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结合你所了解的广西民族文化,谈谈如何使广西民族文化”壮“起来
就是在建设中纳入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比如壮民族的铜鼓、绣球、壮锦等等。
B. 广西适合发展什么文化特色为什么
旅游和特色节
C. 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新文化的创造 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
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为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国家的支持下,朝鲜族农乐舞成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调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保护技术与方法,否则会因为保护不当而遭受损失。实施整体保护原则,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及生存空间两个层面实施全方位保护。
三、多样性与同一性并重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民族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提高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既具有建立民族博物馆的巨大优势,同时也承担着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在民族地区建设博物馆势在必行
D. 我们要如何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从那个方面入手
中华民族是一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然而,因为汉族人口居多以及历史的源远流长,以汉族统治为正统王朝,因此,汉民族的文化被很多人知晓,国家以及社会层面的人也格外的重视。而外国对我国文化学习更多的则是汉民族文化。我们要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是志在必得的事情。我觉得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出众理解他们的文化,并且促进他们将文化传承下去。
少数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特色,因为他们自己值得尊敬,让人学习的民族文化。因为历史的问题以及人口的稀少,他们的文化在这个世界上并不那么的强有力,我们要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就得首先从我们自己身上做起,我们来尊重少数民族的的话,再来学习他们的文化,最后我们一起传承。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集合体,56个民族的都应该齐头并进,都一起欣欣向荣。
E.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业取得巨大进步,是因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少数民族,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度
F. 谈谈如何让广西民族文化“壮”起来、精神文明“美”起来
笔者认为,如何让广西民族文化“壮”起来、精神文明“美”起来,其实就是如何让广西的经济发展起来。因为只有广西的经济真正的发展起来了,广西的民族文化才会真正的“壮”起来、精神文明才会真正的“美”起来。那么广西的经济要如何才能发展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实行如下几个主要措施:
由此可见,广西各地级市之间是发展得极不均衡,在“强首府”政策的实施之下,首府南宁是强了,但是南宁市以外的地级市却大部分都太弱了。广西应该在实施“强首府”政策之余,还要重视南宁市以外的地级市的发展,重视桂东、桂西、桂南、桂北地区的发展。只有广西各大地区、各大地级市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广西的经济才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广西的民族文化才会真正的“壮”起来、精神文明才会真正的“美”起来!
G.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前言
从2005 年起,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 中越两国共同打造的“两廊一圈”将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在“两廊一圈”的框架内, 环北部湾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 环北部湾旅游圈广西区内已开发了许多滨海海洋、沙滩健身运动旅游、历史遗迹旅游、民族风情游等旅游产品。本文拟在对环北部湾经济圈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发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策略。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区域内主要分布着壮族、瑶族和京族。邕宁、大新、龙州、那坡、靖西、凭祥、上思等县市是壮族聚居地, 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 以上。京族是我国56 个民族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 9 万。主要分布在北部湾的“京族三岛”——巫头、万尾、山心。京族三岛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越族) 是跨境而居的同源民族。瑶族散居在防城港的十万山区各乡镇。环北部湾经济圈广西区域内少数民族风情浓郁, 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可开发的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如: 建筑文化、服饰饮食、节庆活动、民间工艺、歌舞艺术等。
(一) 建筑文化
壮族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 有的建成望楼、排楼或晒台等, 结构合理、实用, 适合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特点。瑶族房屋多为“干栏垒”屋, 虽然简陋, 但大多依山就势, 因地制宜。京族的传统住房是“栏栅屋”。“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哈亭”是京家人的又一道风景线, 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崇拜的神祗, 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 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也在这里举行。
(二) 饮食文化
壮族的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饮誉区内外; 京族的鲶汁色泽澄黄, 味道鲜美, 是京家人每天不离的上等调味品, 畅销东南亚诸国, 收入可观, 山心村素有“鲶汁之乡”的美誉。
