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据报道,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工作是从2012年开始的,截止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农业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发布4批共91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应当符合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要求,并与遗产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态属性相协调,不得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遗产传承造成破坏。
希望更多的农业文化遗产可以被保护起来!
⑵ 如何增强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休闲农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易复制的特性,在全国遍地开花,它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丰富和活跃了城乡文化;不仅让游客领略到优美的田园风光,也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休闲农业产生伊始,就受到各地人们的普遍欢迎。
一、增强文化内涵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勿庸讳言,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地的休闲农业项目,由于缺乏文化内涵,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复制,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模式单一,投资规模偏小,深层次开发不够,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误导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除要加大引导力度、完善经营机制、搞好规模化经营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赋予休闲农业更为鲜明的文化特征。只有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才能提高休闲农业的附加值,才能赢得市场,保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否则,坐视庸俗文化入侵休闲农业,任其泛滥,势必毁掉休闲农业美好前程,故增强休闲农业文化内涵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增强文化内涵的途径与方式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从村落建筑到农田果园,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俗,这些资源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挖掘,就能打造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休闲农业产品。
1、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是休闲农业蕴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过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鱼池等,让游客在摘果、拔菜、采茶、赏花、垂钓中,享尽田园乐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计算机管理与智能化控制等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让游客了解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同时,也可在景区里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筒车、织布机、风车、斗笠、蓑衣等,以此来激发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情怀。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渔樵耕读、夜不闭户的民风,孩子们嬉戏在草地,青年们徜徉于林间,少女们欢唱于果园,老年人忘情于桑圃茶园之中。这不正是现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吗?游客漫步其中自然会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如果还能适当参与劳动,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并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其收获的乐趣自然是商场购买所不能比拟的。
2、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
小编认为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尽管不是每一处乡村都有名山异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们刻意去挖掘,就会发现身边的山山水水都是性灵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成为山水文化的代言物。我们可以选择溪流泉眼之处,推出野营基地,让游客体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选择地势平坦之地,开发踏青郊游项目,让游客感受“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选择荒僻险峻之境,组织开展探险活动,让游客亲历“曲径通幽处…山光悦鸟性”的妙处。在尽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时,实现游客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在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中,休闲农业的品味无形之中得到了升华与提高。
3、追流朔源,传承建筑文化。
建筑物可以直接表现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征,比如乡村民居常见的堂屋、天井结构,就体现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闲农业项目的建筑应该在保持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乡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古井、古道、古庙等,通过修补和恢复仿古建筑,来体现当地农村建筑文化艺术,组织开展观光、怀古等休闲旅游活动,为游人观赏、摄影等提供理想的场所,从而增添人气、抢得商机,取得巨大的文化效应和经济效益。
4、点石成金,开发物产文化。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变成了蕴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会产生超值现象。基于此,我们可以整理出一批民俗文化渗透进相关产品,提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民间服饰、工艺美术品等供游客选择。注入了文化要素的产品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经济效益明显,竞争力强等特点。比如湖南永州的“东安鸡”就蕴含了许多历史传说,这样有故事的“鸡”自然会比没故事的“鸡”更受顾客欢迎。另外,还要善于做长产业链,以求利润最大化。这样才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5、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
