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广西民族的简介
广西民族的简介如下:
1、广西民族种类
广西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另有满、蒙古、朝鲜、白、藏、黎、土家等其他民族44个。
2、广西民族人口数量
2013年末广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数民族人口2004万,其中壮族人口1698万,分别占自治区常住人口的42.5%和35.98%。
3、广西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1)壮族是广西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宁、柳州、崇左、百色、河池、来宾等6市。靖西县是壮族人口比重最高的县,比例高达99.7%。
(2)汉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东地区。
(3)瑶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马、大化、富川、恭城等6个瑶族自治县。
(4)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隆林、龙胜、三江、南丹、环江、资源等自治县(县),其中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人口最多,约占全自治区苗族人口的40%。
(5)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龙胜、融水等3个自治县,其中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口最多。
(6)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散居于宜州、忻城、环江、融水等县(自治县、市)。
(7)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8)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宁、百色等市及临桂、灵川、鹿寨、永福等县(区)。
(9)京族主要居住在东兴市江平镇。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和西林、田林、那坡等县。
(10)水族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环江、都安、兴安、河池市金城江区等县(自治县、市、区)。
(11)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田林、西林等县(自治县)。
4、广西民族使用的语言
世居广西的12个民族除回族转用汉语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并都在使用,分别是汉语、壮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其中,汉语、壮语、瑶语、苗语、彝语还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语。
5、广西民族的节日
(1)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4月3日在田阳敢壮山开幕。
(2)那坡白彝族跳弓节,农历四月初十在那坡县城厢镇达腊屯举行。
(3)环江毛南族分龙节,6月28日在环江县城举办。
(4)龙胜红瑶晒衣节,(农历六月六)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金坑大寨村瑶寨举行。
(5)东兴京族哈节,7月30日在东兴金滩开幕。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语言
参考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少数民族节庆与民俗活动
㈡ 广西举办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将在何时举行
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七,数万民众及游客会聚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公祭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呈现“万把香火敬祖公”的壮观场面。
传说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敢壮山是布洛陀的故里和布洛陀文化的发祥地。当天,来自贵州、云南、海南、广西四省(区)壮侗语系同根同源的壮族、布依族、水族、黎族、侗族、傣族、仫佬族、毛南族八个民族36支朝拜队参加祭祀仪式,祈求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五谷丰登。来源:中国新闻网
㈢ 分布在广西的具体有哪几个少数民族
分布在广西的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少数民族。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其中广西是全国瑶族,壮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全国第一个的毛南族自治县,也是我国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区,有7万多人;广西是中国京族的居住地,境内其他44个少数民族均有居住。
(3)布洛陀民俗文化节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广西的少数民族给广西带来了众多的民族特色:
1、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2、壮族“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3、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
4、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5、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6、瑶族盘王节,主要活动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奇石、盆景展和书画、摄影展等。
㈣ 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和风俗
