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的特色是什么
新疆当地特色1: 古丝绸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正是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这条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东岸的古丝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内,因此新疆是东西文化的荟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1)新疆民族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所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较大的影响。
现在全疆各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喇嘛庙、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处,充分满足了各族信教群众的需要。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拓展链接:网络_新疆
2. 新疆还有哪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疆自治区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是木卡姆说唱艺术。
“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说唱艺术”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
3. 新疆有哪些文化遗产
新疆是丝绸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唯一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波斯伊斯兰文化、古代中国文化)的交汇地,还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大区。
新疆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具风貌、沉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如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历史悠久的民间美术、民间乐器;难以忘怀的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生产商贸习俗;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五味俱全的饮食文化;风格各异的民居文化、交通习俗;特色鲜明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以及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医药等民间文化遗产,凝结着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体现。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民间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生活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给一向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民间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许多颇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留住历史,留住记忆,让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
作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知识分子,我们自觉主动地担起了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重任。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自费“上山下乡”,深入秘境,追踪采访,记录拍摄,历经数十年,我们和当地的原生态部族一起感受了时代的变迁,既亲眼目睹了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给当地人带来的惊奇、喜悦、快乐和幸福,同时也深深感受到,蕴涵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及其现代文明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了我们尽量陕、尽量完整而客观地记录下这些原生态文化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
古代岩画
民间绘画
民间剪纸
维吾尔族刺绣
哈萨克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
柯尔克孜族刺绣
生活器具
民间雕塑
草原石人
民间木雕
砖雕装饰
釉面砖装饰艺术
膜鸣类打击乐器
体鸣类打击乐器
气鸣类吹管乐器
弦鸣类击弦乐器
弦鸣类拨弦乐器
弦鸣类弓弦乐器
维吾尔族“麦西热甫”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
维吾尔族“赛乃姆”
4. 独具特色的新疆民族文化的名称
在饮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凡是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居住的地方和单位,都专门设置了供他们进餐的清真餐厅,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餐厅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清真餐厅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群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买卖;清真餐厅的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一般也由少数民族职工担任。
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数民族很重礼节。亲友见面,一般都要握手问候。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长辈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30°,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为‘祝您平安’)!”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别人家里或者在进餐时,常常双手摸面做“都瓦”(一种祝福的宗教仪式),有时互相见面握手之后也做“都瓦”。
5. 新疆旅游特色文化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游前景广阔。新疆传统文化中富于表演和展示性的内容很多,演唱类的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尔”演唱等;杂技类如“达瓦孜”表演;民族体育类如赛马、马上竞技、摔跤、叼羊等等。民族歌舞是新疆传统文化中最富表演与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负“歌舞之乡”之盛名,各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多姿多彩,仅以舞姿来看,维吾尔族轻盈舒展,哈萨克族风格粗犷剽悍,柯尔克孜族活泼,塔吉克斯坦族刚健,乌孜别克族动作优美轻快,塔塔尔族开朗奔放,风趣幽默,与各自的传统音乐、舞蹈语言以及民族服饰等共同构成风格各异、内容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由着名艺术家王洛宾改编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华人的地区,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到达坂城旅游观光。由此,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产业,成为旅游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民俗则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个民族和睦共处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断传承广大。新疆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高空达瓦孜、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吐鲁番葡萄节等;民俗文化也异常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岁时、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例如:古尔邦节、那达慕大会、肉孜节、叼羊、赛马等。此外,还有与新疆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丝绸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几乎与旅游相伴而行,是景点之需,也是游客之需。各地有共性的东西,也有个性的特点,凡个性的旅游产品大都以地方民俗取胜,这正是民俗文化形成产业的可为之处