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乡村节庆等都是乡村历史的沉淀,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楹联、曲艺、杂技等,都是开发民俗产品的良好基础。在适当创新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能尽可能体现当地民风民俗的活动,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竞技、游艺等服务内容,把民俗民风融入田园风情,注重观念和感情的沟通与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休闲农业的亲和力,休闲农业才不至流于浅层次的观光游览,而更偏重于表象下文化底蕴的体验,为游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风尚,让游客领略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6、寻根问祖,荡涤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千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从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祷告家道平安、人丁兴旺,从寻根祭祖到对山石江河等自然环境的神秘崇拜,从家祭庙祭到各种禁忌传统,无不是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先民,求福消灾。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现代人们更需要精神寄托,因此,休闲农业在祭祀文化方面应大有可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传承祭祀文化,是通过继承传统文化,陶冶人文情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充满人文精神的祭祀,而不是搞鬼神崇拜、封建迷信。
三、增强休闲农业文化内涵要注意的问题
1、 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在休闲农业文化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承就是把农村传统文化原貌呈现出来,创新是指在休闲农业开发中加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内容。因为社会在发展,文化也要进步,否则便适应不了社会。通过挖掘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可以使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再现,这样既保存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使它在新的时期里得到弘扬。但是要特别警惕打着创新的旗号,将休闲农业庸俗化的倾向。
2、 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小编认为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破坏文化,降低文化格调,寻求低级趣味。应该要形成文化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即通过休闲农业的文化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能反哺文化建设,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局面,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最终目标。
⑶ 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为此,要:(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推广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5)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6)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7)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⑷ 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1、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2、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软件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建设,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
3、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农村地区应依附本地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传统文化符号,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传统文化产业品牌。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断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同时,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为此亟须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补齐乡村文化发展短板,这是满足农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强农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观需要。
⑸ 快速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方法有哪些
农牧业科学知识的标准。创建乡级文化室,公共图书馆。贮备现代农业及文化产业书藉,办立阅读卡让村民借书,让农牧业科研人员及权威专家深层次下基层为村民举办现代农业专题讲座。自然要常常办,不可以流于形式,举办新式村民培训机构,培育越来越多的新式村民,标准服务支持检查指导。真实让大家踏入致富之路。正确引导、安排村民开展各种各样有利的文化产业休闲活动。
⑹ 如何打造农业类特色小镇:最简单 最复杂
一、特色小镇的打造原则
1、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
特色小镇的特质在于“特色”,其魅力也在于“特色”,其生命力同样在于“特色”。因此,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是打造特色小镇的首要原则。
1) 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
崇明江、河、湖、海齐全,水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应体现“水乡”的地域特色。
2) 保持鲜明的产业特色。
崇明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林、渔资源丰富,特色小镇的打造,把所在地的产业优势糅合进去,着力培育支柱产业,或“农”,或“林”,或渔,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
3) 保持鲜明的生态特色。
茂密的生态林、发达的生态农业基地、绿色产业体系、生态型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低碳的生活方式,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符合“现代化生态岛”的建设目标,保持其鲜明的生态特色。如在环境设计、建筑设计、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循环经济等都要注入“生态”理念。
4) 保持风格的独特性。
不同区位、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小镇,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都需与其产业特色相匹配,一镇一风格,不重复、不趋同,确保特色的唯一性。
2、保持乡土文化的原生性、鲜活性
乡土文化是“小镇文化”的内核,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只有外壳,而无鲜活乡土文化内涵的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
