墓。说明朱熹与老家婺源一直保持着联系。

然而,朱熹一生七十一岁,有五十多年生活在福建武夷山及其周围的闽北地区,其中在尤溪约八年,在建瓯约七年,在崇安(今武夷山)一带生活了约三十余年,而外出为官或活动的时间合计才十三年多。晚年根据父亲的遗嘱,移家定居于建阳县(今属福建)的考亭,约生活了五六年时间,其实此地离武夷山也很近,世称“朱考亭”,死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后人称朱子学派也或作“考亭学派”。

从上述情况看,作为“婺源着姓”的朱家,从唐朝末年到北宋末年,在徽州婺源生活了二百余年,那么,朱熹的籍贯应该是“徼州婺源人”,《宋史》本传也如是记载。南宋度宗曾下诏朱熹故乡婺源为阙里。元代又诏旨在婺源兴建朱熹祠庙。清代已形成如此观念:婺源之有朱子,犹如邹县之有孟子,曲阜之有孔子。所以婺源是朱熹的籍贯,应无疑问。问题是徽州处于浙江、安徽、江西的三省交界处,清康熙年间此地属安徽省,有人据此以为朱熹是安徽籍。民国时期,婺源划归江西,故也有人以为朱熹应为江西籍。

最麻烦的是,有人提出朱熹应为福建籍,理由是朱熹出生时,其祖父、父亲两代人已移居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多数时间也在福建度过。就以古代户籍制度而言,有正籍、寄籍、占籍之分,祖父、父亲及本人三代都居于当地,立有户籍,即为“正籍”,正籍就意味着取得了当地籍贯的法定资格。其十八岁时在建州参加贡举考试,便是最好的佐证。然而,朱熹出生在尤溪、户籍科举在建州,一生主要的读书写作生涯在崇安渡过,晚年及葬在考亭,其中哪一个算其区域籍贯呢?

从上述情况来看,要确定朱熹的籍贯是不容易的。问题是中国在确定一个人的籍贯方面所使用的标准还颇模糊,一遇上像朱熹这样较为复杂的人物就无能为力了。

Ⅱ 婺源了解朱熹去什么地方

好像没有关于朱熹的遗迹。。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库全书》

Ⅲ 婺源是上饶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县,南宋着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婺源以山川灵秀,

(1)微风吹过,飘来阵阵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风吹茎叶摇晃,是力的作用效果,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本题答案为:做无规则运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Ⅳ 朱熹的祖籍在哪

江西婺源

Ⅳ 朱熹的故乡在哪

故乡是指出生到少年时期的地方,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县直到7岁后才离开,我认为故乡为尤溪更准确。

Ⅵ 朱熹的故里是哪里

朱熹(1130.9.15~1200.3.9) 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
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编辑本段]个人履历
朱熹朱熹(1130-1200)字符晦、仲晦,号晦庵、晦翁、遁翁、逆翁,别号考亭先生、紫阳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南宋时期,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满后,请求为祠官,潜心理学研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淳熙二年(1175),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淳熙五年(1178),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淳熙九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特建南湖书院(今富奇汽车厂址),以纪念朱熹。 庆元二年(1196),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着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朱熹还先后到过乐安、金溪、东乡等地。在乐安流坑为村口“状元楼”题写了匾额。应陆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书院讲学,并书“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相赠。在东乡路过润溪(水名)时,留有《过润溪》诗。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着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作为一代理学名家,着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大全》、《朱子语录》等。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

Ⅶ 朱熹祖籍在哪里

朱熹祖籍在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符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Ⅷ 婺源古城的文物古迹

