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北宋的文化评论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为中国最争光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宋朝也是中国为世界贡献最大的时期,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一半以上都出现在宋朝,那时中国所谓的四大发明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大规模实际的运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纸币、垂线纺织,瓷器工艺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医药、工艺、农技等都达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后难比及的高度。宋朝还发展起一门新科学,技术科学。这些辉煌的成就与宋的综合文明有直接联系。宋代的GDP是占全球的50%。国家的综合实力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宋朝都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国。宋朝已经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四[宋朝是文化艺术]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着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着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时才达到艺术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茶,而是茶饮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盐,要加各种作料的茶。这是有无数种喝法的茶饮料与茶文化,遗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数的工艺、文化一样没有遗留到现在。宋时已有各种花瓣茶流行叫卖。宋还有斗茶之风。蔡襄在《茶录》中介绍建安斗茶,特别推重当地所产的一种半发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种漂亮的、精致的瓷碗的饮茶,其中兔毫盏、天目碗等都是当时有名的茶具。民间根据兔毫盏色泽的微妙不同又分称“金兔毫”、“银兔毫”。宋代茶盏分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四种。“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矮纸斜行闲做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宋朝的诗歌里就时常渗透着茶文化。“七物甘香杂蕊茶,浮花泛绿乱于霞。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北宋着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也写出这么悠闲具有小资情节品味的品茶诗。宋徽宗《大观茶论》二十篇文章介绍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时开始流向民间的。由于宋徽宗对玉器的过分喜爱。导致玉器在宋代空前发展,世俗化倾向的玉雕空前发达。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礼性大减。宋代出现了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商铺。市民成为玉器的玩赏者、拥有者。佩带玉器受到广大的市民阶层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铜器、金银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笔墨纸砚等等都有极高的造诣。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艺术的高超深厚。虽然宋代开始纸质明器、陶俑日渐衰落,但也有陶俑出土而且有的造型奇特美妙,有人首鱼身的“仪鱼”、人首鸟身“观凤鸟”蛇体双人首的“墓龙”,这表明宋的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用纸器祭祖之风一直留存至今……宋代的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深远的影响到渗透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使用广泛的宋体字就是宋朝创造出来的……
清朝学者辜鸿铭认为,如果唐朝人是正统的中国人的话,那今天日本人更是中国人,因为日本人更像唐朝人。从文化的角度讲,日本人更多继承的是中国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也就是说今天的日本人比今天的中国人更多、更好的继承了中国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严复说:“究人心政术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为揪心。中国所以成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且不论,宋人所造什八九。”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因为什么?因为宋朝是文化艺术的殿堂……
❷ 如何写文化评论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角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靠的并不是作者的愤怒程度。我们不否认文章需要感情,但这个感情必须得跳出作者的主观情绪,需要表达一个客观事实。鲁迅曾说他的杂文经报刊发表需要编辑抽删三四次,而我们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有味道。当今的一些杂文恐怕经过一次就形同白开水了。我想我们写这样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骂人”的暂时的壮阳药,因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环,而这实质上,这也只是阳痿患者自鸣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凭栏论世的那句“与其空发牢骚,不如伏案成文”的号召口号,本身就导向就错误了。 有人说现在的杂文和时评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们当作两种小的文体区分开,那么,我想它们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合理的,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些迥异的风格却都表现出相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评论的一大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更是评论在文学本体中的生命力。 写作要创新似乎是近来提的一个很响的口号,也是在当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作者做出的一个选择。《杂文选刊》去年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新杂文写作”,而就其选登的优秀作品来看,它们的新主要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以维持的是选材上的新颖。因此,创新也是众多作者的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当今文坛“拳头加枕头”大行其道,作为评判文体的评论,更不能向这种吸引别人眼球的写作方式“挥手致意”。 一个作者风格的展现靠的是他的语言。每各人都有的语言风格,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积累有关。我个人观点,评论还应以洗练的语言为主,不应过多的粉饰。河边漫步兄的文字在且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着自己的风格,很新颖,可读性也很强。但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过多的语言修饰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删改得不能再删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细修改。现在在网上码字不比用钢笔写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炉是要经得起历练的,就自己的文章来说,还远远还不到火候。
❸ 文艺评论 什么是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
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例如,《我的父亲母亲》是电影。电影是集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剪辑、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特技等于一身的一种集体创作的综合艺术,影视评论既可对诸多方面做综合评论,亦可对某一方面做重点评论。
(3)什么是文化评论扩展阅读:
注意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
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❹ 什么是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属于论说文。在很好的阅读文学作品以后,或者是觉得好,或者是觉得有些讨论,或者是觉得有些批评改进,也加“有感”而为。或者就其全面,或者就其某些故事情节,或者就其某个人物作为论点,搜集其中的依据或者是比对其他作品里的同类,加以讨论,得出一些结论性的东西来,就是文学评论
❺ 什么是文化我们骂别人没文化是骂他缺少什么文化跟知识含量有什么关系
我个人感觉吧 他们所谓指的文化 也就是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以及价值观或人生观所决定看待事物的方向(也就是所谓的观点) 你说农村人 来到城市里 冷不丁的朝地上吐了一口痰或是夏天的时候光个膀子 一些人就说 啊呀这些人真没文化素质真低 但在农村他们的做法又看似那么的平常 你说你怎么理解这里的“没文化”呢 但这里并不能说明城里人就不吐痰光棒子了。。
当然一个人的素质修养决定了他在社会上的关系和地位 但这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富人就是一定要有素质要 有修养 难道没有文化的人 就没有富翁吗?你敢确定吗?