壮族三月三,也称“歌圩节”,意为到洞外、田间去唱歌。据说是为了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也有传说是为了纪念古时一对经常唱山歌的情侣。当天有包五色糯米饭和抢花炮的风俗。㈤ 布洛陀的来源考辨
2002年6月,壮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风,兴奋地“发现”了布洛陀的“遗址”就在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山!他的依据是:一、敢壮山上有被当地人称为“祖公庙”的布洛陀祭祀庙遗址。二、敢壮山的名字“敢壮”是壮人山洞的意思。三、“敢壮”歌圩是广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广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动。四、田阳县有许多古人类遗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类遗址之一的赖奎遗址就在田阳。五、田阳古称增食县,是百色地区建置最早的县,壮族人文资源荟萃,明朝着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阳。
古笛提出的几点依据大多只是主观性的推测和感情上的认同,如果此后,没有商家的策划、媒体的跟进和地方政府的介入,这不过是个文人一时激情的逸事。
但是,古笛回到南宁后兴奋地约见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彭洋和记者,向大家公布了他的惊人发现。“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其实就是一家文化策划和广告公司,但是这个公司的骨干大多是广西有影响的作家、学者及成功的企业家组成,它的另一块牌子是广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而文化商人彭洋则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将田阳敢壮山论证为壮族始祖古居遗址意义十分重大,将引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开发风潮。他立刻着手运作,并同当地政府进行谈判。
在短短的时间里,田阳县县委、县政府和广西南宁国际民歌研究院联合共召开了三次布洛陀学术研讨会,[7]每一次的“研讨”其实都有个先定的主题:即论证田阳敢壮山是布洛陀的遗址,因为如果没有学术从严肃正统的角度加以认可,单靠大众传播营造不出稳固的合法性。
而学者在此扮演的角色则颇为尴尬,他们有个逐渐转变的过程,从没有出席会议到最终经过“专家研讨”,布洛陀以及田阳县和敢壮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广西壮学会对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多角度多学科的阐发,对布洛陀文化系统化、体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头文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可以说是一场多边共赢的结果。
二,敢壮山与风流山,姆六甲与观音---现实版魔幻干坤大挪移
布洛陀落户敢壮山是由偶然因素引发,经过周密论证,多方协调的结果。
时国轻在着手收集与布洛陀信仰相关的资料时发现,所能找到的史志文献中均未发现对布洛陀及广西田阳县敢壮山的记载,即使是在张声震先生主编的《壮族通史》这样晚近包罗内容最多、最具官修权威的壮族通史也未发现相关记述,壮学研究者几乎也没有人找到过正史的记载。
2004年6月在“壮族在线”发表的“百色田阳及周边歌咏文化与布洛陀文化调查”,通过对田阳县坡洪镇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带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当地人对布洛陀、姆六甲的传说并不知晓,如同田阳县其它地方一样,‘布洛陀’对当地人而言是个新名词。当地流传一些神话传说,但其中并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经失传,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当地也没有关于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动。”
如果说“无中生有”是文化创意的力量,那么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如何被连接到一起?
名不见经传的敢壮山在2002年“发现遗址”之前被当地百姓习惯性地叫做那屯山,因为它位于田阳县百育镇六联村的那贯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春晓岩。
2004年4月把“春晓岩”改为“敢壮山”时发生了“改名风波”——当地百姓投诉到政府认为有人把原先的山门题字“春晓岩”涂去是破坏文物。其实“春晓岩”三字并非明朝留下的古迹,而是1999年才写上去的。
而在另外不为一般外来者所知的层面,敢壮山还有个诨名叫做“风流山”。1995年南昆铁路经过此山时就建有“风流山名洞”隧道,这个诨名可能和山上不定期的歌圩有关系:男女在山上对唱,桑间濮上,偶尔有苟且之事也属自然而然,这个名字并不带太多贬义,但是在塑造始祖栖息地的话语实践中,是不容许出现亵渎和轻靡的,所以风流山的名字始终没有出现在媒体上。而旅行者遇到的那个火车在始祖神灵的祭祀神地呼啸而过怪异的场面也得到了解释:铁路原本就早于布洛陀神庙的建造。
2002年6月古笛发现“布洛陀古居”被确认下来之后,敢壮山就纳入到官方与商业机制合谋的共建计划之中。 敢壮山原本的信仰空间比较复杂,在商业和官方没有插手之前,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么教是以灵魂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为主,和以观音、佛三宝、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为辅的。
布洛陀和姆六甲在这个众神狂欢的体系中,如果不是微不足道,也只是两个并不很重要的角色(敢壮山周围许多民众甚至对于这二者毫无所知)。
2002年6月前,在当地壮族群众心目中,观音和姆娘是同一个神,只是称呼上有壮汉之别,观音是汉语称呼,姆娘是壮话称呼,但有时候连在一起称呼“观音姆娘”。
当时,观音(姆娘)与姆六甲和布洛陀尚未发生联系;2002年6月之后,由于学者的认同、媒体的宣传和政府的认可,首先是姆娘与姆六甲发生联系,姆娘成为姆六甲的别称,布洛陀是姆六甲的爱人,通过姆六甲,布洛陀成了敢壮山的主人。
