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传统 > 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

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23 09:44:13

‘壹’ 泉州风俗传统文化是什么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闽南话,属于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于受临近地区方言的影响,新派和老派,市区和郊区在说话上存在用词和腔调有差别。

短语/俗语:猪公一公猪,涂沙一泥沙,天乌一天黑,熏斗一烟斗,鼎盖一锅盖,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历日一日历,人客一客人等。

二、节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朴,除了具有传统和地方习惯互相结合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

还有随着泉州市各区人民生活习惯及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节、三月的德化美湖乡小湖村樟树王节、六月的鲤城关帝文化节、永春魁星文化旅游节等,节日文化可谓绚烂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现代泉州结婚习俗:新娘新郎“上头”、哭缘、挑花担、跨米筛火炉去邪、新娘撑红伞“进男方家房”、敬双亲“乌糖茶”、洞房饮“合欢茶”、探房等。

现代泉州市结婚流程:探家风→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找日子,送日头→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四、饮食文化

泉州人的饮食文化主要形成于唐宋时期,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地瓜)、麦类,有早茶晚酒的饮食习俗。由于泉州地区依山傍海,物产富饶,副食佐餐种类繁多,比如鲜蔬菜、腌渍菜、豆制品、水产品海鲜、肉蛋类等。

五、丧葬文化

旧时泉州素重“慎终追远”,崇拜祖先,丧葬礼俗悉循古礼,沿习官仪,丧礼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谚。

泉州丧葬流程:发丧(报丧、收殓、点脚尾烛)、入殓(上水、辞生祭)、开吊(做功德)、殡葬(土葬、火葬)、服丧(礼尽三年)、禁忌(报丧者不得进入人家大门、春节拜年,不得向居丧人家道贺“恭喜”等。)

‘贰’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保持这一遗制。

‘叁’ 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有什么特色吗

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明珠!
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东亚着名侨乡,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历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肆’ 泉州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1、拜月娘妈,泉州人将月亮称为“月娘妈”,表示对月亮十分崇拜。旧时到了中秋之夜,民间妇女有拜月习俗。几乎家家户户摆香案于庭院天井中,陈列时令瓜果和月饼,虔诚祭拜月娘妈,焚香祈祝,祈求称心如愿。

2、烧塔仔,中秋节到来的前两三天,乡下的孩子们便到处拾砖头瓦片,在旷野中叠成一个圆形“塔仔”,孩子们还相邀互相参观。

3、划拳和摇骰子,这是泉州酒文化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闽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为同厦漳两地划的闽南拳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4、公鸡娶妇,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华侨,因种种原因,近期无法回家乡按时完婚,经男女双方家长协商同意,如期举行婚礼,新郎则以一只大公鸡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时是要大哭以示悲伤。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伍’ 泉州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泉州传统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其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史迹丰富。

(5)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泉州,福建省下辖地级市,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宝岛台湾,辖四区、三市、五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是福建省确定做大做强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

主要特产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陆’ 泉州还有哪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下:

1、南音:

起源于福建泉州,以闽南方言演唱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传统古乐。南音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传统的、古老的民族唱法。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北管:

一种传统民间丝绸竹音乐广泛传播于泉州泉港区,福建省,中国北方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古代音乐活化石”和“姐妹花”,被称为“天子”的声音。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3、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剧种之一。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它又被称为“闽浙之声”,“模仿南宋戏曲,唱和读调”,被称为“古代南戏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提线木偶:

木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木偶戏。在表演中,表演者用绳子拉木偶。木偶戏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古称“挂丝木偶”,又称“丝戏”,俗称地方民间仪式,是流行于闽南方言地区的古代罕见的传统戏曲。

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高甲戏:

高甲戏起源于福建泉州,起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场化装游行。高家戏的传统剧目有900多部。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柒’ 泉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文庙

文庙的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文庙里有一家百姓书房田,书籍不多,却有很多人往来。

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庞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快到时间了,离开了红色的红墙,恍若隔世。希望有机会再到文庙走走人。

‘捌’ 泉州地方戏曲有什么沿海的文化明珠

泉州,东亚文化之都,有着丰富非常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文明。其中,泉州戏曲文化中的高甲戏和木偶戏更是获得诸多荣誉,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泉州的 地方戏曲 都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

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一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三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7年改为泉州市高甲戏剧团),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一。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九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1957年定名为线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属于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宋元以降,即流传于泉州地区,俗称嘉礼戏。经数百年传承,逐渐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规制、表演线规、偶像制作工艺及丰富的演出剧目和独特的剧种音乐——傀儡调。江总书记在泉州视察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表演难度较大,每个木偶形象都设置有16条至30余条纤细的提线。历代艺人凭借精湛的传统线规和娴熟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角色,体现了泉州提线木偶细腻逼真、生动传神的艺术特色。

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本地梨园戏、高甲戏音乐曲牌和伴奏乐器。

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艺,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在闽南地区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

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里面装关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玖’ 泉州文化遗产是什么啊

泉州文化遗产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汉族民间丝竹音乐。中国的北管现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

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4年泉港区荣获国家“中国北管音乐文化之乡”。2019年11月,泉州北管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北管的表演特点:

北管曲一般由五、六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来演唱,演唱时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边唱边执打打击乐器为某些乐曲伴奏,给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气。

在北管曲中,歌词以叙事抒情、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乐曲结束处,常有衬词“哎哟”,保留了发源地江淮一带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时,常采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声高亢、有力。并借鉴了莆仙音乐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将某些特殊字的“声母”与“韵母”适当间隔的读音,使歌声更为悠扬、柔婉和秀丽。

阅读全文

与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改变我们哪些生活 浏览:1241
创造与魔法沙漠的动物在哪里 浏览:1243
篮球鞋网面为什么会破 浏览:1082
怎么拼升降板篮球 浏览:563
小型宠物猪多少钱 浏览:850
音乐文化课哪个好 浏览:675
到日本旅游如何报团 浏览:993
不在篮球场运球该在哪里练 浏览:1100
台湾哪里能买到宠物 浏览:1047
小动物怎么画才最好看 浏览: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网名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9
养宠物狗一般养多少年 浏览:892
广州黄埔哪里有卖宠物兔的 浏览:781
小米10怎么敲击背部打开相机 浏览:698
渔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内容 浏览:1073
海洋中发光的动物都有哪些 浏览:1150
如何消除美颜相机的标志 浏览:1058
篮球罚球为什么不往上抛 浏览:735
天香公园宠物医院洗澡在哪里 浏览:1131
怎么提高中国文化自信 浏览: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