再给你说个小故事 以前有一个百万富翁,不管他是怎么的努力,怎么的经营自己的事业可是一直还是一个百万富翁,他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次他去一个千万富翁的人家作客 临走的时候把这个问题说给了千万富翁听 。富翁笑了笑。然后问他,你一般除了工作都和些什么人在一起,他说和他们事业上的朋友啊! 然后富翁又问了他们和你一样有钱吗?他说是啊 ,他们可都是百万富翁。个个都很有钱,然后千万富翁又问他知道我都和些什么人在一起吗?他说因该是你的朋友吧。千万富翁说对,但你知道他们个个都是千万富翁吗? 听到这百万富翁恍然大悟。。。。这个故事说到这你自己去领悟去吧!
❻ 文化是什么
说得更好听一点,这也可算是一种“新启蒙”。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生活?这两个最常用的关键词,也成了我这个专栏的主题。且先把“文化”这个名词演绎一番。 对活在当今的一般人而言,所谓文化不过是 “高等消费”的代名词, 它不见得属于物质上的享受,但和买一双名牌皮鞋差不多,穿起来走在街上很体面,甚至表现一个人的生活品位和所属的社会阶层。 多年前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写过一本书, 名叫“Distinctions” (《差别》),英文和法文的原意皆有等级高下的含义,简而言之, 就是品位的区分,并以此来界定新兴的阶级。中国近年来流行的新名词“小资”指的也是一个新兴起的都市群体和其消费品位。据说拙作《上海摩登》也被列为“小资”读物之一,令我在荣幸之余颇感啼笑皆非。 除了消费和品位之外,文化还会带给我们什么?这就牵涉到意义的问题了。 物质消费的基本动机是刺激欲望,它大多是属于身体上的,然而文化消费并不只于此;欲望是无底洞,消费得愈多,欲望愈大,商品是经由广告推动的,而且商品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任人选择,但又选不胜选;况且不停地换样子,“时髦”变成了一个“差别”的绝对标准,今日新的立刻会变成明日黄花,于是消费也是停不了的,不断再买新的。 不少理论家说过,这也是“现代性”的特征之一。英国的一位研究全球化的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创了一个新名词来形容这种现象——“流体现代性”,意思是说,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至少在发达国家)已超过“供”与“求”的经济循环,不再是经由发明或制造把新的物品取代旧的物品,而是新/旧永远存在于一种流动状态,因此社会生活本身也永远是流动的,不能稳定,更不能持久。其影响所及,所有的价值系统也不能稳定持久了,于是一切都飘浮不定,变得不可捉摸。人生也早已失去那种“扎实”的感觉,更不必提男女爱情和婚姻及家庭关系。“虚无主义”早已席卷全球。 为了寻求挽救之道,不少中外人文学者都不约而同地重新探讨伦理问题,大学商学院也将之列入必修的课程。我现在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一个高级训练班(EMBA) 也请我这个文学专业学者去讲文学和文化,我先后做过两次演讲,发现学生的反应十分热烈,甚至比我自己文学班上的学生更热烈。我选了一个看来肤浅的题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读小说?” 讨论时才发现,除了我以外,没有一个人认为小说只不过为了消遣。他们要我多讲小说的文学价值,并介绍更多的更值得看的文学作品,每人脸上显露的都是一副思想饥渴的表情!课后和几位学员交谈,他们个个向我抱怨当今价值混乱,无所适从的感受。 于是我禁不住想到文化和生活的问题,觉得必须把文化彻底重新定义。 这个新定义其实并不新,如果我们回想“现代化”以前的世界,就会发现: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文化都是一种经由人的心智和创造而产生的成果,一种孔子以文化作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准则;西方的启蒙主义更将文化视为推动民族国家建设的动力和工具。可惜的是,这个力量和工具被误用了,变成了意识形态的一环,用来统治人民,这又和马克思理论中所谓的“上层结构”不完全相同。 上面提到的布尔迪厄在另一本书《在流体现代世界中的文化》(Culture in a Liquid Modern World)中说道:在西方 “文化”原来的意义是“耕耘”,它的教育含义是和儒家相通的,都假设一群少数的有知识的人来教育大多数无知的人,两者有一个协定:前者自愿把后者提升到 一个经过改进的新价值秩序中,这个双方共识的基础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国家;二者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和公民。民国时代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最经典的例子。 然而在今日的“后现代”社会,这种知识精英主义早已受人非议,当今商品挂帅的文化早已雅俗不分,大家都在消费,品位由商品的价格而定,而价格则靠广告炒作,于是文化成了一种奢侈品。 