(三) 服饰文化
壮族男子上着对襟无领短衣, 下穿宽腿裤, 头缠长巾; 女子上着无领绣花边短衣, 下穿长裤, 外系镶白底花边兜裙, 头扎绣花巾。壮族男子的尖口翘头纯色绣花鞋、女子的“纽耳鞋”以及男女通行的木板鞋等,均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京族服饰有其别具一格的独特美感, 上着对襟无领短上衣, 下着黑色或褐色的宽松式长裤。瑶族妇女配带的耳环、手镯、银牌也独具民族特色。
(四) 节日文化
壮族三月三歌节是壮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 方圆数百里的男女青年都身穿节日盛装, 云集一方, 对唱山歌。在三月三歌节上, 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京族的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哈”或“唱哈”, 京语即唱歌之意, 哈节就是歌节, 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节的具体日期因地而异。万尾、巫头两地在农历六月初十, 山心是八月初十。节期一般为3 天, 通宵达旦, 娱神娱人。过哈节时, 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 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瑶族崇奉“盘王”或“盘古王”为本民族始祖。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举办物资交流、商品展销及各项文体表演竞技活动, 观者云集, 盛况空前。
H. 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各种因素发展缓慢,其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则多数居住在较为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复杂的西部地区。像贵州的岩溶山区和高寒山区,甘肃和内蒙古的沙漠化地区等。在这些偏远的地区,信息滞后,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较为贫穷落后。但是凡事都有好坏两方面的因素,少数民族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偏远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他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保护的较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资源丰富,有待开发,发展潜力巨大。如何根据少数民族自身特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丰富的文化底蕴,美味的特色食品,优美的自然风景,瑰丽的民族传说,照理说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地区,但是位于贵州省的平正仡佬族却十分的贫困,没有良好的教育水平,也没有便捷的交通环境,人均收入少,这就是少数民族的地区普遍存在的情况。平正仡佬族乡位于贵州省遵义县西北边锤,据历史名城遵义70公里;是全国建制最早且至今冠名单一的仡佬族乡,有中国仡佬族第一乡之称。平正仡佬族乡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仡佬族、苗族、彝族等,其中仡佬族占得比重最大。
一、现状及面临问题
(一)现状
平正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着丰富的石灰石、铁矿等矿产资源;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茶叶、油桐等。由于远离较发达的中心城镇,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建筑等保存相对完好。仡佬族传统民居、民风民俗、传统菜肴、干壁仡佬悬棺、李村“天奇溶洞”、盘龙山踏脚寺、天宝山佛教文化、黑脚崖红军洞及瀑布群、盘水河风光、千年银杏等旅游景点也令人耳目一新。
平正仡佬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春节前后有供粑迎送老祖、亮灯、初三拜树及梓潼愿灯;三月初三祭山、七月吃新节、九月初九煮酒节、十月仡佬节、等。本民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竹王)与祭祀、语言、歌舞、服饰等有较完整的传承记载。为了开发这些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遵义市计划将平正仡佬族乡规划为仡佬族文化村寨旅游示范点。平正仡佬族乡地势起伏大,山高坡陡,是典型的高海拔地区,依地势特征自然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分散居的人口分布特点。平正仡佬族乡人均纯收入只占遵义县平均人均纯收入的50%,是典型的老、少、边、穷乡,于2003年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扶贫乡。
(二)存在问题:
1.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平正仡佬族乡位于遵义县西部,距遵义县城100多公里,是全县较为典型的贫困乡镇。该乡团结村有210户农户,分别散居在方圆十几公里的陡坡上,地理位置封闭且错综复杂,往往存在着地形的天然阻断,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山高地贫。而且,缺少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各种封闭造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阻塞,加大了对该地区的建设难度。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1)平正仡佬族乡配套水利设施不完善,耕地石漠化严重,且耕层薄,跑水、跑肥、跑土严重,各农作物的单产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
(2)学校文体活动设施和现代教学设施严重缺乏,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提高缓慢。而另一方面教育水平的落后同时也导致了他们思想观念的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3)很多村的道路除通乡公路和即将修建的高速公路外,全是泥石路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村民用不上自来水,电力设施不齐全,部分村庄仍未进行低压线路改造。
3、科技水平与农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生产以传统的粮食、油料种植为主,绿色食品生产、循环农业发展所需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缺乏产后加工处理,无产业链,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村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难度大。大部分村庄缺乏集体经济来源,所需经费基本上靠上级政府拨款。
二、解决措施
1、以仡佬文化、区位气候为优势,倾力打造黔北特色乡村旅游。