所谓“原生性”和“鲜活性”,是指用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性生态元素,诠释小镇文化传统。崇明可供挖掘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如纺线、织布、蒸糕、做圆子等生活文化,土布服饰展示、传统婚庆仪式等民俗文化,推铁环、踩高跷等游戏文化,等等。只要善于开发、善于利用,就一定能够让小镇散发诱人芳香。
3、务求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目前,崇明许多小镇功能的衰退,便是一个反面例证。
崇明生态岛的功能定位,限制了不少产业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选择和培育一个适合小镇自身发展的产业,更显重要。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
崇明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把农业、渔业、林业、商贸业,以及饮食等各类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全面规划,选择适合小镇发展方向的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发育成为小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4、赋予小镇生态旅游功能
与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的一个显着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聚居形式和生活模式而存在,同时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和贸易、休闲、度假的场所。
因此,从道路、交通、环境、建筑风貌,到功能布局、各类设施,从休闲、娱乐,到餐饮、商贸,在充分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外,一切要从打造生态旅游小镇的思路出发,精心打造,务显“特色”,使生态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成为小镇赖以发展的产业之一,为小镇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5、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点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更要体现人性化。小镇的发展模式,不但要服务于生态岛建设的大局,更要为百姓生活谋利益。
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
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宝岛。
二、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及宜建形态
功能定位特:色小镇将适应大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按照提升崇明资源品质和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在要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多业态的小型旅游区和生态居住区。重点发挥“三大功能”:生态居住功能,旅游、度假功能,产业培育功能。
宜建形态:结合崇明产业分布和人口分布特点,按功能区分,崇明未来最有潜力的小镇主流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民居生活—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和休闲、商务、度假等“驿站”模式。
前者,以独具特色的民居、公共建筑和配套特色商贸业为“壳”,以特色民俗文化、生活文化为内核,以周边特色旅游资源(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特色渔业等)综合利用为补充,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特色产业为支柱,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和既能自适、协调发展,又可承接规模旅游的特色格局;
后者,以生态元素纷呈的特色建筑(如古色古香的民族建筑或风格别致的欧式建筑)为“巢”,吸引各类符合小镇预设功能的特色经营者(如商业、商务、运动、娱乐及度假酒店、各类馆吧等经营者)和部分富裕人士“进驻”小镇,打造成可供大众休闲、娱乐、度假的“驿站”,以及可供商务等特别活动的“基地”。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并非完全绝对,根据需要,可以适当融合。
三、特色小镇建设
⑺ 作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发展农村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⑻ 如何在农村发展规划中融入农业文化
1、农耕信仰和神话传说
农耕信仰沿着“天人合一”的方向发展,先民希望通过祭祀天地而获得消灾降福和佑护。
2、农事歌谣、农谚、农民艺术作品
最早的歌谣咏唱的是生产劳动,主要是狩猎、采集和农耕。农谚是从歌谣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讲的是农业生产,类似于现在的技术指导手册。农民艺术作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各类民间艺术及其他艺术门类中相关题材的作品。
3、农副产品加工技艺
醋、酒、酱菜、松花蛋、咸鸭蛋、火腿、香肠、臭豆腐、腊肉、蜜饯、果脯、板鸭、茶叶、蔗糖等农副产品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
4、手工技艺
许多传统技艺,诸如宣纸、织锦、青瓷、紫砂、花丝、景泰蓝、雕漆、泥塑、剪纸、刺绣、烟花爆竹、水轮、水碓等,仍在当今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5、传统农耕技术经验
传统农耕技术经验不仅包括多熟种植、精耕细作、积肥施肥等农业技术,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工艺及使用方法。
6、传统饲养技术经验
我国先民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相马术、阉割术、杂交术、填鸭术等饲养技术经验,至今仍熠熠闪光。
7、生产和商贸习俗
千百年来,我国形成了很多祈求农耕丰收,传习种植经验的生产习俗,几乎存在于农耕生产的每个阶段。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习俗显现明显的地域文化差异。
8、农业节令
二十四节气源自农耕文明,是传统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华夏民族认识、把握、运用自然规律于生产和生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发展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节气文化。
9、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
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有“农牧结合”“农桑结合”“基塘生产”等生态农业模式,特别是梯田种植、桑基鱼塘、坎儿井、淤地坝和稻-鱼-鸭、猪-沼-果等传统模式,不仅具有悠久历史,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0、传统名特优农副产品原产地保护
勤劳智慧的中华先民创造和培育了丰富的名特优农副产品,通过对传统名特优产品进行原产地保护,可进一步提高其知名度。
11、古村镇村寨民居保护
中国古村落有优美的山水环境,有数百年的建村历史,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范本。
⑼ 如何保护好农业传统文化,工业化会使传统农业文化衰败吗
一直以来,学界对农村衰落的原因看法不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的衰落是被动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这种观点的论据很简单:工业和城市“挤占”了本应属于农村的资源和人口,导致农村不可避免的衰落。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以19世纪的欧洲农村为例,多层分析。
综上所述,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农村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改变,并不是衰落,而是通过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