这个反精英主义的潮流也侵入当今西方学院种的“文化研究”体系,理论五花八门,但都反对精英式的文化,更激烈的学者还反对所有经典,认为是权力的产物。文化研究更把人类学对文化的定义扩大,举凡一切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模式都是文化,推而广之,消费主义当然也成了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围,有人批判,但更有人视之为当然,还从马克思的理论中抽取“恋物狂”一词,大作理论文章,一切以消费是瞻。 文化的生产和创造呢?研究的人反而少了。甚至现在香港政府大力鼓吹的所谓“创意工业”,其目的也不在开发创意而在“工业”——也就是说,如何把文化变成一种企业,能打开市场赚大钱!文化变成赚钱的好生意以后,其本来的启蒙和教育意义也荡然无存。 我提倡回归文化原来的意义,到不是为了复古,更不赞成把文化视为意识形态。我觉得应该把文化的意义回归到个人日常生活的领域,它虽然免不了带有消费的功能,但绝不止于此。消费式的文化是不能积累和持久的,它瞬间即逝,而我心目中的文化恰好相反,是逐渐吸收,和积少成多的,但更需要消化(它和消费只有一字之差)。如何吸收和消化,则需要个人的努力,培养兴趣必不可少。本栏的文章都是出自我个人多年来培养的兴趣——往往是专业以外的兴趣。 我曾向听课的学员(大多是商界成功的人士)问一个基本问题:当你们赚够钱以后,又如何生活?生命的意义何在?也许,文化可以提供一部分答案。 (作者系学者、作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分享到: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❼ 求关于传统文化或者现代文化的评论,比如京剧之类的,每篇不少于150字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为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类与人类的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一种体现他们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的概念最早还是来自西方。英文有Pop music一说。但POP之流行,其义为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介手段流传出去。可见,这是一种手段与手段之结果。手段是以工业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电视)的媒体来传播,其结果是在广大群众之中流传开来。因此,“流行音乐”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一种音乐行为及其被社会认可的程度。”由此可见,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的肯定为音乐本身被认可,但是可以肯定这种手段如果被很好的利用也会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的,虽然目前对民族音乐的现状和其存在的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谁又能说这种争论不就是一种发展呢?
美国老牌乐队组合“空气供应站”(Air Supply)成员在南宁听了三天的民歌,我国着名歌手韩红,音乐制作人臧天朔以及因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经典民歌而走红的斯琴格日乐也来到南宁。按他们的话说就是“非常非常的好”,可以在南宁的歌海里好好充电,一如大快朵颐。看得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正如他们所说“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歌,也使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反过来说,对流行音乐的创作这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的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
人们喜爱的周杰伦音乐时是说: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那些哼哼唧唧的歌,我不想批判他们的喜好,主要是尊重个性。但就音乐本身来讲,我相信等到他们年龄成熟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自然的走进音乐厅,去感受肖邦带给他们的浪漫,莫扎特带给他们的幽默,贝多芬带给他们的激情。 先不谈肖邦,莫扎特,仅《长城谣》就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跑题”。但教授说的没错:尊重个性。现在的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古典音乐,人们又何尝不需要流行音乐呢?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又何尝不能融合起来呢??