这是个众神退位、大神出场的变化。由于“布洛陀遗址”被确认下来,同时也是为了突出特色,供奉的神位自然应当与布洛陀有关。因为尚无布洛陀的神像,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先用木头做了“布洛陀守护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三个神牌,以彰显布洛陀与敢壮山的关系;并对山上洞中、神庙里的观音、关帝、玉皇、弥勒佛等神像进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壮山的壮族特色。
但是不久(2002年9月)就发生了“神牌丢失”的事件:一些无法接受神仙变化的事实,把新的神牌偷出来丢到了山崖的草丛中。
这个小事,凸显了民间与知识精英及官方在利益共识没有达成一致之前的冲突,神灵的冲突其实也就是人事的纠葛。
2002年11月15日,中共田阳县委员会、田阳县人民政府阳发[2002]75号文,调整充实布洛陀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不久将开发建设敢壮山布洛陀胜地的任务委托给南宁国际民歌艺术研究院,委托内容包括了基础案策划、2003年田阳县布洛陀文化旅游品牌广告宣传策划等十一项。这些项目到后来虽然没有一一实现,但是最重要的歌圩和布洛陀神像完成了。最初,广西的雕塑家张也看到古笛发现布洛陀遗址的新闻之后自发创作完成了一个半身像,但是未得到官方认可。后来,开发公司委托广州美术学院的曹崇恩教授完成了雕像,并于2004年12月31日经过道公的开光放入敢壮山祖公祠里。
在神像入住之前,当地信仰原有神灵的群众同官方的清整旧神运动,进行拉锯式的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的事情木已成舟之后,一些曾经信仰观音、将军(关帝)和玉皇的群众,在紧邻田阳的田东县强州镇联福村为原来的神又起了一座新庙,来安置原来的神灵。他们又找到了重新解释这一世界的理由,对他们来说,给原来的神建个新庙,找一个息身之地,便完成了又一次的心理解脱。
三,创造布洛陀-----一个现代始祖谎言的最终构建
2005年及2006年,时国轻再到敢壮山田野调查时,发现群众已接纳了布洛陀、姆六甲等神的主导地位,政府也默许了观音、关帝和玉皇的存在,山上的神灵得以和平共处,万神殿中一片祥和。
就布洛陀的认同而言,首先是文学工作者的颇具戏剧性的“发现”,然后是策划公司第一时间的介入和媒体的推介,最后是从事壮学研究的学者对“古笛话题”的回应和对布洛陀的寻踪。
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布洛陀从神话传说人物到壮族祖先、壮族人文始祖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转化,神话的历史化过程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得以实现,对民族历史的重构初见成效。在政府和商人强有力的推动下,历史的现实化也在短短的两年间形成了一定规模。
敢壮山早先就有歌圩集会的传统。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边群众会自发聚集,伴有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后来被理解为是为了纪念布洛陀,是广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最初的策划实施中,在硬件建设如修路、通水、通电、建祠、塑神像等外,开发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三次歌圩的筹备和举办中。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歌手,以市场化进行运作,2004年4月举办了百色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体育节,到2005年,原先的民间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规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视大型系列节目《传奇中国节》在洛陀歌圩进行首场直播,拉开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当年着力打造的品牌节目的序幕。不久,布洛陀经诗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布洛陀信仰重建过程中,当地政府曾多次派人到陕西黄帝陵参观学习,对布洛陀塑像的设计是参考各地黄帝和炎帝的塑像;祭祀布洛陀策划方案更是以陕西祭祀黄帝的程序为样板的。
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世界遗产本身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真实性,即遗产必须是原始的、独具特色的、而非人为的东西;二是整体性,即遗产与其周边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应当是和谐共存的。而那些人为的破坏或无序开发无疑会使遗产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体性应具有的真正价值。以此为标准之于布洛陀,显然不够资格。不过,将布洛陀视之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不可,确切地说它体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中国当代智慧。
布洛陀信仰的发明,祭祀和歌圩的建构,是一个创造历史的冲动,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转场。
㈥ 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哪些节日
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㈦ 布洛陀被视为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寓意可能是哪些
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传说中的创世神以及想象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流传于我国广西红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龙江流域、左江流域以及云贵南、北盘江流域的广大壮语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一些壮族口承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祭祀仪式、习俗礼仪中,都可以找到布洛陀信仰的社会记忆。笔者曾于2003 年10 月赴广西田阳县农村,对那里壮族群众布洛陀信仰和仪式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本文以位于右江河谷中心地区的田阳县壮族为个案,从人类学的视野,解析壮族布洛陀信仰习俗。