坐落在婺源县城,是纪念孔子而建的庙宇。孔庙由于古代以来其附属建筑一直是用作书院学堂,所以婺源人称为“儒学”,其前街为儒学前街,后山叫儒学山。
在儒学前街头, 竖立着两个过街牌坊,牌坊上有“圣旨”二字,在牌坊下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在此下马”的下马石,孔庙门前庄严,两牌坊中间就是孔庙了。
孔庙坐北朝南,三座牌坊门一字排开为山门,进山门后是一石桥,石桥两边两个半月池塘,青石栏杆把两个半池围住,池塘青石,精彻而成,池中清水荡漾,养有莲花和水浮莲,半池两边的红色围墙下种有芭蕉树,绿色的芭蕉树叶把红墙衬托着。
在半池石桥上,就见孔庙大门,大门是石柱木结构亭阁式,正门上方有“大成门”匾,在半池桥头上五个台阶,大门前平台上两边各有一棵桂花树,高大的桂花树叶已靠着大门屋檐了。再上三个台阶,就进大门了。大门是三开木结构,厚重的大门钉有圆木碰钉,打开大门,就进入孔庙的主殿大成殿。
大殿分为三层,依次是天池,祭坛和大成殿。
天池是长方形露天,从大门进入后下一个步为天池,天池全用方整青石彻成,进入大门后两边是读书房,靠天池是走廊,两排黑色圆柱在天池两边排开,和大门连为一体。
祭坛在天池上方,外方石护拦,正中一块很大的盘龙石倚靠在天池和祭坛之间,盘龙石两边各为九步台阶,从祭坛上三步台阶,就是孔庙正殿大成殿。
大成殿屋顶是飞檐、黛瓦,正中竖立“大成殿”三个正楷字金字扁。四根方形黑色大石柱支撑着大殿前方,殿内屋柱圆形,包括石柱共四排,每根柱子都有二人合抱之粗,大殿正中天花板是一个木结构的大旋,从下边看去,由大到小,旋底画着一个飞龙,大殿红色油漆,青石地面,天花板全部绘有彩粉图画,大殿顶上立有7个宝瓶,用金属丝拉着,立在大殿屋脊上。
从大成殿右侧经过明伦堂和后花园,就到儒学山。儒学山底大树参天,乌榴树到秋天掉下甜甜的乌榴籽,拾阶上去,到儒学山顶就是天香亭。天香亭是六边形,只有一个双开门,画有门神和怪兽,亭顶7个宝瓶,有梯子上楼,在天香亭上,一览整个孔庙。
站在大门和天池边每个位置看大成殿,大殿雄伟壮丽,在天香亭的衬托下,气派大方,整个建筑自南向北在一中轴线上。 以婺源籍明代爱国将领汪宏为史实兴建的“太子太保”牌坊落户婺源老街。
据悉,汪宏因抗击葡萄牙殖民侵略而闻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收复澳门的爱国将领,曾任明代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荣加太子太保。
这座修建在婺源老街西入口处的“太子太保”牌坊为传统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宽5米,全部采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整座牌坊精工细作,风格古朴。
目前,婺源老街改造已进入主体工程扫尾阶段,将于2007年元旦前正式开市。“太子太保”牌坊的落成也给老街增添了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观。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于婺源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现其祖居房舍已不复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井圈呈六边形,内径1米,深愈5米。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故婺源县志中载有这样一段传说: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婺源此井中亦紫气贯天。故人们称此井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镌刻有朱松所写的铭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婺源知县还在这里建“虹井亭”。明人汪伟写过一首虹井诗,咏叹朱熹学术和徽州文化,其诗云: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洙泗远,余波千载淑人心。这首诗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时井中均冒紫气的奥妙。 在婺源紫阳镇东门大桥南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该泉池叫做“廉泉”,是朱熹命名并题写的一处胜迹。说起来,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哩。
话说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春,才19岁的朱熹荣登进士后,在家待职的三年里,于二十年(公元1150年)阳春三月,回乡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朱熹遍祭从一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坟,遍访从未谋过面的宗族长辈,遍游故乡的胜迹。
五月初的婺源已是初夏时节。一天,朱熹与门人郊游归来,行至东门桥头已是浑身冒汗,口干舌燥。见此有一石凿水池,泉水晶莹见底,着实诱人,一行人便屈膝弯腰掬捧畅饮。这从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早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给了朱熹深深的启迪:“吾一名当朝进士,以后为官,一定要象这泓泉水,‘颠波不失志,贫贱亦清廉’。”思索之余激情难平,回到住处则挥笔为那泓清泉题名曰:“廉泉”,门人弟子则为此墨宝立石刻碑于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县主簿,开始了他颠波的出仕之路,和矢志的治学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庙,“廉泉”石碑移至文庙正殿左侧。“文革”时庙拆碑轶。如今,该处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旧。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婺源县江湾镇与溪头乡交界处的灵山新发现一处古城墙遗址。城墙整体高约6米,宽约12米,通体用巨大的条石砌成。蜿蜒古朴的芙蓉岭从古城墙下穿过,光滑的石板路让人隐约可见昔日的繁华 。
该古城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南北墙头之上分别刻有“玉京之路”和“宝婺天关”字样的石质匾额,落款清晰可见。据当地人介绍,这段古城墙是当年当地人进京的交
通要道,同时也是重兵把守的军事要塞。山脚下的中平村就有古代常年驻兵的“中平营”。当地文物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研究明代婺源历史有重要意义。 婺源民俗风情街地处婺源县城南文博路,婺源唯一的旅游商业街,长600米,集游玩、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是婺源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民俗风情街全部为徽派建筑:黛瓦粉墙、马头山墙、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地方特色浓郁。国内最大的傩面雕塑是婺源的一张名片,高耸在街的东广场;牌楼、大型水车挺立在街的西头。街内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大型民俗表演,十多支民俗表演队,上百演员活跃于街区,几十个节目轮番上演。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馆有江西民间第一馆之称,馆藏宝物5000余件,全面展示了婺源历史、文化。画廊长52米,集书画展览、创作、销售、培训为一体,是婺源书画艺术展示、交流的一个最佳平台。景德镇艺术瓷器精品展销厅、茶楼、珠宝厅等一批既有艺术品位,又有文化内涵的展馆次第落户。街内商家林立:中华美食街区、土特产品街区、工艺品街区、特色民俗服饰街区、娱乐休闲街区、古玩街区等。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各地风味美食,还能享受购物、休闲、娱乐情趣。让人流连忘返。魁星点斗我风情,游购尝乐牵你心。