(绝对原创,放心吧,这可是我一小时的成果)
❽ 文化现象评论怎么样写
论凤姐和犀利哥----供参考
古人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何况人呢?但从大众看待“凤姐”、“犀利哥”的眼光来看,此言真是差矣!
前段时间,一个叫罗玉凤的姑娘,人称“凤姐”,因为长相丑陋、语出雷人,而征婚条件又出奇高,“雷”到公众一片,一时成为网络红人。这个罗姑娘一出,众生喧哗。然而以戏谑者和骂者居多。诸如精神病院跑出来的,脑子有问题,整一个猪八戒的脸,武大郎的身材;有着变形金刚的血统和一张车祸现场的脸,仿佛是活死人的现实版。甚至有人建议送她去检查一下脑袋是否有问题。什么难听的话都出来了。
尽管我也被她的话“雷”倒过,但回顾公众包括媒体对她的评价,心不禁凉了一截。罗玉凤无疑是一个弱者,她只是一个打工者,不管从哪方面来讲她都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是从农村出来的打工者的一个标本,是这个相当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她不满意现在生活,想要突破现在这种生活,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值得理解的。像任何一个姑娘一样,她也有追求她幸福的权利。她说的那些征婚条件,对于长相稍微好一点的姑娘来说,其实并不为过,谁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嘛,试想,一个绝色美女讲出她一样的话作出一样的行为,会有这么多人戏谑吗。但这些落到罗玉凤身上,因为她长得丑、长得矮、语出惊人,便沦落为世人的笑料、笑柄和无情戏谑的对象,甚至一些媒体也助纣为虐(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也如此,尤其不能让人忍受),不禁为她鸣不平。她的行为、话语难道有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她的话难道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也没有!但为什么她就惹得公众一阵讥谑,以此自鸣得意?这恐怕与我们社会长久以来不自觉地歧视弱者有关,我们比谁强,我们便有俯视谁的权利;我们比谁地位稍微高那么一点,我们似乎便有了优越感。古人说,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鲁迅说,这是阿Q精神。
有人评价罗玉凤说,这是懒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当然是讥讽的。但正是这个“懒蛤蟆想吃天鹅肉”,却道出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谁都有追求自己想要追求东西的权利,哪怕是只懒蛤蟆异想天开地想吃天鹅肉。只要追求的不是违法违反社会公德的,我们都要维护这种权利,哪怕是这种追求多么可笑!
在“凤姐”背后接连崛起的,还有近日火爆的网络红人“犀利哥”。这又是一个被恶搞戏谑的对象。这是宁波街头的一个流浪汉,无意中被人拍了照片贴到网上,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引来无数评论、惊叹、恶搞和戏谑。
果粒网网友评论到:欧美粗线条搭配中有着日泛儿的细腻,绝对日本混搭风格,绝对不输藤原浩之流。发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发型。外着中古店淘来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纸袋。绝对谙熟混搭之道,从视觉色彩搭配上讲,腰带绝对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这根腰带绝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领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发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带,只有那些敢于为潮流献身的人才能懂得。也有人评价说:型男!那销魂的发型,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茬子,时尚的日式混搭风格……膜拜。更有时尚网站把他着装与明星着装一一对比,一一点评。各种ps恶搞图片也层出不穷。
其实,据报道这个流浪汉是有着悲惨身世的,是一个可怜人。他是宁波街头精神有问题的一群流浪汉之一,没有身份,没有家。但就是这样一个可怜人,公众关注的不是政府应该如何保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身安全;关注的不是社会应该给他们怎样的关爱;关注的不是这样弱势人群的冷暖。而关注的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娱乐”话题,真是既无聊也可悲,令人齿冷。
在这些背后,我们无疑可以看到,很多人是不尊重人的尊严的,不尊重人的权利的,甚至许多人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弱者权利的尊重,应该是一个文明民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会形成对于人的权利尊重的氛围,是靠公众推动起来的。可现今看到的情景,如何不叫人心凉?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沦落到社会最底层,我是否会如“凤姐”、“犀利哥”一样被人笑谑讥讽呢,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漠呢?想想,背脊已不寒而栗。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可能成为“凤姐”、“犀利哥”的一天,想想吧!