(1)竹文化自古以来便备受我国文人雅士的推崇,正所谓: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也。可见竹在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贵州平正仡佬族乡正是竹文化传承的有力代表。可以打造其图腾崇拜(竹王)的文化底蕴,借助平正仡佬族乡黑脚岩瀑布群、仡佬石头城、盘水河风光、天奇洞、峡谷景致、干溪溶洞和马厂千年银杏等景观,大力挖掘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服饰、风俗习惯,一方面弘扬仡佬族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为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2)加大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的建设,把乡村旅馆改造升级旅游宾馆:加大景区周围的餐饮服务,并对本乡的民众进行导游知识的培训,促进本乡居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3)加大对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借助电视、网络等进行广告宣传。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应从本乡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着手,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
(1)加强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村通”工程,改变乡村道路的泥石路面状况,完成以网络电话为主的通讯基站的建设。
(2)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加大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才能为本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奠定基础。
(3)兴建水库,解决平正乡缺水问题。为了本乡的长远发展,拟决定建一座水库,请水利局的技术人员进行勘察设计,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综上所述:以平正仡佬族乡为例,可知由于受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发展速度滞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在最大化开发旅游等文化资源的同时,努力维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等已经迫在眉睫。少数民族是我们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俗话说:只有最平衡的木板才能走出最精彩的表演。我们只有把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好,平衡东西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差距,努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精神,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I. 如何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
想要发展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最好的一种方法,我觉得就是大力的开发广西的旅游资源,现在国家也正在大力建设广西,去广西旅游的人也非常的多,这也间接的带动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J. 广西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发展演化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壮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共11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除回族以外,历来以本民族语为主要交际工具。其中壮族、彝族、侗族、水族、苗族、京族、瑶族等都有自己的古文字,有些文字至今在民间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贯彻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广西从50年代起,开展了大规模的壮语、瑶语等语言的调查研究,先后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壮文方案》和《瑶文方案》,并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和瑶族聚居地区进行推广实验。此外,进行文字推广实验的还有苗文(主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侗文(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县)。1957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壮文方案》(草案),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
壮族是我国南部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就开始形成民族,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字。唐宋时期,壮族民间开始出现了以分块汉字构成的方块壮字,又称土俗字。虽然历代统治者不予承认,但它却是壮族民间用来记录民族、故事、传说等的一种工具,一直流传到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有关部门组成民族语言调查队,会同广西语言文字工作者,从1952年开始到壮族聚居的四十多个县进行壮语方言调查,研究拼音壮文。1956年春,确定了以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双桥语音为标准语音、以拉丁字母为书写符号的壮族文字方案。195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壮文方案》。
四十年来壮语文事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1955年实验推行到“文革”前。这一时期壮文在壮族地区已有了广泛的影响,壮族聚居的各地、市、县建立了壮文推行工作机构,建立了区、地、市、县壮文学校52所,先后培训了40000多名壮文骨干,参加学习壮文的群众达290多万人,出版壮文图书250多种,发行1000多万册,为壮语文事业打下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二是自治区党委于1980年5月决定恢复使用壮文至今的十几年,这是壮语文事业不断提高、发展的时期。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要积极稳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壮族地区农村、学校、机关逐步推行使用壮文”的方针和“搞好重点,逐步铺开”的做法,壮语文工作走上了新的历程:逐步恢复了壮语文工作领导机构和专业机构;壮文进学校工作纳入大教育轨道,壮汉双语文教学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壮语文的翻译、出版、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交流取得很大成绩;各类壮语文专业人才不断成长;壮语文工作进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