Ⅸ 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记,重点包括:传统表演艺术,包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建筑、器具、手工制品等实物组成的文化空间。 婺源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挖掘、保护、传承好这些珍贵历史遗产,是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婺源县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县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乡村文化 民俗 婺源县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项目名称 类别 婺源傩舞 民间舞蹈 婺源徽剧 传统戏剧 婺源三雕 民间美术 歙砚制作技艺 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茶艺 民俗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舞蹈 婺源傩舞 婺源徽剧 二、传统手工技艺 婺源三雕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三、民间美术 婺源砚雕技艺 四、文化空间 婺源文化空间 五、消费习俗 婺源茶艺 婺源小吃糯点制作技艺 婺源菜制作技艺(蒸菜、糊菜等) 六、传统民俗 婺源抬阁 婺源灯彩 婺源豆腐架 七、民间音乐 婺源民间小曲小调 八、民间文学 婺源谚语 婺源楹联和匾额 婺源民间故事 九、礼仪习俗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民间祭祀活动 婺源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名单 婺源木雕传承基地:华龙木雕厂 友鸿徽艺雕刻厂 婺源徽剧传承基地:婺源县徽剧团 婺源茶艺传承基地:婺源茶校 歙砚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朱子艺苑 婺源傩舞传承基地:秋口镇长径村 婺源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胡振坤 傩舞 江裕民 徽剧 江湘璈 徽剧 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傩舞: 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徽剧: 是京剧的祖宗。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 婺源三雕: 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学、生态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的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 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甲路产纸伞久负盛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婺源龙尾砚雕刻技艺: 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其创始人是婺源猎人叶氏,产自婺源县溪头乡的龙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 婺源茶艺: 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抬阁: 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在徽州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它有40多个剧目,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婺源灯彩: 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 婺源豆腐架: 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婺源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 婺源楹联和匾额: 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经常通过对联生动体现出来。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写景咏物,言志抒怀,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朱熹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

满意请采纳

Ⅹ 朱熹到底出生在哪里有出生在婺源的证据吗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朱熹生长在福建武夷山区,5岁随父回到徽州。

朱熹出生时,正是父亲因得罪秦桧被罢官羁留设馆教书时,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国事日非,希望儿子长大后,有个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给儿子取名“熹”。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时归。”朱熹严守父训,虽生在福建,但对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阳山,朱熹曾以紫阳书院榜其所居之厅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扫墓省亲,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闽问学者络绎不绝。
他在作书序、跋和论着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阳镇
地处婺源县城,是以朱熹别号命名的一座千年古镇,镇上有大小景点近20处,为多古典景致,如婺源博物馆、婺源民俗馆、老城门(墙)、虹井等。
虹井位于紫阳镇南门街原“文公阙里”西侧。井掘于唐代,井圈呈六边形,内壁对径1米,深5米余。《婺源县志》记载: 朱熹父朱松生时,井中气吐如虹,经日不绝,朱熹生时,井中紫气贯天。立有“虹井”巨碑并刻有井铭。

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时年21岁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祭祖,曾经过城北门外,看到幽静而坦然的山边,一泓清水缓缓流过,朱熹说,我从前在梦里到过这里的呀。他的学生告诉他,这里就是朱绯塘。朱熹脱口吟咏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公山朱子文化园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于县南部晓林乡境内,距县城紫阳镇26公里,因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后人遂将此山更名为文公山。
在山林深处,至今仍完好的保存着朱熹第四世祖朱维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题写的。南宋淳熙三年,时年47岁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扫墓,亲手栽下象征24孝的24棵杉树苗,并按八卦方位排列。借此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历经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径3.43米,被誉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几处,而惟独此处的这些参天大树,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遗物。?
景区内还有千年古驿道等古迹,后人又新建了朱熹纪念馆、朱熹诗词文化碑廊、紫阳书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亩方塘等与十万亩天然阔叶林、文公湖等自然风光和谐组合。

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称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亲,每次逗留数月,所以徽州从其学者甚众。程朱理学成为徽州正统的学术思想,徽州学者对程朱理学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资办书院。在徽商与宗族势力的共同作用下,朱熹理学对徽州的影响,更是“胜于他邑”。徽州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礼》搬到“族规”、“家典”中来,目的是维护和加强宗族的统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续时间比其它地区更长,一直到宣统、民国时才逐渐废除。
徽商与理学,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指导思想,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发展,千姿百态,产生了“新安画派”、“徽派刻书”、“徽派篆刻”、“新安医学”和“徽剧”等文化门类。

婺源是朱熹故里,又是茶乡,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

朱熹一生为官五十年,历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当官为民,不仅劝农桑救灾荒,关心民间疾苦,自己常常“豆饭藜羹”。回婺源寻根访祖时,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

鹅湖之会
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着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之间展开,因发生在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境内鹅湖书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

阅读全文

与婺源朱熹文化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28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30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928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409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36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62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80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945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30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19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76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67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87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64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38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47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582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20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