❾ 什么是文化定义或解释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特行为,是主观能动意识循环,即一个群体所拥有的“道、术、器、法、势”行为。其中“道、术、器”是组织的文化基因,“法、势”是基因密码,它们是量子化的文化最小组合。具体内容见《解密文化的基因密码——用五个字读懂文化》
在文化的统一定义明确之前,文化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是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行为的自然表现,因此得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文化行为,几千年从来没有人在刻意的做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文化都是人们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的产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循环。我们必须承认,组织文化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刻意建设,先进文化是有质量的文化,只有质量文化是有方向性的文化,认识到这点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它从反面说明了文化建设是有意识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必须建立在文化定义已经明确的基础上,大家知道文化是什么,才有建设方向。因此,破解文化的定义标准是当今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问题。
“道、术、器、法、势”五个字的文化定义,言简意赅,不但体现出了文化丰富的内涵,还能够替代“文化”二字,直接应用到各种文化的概念和解释中。例如;文化自信就是对组织治理的“道路、制度、行为、理论、未来”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意。只要与文化相关的理论和概念都可以直接用新的“道、术、器、法、势”五个字来代替,可以做到 让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标,是组织文化管理实践的福音。
这是文化思想领域的重大创新,原有的文化基础理论存在认识上的错误,否则,文化早就定义出来了。我们不能跟着西方后面走,不重视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道、术、器”的文化基因理论成果已经上传一年多,但始终没有引起关注,说明现实社会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很低,文化已经被边缘化了,形成不了文化的群体意识、组织意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文化属于管理范畴,迫切需要国家的文化标准定义,否则,我们就只见大树,不见森林,只有出台统一的国家文化评价标准,用评价体系推动全国的组织文化建设。才能让文化的大树变成森林。
❿ 文化的评价与标准(谈谈文化的标准是什么,派别意见)
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义
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
如何评价大众文化??
评价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1月迁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以《新青年》为主要舆论阵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学革命为起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被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学校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游*&行,反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权益,史称“五四运动”。
然而,后人常常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混淆,笼统的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二者不可混淆。五四运动,其源流上承东汉东京“党锢之流、独行之辈”,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面对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屡次救亡图存运动失败或无望后的又一次救亡运动而已,只不过,这一次,则是所谓“文化救国”,与前几次的救亡运动比,少了些火药味儿和政治斗争而已。
但是,由于今天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二者的混淆,似乎对新文化运动的重新审视,变成了对五四运动的重新翻案一样。因此,对于这一点需要特别指出,我这里,是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这种审视,与五四运动无关。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新文化派,我们需要承认,新文化运动确实给当时中国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让科学、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而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并且这种影响就是在今天,还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科学、民**@主、自由等等现代观念的深入人心,并非只是新文化派的功劳,事实上,就是当时被作为保守派攻击的学衡派,也是支持这些观念的,只是他们二派在对待传统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出路方面所持的观点不同而已,这一点,到现在也是被人们所忽视了的,这种忽视,在今天,又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身上了,诬蔑他们要将人们带回到所谓的封建社会去)。但是,其消极影响,也是伴随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绝。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主义。
我们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历史,其一大特点就是具有神话色彩,神人不分,比如罗马起源始祖,据说,就是由狼喂养成人的。中国的三皇五帝史也是如此,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以堪称愤青鼻祖的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派,对中国上古史全盘否定,称“三皇五帝”史为伪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条虫”就是这位老先生的杰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阳甲骨资料的出土.也几乎难逃被抹煞的噩运。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无信史””的传说时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认夏代的存在。既然这些历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为基础产生的《诗》《书》诸文化经典也就是伪经典了。我们来欣赏一下“疑古派”的一些结论:
“许慎的《说文》是一部集伪古字、伪古义、伪古礼、伪古制和伪古说之大成的书。”
“至于《左传》,……这部书底信实的价值,和《三国演义》差不多。“
“从实际上说,‘六经’之中最不成东西的是《春秋》。”
就连以 “小心求证”求学术的胡适,也说,“东周以前的历史没有一个字是可信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胆怀疑”了,而“全盘西化”就是这位“小心求证”的胡适老先生提出的。