6.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各民族中,维吾尔族有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有780.25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39.75%;哈萨克族有138.1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7.04%;回族有87.63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4.46%;柯尔克孜族有17.12万人,占新疆总人口0.87%;蒙古族有16.9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0.86%;塔吉克斯坦族有4.35万人,锡伯族有4.08万人,满族有2.41万人,乌孜别克族有1.42万人,俄罗斯族有1.13万人,达斡尔族有0.67万人,塔塔尔族有0.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共10.79万人。
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 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所 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
新疆宗教组织主要有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经学院和佛教协会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高校有: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塔里木大学等。
7. 新疆特有的历史文化,杰出人物,名胜古迹,民族风情都有什么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
西汉征匈奴,设西域都护府。
丝绸之路的历史。
杰出人物:阿凡提。左宗棠收复新疆。传说人物香妃。明星佟丽娅 王学兵 古力娜扎 李亚鹏。作家 毕淑敏 北野。歌手刀郎等。
名胜古迹:月牙泉。 。
民族风情:新疆舞,新疆二胡,十二木卡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新疆的历史文化到底是什么
提及新疆的历史文化,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丝绸之路,但是这只是新疆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新疆的历史文化主要分为丝绸之路的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以佛为信仰的宗教文化。其中丝绸之路的文化最为重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其他洲的商业贸易之路。它把亚洲、欧洲。
非洲连接起来,进行贸易和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最初形态。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位于当时的洛阳,在到达新疆之后,分为了北中南三路,到达了地中海东岸,东罗马帝国等地方。
(8)新疆民族文化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疆文化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关周穆王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图案纹饰与中原内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图案纹饰相同或相近似。
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说明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的发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丰尼雅遗址3号棺出土色彩斑斓的锦被上织着“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和纹样;8号棺木出土的一只色彩艳丽的锦袋上有篆书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唐代诗人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撰写的雄浑的大漠、壮丽的山川、奇特的气象、悲壮的征战奇观等奇妙绝伦的诗篇,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
随着佛教由印度沿丝路传入西域乃至中国内地。佛教文化成为当时西域的最重要的内容。龟兹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内地讲译佛经、着述佛学经文。东晋高僧经西域赴印度取经,着有《佛国记》。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是中国最早的诞生在西域的戏剧文学剧本。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在隋唐时期乐曲中占有重要地位。
除乐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传统乐器也传入内地,成了唐代以及后世音乐演奏中的主要乐器。西域舞蹈如:胡腾舞、胡旋舞、拓枝舞等传入中原宫廷乃至民间。
宋元明清时期。喀拉汗王朝(9世纪末~1211)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
着名突厥族学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编着了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网络全书《福乐智慧》,着名维吾尔族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着有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阿吉着有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
蒙元时期有着名文学家马祖常;着名散曲作家贯云石;着名农学家鲁明善着有《农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陈诚着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等。
9. 维吾尔族的文化是什么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维吾尔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 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族人十分讲究衣着打扮,男子传统服装为条绒无领黑色或花条布袷袢,黑长裤。脚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区则穿毡筒。腰系质地不同的方形腰带,维吾尔语称“法嗒”,头戴小花帽。女子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穿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的艾德丽斯绸宽袖连衣裙,外罩黑色金丝绒对襟绣花小坎肩;
维吾尔族人,无论男女都喜欢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鲁番人叫“伯克”,维吾尔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是馈赠亲朋好友、贵客佳宾的珍贵礼品。吐鲁番花帽与新疆其他地区的花帽形制、花纹、色彩有明显不同,其主要特点是红花绿底,大花底空小,颜色红火鲜艳,镶黑色绒布边,这种花帽,尤为老年人所喜爱。用珍珠串成图案的“玛勒江伯克”,高雅华贵,受到文化艺术界女士们的青睐,而宗教人士则喜欢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赛勒布西吐玛克”。在城市,吐鲁番男子常戴短沿硬壳圆形鸭舌帽,知识分子则喜欢戴做工考究的礼帽。
在吐鲁番农村,许多维吾尔族群众喜欢穿套鞋,维吾尔语叫“喀拉西”。这是一种用橡胶制成,穿着卫生,既保暖,又能保护皮鞋寿命的短腰胶鞋,无论是做礼拜还是做客,只要脱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实用、卫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为圆头,为一般人所喜爱;“买塞喀拉西”为尖头,则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欢迎。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