广西的侗文推行实验工作主要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三江位于广西北部,与贵州、湖南两省的侗区相连,侗族为该县的主体民族。侗文试行始于1958年冬,当时三江县民族语文学校先后办过三期侗文班,培养学员120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贵州、湖南两省先后恢复了侗文实验推行工作。1987年10月,三江县恢复侗文实验推行工作。1987年冬至今,共办侗文班44个,培训1331人。1988年5月《广西民族报》开辟了“侗文专栏”。
都安瑶族自治县聚居着瑶、壮、汉、水、毛难、仫佬等13个民族,总人口62.5万,其中瑶族人口1359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8%。都安的瑶族是“布努瑶”支系,也称“东努”、“努努”(即“人”)。
1958年,在完成了全国瑶族语言普查的基础上,语言学家和语文工作者创制了一套《瑶文方案》,但这套方案因种种原因而搁置。1982年7月,部分在京的瑶族学者和瑶族干部根据瑶族地区发展需要,重新草创了一套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洞乡镇中村的盘瑶勉话为标准音点、以勉方言为基础方言、采用拉丁字母形式的《瑶文方案》。这套方案先后在广西的金秀、田林、贺县进行了教学实验。根据实验结果,1984年4月对《瑶文方案》进行了修订。1985年中央民族学院民语系招收瑶语大专班,为瑶文实验工作培养专门人才。1987年2月28日,自治区对瑶文推行使用问题做出决定:“继续进行实验,暂不推广。”
环江毛难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境内居住着12个民族,其中毛难族人口为55274人(全国毛难族人口71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6%。毛难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毛难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与侗语、仡佬语、水语比较接近;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2)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及信息处理情况
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修订了《壮文方案》、《壮文规范条例》(初稿)、《壮语文概要》,编写、修订出版了《汉壮词汇》、《壮汉词汇》、《壮语词典》、《壮语新词术语汇编》、《壮语方言土语音系》、《壮语通用词与方言代表点词汇对照汇编》等近二十种工具书,正在编纂的还有与美国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合作进行的大型工具书《壮汉词典》。
信息处理方面,1990年12月,广西区民族古籍办公室与广西科学院计算中心共同组成“古壮文课题组”,开始了“古壮文处理系统”的研制。1993年12月25日,“古壮文处理系统”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目前,自治区民语委正在建立壮语文资料库,把各种壮语资料汇集起来,按标准词汇、方言词汇、成语、谚语、俗语、新词术语等储存起来,便于根据不同用途来调取语文材料,并按需要进行分析。这项工作对壮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将会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
壮族
壮语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原称僮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南部和北部两个方言(每个方言又各分几个土语)。北部方言分布很广,使用人数占壮族人口的70%,北部方言无送气声母,南部方言有送气声母。壮语除单纯声母还有腭化、唇化声母;有 6个元音韵母和9个韵尾。单元音韵母都是长元音,带韵尾时有长短元音的对立。有6个舒声调和2个促声调,促音调往往又因元音长短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值。壮语没有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名词的修饰语一般在名词后面,只有数量修饰语(“—”除外)在被修饰语的前面,指示词都在句子的最后面。句子中主语在谓语前面,宾语和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在没有正式通行的文字以前,壮族人使用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壮字来记录民歌、人名和地名等,但这种方块壮字没有经过系统整理,各地不尽一致。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81年修改后全部采用拉丁字母。
苗族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期辗转迁徙,彼此离散隔绝,苗族中形成很多方言和土语。建国后,经过语言专家调查研究,把苗语分为东部(湘西)方言、中部(黔东)方言和西部川黔滇)方言。境内苗语属西部方言的滇东北次方言。
苗语语汇丰富,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调悠扬,拖腔较多,刚接触苗族的外族人都感到苗语说中有唱。苗语词汇中,同类物的词汇含有一个共同的词素,如蛇、蚯蚓、虫等词汇,都共用“逼”的词素,即逼囊——蛇,逼将——蚯蚓,逼刚——虫;再如汉语的桃、李、梨、花椒等词,用苗语表达则要加一个“果”作词头,即“果桃”、“果李”、“果梨”、“果花椒”。语法上,主语在谓语前,宾语在动词谓语后;名词受形容词修饰时,形容词的位置移到名词后边,如汉语说“黑牛”、“黄玉米”,苗语则说“牛黑”、“玉米黄”;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如汉语说“书包”、“牛角”,苗语则说“包书”、“角牛”;称谓与汉语也不同,如汉语的“公婆”、“父母”、“兄妹”、“夫妻”等称呼,苗语则称“婆公”、“婆母”、“母父”、“妹兄”、“妻夫”。
20世纪初,由英籍牧师与苗族、汉族知识分子根据苗族语言发音特点,设计了一套拼写苗族滇东北次方言的字母,翻译出版了《新约全书》和传教用的小册子。这种文字由一个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组成,大写字母表示声母,小写字母表示韵母。1981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楚雄彝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的苗、汉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对老苗文进行改进完善。1984年设计制作苗文铜模,出版了《苗文扫盲试用课本》第一册。禄劝参加编写、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苗文扫盲课本》第二册、《苗文数学扫盲课本》第一册已出版,并办了两期苗文师资培训班。
境内苗族民间口头文学有诗歌、歌谣、传说、寓言、谚语以及机智人物故事和爱.情故事。音乐有声乐、器乐。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舞蹈庄重、活泼奔放,舞蹈语汇形象、丰富,杂技性、技巧性较强,可以自吹自舞,也可以群舞。
麻纺、蜡染、挑花、刺绣是苗族妇女传统的工艺。