在这种学术气氛下,可想而知,作为传承中国文明精髓的诸经和其建立的历史实践基础的被打倒,中国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强不息的源头动力了,经典失去了其解释系统,其存在不过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让人欣赏。而经典及其历史实践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国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会产生对其它文化盲目崇拜。于是,出现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学者,居然闹出了将孟子当外国人崇拜的笑料。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运动,标榜科学和理性,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但事实上,新文化运动挟庸俗的进化论观点,宣扬优胜劣汰,偏激偏进,几无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运动标榜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反对儒家,歌颂法家。而鲁迅,被时人歌颂为中国的尼采。如果说,儒家专制的话,法家思想起码比儒家专制的多,历来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后来被视法西斯理论的先驱。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中国传统是从文学开始的,号称“文学革命”。后来,这种否定和怀疑的思潮,发展到否定中国的一切所谓旧的东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于中国人。阿Q就是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代表。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
一、废除汉语
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
二、废除汉字
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
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
汉字终当废去,盖人存则文必废,文存则人当亡,在此时代,已无幸存之道(鲁迅);
三、废除中国戏曲
四、废除中医中药
五、文学革命
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改良变而为革命,标榜所谓国民文学,将传统的文学等同于贵族文学,封建主义的文学。陈积极鼓吹他的所谓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这种对文明及其载体贴标签,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后来的给人随便戴高帽,无限上纲之间,是否有某种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沟通着?
六、……
七、……
废除!废除!废除!……
打倒!打倒!打倒!……
这种疯狂,真叫人怀疑,是要拥抱文明呢,还是自绝于文明?倘若这些个废除都彻底实现了,中国还剩下什么?我们中国人恐怕真不认识中国人了!但是倘若没实现或没完全实现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话说了,你做的还不够彻底!
这种偏激带来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学风轻浮,学者追求轰动效应,广告效应;而文学革命,带来的就是革中国文明的命,几千年文明的积累,毁于一旦,文丧道绝。1912年,蔡元培废除了小学“读经科”,1920年,小学语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话文。今天,能读懂文言文的国人已经少之又少了;而读文言文的人,多数也只是将其当做一种个人爱好,抱着欣赏的态度读的。中国文明失去了发展,随着大清王朝的灭亡,永远的停留在了过去,成了无生命力的东西。
消极影响之三,反道德主义。
新文化派反礼教,打倒孔家店。在鲁迅看来,中国的书中,就三个字――“人吃人”, 藏在仁义道德的缝里。中国几千年唯一不变的就是道学家虚伪的仁义礼智。新文化派还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明灿烂的博爱的新道德的社会,以便让人们认清所谓狭隘的旧道德的社会:
“我们不满意于旧道德。是因为孝弟底范围太狭了。说什么爱有等差,施及亲始,未免太猾头了。”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这种墨子先生兼爱的老调,早已经证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宝贝。雷锋精神可谓博爱之至矣,国人也学习实践多年,反倒是这个社会时时出现孟子批判的“率兽食人”现象,人给狗下跪的事时有耳闻。
道德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从符合人性的的路径出发,才能真正实践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将不能长久。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名赐,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赎回了一个沦落在国外为奴的鲁国人。根据鲁国的法律,国家是要给赎买人相应的赔偿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贡却没有去领取自己应得的赔偿。他认为,君子应该扶危济困,况且自己又有钱,这点赎金算得了什么呢?
子贡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赐,这样做,就是你的过失了。”子贡有些诧异,问为什么?孔子说:“从官府取你应得的赔偿金,并不会对你的德行有什么损害。你不取赔偿金,就会暗示别人,取赔偿金是道德不够高尚的表现。我担心,从此以后,鲁国人不再赎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谓至察矣!
当人们把道德标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视才能看得见,做得到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实践,就只能被人阳奉阴违了。
鲁迅先生有一个马甲的比喻,说旧马甲没有穿破,人们也可以做一个新马甲来穿穿。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倘若新马甲还是一个画饼的时候,旧马甲也是可以不用丢掉的。
否定的终极,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谓封建的道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到了否定当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说事”,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
上面三点,是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主要的消极影响。讲这些,并非是要否定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虽然它应该在某些方面,并且是很重要的方面被否定,而是希望,在建设新的文明的今天,我们能够抱着“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的宽广胸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自主的、当代人的、有生命力的新的中国文明。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6789285.html?fr=qrl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不能够满足你的需求,可以自己到网上搜一搜!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