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是传承的前提。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在广泛的传播中,才能得到传承和发展。挖掘文化内涵,创新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走进公众视野,让公众更多、更深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是当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该做的工作。
B. 传统文化如何与航空航天结合
航天设备使用神话人物命名,不仅表现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更是一种符合时代特色的产物。航天设备的命名并不是随便安排的,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计划,并且根据时代特征等进行命名。航天设备的名字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更是我国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是我国与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
航天设备的命名方式与时代特征非常有关系,是具有时代特色的产物。在中国航天事业起步的早期,国际形势一片紧张,航天项目大多以军方为主导,立项目的往往在赶苏超美。承担着国防重任和国家形象工程意义的航天项目,名字就不宜以浪漫为基调,而是要体现当时中国的价值观。比如今天仍然承担运载任务的长征系列火箭,名字源于60年代航天先驱对主席诗词《七律·长征》的化用。而长征火箭的上面级,也就是负责在最后一级把装备送上轨道的推进器,也引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名句,延续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怕远征难”
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良好,航天人追逐星辰大海弘扬传统文化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今天中国“大国重器”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都很年轻:航母团队37岁、量子物理团队35岁、北斗七星33岁、C919大飞机团队28岁。航天领域也不例外,天眼、天宫等团队的平均年龄都只有30岁左右。航天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生活也远离了过去的特殊年代,航天人所具有的那种追逐星辰大海的浪漫主义色彩被激发了出来。体现在中国航天器上,就出现了更多浪漫主义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
登月计划的代号“嫦娥”,神话意义十足。而从嫦娥四号内被释放出来的月球探测器玉兔二号,更是让神话真正照进了现实。除了名字以外,嫦娥工程的标志也富有寓意:整体以中国书法的风格写出一个“月”字,蓝色的月牙代表月亮,中间的两横用一双脚印来表示,象征着中国人载人登月的终极梦想。蓝色的月牙起笔处形似龙头,代表中国;月牙尾部的飞白,则是由和平鸽组成,表达了中国航天和平发展的美好愿望。
C.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要想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克服简单灌输、照搬照抄、惯性惰性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倾向,避免将传统文化标签化、口号化、简单化。
第二,遵循潜移默化、内容为王、深度转化、链条传播、统一运营的现代传播规律,形成规模,注重效果。深度转化,并非简单的形式和语言的碎片。个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样重要。一件产品,如果大家不愿意买,就说明不够深入人心。换言之,应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尤其是调动民营文化的积极性。
(光明网记者李姝昱整理)
第三,善于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形成传播合力。“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与创新性发展”传播论坛,有学者、企业、媒体等的共同参与,是一次很好的尝试。人才方面,须做到深度融合,包括传统文化专家、文化创意人才、专业传播人才等。这种融合,并非开会讨论这么简单,如果有可能,应当是大家同吃同住、切磋交流,一起摸爬滚打。例如动漫《领风者》,编剧、学者等聚在一起,经过了几个月的扎实研讨与合作,才把剧本创作出来。十年磨一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传统文化的传播创新,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是思维方式创新。我们过去擅长的思维方式,是从上往下讲、从大往小讲。这种方式,倾向于灌输,是两个舆论场。但现在,老百姓的接受方式明显不是这样。他们更喜闻乐见的是故事视角。把“要你看”变成“我要看”,离不开有吸引力的好作品,还应该把简单思维转变成系统思维。系统思维,就是走结合式创新的路子,关键是人的结合、人的系统。整个传播链条和运营设计,一定是完整的,力求多样态呈现、多频次传播、多渠道发布、多平台运营,避免零敲碎打。资源整合,方可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D. 如何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4. 开发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 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E. 如何对外传播中国文化
传统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纯国货,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传播给中国的,不算纯国货。所以,要对外真正传播中国文化,只要教外国人读两本书,一本《论语》,一本《道德经》就差不多了,用外国译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这样,远远好过教外国人用筷子吃饭、一笔一画写汉字,舍本逐末,没有多大实际效果。
传统中国文化适用于封建社会的昨天,它使中国成为沉睡的狮子。今天的中国应该在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向西方人做学生。
F. 如何传播文化
我们怎样传播民族文化?
面对“文化折扣”,西方学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以最简单的文化内容,从而最大化受众群。陈雪飞说,这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通俗文化经过多年实践所得出的结论。
难道就只有这一种办法吗?
在陈雪飞看来,显然不是的。好莱坞的方式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而言,绝对不是良方。无论从必要性和可能性来说,传统文化都应该保持自己的“主体”自觉性,利用好亲缘文化圈,也就是说,每种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体”共生格局。
姚遥则更明确指出,我们需要的不是去缩减民族文化的内涵,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的解读,用国际通用的话语和技术去阐释中国的深层价值观,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种物化的符号。如果只是简单地展示传统文化,不对它进行现代化的文本转化,恐怕最终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举例说,自己曾经遇到一位天津的翻译专家,这位专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翻译难题——“四喜丸子”是一道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译给外国人呢?他开始时直接将其翻译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阐释与介绍,很多外国人听后都无法体会这道菜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报以疑惑与失望的目光。最终,当年年纪尚轻的翻译经过苦思冥想,灵机一动想到了中国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诗,并作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久旱逢甘霖——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乡遇故知——人与社会的关系”、“洞房花烛夜——人与家庭的关系”、“金榜题名时——人与事业的关系”,由此阐释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与价值追求,最终获得了很多外国人的普遍共鸣。
周鑫宇说,我们推广中国文化必须要以对别人有帮助为目的,不能为了推广而推广。如果一个人总是向陌生人介绍我是谁,而且最终的结果又是让他人觉得我们不一样,那就很难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们利用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解决方案真正的帮助了别人,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为别人所接受。否则,任何在交流过程中,直接的、刻意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形式都很难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他也相信中国文化有能力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姚遥同样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不过在他看来,对外传播的重点依然在于中国与西方传统大国的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对外传播的形象过分地与西方求同,恐怕不但已经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西方人也不会给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国很清楚自己的崛起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与西方强求一致、丧失自身特点,中国只能成为他们警惕与怀疑的眼中钉。遗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国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与外交理念,恰恰是当下很多机构与专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时,落下的关键一课。姚遥举例说,前年有一部电影叫《中国合伙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说“这就是中国梦”,然而更多的人则存有疑问——这到底是中国梦,还是中国人的美国梦?如果我们费了很大力气去对外表达,但其中蕴含的却都是西方的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会失去亚非拉人民的支持。
姚遥指出,习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我们要对外传播的国家形象必须有中国的特色,具体说包括四个层面:第一是文明大国的形象,第二是东方大国的形象,第三是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四是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这些形象特点与传统的西方大国不一样,体现的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道义基础:对内要亲民爱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谐共处;对外要济弱扶倾,永远不能恃强凌弱。帮助那些依然贫困的欠发达国家共同发展,做那些传统西方大国所从来不愿做的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承千年的价值观,我们理应目标明确地精心阐释和大力传播——当然,这并不妨碍对外传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
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将对外传播的民族文化进行现代化的阐释与解读,使其能够更深层次地为其他国家的民众所理解。至为重要的是,我们对外传播的传统文化,终究还是要客观体现出我们和西方国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这种文化和理念的影响下,我们才能够塑造出对内亲民爱物、对外济弱扶倾的中国形象,才能够号召更多国家与中国一道努力,成为真正负责任的新型大国。
G. 如何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7)空乘行业如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荣,长期以来支配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