侗族
侗族的语言文字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南、北两个方言又各分三个土语区。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由于声调多,词汇丰富,所以侗语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过去,侗家人没有与自己语言相适应的文字。1958年根据自愿的原则,国家帮助侗族创造了文字。侗文采取了拉丁字母的形式,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侗文的产生,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侗文的推行,对促进侗族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虽然,侗文从创制推行以来,其间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是实践证实,侗文对保存、继续、发扬侗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学习汉语文,吸收先进民族的科学文化,都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彝族
彝族文字
彝文,汉文史志称它为文(字)、韪书;凉山彝族称彝文为muosu-bburma,读为“诺苏(彝族)补玛(文字)”,“补玛”有文字之义,还有图案、图象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初创阶段是象形表意文字 。
但近现代以来,凉山彝文已经演变成表音的音节文字了。一个彝文单字表示一个彝语音节,同这个字或音 同、音近的若干个字均可视为该音节的重文别体,都可用以表达语音相同、相近的词或词素。根据编成的凉山彝文字汇,凉山彝文共有18 000个,平均每个音节有15个字。这就是规范彝文推行前凉山彝文的实际性质和用法。
彝文在解放前的凉山彝族社会里一直得到经常的使用,表现在:一是彝文书写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作品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二是彝文宗教祭奠经典一直在祭司毕摩中间世代传授;三是民间书信等一直使用彝文;四是地方政府向彝民发布的布告、土司衙门对下的公文等一直使用彝文。
此外,英国传教士曾在云南、贵州两省传教期间创制了拉丁字母式的彝语拼音文字 ,翻译出版了基督教圣经,在部分彝族信教徒中教学和流传过。据说还有人创制过“汉文注音字母”式的彝文。这两种所谓的彝文都未传到凉山。
解放后,对彝语文的使用、研究和完善工作取得了非常大成绩。在使用方面,从自治州(区)成立时开始,州政府即规定各级政权机关的名牌、布告、印章均采用彝、汉两种文字同时使用。并把彝语文作为彝族农村必不可少的宣传、工作语文。在研究方面,首先是由中科院和凉山彝语文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制定了凉山彝语拼音文字方案。继之又在四川省民委彝文工作组的主持下,在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彝文常用字表、彝文字汇。以后又对彝文常用字表进行修订,形成了彝文规范字表,并进一步制订了彝文规范方案,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凉山州和四川彝族地区推行。规范彝文推行后对彝区教育、新闻、出版、翻译、文学事业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水族的语言文字
水族语言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水语是一种有声调的单音节语言,音节组成跟汉语、拉萨藏语、壮语、苗语基本一致,句子的格式也和汉语相仿,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支。
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水族,尽管在语音和词汇上稍有差异,但都可以用水语交谈,没有障碍,不存在方言差别,只有少量不同土语。大致有三个土语区,即三洞土语、阳安土语和潘洞土语。
水语结构中,语言方面较为复杂,声母有70多个,韵母有50多个,是壮侗语族中声韵母较多的一个语种。
水语中的基本词汇以单音节为主,非凡是最常用的核心词汇,多数是单音节的,复音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数景较少。复合方式组成的固有词合成词,相当丰富。
水语的句子格局基本属于“主语——述语——宾语”类型。这种句子,词的秩序,水语跟汉语完全相同。只是表示修饰关系、领属关系时,水语和汉语的词序相反。如“布红”、“树大”、“家我”、“哥哥你”,还有指示词、方位词也颠倒,如“本书这”、“座山那”、“里家”、“上水”等等。数量名组合也有“俩他兄妹”等。
水族语法特点,一般都按词的先后顺序组成词、词组和句子,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词外,一般都放在名词之后。句子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宾语和补语在动词之后。
由于水、汉两族人民长期交往,水语吸收了不少汉语借词。汉语借词来自不同的时代,因之有老借词和新借词之分。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以后,汉语中出现大批量词,侗台语受汉语影响,也出现了量词。较早的汉语借词,一般都是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习俗等方面语词。有的已成为水语的基本词库,能够派生新词。新的汉语借词主要是1949年以后,吸收进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新词术语。在杂居地区和城镇,或赶场互市,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水族青年出生、上学都接触汉族学校,学汉字说汉语,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水族中能操汉语,以及其他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多。语言词汇也越加丰富。
水族文字
水族有自己的古老文字,水语称为“泐虽”(le Suì)le即字、书,Suì即水族。意思是水字、水书。水书有400多个单字。是水族先民创造的固有文化,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水族社会历史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水书造字主要为象形、会意、指事和假借四种,笔划画迹接近方块汉字,而字体则兼有多种形式的非凡文字。以象形字占多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运用简单的构图来表示。由于水字没有统一的刻本,没有在政治、法律上形成统治地位,全凭手写誊写抄寻,转辗传抄,日子久了,流传广了,免不了产生不少变异,出现变体字和异体字,产生古体、今体和异体等不同字形。
水书
水书包括天干、地支、八卦、天象、时令节气、鸟兽鱼虫、身体五官、率属称谓、数目方位等,这种文字在都匀和三都县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形态十分古老,酷似殷商甲骨文、全文,又似古籀小篆,有的则认为出自易经、洛书,有的则认为由汉象形字演供而来。
早期抄本中的水文,用竹尖蘸墨汁书写,近时抄本已用毛笔书写,有的是图画象形,有些是楷书的颠倒、斜置或反写。有的鬼师们还专写一些保密文字,被称为“反书”和“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