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妈祖信俗的分布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中国大陆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妈祖信仰遭到严重的打击,许多宫庙和神像被毁。譬如妈祖信仰发源地湄州岛上的庙宇和相关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毁殆尽。只有少数庙宇如莆田文峰宫,在文革时将妈祖神像藏于郊区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后宫则是因为曾被当作工厂使用,因此躲过被摧毁的命运。改革开放后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加上两岸交流和统战因素,妈祖信仰重新活络。又因为妈祖信仰中独特的“进香、刈火”习俗,台湾各妈祖庙为求增加本身与祖庙的连结,纷纷前往湄州捐献资金兴建宫殿或牌楼等建物,使湄州岛上的妈祖宗教建筑迅速增加,但整体来说大陆上的妈祖信仰仍远不及台湾的热度。 台湾苏澳镇南方澳南天宫的纯金妈祖神像。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于汉人移民多自中国大陆渡海
而来,且台湾四面环海,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中华人 nd)。
台湾着名的妈祖庙,有台中大甲镇澜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彰化鹿港天后宫(新旧祖宫)、嘉义新港奉天宫、嘉义东石乡笨港口港口宫、嘉义朴子配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彰化市南瑶宫、台南显宫鹿耳门天后宫、台南正统鹿耳门圣母庙、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宫、苗栗竹南龙凤宫、苗栗通霄拱天宫、台北市松山慈祐宫、台北市关渡宫、台北市西门町妈祖庙、台北县新庄慈祐宫、板桥慈惠宫、屏东县屏东市慈凤宫、屏东县里港乡双慈宫,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后天后宫等。
另外,妈祖也是许多着名寺庙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龙山寺、艋舺祖师庙,林口竹林山寺、芦洲涌莲寺等。
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学者认为妈祖已发展出与中国妈祖不同的特性:“‘妈祖’在中国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妈祖’,只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上已成离开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台湾妈祖可以说已扎根于这块土地,成了一部独立于中国妈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张德麟 2003,3)。这种见解获得若干学者的附和(另见董芳苑 2003,61-4;史明1992,31-2)。
然而妈祖信仰在郑和时期的明代水师已经相当普遍。清代以后,在非沿海地区(如南京)也有妈祖庙宇。部分学人区分“出海妈”的论点与意图遭到不少批评。清代以后,东南亚国家华人也普遍信奉妈祖,但当地华裔人士,是否认为其妈祖是“独立于中国妈祖”的新神,则答案如同是否有“新关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间实际的信仰活动上,仍有许多台湾与东南亚信徒,络绎不绝前往福建湄洲岛进香、参拜妈祖祖庙,显示信徒对于妈祖源流的认同。
妈祖信仰还包括姓氏群的崇拜,由于妈祖姓林的缘故,台湾各地林姓都喜称妈祖为姑婆祖、祖姑,借以拉近妈祖和林姓之间的亲密关系,林姓亦常自称为妈祖的裔孙、族孙,甚至组织有大规模的共祭团体,例如:台北地区以林姓为主的七角头正龙社天上圣母神明会1、台湾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圣母会。 广东省最信仰妈祖的地区就是粤东的潮汕地区了,潮汕地区妈祖庙甚多,特别是渔民、商民、盐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妈祖神像,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神诞即隆重祀拜。着名的就有“汕头老妈宫”,还有汕头市潮南区胪岗镇的胪山古庙。
汕头妈屿岛就是因一岛两座妈祖庙而得名。
在潮汕有些地方每年还会举行大型的游行活动。有些地方把妈祖也叫做“阿妈”。
中国大陆地区最高妈祖石雕像也坐落在汕头中信度假村龙虎滩。
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天后宫在番禺南沙大角山东南,始建于明代。清朝干隆年间曾有一次大规模重建,二战时遭到严重破坏。1994年,由香港着名商人霍英东带头捐资重建,1996年建成。
南沙天后宫背山面海,宫前广场树立这巨大的天后石像,用365块花岗岩石砌成。 妈祖在香港皆称天后,而水上人则称其为阿妈。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庙,其中以佛堂门天后庙在本港至大,立于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渔民聚集进香。香港境外,深圳南头半岛赤湾之上,亦有明代与郑和有关的赤湾天后庙(明时为天妃宫),此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参拜。
香港境内各大小天后庙,常以漂浮之说立庙,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庙,奉为神明。这点与福建台湾等地天后庙不同,因为神主乃漂来的,各庙无递属关系。村与村间的天后,乃独立个体。例如本村天后节日,开神功戏,也会请附近村落之天后来观看。 南京天妃宫位于南京狮子山麓、长江之滨,建于明朝永乐五年。相传郑和下西洋遇险,受救于林默,返航归来上奏永乐帝而后修建。
太仓浏河天妃宫,又名“天妃灵慈宫”,俗称“娘娘庙”。宫内立有《通番事迹碑》,记述了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宿迁泗阳众兴天后宫,又称天妃宫,位于众兴镇骡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杭州天妃宫的最早记载见自宋《梦粱录》。在清代,分别在武林门、吴山三茅观、孩儿巷有三座天妃宫。
在浙江舟山、温岭、玉环、洞头、南麂、苍南等地,都有妈祖庙。 青岛天后宫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初称“天妃宫”,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道教庙会天后宫庙会,俗称“青岛大庙庙会”。