壮族民众对布洛陀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文化事项,可以称之为壮族布洛陀文化系统,也有学者称之为布洛陀文化体系(注1)。这种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布洛陀文化系统,体现壮族文化深层的民族心理、精神信仰、思想意识和观念形态。可以说,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壮文化的象征符号。认识布洛陀文化,是了解壮族文化的一把钥匙。
㈧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有春节、歌圩节“三月三”、送灶节等
—、春节
壮年 即壮族新年。时间比汉族早一个月。过去,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过去还有以八月酉日为迎新岁节日。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藤州俗不知岁,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后)为腊,长幼相贺以为年。”壮族以八月收割稻谷为新年节庆,因有别于汉族春节而说成是“俗不知岁”。
现在壮族过春节的节期虽然是受汉族春节的影响,但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壮族各地的节日是按农业生产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后大部分地区逐渐采用农历节期。壮族的迎新岁活动,与汉族大致相同,从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专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后即告“散年”,意为新年节期聚庆终止。亦有部分地区的新年节庆延至正月末,采白头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称“艾粑”)小祭为岁庆终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结束。故通常又将整个正月作为庆新春节期,称为“过正月”、“吃正月”。壮语Cieng(“正月”之简称)为春节的代称。
二、歌圩节
三月歌圩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三、送灶节、年三十
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人们认为,灶王爷一年到头为农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龌龊,从腊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农家给灶王爷歇息七天,陈供品以饯行,并在灶口贴小对联:“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请灶王爷到天上多为本家说好话,祈求丰足安康。
年三十:又称年晚,即腊月三十,这是壮族人民一年当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动的节日。各家各户宰杀年猪,包粽子,做年糕,缝制新衣,张贴春联等。入夜,以猪头、阉鸡、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围在火边,除夕守岁;小孩尽兴游戏,通宵不眠。各户在门前悬挂鞭炮,待鸡鸣时燃放,以鸡啼第一声时最先点响炮竹者为最吉祥,俗称“压鸡嘴炮”。并在火灶边陈供品迎接灶王爷归来。之后,每鸡啼一遍,燃放一阵炮竹,直至天明。
㈨ 3月3日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苗族、瑶族为典型。
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三月三拜蚩尤的历史。
这些民族每年都举办规模较大的三月三歌节,又称为“歌婆节”、“歌圩节”。歌圩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9)布洛陀民俗文化节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相关特色习俗:
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三月三
㈩ 广西的民族特色
广西的民族特色:
1、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另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壮族是广西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民族民俗节日丰富
宾阳炮龙节,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等活动。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动。
瑶族盘王节,有瑶族歌舞专题晚会、开幕式及大型文艺表演、三省十三县节目展演、瑶族服饰大赛等。
3、民族语言丰富,种类多
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4、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
主要是桂剧、桂南采茶戏。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壮剧、壮欢、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壮族提线木偶戏、壮族师公戏。
(10)布洛陀民俗文化节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广西民族特色浓厚的原因
1、历史上,广西是真正的“自古以来”。自秦始皇吞并百越,设置桂林郡,象郡,广西一带就已经纳入中国统治之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然后来出现如南越(开国国王赵佗还是秦将)等割据政权,但总体上还是属于汉文化主导政治的地区,汉地十八省。
2、地理原因。广西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大小盆地相杂,族群部落间融合不便,形成多个部落,而一个部落再演化成一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