蓬莱境内的蓬莱阁,由龙王宫、子孙殿、弥陀寺、天后宫、三清殿、吕祖殿等古建筑共同构成。 道教在马来西亚也有长久的历史。沙巴州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妈祖神像。这座神像将有十楼高,被视为宗教的经典图像。(注:马来西亚政府已经正式禁止兴建)
⑵ 海上保护神“妈祖”到底是什么来历
海上保护神“妈祖”,据研究表明,她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的。后来在流传中又参杂着其他的民间信仰,将其影响力不断地扩大,之后产生“妈祖”这一神奇人物,而且在历史上她是真是存在。
妈祖的祭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三和九月的九号举行,这两次祭典分为春祭妈祖、秋祭妈祖。在古代最早的妈祖祭祀,就是历代的地方官员以及湄洲妈祖庙在特定的日期举行的盛大礼仪活动。后来随着妈祖信仰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举行妈祖祭祀活动,比如说海外的妈祖祭祀。海外妈祖祭祀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他们的后代不忘记祖先,不忘记根本。通过这种祭祀活动,将妈祖的博爱、扶弱济贫、勇敢无畏的精神以及尽孝的观念等发扬光大,并且在后世中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且在现代我国的国家教事务局还保留有很多关于妈祖信仰文件。
⑶ 妈祖文化起源于哪里,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妈祖文化起源于宋朝,是一种丰富的航海技术文化,并且影响遍及我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各国,范围非常的广。
⑷ 全球信徒达到3亿人的妈祖,到底是个什么神
妈祖是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所信仰的海神,对于很多沿海地区的人民来说,在出海之前祭拜妈祖,能够让他们一路顺风顺水。如今在全世界四十五个地区和国家都建立起了有湄洲岛分灵出来的妈祖庙,因此有着将近三亿人信仰着妈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妈祖被联合国授予了“和平女神”的称号,并且在二十一世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还是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世界遗产。
不论是对于在中国的人民,还是海外的华人,妈祖都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都是他们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好更加坚强生活下去的一种信仰。所以妈祖文化在如今才会这么盛行,成为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宝石。
⑸ 沿海地区如此崇敬妈祖全球信仰者达3亿,为何海外也有如此多的信奉者
妈祖文化是起于宋朝,真正兴起是在元明时期。因为当时宋代出使高丽,以及元朝的海运都是比较繁荣的,再加上明代郑和下西洋,所以妈祖文化传播就更远,影响也更加的深远。
现在海外华人祭祀妈祖。其实是为了祈求妈祖保佑之外,也是为了不忘根本,不忘记自己的根源。现在妈祖并不仅仅是海神,保护海上的船只,人们也认为妈祖能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并且希望可以通过祭祀妈祖,可以把妈祖的精神博爱,勇敢,不屈不挠。观念发扬光大。妈祖文化的传播广泛,也证明当时我们国家的强盛。
⑹ 想问一下妈祖在哪里
妈祖在福建省莆田市。岛上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湄洲祖庙、九宝澜黄金沙滩、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名胜30多处,更有海内外妈祖信众信仰的妈祖祖庙,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期间,朝圣旅游盛况空前。
妈祖简介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妈祖信仰的原始形态。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丧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适应了人们的希求。
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此后,她的一个个神迹才接踵而至,并将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间对巫术的信仰是妈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⑺ 妈祖文化的来源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汉族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汉族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汉族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汉族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着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汉族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⑻ 妈祖文化在那些地方盛行
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着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⑼ 泉州妈祖文化的形成及特色是什么
妈祖文化,是中国沿海的一种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官船出海还是私人船只出海,人们都要提前拜妈祖。泉州的妈祖文化就是一种习俗,妈祖其实就是海上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起源于国内东南沿海等地区,对于很多出海打渔的百姓来说,提前祭拜妈祖,就保佑他们出海顺利,平安归来。
妈祖文化象征着善良、互助,她给人带来的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印象,妈祖文化直到现在都是沿海城市的渔民出海打渔必拜的,在那些渔民心中,妈祖就是他们的太阳,能在最无助的时候给他们力量,在他们最为难的时候救他们的性命,所以渐渐的妈祖成了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